当前位置:首页—— 杂文评论

杂文评论

唐人街的中国文化
作者:何伟勇  发布日期:2010-07-24 02:00:00  浏览次数:2098
分享到:

        在海外,传播中国文化最集中的地方要数唐人街.对于唐人街当代人是不能顾名思义的.否则,没有见过唐人街的华人会以为唐人街就是一条街了.就拿悉尼的唐人街来说,实际上远不止一条街,而是一个较大的范围,大大小小长长短短至少包括七八条街.所以说,唐人街是一种习惯的叫法,绝对不是正确的称呼.正确的称呼,应该按英语的汉语翻译,叫中国镇.沿袭古语也可叫唐人镇.中国自从唐朝以来,我以为中国百姓引以为自豪的是当个唐朝人,或者说唐朝的后来人.所以就有了唐诗的风行,唐人的流行.但在海外叫唐人街,大致判断,可能早期的时候,华人飘洋过海来到海外谋生,居住地确实是一条街.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唐人街也是早期华人兄弟姐妹习惯成自然的叫法,可说是历史遗留下来的词语,应该也不为错.只不过没有与时俱进罢了.
        在唐人街,吃的店铺当然最多,讲究吃是中国人的特色.其次是礼品店,送礼也是中国人的爱好.还有其他店面就不再一一列举.关于吃的店铺,毋容置疑是最能反映中国文化特征的.先从吃的工具-----筷子来说.筷子是中国人发明的.我以为这是中国人对文明世界的最大贡献.不要小看简单的筷子,这里面其实收藏有中国文化内涵的.反映了原始华厦子民的智商处在领先地位.我们可以推想,比起用手来吃食,这个发明实在了不起.其他民族为什么想不到呢?我想原因就在于,中国是个讲究吃的民族.民以食为天,一语道破所有人类生活生存的机密.我们比较中国历史的发展,就会发现,社会进步的其他内容会改变很多,但是使用筷子进食的传统一直没有改变.现在唐人街饭店你可以看到许多其他民族的同胞也在使用筷子吃饭,这就不仅仅是关于吃的概念了,而是在引导人类必须思考,筷子---两根小木条或竹棒,也有极少数金银玉条制成,作为如此简单的饮食工具,为什么一直不会被淘汰?我以为关键的是,筷子里面有中国的文化体现和中华文明的智慧.不用更多的好处罗列,细细观察就会发现,中国大陆台湾以及在海外的老一代华人是不会忘记筷子使用的,道理想必就在其中.但是海外的年轻华人一辈,似乎反而要忘记这个祖传的伟大发明.这实在有点不应该.
     从吃的工具,我们再来看直观的文化表示.在悉尼唐人镇,有一家座落在高宾街叫得记饭店(B.B.QKING)的饭庄有一副对联写得挺好,垂直贴在玻璃橱窗上.是这么写的:"记知饮食寿而康 得意春风欢且乐".我不知哪联是上联,哪联是下联.总之,从左到右读,或从右到左读,意思都一样不变.这副对联通俗易懂,含义有深度,对仗也工整.让人体会到文化底蕴的扎实.虽然没有用考究的框架装裱,书写字迹也平常,但我只要经过看到就会想一想中国的饮食文化和"寿而康"的关系.人生得意和"欢且乐"的互动展示.相比之下还有一幅也是贴在地处唐人街,一家名叫水井坊四川酒家的对联,也有着弘扬中国文化的气息,但文字表现得就略为逊色了.这副对联是这么写的:" 钟灵毓秀好酒之源 匠心独运国风绝酿"文字很精美,却不那么协调.格调缺乏朴实.对比度不鲜明.虽然从中可以让我们看到中国文化的另一个层面,然而有点虚空.有点虚无缥缈,意境不深.当然我们不能说这是件坏事.事实上文化可以有一个从虚到实的变化过程.问题是唐人街是传播中国文化的地方,我们需要强调的是简朴的美感.说到简朴的美感,就不能不说位于唐人街地处情人港的"谊园"了.这是一座中式花园,在西方文明中,他以古老的东方文明立在其中.无论从建造风格还是从取名来说,非常具有中国特色.我还没做过考证,但在记忆中,"谊园"这两个字是由已故悉尼华人文化学者刘渭平先生所命名题写,这位以悉尼为基地,以传播中华文化为己任的著名教授给我们留下了在澳洲的"唐人风采".      
    由此说来,从四面八方来悉尼的华人朋友不妨可以留意一下海外的中国文化.来到洋溢着中国文化的唐人街一游.你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呢.




评论专区

  • 用户名: 电子邮件:
  • 评  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