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散文随笔

散文随笔

苏童的文学座谈会
作者:阿理  发布日期:2010-07-10 02:00:00  浏览次数:2334
分享到:
        今午,冒着细雨, 跟着毅到悉尼大学参加苏童的文学座谈会。
到达悉尼大学,进入其中一栋建筑物,羡慕的走过一间间课室,内有在讲课的教授和听课的学生。心在想,
自己要是以前有上大学的机会,现在又会如何了呢?
       进入有七成满的会场,讲座已经开始。
雪梨大学中文系博士生导师王一燕教授,正用英语介绍苏童,旁边还有位是刚得了第八届华语文学2009年度文学评论家大奖的郜元宝教授。他是雪梨大学孔子学院中方院长。
       在讲台上坐在两位教授中间的苏童,剪个小平头,戴了副黑框眼镜,
若有所思。他不时看着在发言的王教授,偶尔补添几句话。
       知道苏童这位中国作家,是好久前看了他写的小说《米》,
印象很深。说来好笑,直到今天我才知道张艺谋的影片《大红灯笼高高挂》原来是根据苏童写的小说《妻妾成群》改编的。他写的长篇小说《河岸》,刚获作家文学曼布克奖和第八届华语文学传媒杰出作家奖。他这回应邀来悉尼出席澳洲的作家节,谈神话和文学创作。他的《
碧奴》是长篇历史小说,以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为题材。
今天苏童主要是回答听众的问题。提问题的听众,有老中青,每个年纪各提不同层次的问题,很有意思。
       有人问他,身为男作家,如何能把各阶层的女人心理描述得这么细腻。他说,他写女人的小说,只占了他的作品之十分之一。而中国文学史上,百份之九十五的作家,都是男性,他们也写女性,这和性别没有关系,都是刻画人物。比如曹雪芹写《红楼梦》,还是古典文 学中最伟大,最好的。
       有听众问,是什么因素让他会在这么多写作的人们之间,能成为著名作家?苏童说,其实他读书时,是位只为了考试的学生。他年轻时,对自己完全信任,(我想这该是他自己很有自信的另一种说法吧)再加上勤奋刻苦努力。虽已写了近三十年;但到如今,仍然认为自己只是文学的仆人,并不是如人家说的文坛高手。
        苏童覚得唯有写作,可以把孤独转化为权力。写作到让人阅读,
像两个人的偶遇。写出来的文章小说,给人什么感受是对自己的一个惊喜,因不同的读者有不同的理解力。那是写作行业的终极美感。读者的感受对作家来说,是种很大的魅力。
      "记忆是一个作家的百宝箱"。尤其是童年的记忆。
他是在中国的十年浩劫期间渡过他的童年,而任何灾难,对小孩子来讲,只要不伤害到他,一切都是好奇和好玩的。当然,作家不仅仅只是记忆的动物,除了有待记忆沉淀,加以梳理,还需加入各种其他的事物。谈起他刚获奖的小说《河岸》,他说自己对这本二十万字的小说很满意,那是花了不少心血和时间写成的。因为从小就住在河边,对河流有种特别的感情的,写河流是写故乡,写自己对生活的认知,
也用这小说梳理自己的人生。
  听众问他:"你对将你的小说拍成的电影有什么看法?会不会觉得像自己的孩子被人家打?他幽默地答,要是人家骂我的小说,就会有自己孩子被打的感受,被拍成影片,那是远房亲戚了。
  张艺谋的《大红灯笼高高挂》,他说那是中国电影唯一一部,整齣戏都是在室内拍的电影。在一个封闭的环境中,讲 一个不流动的故事.而另一本小说《粉》被改编为电影《红粉》,这部片子对白很忠实的照着小说,完全没更改,他倒有看自己的孩子的感觉。
      在讲座期间, 陆续有迟到的人进来。有不少是学生,也不单单是华人。两个小时的座谈会,很快就结束,散会后,不少人等着要苏童签名,毅介绍我认识了电台主播李卫国,跟着他的车,回到城里后,和另有饭局的他们分手,自己回家去了。
     路上,想到苏童说,人家常劝作家要注意身体,别太操劳,写来写去都不会比红楼梦更好的。哈!这叫"一山还比一山高",红楼梦那"山"确是好高好高,尤其对我这"小土堆"来说,简直高不可仰哦!

上一篇:蘿蔔糕


评论专区

  • 用户名: 电子邮件:
  • 评  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