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散文随笔

散文随笔

游欧札记之四: 文艺复兴
作者:张光武  发布日期:2015-10-12 01:08:18  浏览次数:2531
分享到:

  张光武

题图:意大利佛罗伦萨之夜

文/图/张光武

在意大利旅行,听得最多的恐怕非“文艺复兴”一词莫属。无论走到哪里,左耳朵进的,右耳朵出的,全是“文艺复兴”,似乎不提“文艺复兴”,都不好意思在意大利呆着。

什么是“文艺复兴”?导游没有给出满意的答案。上“百度”搜了一下,光是学术论文就有几百篇,其余的信息更是汗牛充栋,鱼龙混杂。
 意大利佛罗伦萨乌菲兹博物馆

一天,我们在佛罗伦萨乌菲兹博物馆参观。乌菲兹博物馆以收藏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绘画精品闻名于世。当我徘徊于大师们作品前时,14岁的女儿问我:“爸,你知道什么是文艺复兴绘画吗?”

“不知道。”我回答道。

“记住三条,就知道了”。女儿放慢语速,有点神秘。

“能具体说吗?”我问。

“告诉你吧,”她伸着手指数道:“第一,会笑的脸;第二,看得见的背;第三,明暗的光”。

“先说第一条,会笑的脸。文艺复兴前,绘画,尤其是宗教绘画,画的都是中老年,就是老头老太太,面无表情。他们认为,老人代表智慧,面无表情说明有尊严。文艺复兴开始后,老头老太太越画越年轻,脸上表情越来越丰富。所以,画中的人会笑很重要,比如蒙娜丽莎”。女儿说。

“再说第二条”,她指着鲁本斯的名作“凯旋”(雕塑后面的油画) 说:“你看,画中这些人,什么姿势都有。有正脸的,侧身的,还有背对着你的。这在文艺复兴前的绘画没有。所以,能看见人物背影就是文艺复兴的作品”。


“第三条好说。这时的绘画讲究透视关系,讲究光线,讲究明暗对比,看起来有立体感。而文艺复兴前画的人肯定没影子,不信你找找“。她说道。

我问道:“你这些歪理从哪来的?”

“我在学校学过艺术史,老师讲过,我自己总结的”。她骄傲的说。

以上是我和女儿在乌菲兹博物馆的一段对话,如实记录下来。我不知道她说的对不对?似乎有点道理,但肯定不全面,否则,要那么多研究艺术史的学者干什么?

后来在参观欧洲其他的博物馆、艺术馆时,我尝试着用女儿总结的“三原则”来欣赏绘画作品,有点感觉。

欧洲之行,我对女儿初步的艺术鉴赏力刮目相看。这一切源于不同的教育体系。


女儿在国外读高中。她说,在老师的教导下,她喜欢上了“艺术史”的课程,而且,艺术课和体育课不及格是不能毕业的。这促使我思考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教育要培养什么人?“解题机器”?“百分之王”?还是一个具有健全人格,一定艺术修养,合理知识结构的人才?是急功近利看分数,还是放眼未来看发展?每个校长,每个家长,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选择,都应该得到尊重。但我认为,人才的成长要看长远,“风物长宜放眼量”。

柏拉图说过:不重视艺术教育,损害的是一代人的心灵世界,损害的是一个民族的精神、想象力和创造力。美国国家教育科学院曾对5万本科毕业生做问卷调查研究,其中一个问题是“什么知识最有用?”回答的结果耐人寻味。毕业1-5年的结论是“基本技能”;毕业6-10年的结论是“基本原理”;毕业11-15年的结论是“人际关系”;而毕业16年以上者的回答则是“艺术最有用”。

为什么?

一位教育家总结道:艺术教育有助于培养人的认知能力;有助于培养人的创造力;有助于提高人的审美能力;有助于提升人的心理调适能力;有助于培养人的社会交往能力,更重要的是有助于健全人格的形成。
 孩子们在卢浮宫内上课


欧洲许多博物馆、艺术馆对孩子是完全开放的,甚至免门票。在卢浮宫,我看见老师们带着学生们在博物馆内席地上课。这些从小接受大师和艺术杰作熏陶的孩子们,谁能知道是否又有一个米开朗基罗(艺术家)、拉斐尔(画家)、马基雅维利(思想家,《君主论》的作者)?是否又冒出一个卡兰尼克(Uber打车软件的创始人,“搅黄”了全世界的出租车市场)?如果乔布斯不具备独特的艺术设计眼光,“苹果”恐怕还是那只让人咬了一口的烂苹果。
 

梁启超、陈寅恪、王国维、赵元任、朱自清、钱钟书 、林徽因 …… ,在中国历史上,艺术成就大师的例子屡见不鲜。

我的偶像李叔同(弘一法师)就是其中之一。  他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先驱,集诗词、书画、音乐、戏曲、文学、宗教于一身的“通才”。他是中国第一个话剧团的创始人,《茶花女》的演出者;是最早向国人介绍西洋油画的画家;是中国最早使用五线谱创作的音乐家。他的书法、篆刻、诗词、文章独树一帜,造诣极高。他的出家使失传了700多年的佛教“律宗”得以发扬光大,为佛教的发展和佛学研究做出了卓越贡献。

今年杭州的中秋,我去了弘一法师最早的出家地 — 虎跑,拜揭他的墓地。站在他的面前,我想起大师学生丰子恺先生的说法:人的生活分为三层:一层是物质;二层是精神;三层是灵魂。大师已经到了第三层次。

今天,我们许多人满足了“物质欲”,部分满足了“精神欲”(成为了学者、专家)。而杰出的人,在满足“物质欲”、“精神欲”后,会继续攀登第三层次,满足自己的“人生欲”,即提升灵魂的高度。所谓:无尽奇珍供世眼,一轮明月耀天心。

虽然我们每个人(包括我本人)都有私心杂念,七情六欲,很难达到“精神欲”的境界,但是,力争拥有完美人生应该是每个人毕生的追求。  

对照古今中外大师们的经历,我试着总结了完美人生的含义:

坚定的人生信念,完善的人格魅力,丰富的思想情操,强烈的美学追求,严谨的治学态度,精湛的专业技艺。

我们应该为人生的完美而努力!




评论专区

  • 用户名: 电子邮件:
  • 评  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