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散文随笔

散文随笔

蝉之鸣
作者:林别卓  发布日期:2015-09-25 10:03:11  浏览次数:2470
分享到:

小时候被蝉的鸣声所着迷。只有人的半个小手指头这般大的蝉怎么能发出那么响亮的声音来呢?我总想捉一只来看看玩玩。

蝉的俗名叫“知了”,在我家乡叫“谋盾”。它生活在树上,利用树皮的颜色来掩护自己,以避防鸟类等天敌猎食,所以平时是很难看到蝉的,但是只要它一鸣叫,目标就暴露了。经过好多次失败,我才学会了怎样寻找和锁定目标。当它还在激昂高歌的时候,我小心翼翼地爬上树,慑手慑脚地猫到它的背后,捂着手掌,准准地一盖就捉着了。捉住它的当儿它拼命挣扎,那叫声就像打鼓点似的振动着我的小手掌。

我把知了翻来覆去看了又看,还是不知所以然。再长大一点之后,会读一些科学书了,才知道了只有那雄蝉会发声,而那雌蝉却是哑蝉不会发声,怪不得古希腊诗人萨拉朱斯曾这样幽默地咏蝉:“蝉的生活多么幸福呀,因为它们有不会开口的太太”。其实,雄蝉也并不是开口发音,而是靠它腹基部的一对鸣器,鸣器内有气腔,外有响板,气流从气腔中冲出,使响板和全身振动起来,像蒙上了一层鼓膜的大鼓,鼓膜受到振动而发出声音。由于鸣肌每秒钟能伸缩约一万次,响板和鼓膜之间又是空的,能起共鸣作用,在空气中传播有很强的穿透性,所以其鸣声特别响亮。

盛夏时节,趁着蝉鸣逗蝉玩是件有趣的事情。我记得,蝉鸣总是由一只先起头,然后接着两三只跟着,再接着四五只、几十只乃至千百只跟着,逐渐逐渐地达到高潮,最后整个村子都沉浸在一片蝉们的喧闹声中。我不信蝉声能大过人声,便尝试着大声地吼了几声,果其然,先是在我近处的蝉鸣戛然而止,然后接着一个群落一个群落地消声,直至整个村子鸦雀无声。原来蝉鸣是这样的不经一吼,可了。不过,过了一会儿,若是无人再吼,它们又唱鸣起来,也是由一只先起头,再接着几只几十只地跟着,直至达到高潮,整个村子又沉浸在一片蝉们的喧闹声中。

来到澳大利亚后才知道了这里有一种毛蝉(Cicada),其鸣叫声的分贝量更高,更加尖锐,而且是从高高的树上发出,周围的居民深受噪音干扰之苦,而政府却是无计可施,奈何不了它们。不过,从科学的角度出发,人类确实需要保护自然界的原生态,其中也包括蝉声。适当控制噪音无可非议,但搞得万马齐喑、禁若寒蝉就适得其反了。

我从小喜欢与蝉作伴,不忍心接受科普书籍上对“蝉是害虫”的界定。然而在科学道理面前是不允许感情用事的。夏天傍晚,蝉的幼虫从土里钻出来,爬到树干上或草上(蜕皮变成蝉,脱下的皮就是中药店里的“蝉蜕”或“蝉衣”)。蝉变出来以后,

它们用那像针一样的刺吸式口器刺入树体,吸允树的汁液。在秋天的时候,它们还在树枝里产卵,尖尖的产卵管一插就是一个洞,插一次产下四五粒卵子,再插一下又是一个洞,一根枝条上往往有几十个洞,就这样把树枝弄死了,为害不浅啊。

千百年来,人们为蝉那美妙的鸣声所迷惑,古人误以为蝉靠饮露水为生,因而把蝉视为高洁的昆虫,用许多过份溢美的不实之词去赞颂它。汉代伟大的历史学家司马迁在<史记>中以“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来比作楚国爱国诗人屈原不愿与世俗偏见同流合污的伟大人格,今天看来这是对蝉的一个美丽的误会。今人纠正古人错误是为了在科学求实的道路上更加努力。变害为益,变害虫为宝贝,是唯一出路。幼虫期的蝉叫做“蝉猴”,含有丰富的营养物质,干基蛋白含量在70%以上,脂肪约7%,维生素和各种有益微量元素均高于一 般肉类食品,可称其为食品中的蛋白之王,成为了当今时髦的美味佳肴和绿色食品,

人工养蝉的经济价值相当可观,前途无量。

至于如何对付蝉之鸣,还是小时候逗它玩的办法:它一鸣噪你就吼,它再鸣噪你就再吼,直至它消声匿迹。

2015年9月22日




评论专区

  • 用户名: 电子邮件:
  • 评  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