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杂文评论

杂文评论

关于瞿秋白
作者:林别卓  发布日期:2015-02-20 09:33:04  浏览次数:3486
分享到:

  报上依然有人称呼瞿秋白为“叛徒”,更有人发出什么“缅怀叛徒瞿秋白”的奇谈怪论来。

我们所说的“叛徒”是指那些贪生求荣投靠敌人、出卖组织和同志而使革命事业蒙受重大损失的叛徒,而决不是那些在探索革命道路的过程中曾经有过某种迷茫、失望、彷惶情绪而被误解甚至错误批判的革命烈士们。

瞿秋白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和理论家,是中国共产党幼年时期的主要领导人之一,是鲁迅先生在文化战线的亲密战友,在近代史上对中国的政治、哲学、文学、历史、翻译等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瞿秋白于1930年前后在主持中共中央工作期间盲目按照共产国际的不当指示,执行了一条不符合中国国情的所谓“必须首先在一、二个大中城市夺取政权”的“左”倾机会主义错误路线,使中国革命遭受重大损失。此后党批判了他的错误,并撤销了他的领导职务,而他也诚恳地作了自我批评,表现出一个唯物主义者光明磊落的胸襟。在黑暗中艰难摸索革命道路的过程中犯错误总是不可避免的,关键是要认识错误、承认错误和改正错误,错误才可以变成正确的先导。后来毛泽东所主张的“由农村包围城市”的正确革命路线正是从不止瞿秋白一人所犯的错误中得出反面经验的结果,并非天上掉下的馅饼。所以,犯错误也是一种革命实践,而不是“背叛革命”。

1935年瞿秋白因身患重病,未能随红军大部队长征,不幸在福建长仃被叛徒指认后遭国民党当局逮捕。他在狱中写有<多余的话>一稿,主要是面向党内同志说的话。在文稿中他对党内“残酷斗争、无情打击”的弊病颇有怨言,表现出某种无奈、迷茫和失望的情绪,但这是可以理解的和情有可原的,与那种出卖组织背叛革命的叛徒行为扯不上关系。最重要的是,他在自己人生遭到重挫的情况下经得住考验,永不叛党。他还从总结失败教训的角度出发告诫后人说:按照他自己的兴趣和特长,他本应成为一名出色的文学家,可是革命的惊涛骇浪却把他推上了自己所不能胜任的共产党领袖的位置。这一点对革命者和非革命者都会有启发借鉴作用,是瞿秋白留给后人的一个宝贵的精神遗产。是啊,一个从政的文人应当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时常掂量自己的本领和名气的不相符之处,保有“盛名之下其实难副”的自知之明,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1935年6月18日,年仅37岁的瞿秋白,由于对共产主义理论和对革命事业的胜利抱有自信心,他才在刑场上那样的镇定自若,那样的视死如归,那样的英勇就义,面对敌人的枪口他高唱<国际歌>,其魂魄真是震天地、泣鬼神,这与那些贪生怕死、出卖灵魂、屈膝投降、背叛革命的叛徒真是相差十万八千里。

文化大革命中<多余的话>遭到不公正的批判,烈士英名被污名化,九泉之下的瞿秋白蒙冤受屈。故早在1981年中共中央就已经实事求是地为瞿秋白平反昭雪、恢复名誉。还以历史本来的面目。2009年瞿秋白被党和政府授予“100名为新中国做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之一的光荣称号,到此历史的法锤敲下,伟人盖棺论定。而现在居然还有人以“叛徒”之名来诋毁瞿秋白,这只能说明文化大革命极左流毒的毒害之深。






评论专区

  • 用户名: 电子邮件:
  • 评  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