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杂文评论

杂文评论

山寺日高僧起晚
作者:刘放  发布日期:2011-02-20 02:00:00  浏览次数:2697
分享到:

          最近因北京大学一位才子柳智宇出家,引起人们热议。其实近年来经常有一些名人出家皈依佛教。例如电视剧《红楼梦》中林黛玉的扮演者陈晓旭(已故),著名歌唱演员李娜等。而有更多的人选择出家,并未为人所知,因他们不是名人。像陈晓旭因饰演林黛玉,几是家喻户晓,而李娜唱的《青藏高原》也是红极一时。同为出家人,就数她们影响大。

如今大学生选择出家的也不在少数。柳智宇出家的北京龙泉寺,就有好几个出家人是来自北大、清华这些的名校的大学生,其中有些是博士研究生。而另一个曾经的神童,当年名噪一时的科技大学少年班学生宁箔,据说也出家为僧了。

儒、佛、道是中国文化的根基。中国基本上是个佛教国家(调查显示,有百分之七十以上的中国人表示他们信佛)。虽如此,但国人对遁入空门削发为僧,还是不容易接受。人们即使虔诚敬佛,对普通僧侣也并不特别尊重。这是中国特有的文化现象。其原因复杂,在此就不述了。

而在另一方面,有些中国文人对出家却又情有独钟。“朝臣伺漏五更寒,将军铁甲夜渡关。山寺日高僧起晚,算来名利不如闲。”一些清高的文人雅士看重佛缘,有出家情结。也确有些人淡泊名利,厌倦俗世。

古往今来,许多文人在失意时都产生过出家的念头。故出家实为“避世”。尤其在朝政腐败,民族危亡,山河破碎,而又无力改变,回天乏力时,遁入空门往往是这些人的最后归宿。他们远离滚滚尘世、抛开功名利禄,隐于深山古寺。松竹清风,坐禅入定,养性修心――如此境界还是令人神往的。

如明末时,许多王室、世族后代,知识分子都藏入寺庙,落发为僧,成为出家人。他们因此而躲过灾劫。这些人都以诗文书画为世所重。其中八大山人、石 涛、石溪、渐江以擅画,被称为清代四大画僧。

也有不少文人纯是因为信仰而出家。在南北朝、隋唐等佛教兴盛时期,文人、贵族出家都极平常,连皇帝也有出家的。有些人选择短期出家,体验修行的生活,如现代人之深造、“镀金”。如著名诗人王维也曾是出家人,连杨贵妃也曾出过家。

    近代大家较熟悉的有学者李叔同(弘一法师)出家。李叔同才华横溢,诗文、词曲、话剧、绘画、书法、篆刻无所不能。他的一首《送别》诗: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斛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脍炙人口,为千古绝唱。据知他并无名利或情感方面的挫折,出家完全出于心性,是种精神心灵的崇高追求。

柳智宇出家之所以引起那么大的反响,因为他是北大有名的才子、数学天才。这样一个前程似锦的学生,放弃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全额奖学金,到北京的龙泉寺出家,以世俗的眼光来看,确是无法理喻的事。

当然更失望的是他的父母。养育一个孩子不易,培养出这样一个天才更是难得。但柳智宇不为亲情所动,决意修佛,父母也莫可奈何。这样一些大智大慧的人,他们想透了的事,九牛也拉不回来。这是一种真知真觉,是要有很正慧根,有一定佛缘的。他们追求的是人生、宇宙终极目的,思考的是生命之外的东西。

出家也是相当清苦的事业,并非有些人想象的那么诗意。古佛青灯,长夜寂寂,真不是一般人能经受得了的。我曾经在四川乐山大佛寺留住过几宿。晚饭后无事可做,早早躺在禅床上,辗转返侧,寂寞难耐,眼巴巴盼着天明。感觉是度日如年。于是知道,自己仍是冥顽不悟,冤孽深沉。说到底是个大俗之人。

柳智宇们出家,是他们个人正当的自由选择,要得到社会充分的尊重。这应成为社会的共识。在这样一个物欲横流的社会,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天下熙熙,皆为利忙,却仍然有那样的清流之士,仍有那么些人寻求心灵精神净境,想想还是很感人的。




评论专区

何伟勇2014-11-20发表
出家当和尚, 归宿在心灵。佛门因人开,尘世何处清?万事看修缘,但愿无悲音。
何伟勇2014-11-20发表
出家当和尚, 归宿在心灵。佛门因人开,尘世何处清?万事看修缘,但愿无悲音。
  • 用户名: 电子邮件:
  • 评  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