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杂文评论

杂文评论

广州上下九风情
作者:刘放  发布日期:2011-02-20 02:00:00  浏览次数:2108
分享到:

  到了广州没游上下九,就等于白来了广州。我这次回去,行程虽紧,还是去了趟上下九。说来令人难于置信,以前在广州工作多年,其实也没有好好逛过上下九。原因呢,也许正是离得近,如老戴维说的,兔子不吃窝边草吧。

上下九在广州西关一带,是有名的老城区,与北京的大栅栏、上海城隍庙、南京夫子庙一样,是这些城市的历史文化坐标,浓缩展示了当地的民俗风情和人文景观。广州的上下九包括上九路、下九路、第十甫、宝华路、康王路一带。上下九的历史,可以上溯至公元六世纪。据说印度高僧达摩就于此地登岸传教,故又称“西来初地”。

上下九风情,是那样的古老悠远。玑珠巷口的一抹夕阳,街角的一株古榕,布满岁月疤痕的花岗石板路,都让人驻足流连,让人感叹唏吁。自古以来,西关即为富商巨贾的居地,“西关大少”曾经是与北京“八旗子弟”那样的显贵。“西关小姐”温婉、开明、时尚,曾引领风气之先。清末、民国时,更有不少文化名人,及粤剧名伶居于此,西关遂成为人文荟萃之地。

上下九长近千米的步行街,商铺林立(据说有几千间店铺),琳琅满目,多为时装商店。一间又一间,许多货品看似重复。细看却又都不是重复,游客多不厌其烦,每间都是门庭若市。衣服鞋帽种类之多,价钱之便宜,都令人叹为观止。

明清时所建的骑楼仍在,晴可遮阳,阴能避雨。那些集西洋风格、明清特色、满州传统的西关大屋仍在。就是不买东西,人行其间,也能感受到那种古远的人文气息。人如海,声如潮,晚秋的广州仍燠热如夏,行人单衣短裤,姑娘多是一袭薄裙。也有些人晴天里打一把把雨伞,红红绿绿的,鲜艳夺目。

除了买衣物,上下九的各色食肆,也是闻名于世的。如有名的“陶陶居”、广州酒家都在此处。广州人都以到这些酒家饮茶、吃饭为乐。

另外,上下九著名的特色食品有荣华酒楼“荣华麻香酥”,南信的“南信双皮奶”和“南信姜撞奶”,欧成记面食“上汤鲜虾云吞”,伍湛记粥品“伍湛记及第粥”,清平饭店的“姜汁奶挞”,莲香楼的“老婆饼”,银记的豉油牛肉肠、金钟阁的鸭润水饺等。另在华置广场旁边的一条小巷有专设的食街,有各种廉价的特色小食供游客品尝。

没有人能抵挡那一种诱惑。买了一盒“荣华麻香酥”,就坐在步行街边的条石上吃,全然不顾及斯文,细细品味那股酥香。

也去游了“农贸一条街”。那里据说是全中国有名的一个农产品市场。店铺之外,街边随处是地摊,绵延数里,走不到尽头。各种农副产品应有尽有。不分季节时令的水果、菜蔬(大棚已将季节搞乱),各种山珍、海味,猴头、冬菇、木耳、竹笋……多叫不上名字。买了些番石榴,有浓浓香味的那种,边逛边吃。

但我们最喜欢的,是离开人声吵杂的步行街,拐入旁边的小巷,去寻觅历史。谢天谢地,这里保留了成片的旧街巷,没有遭强拆。小巷里相对静谧多了,有些老树,如榕树、蝴蝶花树,顽强地生长在条石缝中。人家的窗口伸出一两枝三角梅,或白簪花,发出幽幽的香。

几乎无一例外都是高高低低花岗石条铺的街路,一扇扇油漆斑驳的“趟栊门”,门半开着,里面传出朴朴麻将声,隐隐约约也听到有女仔在唱:“落雨大,水浸街,阿哥担柴上街卖,阿妹出门着花鞋……”歌声清婉,娇媚。这是流传在西关一带的广州民谣,用广州话唱,是押韵的,很美(这是广州亚运会的主题曲)。

小巷里少有店铺。偶尔有一间小发廊,真正理发的那种。或是有个小摊在卖首饰、小工艺,顾客寥寥。

走在这里,仿佛时光倒流,走进历史深处。怎么好象看到这就是欧阳山笔下的《三家巷》。迷蒙间,好象看见区桃、周炳这些二三十年代的风流人物从巷子深处走来,他们穿着木屐,笃笃有声。




评论专区

  • 用户名: 电子邮件:
  • 评  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