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夜裡接到微信,驚聞國內一位女友猝死離世。據說她最近在一次遊輪出行時,因在歡迎晚會上一時興起,與團友勁歌狂舞,比拼歌喉舞藝;結果興奮過度,體力不支倒地不起!
女友方過花甲,多年前丈夫去世,兒女都已成家立室;但她害怕獨居,不久便再找第二春。天生麗質難自棄的她,自覺精力充沛不服老,從早到晚周旋於幾個群組,第二任老伴就是在群裏結緣的。再婚後的她認爲人生苦短,得及時行樂,因此天天把娛樂節目排得滿滿;要麼熬夜打麻將、要不呼朋喚友唱K跳舞、或參加美食旅行團。不停胡吃海喝,享受著吃喝玩樂的最低層次快樂,結果就樂極生悲出大事!可見害怕獨處的人,也多是不懂珍惜自己健康的人!
其實過了六、七十的老年人,無論精神體力再好,也得動、靜有度,不能毫無節製過度活躍。相反的,得修心養性,學會安靜獨處;頤養天年方爲養生之道。所謂挑燈閱讀豐盈心靈,提筆寄語字療傷,於天地之間,芳草為鄰,青山相依;明月為伴,細數流年,如此安渡晚年才是人生最高境界!
德國哲學家叔本華說得好 :「人之所以承受一切不幸,皆因不懂得獨處」!
有人說:獨處是「落花人獨立,微雨燕雙飛」的惆悵,也是「眾鳥高飛盡,孤雲獨去閒」的落寞;更是「小舟從此逝,江海寄餘生」的豁達!「細想窗外花開,品味歲月生香」那種情懷是何等的高雅與浪漫!
人得偶爾享受繁華,但更多的是經受得住寂寞,正如張愛玲所說: 「繁華退盡,人比煙花寂寞。」學會了獨處才能直面人生,有獨處的勇氣和能力,也就不怕孤獨,更能抵抗挫折和打擊;使自己變得更堅強、更卓越!
害怕獨處的人企圖用忙碌驅除寂寞,用喧鬧趕走孤獨,總覺得生活單調無聊、枯燥無味,那是因爲他們多是心靈脆弱不敢面對生活的不幸,只一味逃避內心;甚至欺騙自己!
另一位德國哲學家康德,一生無妻無子卻守著方寸之地,全心全意地寫出了影響整個西方哲學史上最重要、最深遠的巨著《純粹理性批判》;並在晚年達成了著書立説最高層次的快樂!
確實,不能獨處的人永遠認不清自己,也不懂得自我療療愈,他們感受不了心靈的平靜與美好;也享受不了真正的自由和豁達!
被譽為「中華千古第一完人」的曾國藩曾說過:「晚上出外應酬使人精神疲憊,應該及早戒掉,白天無謂的應酬也會造成不必要的負擔;只有靜坐沈思,反觀內心,才能不斷提升自己!」
他認為:「自修之道,莫難於養心;養心之難,又在慎獨!」
由此可見,我們要想「淡泊以明誌,寧靜以致遠」,首先就得養心,而養心的秘訣便是學會「慎獨」!
曾國藩一生照靠著自己的慎獨,實行了立德、立言、立功三不朽。
他的修身養性秘訣是:多在慎獨方面下苦功夫!
他的慎獨修身箴言是:知行合一,便可至臻至善!所謂「慎獨則心泰」。人要是在獨處時思想、言語、行為謹慎,處世時便能處之泰然、做到心安理得,心平氣和!
都說生活是自己的,有人認爲適合自己的就是最好的生活;當然得對己對人無害的『適合』才算是,那些沈迷賭博、燈紅酒綠的就絕非最好的生活!再説,生活有高、低層次之分,而真正拉開人與人差距的是:懂得享受獨處的恬靜,逍遙於山水之間,自得其樂才是最高層次;那些天天只愛呼朋喚友、吃喝玩樂的絕大多數是酒肉之交,過的也是毫無意義的空洞生活!
周國平曾經說過:「獨處是人生中最美好的時刻和體驗,盡管有些寂寞,但心中卻是豐盈滿足的。
與自己獨處時,讓充實豐盈內心,讓成就雕琢獨處的時光!」
日子清靜,觸目皆溫柔。隨著年齡的增長,除煩存簡。因此我從不委屈自己做不喜歡的事,更無需刻意迎合別人去融入一個自己不喜歡的圈子。很多時候更喜歡選擇刻意疏離,遠離一切既無聊也無謂的社交應酬,獨自享受清樂。多讀有益身心的書,放飛心靈,豐盈自己,遠離繁囂,屏蔽煩惱!
歲月流逝,年華不再,有時,當我們望著鏡中自己的滄桑容顏,也許會慨嘆歲月流失,可只要心態年輕;又何懼年華老去?所謂年華雖老心未僵,心態青春勝烈陽。內心豐盈如江海,獨立精神自翺翔;心胸開廣如深淵,慎獨精神力無邊!
心態年輕,歲月不老。無論多大年紀,若學會安靜獨處,保持一顆好奇心、求知心與關愛別人的善心,就是最幸福的人!
借此小文哀悼猝死的女友,願她一路走好,在天國學會獨處情懷!
寫於2025、4、6清明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