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诺克斯购物中心三楼有社区图书馆。我几乎每天都和家人带着外孙女米拉到这里活动,从10点到11点多。因为这个图书馆有一个专门为幼儿建构的幼儿图书区,有各种各样的幼儿英文读物和中文读物。其中中文读物有《换名字》《坚持钓鱼的酷酷》《青豆魔法师》《我才不可爱呢》《满街跑的叮噹车》《世界上最棒的妈妈》等。尤其是每周有一个幼儿故事会,吸引了不少幼儿家长推着幼小的孩子来此,其实幼儿听不懂,但年轻的家长们来此,主要是让孩子们感受这个讲故事的氛围,同时年轻的女家长们在一起交流育儿经验。
图书馆借书中心在电动玻璃门内左侧,有四五个工作人员;柜台外有三两台电脑,社区借书者可以凭借借书卡在此自己办理借阅手续。借书中心外偌大的地方是阅览空间,在这个空间里从东到西是一处处藏书架,书架都是近乎三角形排列,即三个书架一组,与另外三个书架的排列,中间凸出一些,另外一面必然凹进一些。每个书架五排,每排大约放60本书,每组三个书架大约900本书。一大组6个书架两面置书大概放3600本书。整个阅览室共14个大组书架,藏书在5万册左右。另设一个儿童图书区,还有5个大大小小的独立阅览室,为研究者提供独立的研究空间,或数人讨论的空间。阅览室四周和中间的立柱之间配备了阅览室,有方形的,有椭圆形的;有些阅览桌上配有电脑,或配有用电插座,为读者提供方便。
阅览室从东往西大约有一百米,宽约50米,中间有5个立柱支撑;四周几乎都是玻璃墙,玻璃上有着不同的雕花;室顶主题是黑色,但饰以白色不规则的造型,或圆或椭圆或曲白线条;借书中心的顶部是接近椭圆形白色玻璃,上面雕刻着各种图形以装饰。在灯光下,整个阅览室显得素雅而静谧。
每次来,小米拉由忠英和初晢陪着,到儿童读书区,米拉喜欢自己扶着书架或坐在书架旁,“认真”地翻书,“认真”地丢书,很喜欢上面的图,有时看到图,用手指指,这是在发问,虽然口不能表达。这也许会种下认知的种子;我则到阅览室的西头中文藏书处读书。
中文藏书处共六个书架,大约有3600本书。第一次来,先看看书名,有熟悉的作者,如《朝花夕拾》《马未都讲透唐诗》《余光中作品精选》《北岛作品精选》《董卿:做一个有才情的女子》《许地山散文》,以及俞敏洪的《在岁月中远行》、余秋雨的《雨夜短文》,周梅森的煌煌大著《绝对权力》《至高利益》《中国制作》《人间正道》《我本英雄》《国家公仆》六本都排在一起;也有不熟悉的,如《徐志摩传》作者宋江龙,《华为传》的作者孙力科,等等,当然大部分作者都不熟悉。
平时很少读人物传记,借此机会,读读《华为传》,这很好,了解一位优秀的企业家的成长史。有一次,我看见一位亚裔青年将《华为传》和《史蒂夫·乔布斯传》并置研读,他的笔记本上中英文批注如阴阳双鱼般游弋,这或许就是文化交融最生动的注脚。
我读了《徐志摩传》,目的是想深度了解一下“爱这不息的变幻”的才子诗人。徐志摩的名字和诗,我读过一些,尤其是喜欢并背诵了他的《再别康桥》;还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写过这首诗的评论赏析文章,在一家刊物上发表。当我的指尖掠过《徐志摩传》封面,突然记起上世纪八十年代那个夜晚,我在誊抄《再别康桥》鉴赏手稿时,窗外玉兰正把月光揉碎在青砖地上,恍惚间,剑桥国王学院的石桥正从书页间升起。中年时虽然研究过徐志摩,但对他的全面了解并不够,这次读了传记,知道了他的才情除了天分之外,还有他小时候接受严格的家塾教育,从《三字经》《千字文》到《古文观止》,他都背得滚瓜乱熟。他喜欢一遍遍地诵读古诗,一字一句地感受那古老的平仄,接受了关于诗歌的最初启蒙。在生命成长的路上,他还先后结识了学问大家如国学大师梁启超、中国现代语言学之父的赵元任、中国比较文学之父的吴宓、学衡派的梅光迪等,他在哥伦比亚大学读哲学时,导师就是伯特兰·罗素,文学领路人就是狄更生。因为读了徐志摩,发现一本《张幼仪传》,随便翻阅了一遍,从另外一个侧面了解徐志摩。古远清的《余光中传》也粗粗地读了一遍。
余秋雨的《雨夜短文》是我喜欢的,过去读他的文化散文都是比较长的,而此书文章则短,如《安静之美》,陶渊明就是固守安静之美的典型例子,但这种“固守”确实也不容易。《使谎言失重》当是作者的生活体验,他认为对付谎言,“下策:以自己的愤怒,与谎言辩论;中策:以自己的忍耐,等谎言褪色;上策:以自己的心性,使谎言失重。”还有一篇叫《学会蔑视》,文章说,世上总有垃圾。对垃圾,我们可以处理,不去消受。蔑视,就是处理垃圾的一把扫帚。这些语言都很生动。其实,这也是无可奈何的话。我在阅读时关注的如何使文章写得短些,但短要短而有味。像孙犁这样的前辈作家,是在战火中洗礼过的,他以从容绽放的文字奉献,经过读者的阅读品味,就会成了最坚实的精神产床。余秋雨的“文化大散文”我读了不少,曾购买过《文化苦旅》《行者无疆》《千年一叹》等,但他的短文读得不多。如作者在自序里说的,“舞动漫天白绸固然是一种本事,剪取庭前小枝也需要别有情致。”在我国散文史上,《东坡志林》和一些晚明小品都是值得一读的,短而有味,或寥寥数笔,妙趣横生;或三五警句,力透纸背。余氏短文中有震撼式感悟,有点穴式提领,有动心的人生感受,读读,就会有领悟。
肖复兴的《正是橙黄橘绿时》,写的都是生活中的小事,让人读起来津津有味,生活中的诗意未必在远方,眼前所有的“苟且”,都可能结出丰硕喜人的果实。我曾读过孙犁的《菜花》散文,写白菜花写得明丽天然,淡雅清净,非常富有诗意,有几个能够做到呢?陆游说:“村村皆画本,处处有诗材”,一个人的审美眼光和文学修养最为重要!
这里还有一些励志的书,如沈嘉柯的《最怕你胸无大志,却又虚度光阴》,语言简单朴实,却能励志。如“为你的热爱去做一点什么”,关键是“做",生活中许多的事情因在“做”上断了链子,出不来成果。“走出舒适圈,这世界给勇者奖赏”,“一个人想要成长,绝处也能逢生”,“把再见当作一个好的开始”,语言都似乎平淡,其内里却隐藏着一种“味道”。读书是要慢慢读,这“慢慢”就是要“品”,在“品”中构造“你的内因”,因为你的内因就是你的世界。你的“内因”不断地构造,不断地充实,你就会强大起来,形成自己的“势能”。王朔的《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海水》,书名就隐含哲理。一个人的思维高度,就是人生的高度;一个人要善于把知识转变为生产力。
每一个人总会有一些瞬间温暖远去的曾经,看到南通籍的范小青的《灭籍记》,忽然想起在南京进修时曾经约过她评点中小学生作文,出版过《作家评中学生佳作》《作家评小学生佳作》,她当是只是知名度较高,现在早就时著名作家了。她的小说《女同志》《香火》《城市表情》很有名气,但可惜我都没有读过。现在,在南半球看到她的书,心中也产生了一些温暖的记忆。我还翻阅了《大唐茶圣陆羽》《无用之美》《汉字有意思》《我们的母亲》《吃茶趣》等。
读书是一种沉静,沉静能够静思,在静思中提高修养;
读书是一种选择,选择能够定向,在定向中提升境界;
读书是一种兴趣,兴趣能够励志,在励志中奔向未来;
读书是一种涵养,涵养能够怡情,在怡情中保洁心性。
走出图书馆,购物中心报时的钟声和汽车发动机的声音交织成后现代赋格。米拉在婴儿车里咿呀学语,她即将破茧的语言系统里,也许会同时储存"再别康桥"的平仄和"Good afternoon, Mr. Sun."(类似“太阳先生,午安。”)的韵律。这让我想起余光中在《记忆像铁轨一样长》里写的:"文化不是遗产,而是遗嘱。"此刻正午的阳光透过南窗的玻璃,正平等地照着图书馆幼儿区的每个书架——那些竖排与横排的文字,那些各种色彩的童话,都在等待新的眼睛来续写永恒的故事,让每一个喜欢读书的儿童和成年人都成为“太阳先生”。
最后以《一丛花·诺克斯图书馆读书记》词结束:
璃门深锁墨花香,稚语绕回廊。三春共读晨昏里,纵乱翻、书影徜徉。平仄揉碎月光,诗心漫过康桥霜。
华文西典映琳琅,彩笔绘沧桑。余郎短句藏锋锐,更兼得、史海苍茫。幼齿咿呀处,新词旧韵正成章。
2025年3月17日10点至14点于墨尔本诺克斯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