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杂文评论

杂文评论

下层文人的浪漫主义幻想——说黄巢的“菊花诗”
作者:史双元  发布日期:2024-03-23 07:15:52  浏览次数:175
分享到:

转自凤凰大语文 黄巢,是真实的历史人物,是唐末农民起义的领导者,大齐政权开创者。历史书籍对黄巢有不同的评价,好坏参半。我们评述的是黄巢激情诗性的一面,以及这两首菊花诗所表现的下层文人浪漫主义的幻想和辣手造新花的创意。

先看一看黄巢写的这两首诗:

题菊花

飒飒西风满院栽,
蕊寒香冷蝶难来。
他年我若为青帝,
报与桃花一处开。

不第后赋菊

待到秋来九月八,
我花开后百花杀。
冲天香阵透长安,
满城尽带黄金甲。

乾符二年(875)六月,黄巢参加王仙芝起义队伍。王仙芝战死后,黄巢成为起义军领袖,号称“冲天大将军”,年号“王霸”!从这个名称和年号看,也可能是后人根据黄巢的个性标签而创制了这两首诗,然后嫁名黄巢。

所以,这两首诗也可能不是历史人物黄巢的作品,但一定反映了作为时代思变的代表人物、浪漫主义诗人“黄巢”的思想,可以认作是历史上曾有的、或应该有的“下层”文人“黄巢”的作品。

因为这两首诗以菊花为核心意象,我们先说一说古代文学中的菊花诗。

文人大多崇尚独立,清高就是孤高,感叹着孤独,却津津有味地体会、欣赏着孤独,表达孤独是自怜、也是自傲,总之是自恋。

文人很少喜欢扎堆“做秀”的花卉品种,大都喜欢独立枝头那一款,哪怕是“一枝红杏出墙来”,也是个喜欢。

文人对菊花的发现、品格定位有个过程。

陶渊明之前,咏菊花的专题作品不多,战国时期屈原有“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离骚》)”之感叹,也就是把木兰和秋菊混搭做成了“叟哈哈”饮茶领导者品牌,属于屈原独创的保健法,通过饮食来提高体质、纯净思想。

重要的节点是隐逸诗人陶渊明“发现”了菊花,也定位了菊花。夕阳西下,柴门东篱,一枝黄菊,与世无争,卑微而独立,是花中之隐者逸人。这种雅趣和发现美的眼光令后人感叹再三。但陶渊明从东篱摘下的带着烟火气的菊花好像被放到了文学地摊上,并没有引起文人普遍的认可和关注,虽然明人俞大猷《秋日山行》赞叹道:“一从陶令平章后,千古高风说到今”,但认真关注菊花的诗人不多,如唐代李白、王维、杜甫都没有认真地为菊花写照立传,孟浩然《过故人庄》有诗句云:“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还是回到了屈原把菊花当作“内补”药品的定位。后来杜牧有旅游日记式名句“菊花需插满头归”(杜牧《九日齐山登高》),也有点搞笑,菊花成了老男人的鬓边装饰。

宋末元初的郑思肖,结合时代和个人身世,再次发现并提高了菊花的品位,他的《画菊》诗云:“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无穷。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突出了菊花凌寒履霜、孤傲反常的内质,不随俗、不媚时,宁愿枯香守枝头,不随北风飘满地,刻画了有骨气的文人“死犟”的“优点”。从此,菊花成了文人写生的大宗。

菊花题材虽然大热,而菊花品格依然是冷艳,文人笔下的菊花定位是小众、孤标,打着寒颤独立着,只能和驿外断桥边的梅花遥相呼应、隔空怜惜。

总之,大多数文人笔下的花卉,其象征意义都圈定在君子人格和逸士品行上,而黄巢这两首咏菊诗,完全改变了菊花品种的培育方向。黄巢以醉眼看黄菊,以酒神精神幻想“满城尽带黄金甲”的宏大画面,因此创造了“广场式”菊花阵的意境,豪迈且壮美。菊花,这个文人家族式小众花卉由此以团体操的矩阵方式,展现了它规模效应的审美特色,这下把苦哈哈的文人给看呆了!

不管是否为黄巢所写,这两首诗的价值都值得再次被发现。农民领袖的豪气,有封建文人很难超越的地方。但古代文人还是有阶级性的,虽然黄巢这两首诗获得了很多点赞,但正统文人很少模仿。

由黄巢摆下的菊花阵无人能突破,也无人继承。因此,这两首诗夹在无数文人咏叹菊花的作品中,造成一种“空前绝后”或是“前后不搭”的局面。




评论专区

  • 用户名: 电子邮件:
  • 评  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