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杂文评论

杂文评论

《罗刹海市》只为一场内讧?
作者:杨学芳  发布日期:2023-08-06 12:59:18  浏览次数:625
分享到:

中国大陆网络热播的《罗刹海市》,据说全球播放量已超120亿。与此同时,网络上的娱乐版块,几乎都被这一事件霸屏。真真假假,沸沸扬扬,各种版本甚嚣尘上。本土网民多认为这把“刀”意有所指,是刺向某几个人的,由此带动起更大的声量,呈现一幕十几年罕见的娱乐圈景观。

一首歌堪比台风“杜苏芮”,以超强风暴的能量席卷大陆,成因自然不是凭空的。其中歌手自身的因素不可或缺。自从这位被人评定为“没有艺术质量”,遭一棍子打下“神坛”的歌者失意后,就有了另一个身份“弱者”。而“弱”是最容易触动社会神经的,加之人们对一些歌星好感度的降低与厌恶,这种社会的储量氛围就膨胀的惊人了。

一种“同情”若是默默累积十年,到其爆发时你说该是一种何样的态势?除此,就是更为广泛复杂的社会因素了。更大环境下,个人境遇的滑坡与不满,更多人的失意,林林总总就孕育奠定出一个巨大的发泄温床。而这正是一件作品推出的最佳窗口,相信精明的操盘者会有如此的眼光,捕捉到这一良机。

捧歌,不一定懂歌。无法计数的追潮者中,无法计数的人在苦恼,歌词晦涩难懂,不了解这首歌词的缘由去处。但这不影响狂热,在一些高人的解题带动,推泼助澜,大家蜂拥向一个溃提口,一个最容易相信的点,那就是这首歌起自歌圈内部,起自一场丑闻,一场内讧,一个迟来的“复仇”。爆棚的点击量真的是让人咋舌。至于歌的好与坏,歌的艺术水准,皆都是九霄云外的事情了。

本人不怎么听歌,但对刀郎的几首歌印象深刻。不相信这位草根歌星,民间歌手,沉寂十年,就为了一次“复仇”。更难信这首精心打造,取材于古典名著的歌,仅仅是冲着那几位旧日的“冤家”。如此格局岂不太小了点?倘若真如此,歌的价值无疑也就大打了折扣。一首歌假如真的是为了一场明星纠葛,一次荣誉的不平,一次“内讧”,这种有悖常理的低级操作,岂不会让全球同行笑掉大牙?

放眼广阔背景,《罗刹海市》,不过是时代潮流变迁的一个小插曲,深海潮涌的一个微弱回响。此番的新歌热,不如说折射的是一个社会痛点。颇具讽刺意味的是,这种起哄般揭竿而起般的爆棚,怎么讲都难说是一种理性的结果,艺术的判断。一般讲,深沉的东西都不会如此虚热。其一夜暴富式的火热,怎么说都是怪诞扭曲的,内中堆积着的泡沫、虚火不正是蒲松龄和刀郎歌词中要鞭挞的陋习糟粕么?

至于一些人声讨的那几个所谓“四大恶人”,且当适可而止。他们无非只是几个唱歌的,好也好不到哪里去,恶也恶不到哪里去。许多人都曾是他们的歌迷。真正值得关注的不是他们,是他们曾经的时代,曾经带动的风向。社会发展阶段不同,需要的文化风向也不同。一切都是社会产物,一切都在潮流中变迁,兴与亡。包括《罗刹海市》。我们多少要有些历史的视觉,大可不必由黑白颠倒的义愤中再重复一次颠倒。

如果歌好听,就安静地听,如果歌有味,就慢慢地品。听歌是一种精神享受,不是一场炒作。如果一切都在歌之外,那就没意思了,也是对一首好歌的不敬与亵渎。我想这绝不是创作者所追求的。

或许待这股风稍稍冷却后,你会发现,这首歌词所意指的那个黑白颠倒的现实“罗刹国”世界,除了我还有狂热崇拜它的你。

一个非专业、非歌迷的丁点见解。




评论专区

  • 用户名: 电子邮件:
  • 评  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