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杂文评论

杂文评论

三坊七巷人物--诗说郑孝胥(下)
作者:潘圣钊  发布日期:2019-10-11 15:26:22  浏览次数:3732
分享到:

可谓名重士林!因此,汪辟疆《光宣诗坛点将录》将郑海藏喻为“天罡星玉麒麟卢俊义”,位于诗坛副帅之席,评价亦甚高。诗坛正帅乃湘潭王闿运,老先生学赡才高,弟子遍湘蜀,齐白石乃其晚年门生。然海藏为人颇自负,不屑于老先生所作之诗,所谓一味标榜八代,墨守陈规。见1903年5月2日《日记》:“柽弟在确山逢王壬秋,投诗请見,壬秋赠七古一首,又录诗数首。余读其诗,皆不甚工。夜,雨。”(王闿运,字壬秋。柽弟,郑孝柽,海藏胞弟。)

要之,海藏之诗实导源于六朝,泛滥于三唐,而淳蓄于两宋,加之其特立独行的个性与天份,故能领异标新,别具手眼。唐诗人朱庆余曾赋诗进见张籍:

“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

张籍答诗道:“越女新妆出镜心,自知明艳更沉吟。齐纨未是人间贵,一曲菱歌敌万金。” 

郑海藏效其意亦作一诗:“一笑何曾学画眉,新妆明镜剧先知。西窗自把菱花看,依样春山未入时。”表达其不甘人后,自开门户的艺术主张和抱负。

4.jpg苏子说:“诗画本一律”。诗、书、画、印等均属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其深层次的艺术规律是相通的。所谓学问深处,左右逢源。海藏诗清蒼峭秀,冠绝一时;也造就了他的书法爽朗潇洒,戛戛独造!其早年追求于科举功名,虽书学馆阁体,写得一手雍荣华贵的小楷(见图4),然须臾未懈怠于篆隶晋唐法帖的临习与钻研,学书几近废寝忘食。其有两首《磨墨》诗,可见一斑:

一,“盥潄衣冠只四更,惯将磨墨遣闲情。不辞漆黑休灯坐,磨出窗间一日明。”

二,“半池秋露起玄云,宜与幽人伴夜分。湛碧凝香徐作晕,鎔脂转玉静无纹。神遊物表心谁契,手挹天浆意已醺。磨墨磨人更休问,凭将淳酖入深文。”

海藏尚未中举前,诗文书法已蜚声闽中乃至大江南北。(其二十岁娶原福建巡抚吳赞成次女吳中照为妻,旋旅居南京,上海,声名亦随之远播,李鸿章欲邀其入幕,“闻有李宫保邀余闱后北上之说,其言盖闻之津来同乡者”,见《日记》1882年7月16日。(李宫保即李鸿章,故才有郑中举后北上入津,随李鸿章之子李經方出使日本。闱后,秋闱后。)穿插两个小故事:

一,“返乡索书者众”:1882年4月郑自上海坐轮船回闽准备参加乡试。一日在二姨家,“忽有持扇来者,问,‘郑某闻已归,近日曾来此间否?’继曰:‘仆耳其名久矣,未之晤也。有扇愿索书,请为代求,并致意也。或云其有血疾,信乎?’又为咨念者久之。余闻其声,亦不省为谁。”(《日记》1882年5月18日)、“午后归,日来索余书扇者麕集,日须作扇数柄,皆却之不得者。”(《日记》1882年5月23日)。

二,“为文肃祠撰联”:“沈文肃祠建于乌山之麓,沈爱村求叔祖为作楹联,叔祖命余代作,属思殊不易就。傍晚爱村来,适叔祖已出,爱村为余诵郭嵩焘、林颖叔、李次青等所作文肃祠中楹联,皆俗。”(《日记》1882年7月28日)。第二天,“早,拟就文肃祠联云:‘ 乡曲说平生,用世能完不朽事; 岩阿此终古,入山犹近故人祠。’ 祠在乌山之麓,与致用书院隔邻,叔祖时主书院讲席。录示叔祖,叔祖大赞赏之,谓不仅压〈倒〉祠中一切联语,复有大手笔,亦无可措辞矣。”(《日记》1882年7月29日)不知此祠此联尚在否?按:沈文肃即沈葆桢。叔祖即郑世恭,详前注。爱村即爱蒼,沈葆桢第四子沈瑜庆,时任江南水师学堂总办,后为广东按察使,江西布政使,江西、贵州巡抚。戊戌六君子之一林旭的岳父。林旭,神童,十九岁中解元。戊戌年9月5日上召入都,参与新政,21日政变,28日被戮,年仅二十三!郑孝胥写有《哭暾谷诗》:

“谈笑临刑信大难,道傍万众总汍澜。书生自说君恩重,廿载头颅十日官。”(林旭,字暾谷。)

噫,读海藏诗,泪溅衣裳!嗟乎!林暾谷,戊戌最嫩的瓜!梅伯何逆,醯醢是歺?!

:郭嵩焘,晚清重臣,湘军创建者之一,近代首位驻外使节。林颖叔,即林寿图,福州人,饱学,富收藏,道光廿五年进士,曾任陕西布政史等。金石大师赵叔孺之岳尊。林颖叔慧眼识珠,曩过沪上访赵父,惊见时八岁叔孺之才具,即收为婿,后带回闽中培养,终成巨匠。赵叔孺门人甚众且日后皆成书画大师,诸如陈巨来,方介堪,沙孟海,徐邦达,支慈庵,张鲁庵等。李次青,即李元度,湖湘才子。曾是曾国藩的左右手,湘军大将,有“武如廖化,文如韦昭”之誉。时年郑孝胥才23岁,面对郭,林,李三前辈的联对,敢说皆俗,亦见其才识与自负。

戊戌年,郑孝胥蒙光绪帝之旨,入京,充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章京,后又任宣统帝师,故遍识两朝朱紫,人脉十分广泛,于各地方政商文教均有瓜葛,颇负时望。一大批乡梓闽省达官学人自不必说。李合肥、庐江二吴一一吴长庆、吴赞成(其岳父)淮军一路也深有渊源。河北张香河一脉,曾任张帅总文案有年,颇受倚重。江浙一脉翁同龢(郑考取内阁中书的座主)、沈曾植、张謇,俞恪士,朱祖谋定交日久。两湖江西一翼与陈三立父子、曾国藩、左宗棠、胡林翼家族及后人,陈曾寿、樊增祥,易顺鼎,文廷式等交好。两广梁鼎芬,康有为,梁启超,黄节,罗惇曧昆仲等互通款曲。故辛亥后郑移居沪上,能长袖善舞,如鱼得水,友朋盈门。《日记》记载交往的名流贤达就有数百人之多,举其犖犖大者:诸如李鸿章,张之洞,端方,盛宣怀,岑春暄,陈宝琛,陈三立,陈衍,林纾,严复,王旭庄,李拔可,王子仁,沈爱蒼,陈玉蒼,郭啸麓,王国维,罗振玉,吴昌硕,马相伯,马其昶,沈曾植,张謇,汤寿潜,梁星海,朱古微,俞恪士,辜鸿铭,康有为,梁启超,傳增湘,赵尧生,高啸桐,高梦旦,夏剑丞,于右任,李梅庵,曾农髯,诸贞壮,丁叔衡,潘季儒,王一亭,洪鹭汀,李平书,樊增祥,易顺鼎,陈曾寿,顾子朋,余绍宋,熊秉三,冒广生,周梅泉,吕碧城,黄蔼农,汪精卫,胡适,徐志摩,杨度,章士钊,张元济,黄公渚,马孟容,马公愚,陈巨来,方介堪,胡思敬,黄秋岳,梁鸿志,陈培锟,王贤等等。这些鸿儒大神多是三考出身,学富五车,各俱身手,然亦无不膺服海藏诗文书法。有几位更是开宗立派的书画大师:吴昌硕,于右任,沈曾植,康有为,李梅庵,曾农髯。而与沈曾植交谊最久,与吴昌硕相知交往亦有三十年(从1895年到1927年,详后),其他轶事如王国维投名刺求见,汪精卫呈诗示好,陈巨来毛遂自荐,“愿刻印赠余”等等。盖文人学士交往乃“嘤其鸣矣,求其友声”也!

现只择取《日记》中其与吴昌硕交往片断:见证文坛两巨匠之惺惺相惜而互相影响。

1895年11月13日:郑孝胥入京,“吴彦复送《吴昌硕印谱》及所著《缶庐诗》,诗浅俗,印尚可,然未尽典雅也。” 按:吴彦复,即吴保初,吴长庆长子,晚清四君子之一。此时缶庐诗、印在郑眼中均未臻化境。海藏少年时喜刻印,下过功夫,而叔祖介节公恐其学业荒废,影响仕途,令戒之,诗句“少喜摹刻稍废事,介节见之戒勿为”。然其稔熟铁笔一门技艺,通六书。成年后,偶有操刀刻章。(《日记》载:“又镌图章一,文为‘自古有情终不化’,顾贞观词句也”、“戏刻印一方,文为‘共保金石心’,聊以盟素心而已”。以及为抱美人归,刻“凤雏”小印,遗之金月梅。)

1903年4月9日:“自取图章至九华堂纸店,使吴昌硕、于啸仙刻之。” 时吳老在郑眼中已是篆刻名家。于啸仙,杨州人,名宗庆,一字啸轩,书画名家,尤刻象牙微雕鳴世。5.jpg

1903年5月2日:“取归吴昌硕所刻印三枚,每字一金。”按:缶庐印润格已达每字一大洋。在此十三年前杨岘为之订的《缶庐润目》,每字才六角。说明缶庐已蜚声印坛,郑才会请他刻印。(见图5,吴刻“郑孝胥印”)

1910年1月29日:“廉惠卿、诸贞壮、吴仓硕至海藏楼,不遇。”为此,吴昌硕作《与诸贞壮访海藏楼不值》诗云:

 “贞壮与我如駏蛩,楼下踟蹰游心胸。何以仰此挟滄海,再欲得者癡蛟龙。诗才展若野花绣,墨汁饮合村醪镕。主人忘归且寄目,落日摇荡青芙蓉。”

1910年1月31日:海藏归后酬答《诸贞壮吴倉硕见访不遇》诗云:

 “闭门只有竹千竿,题凤人过晚日寒。正恐时艰妨寂寞,欲论旧学苦衰残。缶庐书翰推三绝,贞壮诗篇感百端。他日高楼须画本,二君合作试求看。”

按:其时乃辛亥革命前夜,时局瞬变,郑正欲赴奉天,故曰“正恐时艰妨寂寞”。另,诗云“缶庐书翰推三绝”,三绝指书画印,海藏仍以书画家视之。此类判断,犹如汪辟疆在《光宣诗坛点将录》中将吴昌硕看作篆刻操刀手的诗人,设“专造一应兵符印信一员”之位,喻之为“地巧星玉臂匠金大坚”。于诗的评价当然与海藏相差不只一个层次。窃以为陈石遗评价乃为允妥:“缶庐造句,力求奇崛,如其书画篆刻,实如其人、如其貌。殆欲语羞雷同,学其乡冬心、萚石两先生,而益以槎枒者。统观全诗,生而不钩棘,古而不灰土,奇而不怪魅,苦而不寒乞。直欲举东洲、巢經、伏敔而各得其所长。异哉!书画家诗,向少深造者,缶庐出,前无古人矣。”(《石遗室诗话》)同时,海藏试求缶老绘海藏楼图,故言“他日高楼须画本”。

1910年8月9日:“吴仓硕及其子东迈来,赠余《访海藏楼》诗一首,且云,《海藏楼图》已画就,交诸贞壮致矣。见其新刻《缶庐印存》,皆选诸子隽语,极可喜。” 按:吴昌硕此间已掌西泠六年,俨然铁笔宗师矣,故郑孝胥刮目相看,曰极可喜。吴昌硕诗《访海藏楼》亦名《海藏楼赠太夷》,诗曰:

 “楼吞滄海潮呜咽,竹扫黄尘径浅深。铭井秋泉流滑滑,勒崖古隶气森森。屐犹未折围棋劫,菜果能肥抱瓮心。天籁和诗吾却步,漫横荣启一张琴。” 极写出海藏楼之状况。

1911年3月31日:“携归《海藏楼图》卷,叔伊,尧生,瘦篁皆已题讫。”此时吴画《海藏楼图》已绫裱成手卷,并有叔伊(陈石遗),尧生(赵熙),瘦篁(胡思敬)题跋。郑宝爱之,据说郑赴东北任伪满总理时还带在身边。

1916年1月12日:“吴昌硕来,携诗卷求余作序,并乞书联。食腊八粥。”

1916年1月13日:“为吴昌硕作《缶庐诗序》。”序云:“……缶庐先生诗格劲秀,比更世乱,节操凛然,近年所作,旷逸纵横,有加于昔。言为心声,岂不信哉?先生书画篆刻名重一时,后世当列之傅青主、万年少之俦,其诗之老而益进,譬则菊之凌秋而黄、枫之经霜而丹也,此岂与寻章摘句、嘲风弄月者同日而语哉?”(见《吴昌硕诗集》)按:此时郑评缶老诗格劲秀,老而益进,有加于昔,书画印名重一时。(不似20年前的印象:诗浅俗,印尚可,然未尽典雅)。无乃后世推重缶庐诗书画印四绝之所本?

总之,自国变后,郑孝胥以清遗老身份隐居于沪上海藏楼起,到1927年吴昌硕仙逝止,这十几年间两人交往频繁,常常翰墨酬酢,诗酒流连。吳昌硕作为纯粹的文人,出于钦慕郑的同时,首先想借重郑孝胥这样政商文坛各方多栖的名流雅士来提升自己的社会人脉和认可度。另一方面郑孝胥亦乐于缔交这位书画巨匠,以期对自己书画的长进有所裨益,也可进一步联络起沪上第一线的艺坛名流,通过互相揄扬,看来达到了预期的效果。这方面吴昌硕每主动向郑请益,不失时机地盛赞郑孝胥,其在《何子贞太史书册郑苏堪题诗于后》诗中写道:

6.jpg“蝯叟笔势高崆峒,寸莛若撞闇巨钟。一亭乞题意弥古,谓可媲美苏堪翁。苏堪长江君汉水,遇之大海同朝宗。苏堪之诗吾仰止,未敢驰骤一闭耳。……”(《吴昌硕诗集》)

《日记》记载的主要还有(为简洁,时间就不再标出,下同):“座中晤吴仓硕,写诗示余”。“夏剑丞、诸贞壮来。贞壮示吴仓硕四诗”。“仓硕八月初一日七十初度,求余作诗”。“吴昌硕父子来,示所作《重游泮宫》诗二首,吴今年七十六矣”。“吴东迈来,昌硕以中年所画小手卷求余题诗”。“王一亭、吴仓硕来,仓硕求书《玄盖副草》及《读书楼》封面,又为常熟沈石友求题《研林六逸图》”。“吴仓硕来,携其诗卷使余删定,欲再刋精本”。“王一亭来,求为吴仓硕题石印书画”。“旭庄约作生日会,为何诗孙七十六岁生日。吴仓硕在座,示余自作对联曰:‘龙两耳,夔一足;缶无咎,石敢当。’求作隶书”。“吴仓硕书《赤壁赋》求题签”。“吴昌硕来,求书生圹志”。吴昌硕在给诸宗元的信中说:“生圹志太夷已写竟,极佳,已交石潜钩本上石,约两个月之久,可以拓寄”。按:从吴昌硕求诗求字,托写生圹志慎重其事,评“极佳”,可见其对郑孝胥诗文书法的激赏与看重。

随着交往日深,郑孝胥对吴昌硕亦敬重有加,有求必应。《日记》载:“录诗一幅,将以贻吴仓硕”。“过诸贞壮、吴仓硕,仓硕示诗稿”。“过吴昌硕,观其诗稿半本”。“又过吴昌硕,为作《重游泮宫》诗,因以遗之”。郑《重游泮宫》诗云:

“缶庐名世人,豈以一衿重。平生抱节义,世乱果殊众。书画人所珍,妙绝老益縦。时文故好手,举主未能贡。回头六十年,结习成小梦。翩翩簪花客,当日羡鸾凤。君实真秀才,何论舍与用。”盛赞缶庐的书画艺术,真正的饱学之士,不作秀才看(吴一生只得秀才)!一九二二年郑孝胥再作“一首《吴昌硕七十九岁生日》诗”。翌年郑孝胥在《松月居士集印编书后》诗中再次提赞吴昌硕篆刻:

“少喜摹刻稍废事,介节见之戒勿为。所见常疑后者胜,皖浙虽盛难诡随。近年古鉥益競出,始知秦汉犹莫追。直学古人法不尽,何取派别相瑕疵。成邸旧蓄号至博,松月收集尤多奇。我虽弃去心终喜,当世苦铁称老师。吾印八九出吴手,朴雅视古无愧辞。此编新异又最晚,风行一世夫何疑。”

按:海藏倾心缶庐,称“当世苦铁称老师”。“吾印八九出吴手,朴雅视古无愧辞”!

郑孝胥还题过《吴缶庐石鼓册子》云:“缶庐以篆刻名天下,所作篆籀参以刀法,故精致古茂,冠绝一时,不虚也。近惟何子贞之篆隶,逼真秦汉,尝见其大篆,真有漆书风味。余人特描画而已。若缶庐谐力之深,岂杨咏春、吴清卿所能望耶!”按:郑孝胥认为缶庐之篆直迈先秦,格局气度皆在名高一时的杨沂孙、吴大澂之上。现在回首看,确是的评。

《日记》中还载有吴郑互赠书画,合作绘画的内容。“黄蔼农来,示吴昌硕合作松梅幅,昌硕自以纸求再作一幅”。“上(皇上)阅报,见郑孝胥、吴俊卿所作《岁寒图》,命取笔试写一松,应诏作之以呈”。近年两人合作书画偶现各拍卖会上,如2015年西泠印社秋拍即有当年郑孝胥书赠吴昌硕的《自作书卷》。以及2011年上海天衡拍卖有限公司秋拍即现吴、郑合作扇面(见图)郑孝胥还赴约祝贺吴昌硕八十大寿宴:“至丝茧公所,吴仓硕八十寿”。1925年还为其儿子吴藏龛订润格。可见两人交谊之深。

吴昌硕与郑孝胥的最后一次见面与诗歌唱和:

1927年郑孝胥已68岁,在天津张园随废帝傅仪,是年重阳节登楼写下《九日》诗,云:

“西风欺我又三秋,抑郁犹能隐市楼。不饮而狂应胜醉,违人谁伴亦成遊。亢龙用九曾何悔,旅雁随阳岂自谋。见说战场丛菊在,归心一放忽难收。” 诗一出即广为传涌,不愧郑重九也!

之后回沪上,11月11日,“访黄蔼农,逢高颖生;遂偕蔼农过吴昌硕、王聘三。”这是两人最后一次会面。这时吴昌硕或许看到了海藏刚写的《九日》诗,遂作《和太夷九日韵》,云:

“潮鸣风撼秋,秋赏谢登楼。天醉瞢腾看,云从汗漫游。道常无变相,诗我不人谋。山海飘零处,烦君笔底收。”

这也是两人最后一次的唱和了。过了半个月左右,缶老因忙于孙女的出嫁,而过度劳累、兴奋,突发中风。之前一向康健,“殊无老态,上下楼梯颇练捷”,曾写诗曰:“人谓寿翁宜饮食,自知泉路近晨昏”。家人察觉,语不吉利,一代词宗朱疆村(祖谋)匆忙将之涂墨,然不意一语成谶,猝发中风,并于11月29日故世。噫唏,交往三十年的文坛佳话,戛然而止!

梳理两人交往的封尘往事,可以看出吴昌硕对郑孝胥诗文及书法推崇备至,而郑孝胥无疑从交往中亦受到缶庐精湛艺术的熏陶,获得书艺上的灵感与长进。縦观郑孝胥一生,诗文书法都在不断蜕变中形成自家面目。其时沪上国手林立,吴昌硕鼓荡石鼓篆籀之笔,入书入画,真气内敛,高古华滋。沈曾植肆力章草简牍,后参碑版墓志,于包世臣、张裕钊,吴熙载尤有心得,曾曰:“包张传法太平时,晚见吴生最老师”,故老笔纷披,遒厚奇肆。曾农髯、李瑞清,神游三代,博综六朝,时誉“南曾北李”。求篆于金,求分于石,而纳碑入帖。曾农髯倾慕张黑女,圆浑静穆;清道人得力郑文公,屋漏边关。然郑孝胥书学取径有别他人。总结起来有几点:

(一) 根扎简帛、汉隶:海藏曾自题联句曰:“袖中存竹简,当年诗礼忆趋庭”,髫龄即受业于叔祖介节公,介节公乃闽中书法名家,尤擅汉隶八分。《日记》载,曾“自集《礼器碑》‘独见天意,永享牟寿’八字,请叔祖书联,叔祖八分书,极有汉人意味”。幼年浸淫汉碑,日久生情。其《述隶示陈六向元》一诗曰:

“礼器超诣含高深,史晨淳奥法易寻。石门彫疏华山密,闳博肃括惟荡阴。意理古淡若西狭,樊敏难遇怀萧森。渐方渐厉氛甚恶,降及曹魏加㟢嵚。墨本摩㦧疑莫释,一玩墜简如生擒。千年无隶殆欲绝,东都作者谁知音。墨卿猨叟粗可语,笔骄意狹空相鍼。积之已久或有得,子能起予勤摹临。抗颜举世孰矜式,当风殊快聊披襟”。

:陈六向元,即陈向元,排行六,福州人,保定军校毕业,北伐名将、儒将。(其伯父陈玉蒼,清末邮传部尚书,与郑知交)。此诗道出郑学汉隶的范本、经历与心得,汉碑成矝式者无虑数十,而海藏醉心于《礼器》、《史晨》、《石门》、《华山》、《荡阴》即《张迁》(其碑额为‘汉故穀城长荡阴令张君表颂’)、《西狭》、《樊敏》诸碑,一一临摩,并参简帛(海藏言:自流沙墜简出,洗墨本之蔽塞,如洞见垣一方矣)。而于清代大家墨卿、猨叟(伊秉绶、何子贞)之隶书,尚犹酙酌,眼界之高,腕下自风流一一当风殊快聊披襟!凡此均无意中透露出其书风远古的底色:根系汉隶。

(二)参化北魏,情钟三碑:时康有为著书立说,一部《广艺舟双辑》,鼓吹北碑不遗余力,促成一股崇尚北碑的思潮。沪上吴昌硕,沈曾植,曾农髯,李瑞清,皆为碑派宗师,交往中也促使海藏将目光转向北碑,于《李超》、《高贞》、《郑文公》用力尤多。其写《魏碑》三颂,云:

“离奇倚伏仍多状,巧丽谁知李景昇。入骨细筋真劲绝,霜空瞥见下秋鹰。”(李超)

“不难方整难奇肆,构架看渠法异常。布面分行终恶札,莫将楷则许隋唐。”(高贞)

“北法风行不入南,祇缘隶楷体相参。鹤铭自用行书势,持论安吴恐未谙。”(郑文公)

海藏于此三碑志取获甚多,取《李超》之丰神俊爽,得《高贞》之方严整峭,及《郑文公》之圆融含蓄。且进一步领悟到六朝楷则之奥秘。昔日蔡君谟曾谓:《瘗鹤铭》乃六朝人楷、隶相参之作。观六朝人书无不楷、隶相参者,此盖唐以前法,似奇而实正也。故海藏诗句有:“莫将楷则许隋唐”、“持论安吴恐未谙”。实则早前海藏就清醒地意识到隶书在整个学书过程中的关捩作用,“然则不能隶书者,其楷、其草理不能工,试证之《流沙墜简》而可见矣”。他曾写有一诗给日本书法家也阐述了这一观点,《和清浦奎吾子爵》:

“真草源从篆隶来,只今古意没蒿莱。风流命世奎堂老,肯为骅骝道路开。”

此抑或孩提时随叔祖学书打下的童子功印记?而实践终生亦成就其一生?

(三)真书还借径钱南园,翁常熟;行草亦私淑苏东坡,何道州,取参融铸。海藏书法最擅楷书、行书,风格面目亦最为成熟,可谓点划功深,翩翩如美少年。1889年郑考取内阁中书,座主即为写颜鲁公名世的翁常熟,故郑学颜亦追随翁常熟,近取钱南园,重颜体的架构和骨力,并参化东坡之丰润,道州之方遒而具清刚朴拙之意趣。录两首海藏诗,品味其对钱南园、何道州,翁常熟、苏东坡的取舍及对董其昌,邓石如,姚鼐,刘石庵的看法。

1,《马通伯属题姚惜抱刘石庵行楷卷子》:“明人尚阁帖,香光始一变。国朝竞学董,阉然似乡愿。梦楼尤侧媚,䩄作吴姬面。姬传稍劲秀,董鬼终入腕。后来有南园,縦笔绝傲岸。纷纷女郎耳,此士真好汉。”(姚卷)

“安吴论书家,欲下石如拜。邓书殊非雅,恶札岂可耐。石庵号蕴籍,堆墨作狡狯。未若何道州,斫陈不挂鎧。何笔晚苦骄,嵬騀近俗态。出林喻飞鸟,我意在无碍”。(刘卷)

按:姚惜抱,字姬传,清中期帖学大家,然终未脱香光一路馆阁体路径,“纷纷女郎耳”。宜学“真好汉”钱南园,“縦笔绝傲岸”。

刘石庵亦帖学大家,一如包安吴,对邓石如景慕有加,然顽伯亦有恶札俗笔处,诸城学之,狡狯几近“墨猪”。唯何道州,“斫陈不挂鎧”,惜晚年亦现习气。海藏认为,书贵出新意,如出林飞鸟,意在无碍。

2,《丁叔雅示蝯叟书册》:“蝯叟吾酷爱,谓可追杨风。玩其使笔处,如开两石弓。篆书到阳冰,分书迈蔡钟。真行已小低,米董一扫空。主张在北碑,摆脱余颜公。常熟誇意态,雅步颇雍容。视何究莫逮,飞走技不同。目中有蝯叟,他书不能观。久久渐自厌,愈观还不安。坡公诮嵬騀,苦骄实至言。鲁直晚言书,欹倒宁不完。稍会二子意,转愁笔墨痕。叟固吾不欺,世外自有天。”

:丁叔雅,即丁惠康,原福建巡抚丁日昌之子。晚清四君子之一(另三人为谭嗣同,陈三立,吴彦复),书学颜鲁公,继追何道州,与郑交契。此诗道出何道州使笔迴腕,如开两石弓。其篆隶源流,意在北碑,较翁常熟略胜一筹,而技不同。道州郑酷爱,他书不用观,可追杨风子!然晚岁道州亦苦骄。东坡有诗曰:“吾闻古书法,守骏莫如跛。世俗笔苦骄,众中强嵬騀。”(说文:马摇头曰騀。嵬騀,倾侧不稳貌。)噫,守骏如跛,金针度人!

海藏的可贵之处在于学习前贤的过程中不盲从,敢思变。于《弢庵属题董元宰书跡卷子》诗云:

“书家变法法益奇,近代惟有杨少师。鸿堂著录信具眼,晋唐格辙如儿嬉。鲁公清真未险绝,独取米老吾犹疑。又闻香光晚年语,甘从公权背献羲。始知避滑必就涩,自讽所短非吾欺。诸城继作欲变董,持比登善防浇漓。坚实板鞭谁辨此,笔前未免惭疲羸。区区分别皆妄鑿,强向故纸评妍媸。弢庵多艺书尤擅,我亦学步聊追随。何当掷笔睨天际,胸无古人任自为。”

(弢庵即陈宝琛,亦是书法名家,书瘦硬通神,崇尚柳诚悬)。海藏诗如其人,书亦如其人,十分自负、自信,有着强烈的自由創新意识,视“晋唐格辙如儿嬉”,宜“何当掷笔睨天际,胸无古人任自为”!其另一首诗句说:“不如尽扫去,纵笔且乘兴。何须鑿妍丑,今日我为政。”(《唐元素属题吴攘之小像》)亦表达了同样的創新精神“今日我为政”!故海藏书法个性特征十分明显,我行我素。叶玉麟曾说:“韩公豪多于旷,大苏旷多于豪,而公诗如其书,纯以气胜,前无古人,则豪旷固是本色”(《名流诗话》)。由此可说海藏书法乃诗人之书,英气逼人,落笔似“避重就轻”却入木三分,点划如长刀大戟却潇洒俊逸。时于沪上卖字,占据半壁河山。弢庵说:“乞书者户限为穿”。所订润格高人一筹,写“辞源”两字即达500两白银,题“交通银行”四字,白银2000两。以鲁迅在大学教书的薪俸为例,每月才300多元,不如海藏大笔一挥。其鬻书年入二万两。连一时写手沈曾植,曾农髯,清道人都难望其项背。沙孟海曾说:“郑太夷早年学颜苏,晚年始习六朝,其笔力极坚挺,有一种清刚之气”、“最奇者,其作品既有精悍之色,又有松秀之趣,恰如其诗,于冲夷之中带有激宕之气”。可谓的评!

在近代史上,郑孝胥始终是一位绕不开的人物,他奔走仕途,热衷功名,最后沦为大汉奸,却又是第一流的诗人和书法家。因其汉奸缘故,学界对他的研究,长期以来都视为禁区,高压线,有些评价也未能客观。在他落水附逆之初,程穆庵即赋诗曰:“高名一代海藏楼,晚节千秋质九幽。片语救亡臣有策,终身为虜我何尤。宁将国命酬孤注,未必行藏不赘疣。谁识南台起长夜,陆沉久已志神州”。(海藏早岁读书福州蒼霞洲,子夜眺望闽江,有诗云:“山如旗鼓开,舟自南台下。海日生未生,有人起長夜”。诗作凌厉无前,寄意深远,有刘越石闻鸡起舞之意。蓋不甘寂寞,低首扶桑,颇为自负也!)

程穆庵诗一出,诗坛即议论纷纷。义宁曹东敖,顺德黄晦闻见之,以为海藏不过自附殷顽耳,终身为虜,何至于此。严于斧钺矣!(程穆庵,程千帆之父)

有甚者,连其诗歌也一概否定。柳亚子《论诗六绝句》其二,云:“郑陈枯寂无生趣,樊易淫哇乱正声。一笑嗣宗广武语,而今竖子尽成名。” 故作高腔,而失之偏颇也!实则郑陈(郑孝胥、陈石遗),樊易(樊增祥、易顺鼎)均为一代诗豪,而二三流之诗人若柳亚子者,似不在他们的视野中。

当代还有一位台湾学者龚鹏程,渡海登陆传播国学。已刊著作一百多部,看目录,涵盖經史子集各类。为人极自负,目无余子,常发“舍我其谁”之叹。其学术之长似以揭批他人之短。雌黄月旦过陈三立,郑孝胥,陈寅恪,胡适之,鲁迅,钱钟书等等名家大师。据说其擅中国功夫,曾面斥金庸乱点鸳鸯谱,不谙武功而写武侠小说。其评郑海藏诗曰:“‘浑身是打’。‘打’系湖南土语,谓如演拳术者,劲道发足也。海藏擅技击,能逾墙超屋,故散原如此说,并以此喻海藏诗。”(《龚鹏程谈郑孝胥:浑身是打》)语带轻佻。言外之意,海藏之诗如演拳术者,马戏杂耍之类,花拳绣腿而已。鄙意海藏之诗尚不至于这地步吧。抑或这位姓龚大哥断章取义散原老人之言?另,恕笔者孤陋寡闻,尚不知海藏还身怀武功,能飞墙走壁,不知典出何处。观龚文通篇,并无新意,所论均是前人嚼过的百年之馍。“浑身是打”,乃夫子自谓!如此治学,实不敢苟同也!

附逆后,海藏的书法墨宝命运也不济,經百年的风雨斧柯,其于京津沪宁吉辽及闽省各地书写的匾额,楹联,招牌,墓志,出版的字帖等等几近摧毁,阴差阳错地留下“交通银行”四字,令人怀想。其留于私人手中的墨宝几成废纸,散失殆尽。据笔者所知,在其家乡仅存两处手迹,一为福州历史名片区的下杭路与隆平路交叉口,百年药行之招牌“咸康参號”(文革初,有心人用水泥抹平而幸存);一为福州文化名片区朱紫坊25号陈深故居,大厅内保存有郑孝胥撰并书的《陈深墓志》。此老宅为明万历年间所建,三进七柱,占地近三亩,现为市文保单位。(陈深,保定军校毕业,奉军四十六旅旅长,官拜中将。为张学良所错杀,后张作霖颁给大笔抚恤金,民国时期遂重修故宅。由于墓志在深宅大院中,加之亲族后人的悉心呵护,方躲过历次运动和文革浩劫,嗚呼,世间万物,荣枯存亡必有定数!)

海藏作为反面人物,史有定评,然其诗文书法乃是一份中国传统文化的珍贵遗产,值得后人学习和借鉴。兹录当时著名诗人袁昶、金希侯各一首诗,作为本文的结束语。诗分别写于1891年和1910年,有点古早,然并未过时。诗曰:

(袁昶)“郑虔工草隶,萧散异常流。惜别經年梦,因人渡海逰。分符戊己尉,採药蜻蜓洲。诗得江山助,相看隔斗牛。”

(金希侯)“久闻诸葛大名垂,笔法乃同兵法奇。偶见臥龙一鳞爪,苏龛墨宝海藏诗。”

初稿于悉尼,时在乙亥重阳




评论专区

  • 用户名: 电子邮件:
  • 评  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