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杂文评论

杂文评论

科学思辩之十一 是“坐怀不乱”还是“坐槐不乱”?
作者:林别卓  发布日期:2018-12-06 08:39:02  浏览次数:2196
分享到:

“坐怀不乱”是一个来自于中国古代典故的成语,历来为人们所津津乐道。但是还有一个读音与之相同而写法不同的成语叫做“坐槐不乱”。“怀”是胸怀,而“槐”是槐树,都读“huai”的第二声调,二者意思既相同又不完全相同。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我们又应采用哪一个呢?

距今两千七百多年前的中国春秋时期,有一个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他本名“展获”,字“一禽”,因家住在鲁国柳下邑(今山东平阴孝直镇),又因他被朝廷封谥号为“惠”,人们便称他作“柳下惠”。他为人刚正不阿,“虽遭三黜,不去故国”(虽因得罪权贵而三次遭贬,却不离开故土),“虽荣三公,不易其介”(虽荣获三个官爵,却毫不耿耿介意),他是当时社会的道德楷模,被孔子和孟子分别评价为贤人和圣人。
柳下惠“坐怀(槐)不乱”的故事自古流传甚广,但有两个不同的版本:
 其一说,在一个寒冷的夜晚,柳下惠住宿在郭门,看见有一个衣着单薄的妇人来投宿避寒,柳下惠怕她冻死,就叫她坐在自己的怀里,揭开外衣紧紧地搂抱着她,同坐取暖了一整夜,却并没有发生非礼行为。“坐怀不乱”的说法便是由此而来的。

 其二说,在一个夏天,柳下惠外出访友,途遇大雨,直奔郊外的一个古庙躲雨,但是刚一踏进门槛,就看见一个裸体女子正在里面拧湿衣,于是急忙退避了出来,坐在庙外一棵古槐树下,宁由暴雨淋注,也不跨入庙里一步。“坐槐不乱”的说法便是由此而来的。

第一个版本和第二个版本都是弘扬男女之间道德品质的,但相比之下,后者的可信度要大于前者。前者中,柳下惠把那女子抱在怀里这个情节有两种可能,一种是因两个异性人体有雌雄激素相吸引而导致他们本能地“乱”了起来,另一个是柳下惠以坚强的道德意志战胜了性欲而“不乱”。这两种可能性同时存在,使“坐怀不乱”的说法并不具有排他性,换一句话说,只有排除掉“乱”的可能性,才能确定“不乱”的可能性,不然则是不可确信的。其实,一对素不相识的男女搂抱在一起过夜本身就是“乱”了,不过这“乱”倒是人之常情,又能救人一命,没有什么不好的,何乐而不为呢?既然这是“乱”而不是“不乱”,“坐怀不乱”的说法就说不通了。

后者比前者可信得多了。柳下惠不小心看见了那裸体女子,就赶紧退避,远远地坐在槐树下,宁愿风吹雨打也不见色起意,不去占人家的便宜,这说明他知羞耻, 有道德。这个故事没有一点人工刻意塑造的成分,是在自然情理之中,是许多人不难做得到的,所以是可信的。而“坐怀不乱”的故事中,一个男人搂抱着一个女人过夜却还能忍住性欲,他的性控制力和忍耐力实在是太超强了,是几乎没有人能够做得到的。
古往今来,老百姓都是喜欢塑造自己崇拜的偶像以寄托自己的理想的,但往往由于理想过于完美,失真和不合常理的成分也就在所难免了。柳下惠“坐怀不乱”的故事代代相传,越传越奇,出现溢美不实之处不足为奇。人要能够抑制性欲才能跟动物区别开来,然而人又不能战胜和消灭性欲,消灭了性欲人就不成其为人了。

那么,是不是“坐怀不乱”这个成语以后就不能再用了呢?也不是。原来,语言学里有一个法则叫做“约定俗成”,就是有些说法虽然不近情理或不合逻辑,但是天南地北的人们大家都一直这样说和这样用着,已成了一种风俗习惯,也就不能随意更改了。比如说“救火”这个词儿,明明是“灭火”,为什么反过来说是“救火”呢?似乎说不通,然而千百年来人们都是这么说的,已经约定俗成了。同样的道理,“坐怀不乱”这个成语也还是要用下去的,不过今后人们可以少些用“坐怀不乱”而多些用“坐槐不乱”,以便使之逐渐地演变为新的约定俗成。
2018年12月3日




评论专区

  • 用户名: 电子邮件:
  • 评  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