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杂文评论

杂文评论

蛙声十里出山泉--音乐、美术和诗歌的美学联想和审美
作者:潘学峰  发布日期:2018-11-06 21:39:10  浏览次数:2750
分享到:

查慎行的《敬业堂诗集》第十七卷本中有一首诗歌 "雨过园林暑气偏/繁星多上晚来天/渐沈(沉?or 深?本文作者注)远翠峰峰澹(dan 作者注)/初长(Chang? Zhang? 和上句对仗,选定为“zhang”)整阴树树园/萤火一星沿岸草(这一句诗是败笔!因为前面有繁星,这里又加一星,显得乱!)/蛙声十里出山泉(这是点睛之笔,诗眼,诗魂!)/新诗未必能谐俗(这是插科打诨!)/解事人希莫浪传(这是劝(骂)人的一句话!查诗人自觉这首诗歌有堆砌之嫌,算不上精品,故不要人传播!)

尽管这首诗歌并不能算什么诗中精品,但是,其所描绘的景色,尤其是使人倍感神清气爽的雨后黄昏的景象却非常能够使人获得共鸣。诗歌中情景会使人心旌闲适,所以能给人以美感。特别是 “蛙声十里出山泉”这句,设想在雨后晚晴,暑气渐消,周遭景象越发模糊朦胧,而天上群星闪烁的景象,充满了明暗相称,静动结合的反差。这样的情景更添暑天雨后夜晚星空的恬静和舒适。因此,大多数人读罢此诗都会如释重负,难得浮生半日闲的情绪体验。 

据说当年著名作家老舍读过此诗之后,也很欣赏“蛙声十里出山泉”这一句。于是,就请当时的著名画家齐白石老人依据这句诗作一幅画。期望能使“蛙声十里出山泉”更具象化。齐白石受人之托,经过反复斟酌,最终促就一画:一股急流从布满乱石的山涧涌出,三群蝌蚪顺流而下,形态各异,动感十足。据说这幅画就是齐白石的代表作之一:《山泉蛙声》的得来。齐白石用流出山涧之水,暗之其源头之“山泉”,而利用顺流而下的三群蝌蚪隐意山泉中青蛙会很多,而青蛙很多必将叫声宏亮,故有可能促使人们联想到“蛙声十里”的情景。 

但是,据常识而论,青蛙大叫的时节只会出现在青蛙求偶的时候,而已经孵化出大量的蝌蚪的时候,青蛙叫得并不凶,更何况青蛙一般会寻找静水区产卵,自然蝌蚪也常见于静水区,而不大可能如鱼那样随流而下。但是,如果结合特定的情景,比如“雨后”,蝌蚪被涨满的山水冲出了其栖息之所,也有可能。

如果对比查慎行的“蛙声十里出山泉”和齐白石的《山泉蛙声》所描绘的景象,最为明确的是查慎行应该是以声音文字描绘的“山泉蛙声”,而齐白石则用的是具象性地描绘出“山泉蛙声”,一个是声音,一个是形象,但非常自然地达致统一,读者和观赏的人都会非常容易地凭直觉感受到诗歌和图画所共同赋予的音像美感。这些音像被很多人所熟悉,自然能够轻易启动人们的直觉,并引发人们的联想,很容易使人接受其中之美。 

与此类似的还有贝多芬的《月光奏鸣曲》,虽然这首名曲描绘的并不是“繁星多上晚来天”的景象,而是描绘的月朗星稀的晚上,但是凭着我们的经验,我们不难想象不管是“繁星满天”还是“月朗星稀”,两种夜晚都有可能是“渐沈远翠峰峰澹”和“初长整阴树树园”这样的景象。而且,“萤火一星沿岸草”却可以说是两者共有的景象,就同请学生用上述景象拼图,把这样的景象放到“月朗星稀”的晚上和放到“繁星满天”的晚上都应该是一样的效果。而且凭借着个人经验,至少在北方,雨后晚来晴,月朗星稀,和雨后晚来晴,繁星点点都是常见的景象,前者多在夏日,而后者多在初秋。而“萤火一星”则觉得更多地出现于北方的初秋,而不是盛夏。与此类似的还有门德尔松的《仲夏夜之梦》等。不管怎么讲,这些诗歌、画作和音乐给人的感受均含有“娴静”“放松”的情绪体验。

但是,上述艺术形式多是“二维”的美的载体,需要接受所承载“美”的人具有某种能力方面的训练和培养,所以并不是什么人都能很好地悟出诗歌、绘画和音乐中的美,而人们更喜欢接受的是声音、图像和动感这些“三位一体”的美感传递形式,也就是有声影视的形式所承载的美感。因此,有很多的人喜欢电影和电视,而真正能够喜欢并懂得诗歌的人,喜欢并真正懂的音乐的人,喜欢并懂得欣赏绘画的人要远远少于喜欢影视的人。




评论专区

  • 用户名: 电子邮件:
  • 评  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