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散文随笔

散文随笔

非诚勿扰
作者:梁军  发布日期:2018-09-18 15:40:02  浏览次数:1663
分享到:

昨天和我的邻居,一个纯粹的澳洲人,五大三粗胡子拉碴的老爷们儿聊天,他一脸的神秘:“我最近在SBS台看一档你们中国的相亲节目《If you are the one》,真他妈爽了!”我禁不住大笑,“我也看。”

《非诚勿扰》每集5000万收视率,孟非年薪1800万,风头无两。

对此澳媒评论为:“40分钟的媚俗,不可思议的土鳖音效和舞台设计,神经病一样的灯光效果,超糟糕的90年代的时髦感,但不知道为什么对我们澳大利亚人充满了致命的吸引力,看得停不下来呀!”

这就是culture shock,文化冲击。

中国的文化传统在鬼佬的眼中应该是含蓄、内敛、打掉牙往肚子里咽、自己和自己较劲儿。人的性格也应该是刀砍斧剁一般齐,填鸭式教育嘛!就像日本的流行歌曲,灰色压抑沉闷,绝不张扬。或者像陀螺般旋转的寿司,换汤不换药,不过那么几样。

澳洲自身的约会文化更加讲究礼貌。拒绝一个人绝不肯说出:“我不喜欢你的难民身份;你的文化背景;你的肤色;你的父母;你的身材;你的工作;你的收入;你没房子……”等等诸如此类的残酷虐杀对方自尊的大实话。就像公众人物在公共场合即便和某人不睦也绝对不能进行人身攻击,不然会被扣上种族歧视、性别歧视等等大帽子,等着吃官司。好比炎炎夏日街上袒胸露臂的美女,许看不许摸!

《非诚勿扰》完全颠覆了中澳文化传统的禁锢,打扮得花枝招展的女性们掌握了主动权和决策权,男嘉宾如孔雀开屏,在台上又唱又跳,拼命表现,以期俘获芳心。女嘉宾们苛刻的近乎残酷的挑剔的真实对白,让观众们爽翻天。现实就是这样,为什么人人都要装逼,做“装在套子里的人”。

看了几集,总结出一套公式:千万别当真,就当去早市儿买菜,只要看着溜光水滑,象征性地划划价,也就成交了。男嘉宾如果是富二代、海外华人或者港澳台同胞,只要不痴傻呆苶,往往能够成功牵手。小伙子北漂,正在追求理想的路上,对不起,等成功了再来。理想很丰满,现实却很骨感!

知道了问题的答案,过程也就变得索然无味。




评论专区

  • 用户名: 电子邮件:
  • 评  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