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散文随笔

散文随笔

西堤公园,穿越时光的隧道
作者:杜祝珩  发布日期:2018-05-24 09:29:16  浏览次数:1795
分享到:

前天几位同事在开玩笑,说汕头市区几个地方必须去:儿童公园、东海岸、西堤公园,如果这三个地方没去,就不能说是一个地道的城市人

我听后暗暗自喜,我家住市区的东边,儿童公园就在家隔壁,周末是我锻炼身体的好去处,儿童公园里关于“恩”的雕塑有深刻的内涵,雕塑的注解是:妈妈把青春留给我,把岁月留给自己。而另一个则是新城区的东海岸,是傍晚时分看夕阳遐思的理想之地,现代人的浪漫情怀,伴随着凉爽的海风轻歌曼舞。唯有西堤公园,在老市区的西边,人多路窄,道路曲折,交通不便,所以迟迟没有动心,听说建了“侨批”记忆广场,很多人为了“侨批”专道而来。趁周末闲暇,我也奔赴西堤公园,做一个地道的汕头市区人。

海风凉爽,春潮涌动,南方沿海空气是温润软绵的。走进西堤公园,有一种穿越时光隧道的感觉,脚下清晰的“地图广场”,从“汕潮揭码头”到“四永一升平”,那就是有名的永兴街、永泰街、永和街、永安街和升平路,这些标识符号,见证了当年汕头从渔村、码头到港口、商埠的时代变迁。走进这里,似乎听到时光流淌的声音,踏进岁月曾经的繁华里。

在西堤公园,最有特色的是侨批记忆广场。半环形设计的“记忆之流”建筑,一封封侨批镶嵌在半环形内的瓷砖上,清水在上面缓缓流淌,就如流淌着岁月的记忆,让时光把我们带到那个特殊年代,感受到祖辈离乡背井的心酸创业路。

我不由得暗暗佩服设计者的智慧,这些侨批,为观者打开一扇情感之门,通向世界之路。这些来自世界各地的侨批,包含着多少人间悲欢离合,忠孝亲情意,家国情怀心。很多外地游客聚集在前面观看侨批内容,有个小青年大声朗读侨批上的文字,旁边一位老奶奶慈爱地看着小伙子,眉宇间舒展着笑意。另一处,一位老爷爷拄着拐杖,久久凝视这些侨批,手在颤抖,声音咽哽了,想必他此时的内心是波澜起伏,想必侨批里有他的故事,有他当年创业的辛酸泪。我深深被这个场面感动了。思绪也幻化成记忆的小船,驶向时光的远方。

记得我四五岁时,老家的邻居老姨侨居海外的亲戚寄来侨批,她拿着侨批颤颤巍巍到我家,请我的老祖母代写回批。老祖母是村里唯一的女秀才,她每次帮人家写回批都用毛笔写,我总踮起脚尖仰望,睁大眼睛好奇地看着他们。邻居老姨口述着,一句一顿,长短迂回, “奴啊,在外平安,阿嫲心宽……”老祖母就一笔一划地写,每个字都满怀深情,有时候看见到邻居老姨边说边抹眼泪,声音都咽哽了。亲人远隔千里生死未卜,维持联络的就是靠着一张薄薄的侨批,离别千里路遥遥,家书一封抵万金。带着侨批回乡的人称为“水客”,“水客”都是很诚实讲信用的,惊涛骇浪也阻挡不了他们的回乡路,重重险阻也要保护好乡亲托付的侨批。他们从国外带着侨批回来,就有很多人围着他问亲人消息,收到侨批的人家就满心欢喜,等不来消息的人就忧心忡忡。甚至有的水客带来海外亲人死去的消息,一家人就会哭天喊地,悲痛欲绝,就在巷口烧起纸钱,红红的火焰伴随着悲切的哭喊声传遍村头巷尾,邻居也跟着抹眼泪。最可怜的是刚结婚老公就过番邦谋生的小媳妇,从分离的那一天就开始等待,等呀等,从小媳妇熬成了老太婆,青丝变白发,也没能再见上老公一面,一辈子就在等待中老去……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亲人的情思穿越千山万水,故土的情怀在异国的时空流转。故乡的亲人在呼唤等待,海外的游子不忘根本。出外谋生的潮汕人,不管走到哪里,时刻记住自己根在潮汕。很多漂洋过海谋生的潮汕人,在异域成家立业,繁衍子孙后代,也要教会子孙后代会讲潮汕话。我的一位远房亲戚,居住泰国,我叫他老表舅,三代人都会说一口流利的潮汕话,从孩子学说话起就教他们说潮汕话,他们还做潮汕菜,过潮汕习俗。家乡情怀,家乡习俗,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潮汕人。

一封侨批一段故事,一声乡音一段情。这些浸染情感的侨批,凝结着潮籍侨胞的血汗,包含着海外侨胞的创业辛酸泪,承载着他们对故土亲人的思恋,展示了华侨华人的移民史,创业的心酸史。

沿着临海长廊漫步,西堤公园的风唤回我的记忆。眼前跨越海湾的礐石大桥雄伟壮观,桥上车流穿梭,时代的脚步向前飞驰;夕阳西下,海面微波荡漾,回港的渔船,奏出幸福的音符,自由飞翔的海鸟,构成了一幅生动的画卷,美好新生活让人感慨万千。临海边的旧码头,伫立着一根高高的石柱子,上面写着各个国家地域的距离,这就是曾经有名的“过番纪念码头”。想象以前的祖辈,从这里出发,离乡背井异地谋生,大海茫茫,生死难料,海外谋生是多么艰辛的历程,人生难忘的记忆。拳拳赤子心,殷殷桑梓情。一封侨批就是一个动人的故事,西堤公园的侨批,是我国侨批历史长河中的点滴浪花,它如同一道缩影,凸现出众多海外华侨的家国情怀和中华民族“勤劳孝悌”家风文化的精气神!

走出西堤公园,心明眼亮,更觉得脚下的道路坚实平坦。




评论专区

  • 用户名: 电子邮件:
  • 评  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