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杂文评论

杂文评论

灵感
作者:李宗林  发布日期:2018-03-03 23:54:53  浏览次数:1694
分享到:

  前段时间去姨妈家吃饭,表妹生日,于是乎和表舅聊了聊天,表舅十三岁来的澳洲,他擅长古琴喜欢修禅,常研读国学经典。和他聊了聊道德经的事情,表舅的意思是我这个年龄很多事情没接触过,比如这个工作失意啊,生活窘迫,爱情离散这样的事情,所以我没法体会。表舅这个说法呢,我也认可,人生阅历不足何以把道德经的内容加以引申作个人的诠释呢?我只不过是读了三年,实际作用的并不多,所以只是浅谈一下自己的理解。同时呢,我觉得老子的话并不难理解,老子自己也说"吾言甚易知,甚易行。"难不是难在理解,而是去行动,去达到老子讲的目标。现在我读道德经觉得老子是反反复复以不同的角度阐述如何效仿天之道而刻画出圣人之道的形象。

今天打工的时候我突然灵感一来想到"为学日益,为道日损。"这句话,刚才还和师父交流了一下,师父讲这属于阴阳辩证,比如这个有无的转化,强弱的转化,有得必有失的道理,的确。放在《周易》的角度看道德经,的确是一个阴阳转化的过程,比如得到就是裨益就是阳,而失去则是损失就是阴,这是一个宏观的看法。我个人呢,专门对于"为学日益,为道日损。"讲我的看法,这个学呢,在道德经往往指负面的学习,例如这个权术,心术,如何去耍手段为自己个人利益捞取,叫做学。例如之前的章节里的"绝学无忧",讲的是这种为自己捞取啊如何发财啊这样的学,受欲望驱使的学习人的确会焦躁不安,总想多捞点儿。而人有了更高的境界,则是放眼万物,比如珍惜粮食,尊师重道,爱护小动物,服务大众诸如此类的想法,那么从事各行各业只要秉着这样的态度和理念那么则可以"无为而无不为",所以修道这个过程,是一个损之又损的过程,损的是什么呢?个人野心,为欲望驱使的冲动,这在爬行动物类称为的原始脑就有,比如为猎物竞争,为自己的口腹之欲捞取,谁见过鳄鱼把食物让给同伴的吗?升级到灵长类动物,就像罗博士反复提到的大猩猩,最多二三十个,有血亲关系的可以组成群体,灵长类动物这个边缘系统很强大。而人类呢,则是由大脑皮层对于欲望的克制而组成更庞大的集体,才能为万物之官长,我为什么说是官长,就像基督教的概念,"人是按着神的样式造的",人是管理这个世界荣耀神的,最显著的利益就是海洋公园,动物园,人就是能把动物关起来驯化它们,哪种动物能驯化人的吗?所以呢,人类通过培养美德,通过积极的为众生有益的各种理念通过传播基因的方式带给下一代,而那种违背集体利益和社会发展的基因已经通过长期的演化消失殆尽了。可能咱们的祖先看到一个陌生的小孩还想把他怎么烹饪怎么下锅放什么佐料,咱们已经不会了,单纯觉得可爱觉得让人亲切同时感慨自己的童年,想保护小孩子让他们开心。我在这里想通过这个"无为而无不为"强调什么呢?首先第一就是唯有放下那些捞取名利的心态做事,并且捅过长时间的克制反省自我才能无为,"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这就是初步功夫,而时间长了,当美德成为一种习惯,于是成了"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这是长时间积累得来的大成。有这么一个心态在这里,从事任何正当的职业则无往而不利,由于踏实了没有思想包袱了,如罗博士讲的"一生只做一件事""坚持十年以上"这样诸如此类的持之以恒的决心,那么无往而不利。感谢大家阅读,晚安。


上一篇:忏悔


评论专区

  • 用户名: 电子邮件:
  • 评  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