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杂文评论

杂文评论

浅解道德经
作者:李宗林  发布日期:2018-01-19 22:42:29  浏览次数:1976
分享到:

  亲爱的朋友们,下午好。冒昧地表达一下我自己的观点,即后世对于有些道德经断章取义和模糊的解释,令人觉得道德经更玄了,这对我们理解国学文化没有一点促进作用,反而呢,让大家更疑惑而离道的法则渐行渐远了。我只引用一句话叫做“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弗争。”

 首先圣人是谁呢?老子的《道德经》里特别强调是有道的领导者,第一章就说“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弗去。”正因为有道的领导者提供万物合适的居住环境,为大家做事不去自恃功高,有了成就不居功自傲。因为不居功,所以老百姓都离不开他。所以什么叫无为之事?“不为自己的私欲所捞取”叫做无为,什么叫不言之教?就是以实际行动来以身作则,令大家都看到你在行动。后来呢,又是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这里是使私心减弱,使生活质量提高,减弱占有欲,让他们身体健康。这个腹和骨我认为更多指代的是必需品,衣食住行这些方面的,如果脱离了这些要素,那么欲望并非正常的,就像我国将夫妻生活定义为正淫,一夜情,嫖娼,外遇等等行为叫做邪淫,这是有本质区别的。欲望有了正道,那么它才能保持国和家的安定。紧接着后面老子又提到“是以圣人之治,为腹不为目。”这又提到了腹和目,这个“目”不单单指眼睛,指的是感官,那些容易激发你不合乎伦理不合乎规矩行为的源头,后世版本把之治二字去掉了,那么就浅显很多,实际上还是告诉有道的领导者把这些多余的不合乎常理的欲念去掉,这是为了保证百姓生活健康,保证他们健康长寿,而不是后世说的“愚民政策”。所以现代人吃的很丰富,到了餐厅去,菜肴里香料放的很足,有的吃的很胖,脸上长满痘痘还在吃,实际上不是胃不知道满足,而是你的“口爽”,味蕾变得挑剔了,被**了,所以不知道饱足。作为个人而言,是一剂良药,作为领导者而言,是应该学习的手册。

 “是以圣人自知而不自见,自爱而不自贵。故去彼取此。”咱们作为修道的人,不应该认为读了道德经,我比你了不起,我比你思想境界高,那么就违背老子的意思了。所谓“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后面说了,有无,难易,长短,高下,前后,音声等等,都是比较得来的,您别觉得您对道德经的理解太深刻了,就瞧不起别人,诋毁别人的说法,如果这样,您就不是“和其光,同其尘”了,一个真正的圣人形象,应该是低调的,而不应该与众不同,显得多么高深莫测。相反,隐身于背后,默默为大家做事,不抬高自己的身份,这样,才是高明的行为,所谓“太上,下知有之。”就知道他是领导者,但大家并没有去讨好他,证明他的行为是合乎道的行为,没有彰显自己的高明。为何“悠兮其贵言,百姓皆谓我自然。”他呢,把功劳归功于大家,而不是趾高气昂的指手画脚,让大家尊重他。所以“圣人不病,以其病病,是以不病。”您自己要认识到这些名誉地位不过是虚幻的,死了之后什么都带不走,而你给大家做的贡献才是真的。所以“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实际上,咱们不都是死去吗?不要太在意结果,那些表象的物质是你合乎道做事带来的衍生品,如果人们只为私欲去工作和做事,那么矛盾冲突,关系不和睦都是必然的。道德经的意义在于正心,你做事的动机变得简单了淳朴了,那么你就更容易成就自己。所以“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欲多。”实际上老子没有反对人们有欲望,但是您先为大家付出了才会有回报,您老想着回报那您的目光会透露出贪婪,您的行为会扭曲,您的思想会狡猾奸诈。实际上曲则全,枉则正,那些权术手段计谋可能会让您一时得逞,再往后您的名声受损,大家都防范您不和您合作,这反而让道路变得更坎坷了。如果您推己及人,仁爱待人,看似你在付出还没有回报,但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他们都看在眼里的,天网恢恢疏而不失,您的善行上天是知道的,大家也是知道的,长此以往,大家都愿意和您合作,愿意帮助您成就您,这才是正道啊。希望朋友们以谦逊的态度,善待他人,谢谢各位。




评论专区

  • 用户名: 电子邮件:
  • 评  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