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散文随笔

散文随笔

电话里读母亲
作者:刘彬  发布日期:2017-11-12 00:28:08  浏览次数:1841
分享到:

过晚饭,与妻子携手在小区周围散个步,回到家,喝杯茶,聊聊天,小歇一下,大概八九点间,妻子便搬个小凳子在电视柜前,提起电话。

“喂,妈妈,在干嘛呢”。

“跃华啊,这几天咋没听你来电话,这不还正想你呢”。

 每晚给远在东北的九十高寿的母亲挂个电话,是妻子生活中的一个重要习惯。十多年如一日,而且一打,通常就是一个多小时。

过去的一周,妻子因为出差,三四天没给母亲打电话。一回到家,妻子就说,“今晚我先得给妈妈打个电话”,好像觉得外出几天耽误了一件大事似的。

果然,散步回来,妻子不一会儿就给母亲挂上了电话。电话的另一头,耄耋之年的母亲也同样热切地表达着她的惦记和牵挂,仿佛几天没有听到女儿的声音,生活就缺失了什么似的。

妻子祖籍安徽,也出生在安徽,童年时期随父母举家迁居东北。直到大学毕业在东北工作了几年之后,又回到安徽工作生活。而父母双亲则同哥哥一起一直留在东北生活。几年前,父亲去世后,母亲就一人独居,如今已经九十岁高寿。好在哥哥工作生活都在同一座城市,又是个出名的孝子,几乎每天都会到母亲身边去看望照顾,陪伴老人吃过晚饭才放心回家。

因为自己长期与母亲天各一方,不能像哥哥那样日日照顾陪伴,妻子就每天给母亲挂个电话,不知不觉中已经养成了习惯,坚持十多年不改。

“每天一个电话,十几年如一日,如今像你这样的女儿真的太少了!”,妻子每天看似平常的一个电话,我看在眼里,感动在心里。

在我的经验里,通常儿女与父母不在一起同住,又不能抽出时间经常去探望,相隔数天乃至十天半月打个电话就算不错。如果没有具体的事情需要交流,通话时间通常也不会太长,往往也只是问个安好,让彼此了却一份牵挂。如果做儿女的工作忙,三言两语,电话就挂了:“妈(爸),您什么都好,我就放心了,如果没啥事儿,我就挂了,我这几天正忙着呢”。更有甚者,一年半载杳无音讯,对父母冷暖不闻不问,也不在少数。

不过我还是有些纳闷:“每天一个电话,说些啥呢?能每天都有那么多说不完的话吗?”

 “每天给妈妈一个电话,对我而言,不是我给自己的任务,也不仅仅是做女儿的一份义务”。妻子看着我停顿了一下,仿佛要强调重点似的接着说:“我觉得每天给妈妈一个电话,更是我自己精神上的需要,已经成为我生活的日常内容。”

“仅仅是牵挂?是想念?”,对妻子说的“精神需要”,我有点一知半解。

“不,起初也许是,但慢慢就不全是了”。

 “我不爱应酬,也没有闺蜜,生活两点一线。回家饭后,上学的女儿要完成功课,家里也没个人聊聊天、说上话。忙碌了一天的我安下心来,给妈妈挂个电话,这时候仿佛母亲就在身边。一天的快乐,就有了一个人分享;一天的烦恼,就有了一个人倾诉”。

“职场的苦恼,生活中的烦忧,有很多话你没有适和的倾诉对象。比如心里有委屈,你能跟谁说呢?女儿还是个孩子,你不能把自己的情绪转嫁给她,职场上各有各的利益各有各的想法,谁能真正用心倾听,站在你的角度为你排忧解难?”,说着说着,妻子有些动情。又说:“只有妈妈最能包容自己,也最了解自己,最懂自己。所有不能向别人说的话,都可以对妈妈说,不需要有任何顾虑和戒备”。

妻子告诉我:数十年来,一直没有生活在一起的母亲,恰恰是自己生活最重要的“倾听者”和“对话者”,也是自己最忠实、最可以信赖的知音。她不仅懂得倾听,还能给你心灵的抚慰,处事的指导。自己心里不管有啥心结、有啥事儿,只要跟妈妈一说,心头的结儿就解了,再大的事儿就过去了,沉重的心也就一下子轻松了。

人们常说“多年父子成兄弟”,又常夸“母女相亲如姐妹”。但是一般来说因为年龄和生活背景等巨大的差异,两代人之间思想也总会存在不小的距离,要让亲情保持如童年时的那份纯真的亲切和新鲜,更要在亲情之外有永远说不完的话题,其实并不容易。妻子与母亲分居两地数十年,母亲又已经九十高龄,却还能保持着每一天对话,还能进行深度的心灵交流,在我看来简直就是个奇迹。

妻子又告诉我:“母亲虽然已经九十高龄,但耳聪目明,身体硬朗,不仅能自理生活,还天天看新闻、看电视剧,你跟她说什么她都知道,心里特别明白,绝不像有些上了年纪的人那样的老朽似的,一点儿也不糊涂、不僵化、不落伍;早年的母亲挂过驳壳枪,有过警卫员,后来命运多舛,走南闯北,丰富的人生经历,让老人思想开明,富有见识,甚至可以说是充满睿智”。

有一回,据说当天正是世界能源日,妻子照例按时给老人打个电话,不料她已经却早早上床睡觉了。妻子好奇而又不安地问她,你怎么今天睡那么早呢,是不是身体不舒服啊?老人居然回答她说:今天是节能日啊,你咋不知道呢?我一个老太太对社会做不了什么大贡献,早点关灯睡觉不可以省点儿电吗?逗得妻子哈哈大笑。

出差前几天,妻子给她挂个电话,电话那头老人还跟她侃侃而谈十九大呢,倒让从来不看新闻、不谙政治的妻子感到思想还跟不上自己九十岁的母亲。

妻子从手机里发给我几张母亲的照片,老人身姿挺直,精神矍铄,容颜慈祥,气质优雅,笑容里洋溢着童真般的快乐和幸福,最惹人眼目的是老人的穿戴,不仅整洁大方,而且色彩鲜亮、款式时尚、面料讲究,足可引领老年人的时髦。记得有一张,老人穿着红色的西装,黑色的皮鞋,手上还挎着个时尚的小包在街上遛弯,简直像个逛街的年轻职场女士。看得出历经岁月沧桑,老人依然童心不老,真的一点儿也不落伍。怪不得常听妻子常常在电话里夸奖母亲说是“资深的知性美女”呢!

 一位耄耋之年的老人,曾经历经沧桑,积淀了丰富的生活经验,又能始终保持着与时俱进的思想和年轻的心态,慈祥而天真,时尚而优雅,是多么可爱可亲的母亲!

每晚妻子给妈妈电话的时候,我就成了忠实的听众。虽然我听不到电话那头母亲的声音,但通过妻子的言语、深情,我都能近距离真切地感受到两个亲人心灵之间的美妙感应!听她们母女两个忘年知己间的隔空对话,也成了我每晚的一份独特享受。

母女间的对话,海阔天空,无所不包。
 
    自从妻子与我在一起开始了新的生活,我们的日常生活状态当然也成了妻子向母亲通报的一个内容。

记得妻子在电话里向母亲汇报。说我人好,能下厨房能上书房,会做家务会写文章,做事周到,脾气也好,我们在一起的生活很幸福。又转告我向她老人家的问好,希望能够早日去东北看看她。

母女俩絮絮叨叨、有说有笑。妻子一边跟母亲对话,一边还要给我“同声传译”,做起了“传声筒”,不时转过头来向我转述母亲的话。

大意是说:你们的心意领了,她身体和生活都很好,你们不必大老远的专程跑过去看她。你们年轻人忙,事情多;来来回回费时费力还的花不少钱;再说真来了也住不了几天。我这么大年纪了倒还的花功夫招待你们,给你们弄吃弄喝,你们说是来看我,结果反倒累坏了我,又是何苦?又说:你们俩刚刚在一起相处,时间对你们很宝贵,我应该把宝贵的时间多留给你们。电话两端,母女俩不时发出天真而会心的笑声。多么善解人意的母亲!

有一回,听妻子跟母亲叙述童年少年的往事。

 “妈,我小时候,我那么调皮,还有那么点小虚荣,有时任性地耍点小脾气,您总是那么宠我,总是那么宽容,你很少骂我,更不打我,我耍性子做错事,您居然只是看着我笑”。

“您还记得吗?那年过新年,我羡慕您给姐姐缝制了新衣服,我也闹着要。你说我够穿了不需要添新的。我不听您劝,偷偷的找来剪刀剪破了自己的衣服,来作为平等获得一件新衣的理由。您看着我噘着小嘴举着小手拿着剪刀剪衣服笨拙的样子,就站在一旁看着我笑……”。

电话里的母亲,慈爱、开明、睿智、幽默。在母亲面前,中年的妻子像个温顺的孩子。说着说着,妻子快乐的语调变得低沉了,声音有些哽咽,眼角挂着泪花,仿佛沉浸在过去快乐而美好的岁月里,沉浸在回忆的温情和感动里。

妻子说,小时候因为时代的动荡,家道中落,跟着父母背井离乡,生活虽然艰难,因为母亲的心灵手巧,善于经营安排生活,自己和哥哥从小没有吃过苦。即便是物质罪匮乏的时候,家里也没有过缺衣少食,自己记忆里的童年和少年一直是幸福的。又说,母亲的慈爱和宽容,让自己从小就亲近母亲,愿意用最真实的面目去面对母亲,不需要因为害怕而伪装,也不会因为担心受到责骂而说谎。母亲呈现在我面前的永远是慈爱和善良,给我的永远是润物无声的正面引导和鼓励。一个宽容、开明的慈母,给孩子的是一缕阳光,孩子的内心永远是透明的、积极的。至今,我愿意跟母亲保持着心灵的交流,离不开儿时母亲给予的宽容。

…………

每晚,从妻子给母亲的电话里,我静静地读着妻子、读着远方的母亲,读着母女俩过去的生活故事,读着她们永远诉说不完的情亲……。

父母和儿女,割不断的是血缘、是亲情。如果能够一生都是彼此最好的知音,是精神上让彼此感到最温暖的那个人,不管身处何方,你心里总是装着她(他),听到她(他)的声音,心里就充满了温情和快乐,这是多么难得!又是多么美好!

我是父亲的儿子,也是儿子的父亲,从妻子和她的母亲,我该学习些什么呢?


下一篇:故乡晓店


评论专区

  • 用户名: 电子邮件:
  • 评  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