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杂文评论

杂文评论

流落海外的隋代石刻佛雕
作者:海曙红  发布日期:2017-10-08 13:17:54  浏览次数:2902
分享到:

我每次去新南威尔士州立美术馆,都会到这尊隋代石刻佛雕前站上一会儿, 也许是为了向出自故国的佛像致意,shu.jpg也许是为了感受一下历史的深沉或时空的变幻。这尊立佛像由白色大理石刻成,身躯高大结实,高210公分,宽81公分,厚42公分,呈现出摄人的高度和体积感。美术馆馆藏图录中称这尊佛雕如同一座丰碑,简洁的雕刻风格震撼人心,显示出佛像巨大的精神力量。

隋代石刻佛雕于1997年由新州美术馆基金会以百万澳元购入,在2003年11月至2004年1月举办的展览会上为重点推出的展品之一,引起澳洲公众观注。此尊佛雕作为长期展品,是亚洲馆镇馆之宝。如此高大的圆雕大理石刻立佛像,其最初的立足地及流落海外的脉络不甚明了,美术馆基金会当年的年度报告也未标明具体出处。回想上个世纪初,中国有许多珍贵文物遭到人为破坏并流落海外,这尊石刻立佛像似乎也有类似的命运。如同许多年代久远的文物,这尊具一千五百年历史的佛雕已经残缺不全,佛首与双手双足都不知去向,然佛像威严犹存。面对这尊无佛首无手足惟躯干尚存的佛雕,它的艺术价值和欣赏价值就全落在了它的造像手法及衣纹雕刻风格之中了。佛雕未具铭文,但依据雕刻材料的特质,尤其是佛像衣纹处理的风格特征,专家鉴定此尊佛雕出自隋代(公元581-618年)华北平原的定州。

隋王朝在中国历史上很短命,从隋文帝开皇元年到隋恭帝义宁二年,只经历了短短的三十七个年头。但隋代佛教却继承了南北朝北方佛教的传统,并有创造性的发展,形成了极具特色的中国化佛教的新阶段,并为佛教在唐朝进一步兴盛辉煌奠定了基础。据《隋书》及有关资料记载,隋文帝(公元581-604年)登基后,马上就开始兴建或修缮寺庙与佛像,下令建造3,792座寺庙,修复1,508,940座旧佛像,以各种不同的材料塑造106,580座新佛像。此外,隋文帝还立法,判偷窃或破坏佛像为重罪,家家户户都得捐钱修寺立佛,家中供有佛像与寺庙供有佛像同样成为时尚。

可以说,此尊石刻立佛像的质地较为高贵,和国内诸多依山崖之石窟用天然岩石雕刻而成的佛像有所不同。也许是质地决定了它的雕刻风格,这尊佛雕体现了两大特点,其一,隋代佛像雕刻风格由北魏的浑朴转而为隋代的轮廓清晰、衣饰调顺、线条流畅;其二,定州雕刻流行圆刀法,人物、佛像造型丰富,从衣纹纹饰可见简约的线条流畅婉约,使衣纹下的身躯显得真实生动。此佛像上身内穿僧衹衣,外面着偏袒右肩袈裟,花样蝶结连至左边的袒肩,右边衣肩处衣纹宽绰,线条简约飘逸,佛像的背面见有两个方形孔,据推测可能曾是曼陀罗的支撑点,或是提升的着力点。立佛雕像双手虽失,但依旧可从胳膊的形态和高度看出手的动势,佛陀右手施以无畏印,左手施以与愿印。综合雕刻年代与风格,断定为阿弥陀佛像,西方极乐世界或净土宗的菩萨。

从六世纪末到七世纪初,隋代阿弥陀佛西方净土崇拜成为民间佛教主流的趋向,阿弥陀佛也成为深受平民百姓喜爱的佛像。只是当时的阿弥陀佛像一般以坐姿为多,而这尊石刻佛陀为站立姿,从材质、体积到雕刻手法都有其独特之处。华北定州自西汉始就有石工使用大理石雕刻碑碣诸物,但在唐代之前以整块大理石用圆雕形式刻成的佛陀立像并不多见,且这尊立佛像高210公分,宽81公分,厚42公分,置于空间所呈现出的高度和体积感与同期佛像相比更具震撼力。

隋代大理石刻佛雕已在州立美术馆站了20个年头,虽说佛像已有残缺,佛首及双手双足都不知去向,但它的艺术价值在西方人眼中不啻于古希腊帕特农神庙中的命运女神,她们也都是无头无手的雕像,惟以衣纹雕刻之逼真传神而倾倒世人。与其他许多观赏隋代石刻佛雕的澳洲观众一样,尽管我对佛教艺术所知甚少,面对如丰碑般厚重的雕刻杰作,每每观之心底必有颤动。此尊佛雕正是以生动简约的衣纹雕刻风格,把佛像所独具的精神力量传递给凡人,既使对佛教一无所知的人也能感受其内在的艺术魅力。


上一篇:人味儿


评论专区

  • 用户名: 电子邮件:
  • 评  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