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散文随笔

散文随笔

你从哪里来?(三十六)外婆没有助产士
作者:尹怡红  发布日期:2017-09-26 22:47:10  浏览次数:1942
分享到:

家史035.jpeg

家史029 (2).jpeg

家史025.jpeg

家史034.jpeg

(原照收藏与昆明家中。图中家母依次为右二、右二、左三、左三、站立左一)    

话说家母茂华考上仁济护士学校,开学就去了成都。她虽然离开了父母,却没有感到特别不适,一来成都是她的出生地,二来她母亲的娘家在那里,两位舅舅就在近旁。

网络查得:仁济护士学校是华西医科大学护理学院的前身。它始建于1893年,最初称惜字宫仁济女医院,后与美国、英国、加拿大三国教会联合创办于1915年的“私立华西协和大学医学院附属护士学校”合并,1918年更名为“私立成都仁济高级护士职业学校”。1939年呈国民政府立案。

家母生前常对我提起护士学校那一段快乐无比的学习生涯。入学后即被尊为护士小姐,宿舍有专门的女佣照顾她们的日常生活,早晨钻出被窝洗漱完毕就去用餐、上课,换下来的脏衣服只需留放在宿舍门口,第二天下课,干净衣服就已经熨烫折叠,整整齐齐地放在她们床上了,宿舍里也总被收拾得窗明几净,她们可以心无旁骛,专心学习。

校舍、师资、教学设备、教学管理都极其正规。同学们也都娴淑质朴,好学上进。家母第一次体验了集体、体验了友谊、体验了志同道合……虽然后来家母又上了华西医大,但护士学校的几位好朋友几乎终身保持着联系。

仁济护校最为著名的专业是助产士,或许这个缘由,家母后来考华西医科大学专修妇产科,并做了一辈子妇产科医生。然而家中另一件事发生在家母入学的同期,似乎更是家母选学妇产科专业冥冥中的渊源------她的母亲我的外婆在生她的小弟弟我的幺舅舅荣荪时,没有助产士、没有接生婆、没有任何一个成年人在她身边予以援手……

那是1944年初秋,战乱导致百业凋敝,李家生意也随之日益衰败。外婆怀着我幺舅舅即将临盆。千俭万省的老祖婆认为二媳妇已经有过多次分娩经历,自己生就行了,免得请人接生花冤枉钱,又不是头胎初产。当时正值外公协助大外爷照顾生意出门在外,没人替外婆说情,事情就这样定了。旧习俗讲究避生死,认为产房是不净之地,因而生产之时和月子期间,就不要指望老祖婆会进她儿媳房间提供帮助或照料。外公的大嫂我大外婆当时或病重或已故,请原谅我不曾在年代上细考(但求几位姨妈补充指教),总之,外婆和大外婆妯娌俩互相照顾月子的美好岁月已经永远成为过去。

外婆清醒地意识到这一关只能靠自己闯了。阴历九月初八 发作那天,在第一番阵痛过后,外婆连忙去灶房烧好热水、回房间取出早已备妥的婴儿衣被,并把针线篓里的剪刀取出来,火烧杀菌,以备剪脐带之需。然后在一张矮椅子前面放一只老式尖底瓦盆,里面厚厚地垫上软和的能起缓冲作用的谷草,谷草上铺上一块干净布…… 外婆忍住愈来愈密集的阵痛,叮嘱自己的二女儿我四姨妈少华在门外的堂屋里等着,不要走开…… 最后外婆以“临盆”的姿势坐进那张椅子…… 之后如何死去活来,无人见证 ……(我知道临盆的正确解释是指胎头进入母体骨盆,可外婆的经历总让这个“临盆”的画面萦绕脑际)   

88高龄的四姨昨晚从电话里告诉我,当时她初中最后一年,15岁。16岁的二姐(指家母)刚刚考入护士学校去了成都。那天她按妈妈的吩咐寸步不离守候在堂屋里,她的祖母我老祖婆拿把椅子坐在堂屋外,嘴里振振有词地闭目掐捻佛珠。这样的镜头凝固在那里,直到子夜,才终于听到婴儿的啼哭……“四女仔……”四姨应着妈妈的呼唤连忙推门进去…… 血光中奄奄一息的妈妈把她吓得双腿发软无法移步……

“四女仔……”记得外婆对我说,已经扎紧脐带,裹好娃娃,站不起来,喊我四姨把婴儿抱到床上去,四姨就是不动,外婆头昏眼花,口干舌燥:“你在嫌啥子,这是你的弟娃儿得嘛……”比隔岸喊船还难,半天才喊动她……可见外婆根本没有顾得上设身处地地考虑我四姨一个花季少女会以怎样的震惊面对眼前的情形。但当时就算外婆意识到这一点,除了我四姨,她又能喊谁帮她呢?!

据说胎盘和胎儿是一起下来的,这条信息乍听起来似乎利索,实际上相当令人后怕,它意味着胎儿娩出之前胎盘就已经全部剥离,于母、于子都是九死一生的险况。我们知道,在新生儿接触空气开始自己呼吸之前,所需的氧全靠脐带经吸附在子宫壁上的胎盘从母体获取。早期剥离,胎儿险在窒息;母亲险在失血。正常分娩胎盘是在胎儿出来后才剥落,子宫收缩自然会迅速锁闭刚刚敞开的宫壁血管。而早期剥离,尚在宫腔里的胎体限制着宫缩,胎盘剥离后的宫壁就会血流如注……  想必是菩萨在冥冥之中保佑这位纯善坚韧的母亲、保佑这位身负使命的婴儿吧。虽早期剥离,却及时娩出,母子双双闯过了这一关。

当年连助产士都没有的外婆怎么也想不到将来的情形:不但自己的长女成为妇产科医生,她的其他四个子女都从医学院毕业,加上儿媳、女婿,一共八人学医。家母茂华任昆明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任妇产科副主任医师、副教授;四姨少华任贵州省人民医院心内科主任,四姨爹李运康是同一医院的胸外科主任,因高难度的手术突破性的成功先后两次上过光明日报;五舅荣敷任绵阳专区医院的内科医生,五舅妈刘达智是罗江县人民医院的药剂师;小孃书华任成都六号信箱职工医院医生,小姨父茅庆业是同单位的工程师;故事里这位刚刚出生的婴儿幺舅荣荪任成都双流人民医院脑外科主任,手术做得精准漂亮,幺舅妈郭宝琴任同一医院的小儿科主任。

书归正传,当时外公出门在外,大外爷上街为弟媳称来一斤羊肉做滋补,老祖婆炖出来,四姨妈上学不在家,没人端进去给外婆。老祖婆宁可找人将墙壁撬开一块木板,从壁洞里递进去给二儿媳,也绝不进坐月子人房间外的堂屋。

家史036.jpeg




评论专区

  • 用户名: 电子邮件:
  • 评  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