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散文随笔

散文随笔

秦怡:朗诵的艺术
作者:谭子艺  发布日期:2010-08-27 02:00:00  浏览次数:2716
分享到:
►访谈忆旧 
 
提起著名电影表演艺术家秦怡,人们就会想起《遥远的爱》、《马兰花开》、《女篮5号》、《青春之歌》、《摩雅傣》、《林则徐》、《母亲》、《苦恼人的笑》、《海外赤子》……一系列著名影片和她在这些影片中创造的一个个闪烁着艺术光彩的角色。但是,人们不一定知道她还在朗诵艺术方面有着深刻的研究和出色的实践。
1981112日晚上,上海电影乐团在广州体育馆举行音乐会,秦怡应邀参加了晚会的演出。当音乐会进入高潮时,秦怡表演的诗朗诵节目开始了。只见她在热烈的掌声中来到表演区,稍稍酝酿了一下情绪,便开始朗诵起来:“回顾我的青春,该用怎样的字眼?花的辞藻,诗的语言,云的绚丽,霞的烂漫?不,我的青春已逝在虚无的大漠,朦胧的雾间……”一下子,观众就被她那富于感情色彩的语言带进了诗的艺术意境中去。
这首诗是一位青年作者写的,题为《我的青春》。它通过一个热血青年在文革十年浩劫中从受骗上当到觉醒的历程,控诉了林彪、四人帮对青年一代宝贵青春的摧残,以及经过严酷的现实教育,使他逐步觉醒过来,最后奋发图强,决心要为祖国的建设事业大干一场,表现了他从悲愤到昂扬的情怀。
这首诗本来是配乐朗诵的,但开始不久,配乐的音响设备突然出现故障,咔嚓一声,音乐停止了。观众的情绪为之一震,以为这个节目要重来了。可是,秦怡仿佛什么事情也没有发生似的,仍旧聚精会神地表演下去。观众发现,演员此刻已沉浸在她用自己的声音所创造的艺术境界之中,她继续以充沛的激情完整地塑造了整首诗的艺术形象。她又一次获得观众的热烈掌声。
秦怡当时的朗诵表演,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决定去采访她,请她谈谈朗诵艺术的经验和体会。
第二天,我按约定时间去到她下榻的流花宾馆拜访她。
秦怡当时热情而谦和地接待了我。我们先从昨晚演出的观感谈起。我说,她在表演中途音响设备发生故障时,我起初感到很紧张,估计这个节目要重演,后来见她镇定自若,一以贯之地表演下去,还取得了异样的好效果,表示钦佩。秦怡说,做演员就要有这样随机应变的准备,如果停下重来,效果反而不好。
谈到有关朗诵艺术时,秦怡说,朗诵是一种语言的艺术,它是通过演员的声音把作品的内容传达给观众的。要朗诵好一个作品,最重要的是事前做好准备。先要充分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然后逐段分析、解剖,订出处理方案。如《我的青春》一诗,我初读时就很感动,甚至流了泪,因为它引起我的共鸣。后来我觉得悲的成分不应太重,就整首诗来说,除了悲,还有愤,这样到结尾处才能抒发昂扬振奋的精神,所以,我决定朗诵时,既要激动,又要控制。
谈到朗诵时动作、表情应如何配合的问题,秦怡说,这方面的处理,各个演员是不尽相同的,有些人对每一处细节都作好设计,而我则常常听其自然,是否加动作,动作的大小,表情如何配合,随着情绪的需要临时决定,重要的是要感情真挚,要有内心体会,眼睛要有视像,这样,朗诵起来,动作、表情就会因情而生,配合自如。
秦怡又说,朗诵作品时,还要具体分析不同的题材、体裁和风格,如抒情诗、叙事诗、寓言诗、讽刺诗,中国的、外国的、古代的、现代的,都要有所区别,赋予它们以不同的感情色彩,有些要带点古味,有些要带点洋味,有些要偏重激情,有些要注意描述。对各个诗人的不同风格也要细心领会。比如郭沫若的诗,意境开阔,气魄宏大;郭小川的诗,感情真挚、亲切动人,朗诵时都要尽可能突出他们的特色。
秦怡当年已59岁,但看上去还是一个精力充沛的中年人,她很健谈,除了谈朗诵外,还向我介绍了她的从艺经历,以及当时新的拍片计划,这些我当年都在报纸上介绍了。但笔者留下印象最深的,是秦怡对朗诵艺术的精辟见解,我觉得,直到现在,她的见解还值得爱好朗诵艺术的人认真地领会和学习。

上一篇:母女婆媳


评论专区

  • 用户名: 电子邮件:
  • 评  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