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杂文评论

杂文评论

旧、新和新新中国
作者:林别卓  发布日期:2017-02-23 09:26:21  浏览次数:2249
分享到:

不久前,年届九旬的著名物理学家、1957年度诺贝尔物理学奖(与李政道共同)获得者、中国科学院院士杨振宁博士,在香港凤凰卫视的<我们一起走过>栏目里有一个语重心长、言简意赅的谈话,提出“旧中国、新中国和新新中国”的分析观察概念,对于人们树立正确的中国观是大有帮助的。

中国对于世界举足轻重,尤其新中国的建立和发展不断影响着世界的格局和走向。作为一个中国人,乃至于一个外国人,如若没有一个正确的中国观,他或她就不会有一个正确的世界观。有些人在思想观念上不明白中国革命的重大意义,不知道旧中国为什么会被新中国所取代;又有些人把毛泽东时代同邓小平时代对立起来,甚至用后者去否定前者;等等这些都是不正确的中国观。中国观错了,观察天下事物发展变化的角度与方法也就错了。有些人看中国形势总是看不准,没想到,甚至预测中国会崩溃,结果发现自己“又输了”,其根本原因就在这里。

旧中国和新中国是两种性质根本不同的社会形态。所谓旧中国是指新中国建立之前的近现代中国,也就是自1840年鸦片战争至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间这段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中国。在这种社会形态中,中国人民被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这三座大山所压迫。1911年孙中山先生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统治,开创了民主共和的新纪元,然而中国并没有由此变成一个独立、富强的资本主义,而依然是贫弱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孙先生创立了三民主义的学说,设想建设一个西方式的资产阶级国家,独立地发展资本主义,但是中国是一个受帝国主义压迫的国家,帝国主义列强反对中国独立和发展资本主义,因为它们仅仅把半殖民地的中国看作是其倾销商品的广阔市场、理想的资本输出对象、廉价原料和廉价劳动力的供应地而已,所以资本主义的建国方案在中国是行不通的。

旧中国积贫积弱,生产力发展不起来,在蒋介石、国民党统治中国的二十二年里,连最起码的“耕者有其田”都做不到。中国农村的主要生产资料土地大部分集中在地主手里。占人口8%的地主及富农占有70-80%的土地。以地主土地所有制为基础的封建剥削制度是中国最广大的劳动农民遭受苦难的根源,是中国现代化、民主化的
主要障碍。国民党发动战争以维护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旧中国,更加暴露了它的反人民、反民主的性质,加快了中华民国的灭亡。

旧中国暗无天日,人民盼星星,盼月亮,盼望有个出头之日。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得人心,顺民意,是历史的必然。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共产党人领导中国人民经过坚苦卓绝的奋斗,推翻了三座大山,建立了新的中国即中华人民共和国,使亿万中国人民翻身得解放,当家做了主人。新旧对比如天壤之别。这就是为什么中国亿万群众几十年如一日地热情赞颂毛泽东、共产党的原因。

新中国绕过了资本主义的发展阶段,选择了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中国的社会主义是个“早产儿”,胎里发育不足,资本主义没有得到充分发展,加上缺乏经验和艰难摸索,不可避免地遭遇了不少错误、困苦和祸乱,但是她还是有幸地避免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发展过程中那些不可克服的的弊病和绝症,使一个极度贫弱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逐步变成了一个初步繁荣昌盛的社会主义的新中国。新中国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重重封锁中通过自力更生建立起了一个独立自主的完整的工业体系,以仅占世界七分之一的土地养活了占世界近四分之一的人口,人的平均寿命每年长一岁,由1949年的35岁增长到1980年的68岁(至今为73岁左右)。这是世界人权发展史上破天荒的伟大奇迹,是旧中国做梦都想不到的事情,也是后来改革开放赖以成功的基础。

新中国也有许多矛盾和错误,但是在社会主义制度下这些矛盾是可以自我克服的,这些错误是可以自我修正的。这跟三座大山坐天下的旧社会是截然不同的,它的矛盾是不可以自行克服的。批判文革错误是无可非议的,但有些人爱拿文革错误去抹黑新中国就不对了。他们不懂得为什么文革一结束就引来了改革,这就是因为在社会主义制度下新中国有自我修正错误的功能。有些人本来是好端端的,却为什么因批判文革而在思想上成了“反革命”呢?恐怕问题就在这里。

以邓小平改革为开端至今的中国正是新新中国。“新新”一词出自唐代学者孔颖达的<卷首. 论易之三名>中的“新新不停,生生相续”一语,意谓新之又新或不断变新。从新中国到新新中国,新上加新,一脉相承,从“贫穷紧缺的社会主义”变成了“富足繁荣的社会主义”,既是量变也是质变,是量变引起了质变。新新中国将之前新中国勇于探索的精神和实践变革为治国理政的方针政策,使之科学化、民主化和法制化,使国家面貌发生举世瞩目的巨变,国际威望更上一层楼,“一览众山小”,民族自信心满满,民族复兴“离天三尺三”,指日可待也。




评论专区

  • 用户名: 电子邮件:
  • 评  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