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杂文评论

杂文评论

铁肩道义 秉笔直书
作者:安红  发布日期:2011-02-25 02:00:00  浏览次数:7016
分享到:
我能结识何与怀博士,全凭二零一零年十月偶遇六年未见的保险客户郭书炘先生。那时才知郭先生笔名凡夫,是印尼华文作家;经他引荐,认识了另一位同是印尼华文作家的阿理女士;从阿理女士口中,我才知道有澳华文学网;因为是网盲,不知注册后如何投稿,打电话过去请求帮助,继而认识了谭毅博士。
因缘际会,十二月十八日由何伟勇与斯谷两位先生驾车,载着阿理,毛佩芳与我一同向着“凤庐”------萧虹博士的农庄驶去。那天早晨多云有风,抵达庄园后又添了些淅淅沥沥的小雨。前后陆续有车辆驶来,大家下车,活动腿脚之后,互相介绍认识。见有一头发银白,戴着眼镜的学者,西服革履,气定神闲地站着。彼此走近,何伟勇先生为我们介绍:他,就是《他还活着》的作者何与怀博士!“怎么起了这么一个书名呢?”我正不解地猜着,却听见何博士微笑地问我们:“风雨无常,女士比较容易怕冷,有没有多带件衣服呢?”一句话,抹去了初次相见的陌生与距离。
我是新人,随着一行人等在萧虹博士以及她丈夫李崇厚先生的介绍,讲解和带领下,四处游览观赏。循着层叠起伏的小径,行到路的尽头,大家被眼前豁然开朗的澳洲田园风景吸引,纷纷在飞珠溅玉般的瀑布前照相留影。因为没带照相机,除了用心去体会景致之外,我只能用手机捕捉些局部风景。前面的一行人拍照完毕离去后,落在后面的我们则被何博士招手相邀合影留念,这样就有了澳华网上那张配在访凤庐(之二)中的照片。
归来的路上,以最快的速度浏览了何博士赠给何伟勇先生的那本《他还活着》的我才知道:何博士是澳洲新报《新文苑》的主编,澳华文学网的名誉主编,不仅著作等身,而且在为澳洲的华文向世界华文文坛进军做着不遗余力的园丁工作。
及至读到艾斯所写的那首《北望长天有感于何博士大作》的诗,心中涌起一睹为快的冲动。元月卅日,有幸参加了何博士的新书发布会,看到何博士提前入场,搬新书,摆桌案,挂横幅。亲力亲为,平易近人,没有一点架子,我由衷地尊敬他。
《北望长天》的书并不厚重,但是读来沉重,几次拿起,几次放下。这里面有我少年时代就已经熟悉其名的才女林昭,张志新,志士遇罗克,王申酉,还有青年时期了解的大名鼎鼎的刘宾雁;也有从未听到过的沈元,昌耀和夹边沟劳教营内的“右派分子”。书中有惊心的血,沉重的泪,痛切的思,凛然的义。鲁迅曾言道:“真的勇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而我所认识的外表儒雅,却铁骨铮铮的何博士所做的,正是这样一份“斟酌前史,讥正得失”的责任义工。中国知识分子的才识,勇气,忠诚,良知,职责,道义,审慎,果敢,辛酸,苦难,悲惨和屈辱全都凝炼在一册,发人深思,催人猛醒!
 读着《北望长天》时,我在想另外一个问题:什么是年轻?年轻绝对并不仅仅指生理年龄,而是可以指人到古稀甚至耄耋之年依旧为他人悲惨遭逢际遇拍案而起,发出怒吼,打抱不平的心理年龄。基于这一点,何与怀博士是当之无愧的年轻人!我景仰佩服他。
读罢《北望长天》也有一丝遗憾:我知道的名单之中还有李九莲,钟海源,史云峰等,不知她(他)们能否有机会与书中的英灵一起为后人所追念。更有一点补充:少年的我曾经向一位在辽宁省公安厅工作过的伯伯学习武术,他曾参与为张志新平反的工作。“张志新曾经遭受过频繁的强奸和轮奸,精神失常后的她用窝头蘸着月经的血吃。”这是三十二年前伯伯的原话。
“中国一向就少有敢于独立鏖战的武士,敢于抚哭叛徒的吊客。见胜兆则纷纷聚集,见败兆则纷纷逃亡。”再一次借用鲁迅的话并向何博士深鞠一躬,希望您知道,您并不是踽踽独行的侠客。
 
二零一一年二月廿四日



评论专区

  • 用户名: 电子邮件:
  • 评  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