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散文随笔

散文随笔

金庸与我
作者:李南方  发布日期:2016-08-04 09:27:09  浏览次数:2994
分享到:

很少华人不知道金庸这个名字的,说他家喻户晓也不算夸张,世界各个角落的华人社区各阶层的人士,就算没有读过他的书的,也极可能看过改编自他的作品的武侠电影或电视剧,在东南亚我原来生长的地方的华人社区更是如此。

我和金庸精神上结缘已整整60年了,对一个人来说,和一个非亲非故的人能结缘这么长的一段时间,不能不说是我生命中的一个传奇。认识了金庸,请别误会,我的意思是认识了金庸的武侠小说,而从他的作品中感到跟他的心灵相通,实在是我人生中很美好的一段学习经历。一个甲子的时光过去了,这个缘今天还在延续,假期时一有空,我还会翻他写的书,总会挑出一两本重温一下。我的书架上排着一整列的金庸小说,书架上的藏书积多了,每次整理的时候,都会选一些送给社区机构,没有收藏价值的就放进环保回收桶去,但唯独没有动到金庸的作品,很多书被送出去了,留下来的其中就有金庸这一整套系列。这个文化上的缘分真算细水长流,它汇入了我个人生活的脉搏里。三十多年前我从越南逃难移居到澳洲,生活逐渐稳定下来之后,闲时逛唐人街的中文书店,就没有忘记把金庸系列都买齐了,搁在书架上整整一排,看着拥有整套的金庸就有一种藏书的满足感。

金庸在1955年就从香港走入了东南亚十个国家的华人的视野,当然,他也走入了全球其他地区的华人的生活里。开始和金庸作品结缘的那个时候的我,一个越南的土生华侨少年,上华侨中学,在中华文化的启蒙和熏陶下,在鼓励阅读中文读物的侨校学习氛围里,我除了阅读学校图书馆里的不多的中文读物之外,就在校外的唐人街租书摊和侨社的报章认识了金庸。金庸武侠小说以中国现代白话浅显易懂而又高雅的清新笔触来铺展故事的文学魅力令人眼前一亮,让我从此更热爱阅读,从欣赏阅读而热爱写作,我也感觉我的中国语文修养得到过金庸作品文学内涵的影响。

1955年那一年正是新中国刚成立的第六年,生活在海外的华人非常渴望读到任何有关发生在新中国的事态,对中国的文化文学作品更是饥渴。由于越南南方亲美的吴廷炎政权和台北有外交关系,当时越南西贡(今胡志明市)的华侨社团,侨校和侨报媒体都在国民党的驻外使领馆的监控之下,侨校的图书馆所有左翼文学图书都被清除,香港左翼电影公司《长城》,《凤凰》,《光艺》和《中联》的电影被禁止入口,已公映过的旧片也不能重映,侨报的有关中国的新闻或文章皆必须通过使领馆的审查,而金庸的作品也属于不准刊登的一类,原因是金庸在香港《大公报》,《新晚报》和《长城电影公司》的左翼背景。

 但是,金庸的《书剑恩仇录》,《碧血剑》和《射雕英雄传》却被很技巧地夹在香港出版的言情小说、电影杂志、武侠小说杂志、儿童读物等一起顺利通过官方的文艺作品的审查门槛,走进了南越侨社的天地,当时的侨报《大夏日报》和《论坛日报》也通过某种关系突破了封锁,公开率先每周刊登半个或一个章回的金庸小说。继《射雕英雄传》过关之后,金庸的武侠小说系列也因为没有宣扬左翼的意识形态而通过官方的审查,从此走进了越南的华人社会, 走进了华人的日常谈资和文化生活。  

 1975 年越南战争结束,越南变了天,南北统一,而金庸和他的作品,人物和情节却像中国古代的几部经典名著一样一直随着时间不断地在越南的社会民间广泛流传,深入人心。  

当年越南西贡的唐人区是东南亚名副其实的很中国传统的又热闹又繁忙的街区,它的布局结构和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的香港九龙很相似。在西贡一个街段的角落,我熟悉的租书摊每个周末都挂摆出从香港新到的图书,木制的书架系在一辆老旧的自行车上,租书者要先到先得才能租到金庸的薄薄一本一个章回的小说,金庸的小说是最抢手的。当时的越南侨社把追看金庸作品叫‘追书剑’,‘追射雕’,‘追倚天’,‘追神雕’,‘追飞狐’,‘追笑傲江湖’,乃至后来的‘追鹿鼎记’等。记得我在每个星期六的晚饭后,在南洋潮湿的晚风中骑着自行车,穿着无袖背心到租书摊找‘书佬’‘拿’金庸,今天,那个华人少年‘金庸粉丝’的模样还历历在目。当年那两家侨报也因为连载金庸小说而使报纸的销路飚升,每天金庸专栏只登短短的一节,读者就像现在每天只看一集电视剧一样被吊足了瘾,也只好每天追下去,然后,在茶楼餐厅口沫横飞大谈‘金庸’情节。

金庸武侠小说的故事结合丰富的中国古代历史背景,跌宕起伏峰回路转的情节让读者废寝忘食,穷追不舍,我还记得学校考试前很多同学开夜车温习功课的时间居然被读金庸的小说占去;小说里的‘情为何物’纯真性情的缠绵令我们一辈情窦初开的少年共鸣,感受深刻,特别是每一个正面人物鲜明的形象,他们的憨厚老实,正直善良,慷慨潇洒,胸怀坦荡,爱恨分明,侠骨柔肠,行侠仗义,不贪权位,不畏强权,有情有义,饮水思源,百折不挠,锲而不舍和顶天立地,都让我感受到这些都是我们炎黄子孙所尊崇的高尚道德标准,金庸给他笔下生动活泼的人物注入了这些品质,我相信广大的金庸粉丝和我都有同样的读后感受。作为金庸的一个‘老’读者,我不忘金庸给我的宝贵教诲,他的小说里正面人物的中国特色的侠义准绳常常是我想到的和尝试去做的,今生虽没能做一个侠士,但,也努力做到一个坦坦荡荡,潇潇洒洒和心胸宽广的性情中人,我深深感谢金庸作品对我个人品格修养的影响!亲人朋友常说我这人很有中国人的传统情怀,是个讲情讲义的好人,我对这种评价很是受落。 

 当然,金庸笔下的负面人物,伪君子和败类的嘴脸,一些时正时邪的人物和他们的心地和作为也是栩栩如生,令人印象深刻,也常常成为我拿来和现实生活中同一类人物做比较,看穿和认清他们的假面具。            

作为一个海外华人,我能感受到金庸作品一直充实抚慰着众多海外华人的心灵,在天涯海角补充了华人对中华文化滋养的渴求。海外华人欣喜地拥抱金庸系列,其实,它已成为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的一部分,像古今中国的其他文学经典一样,它的内容、语言特色和道德价值观融入了华人的日常生活。我赞赏、尊重和珍惜金庸塑造的人物,故事的传奇,像我赞赏、尊重和珍惜中国的其他文学经典一样,金庸系列是上个世纪中国文学领域的一个奇葩,给中国经典文学的宝库锦上添花!

唯一让我觉得可惜的是金庸太早就在四十多年前的1972 年封笔,不然,可能会有更多的杰作面世。他封笔时,正是中国大陆经历文化大革命的年代,我想,他虽住在香港,却肯定也经受精神冲击,我想,从他当时在《笑傲江湖》中塑造的放纵不羁又不越轨的令狐冲,虚伪深沉而毒辣的岳不群和神秘莫测而独断霸道的东方不败这些角色之间的互动,以及《鹿鼎记》中的市井流氓而讲江湖义气的韦小宝与故事中其他人物的周旋,我似乎看到了金庸对当时中国时局的担忧无奈和不知所措。

如果说,金庸对整体华人社会,包括对中国大陆,台湾,香港,澳门和海外各地华人的人文发展,道德素质产生了正面而深刻的影响,这毋庸置疑。我们华人是通过母语去感受金庸的,就是如鱼得水,顺理成章,而出乎很多人想像的是,他的小说对越南民间的影响也是极其深远的,不亚于《三国演义》,《西游记》,《水浒传》,《孙子兵法》,《论语》等经典对越南人的影响。当年有两家越南文的报章因介绍了由韩江雁( Hàn Giang Nhạn )翻译的《射雕英雄传 Anh Hùng Xạ Điêu 》而稳占主流越南报纸销路最好的记录,随后金庸系列都被翻译成越南文在越南社会广为流传。越南人的‘金庸热’比华人的‘金庸热’是有过之而无不及的,他的每一本小说都成为越南人最喜爱的读物,小说里的人物家喻户晓,憨厚的年轻人被称为‘郭靖’,而‘陈家洛’,‘杨过’,‘张无忌’,‘胡斐’和‘令狐冲’等人物都是越南人心目中的英雄侠士。在课堂上发生过有老师问小学生越南的英雄人物,有学生回答郭靖和杨过都是,令老师啼笑皆非,而‘岳不群’更成为越南人,甚至媒体嘲讽一些政客‘伪君子’的代名词,说“你真是一个岳不群啊!”,此外,越南的一些‘改良话剧 Cãi Lương ’也常引用金庸小说的人物,加入对白里。越南人接受金庸,喜爱金庸就像他们接受喜爱中国其他古典文学经典一样,他们喜爱‘孔明’,‘关云长’,‘张飞’,‘孙悟空’和‘武松’等人物,就是让书里的人物和情节融入现实,伴随着日常的生活。金庸走出华人的世界被另一个民族所赞赏,这一点值得一提,对我则的确是与有荣焉!

对我本身来说,金庸是一个很亲切的名字,他是一个和我有着一个甲子心灵之交的老朋友,一个我敬佩的老师,虽然素未谋面,但他的书生意气和侠义心肠就流淌在我的心中!我提议年轻一代的华人不单单从改编的金庸电影或电视剧接触金庸,拥抱金庸,最好可以从阅读金庸去感受优美的中国语文和侠客正义坦荡的情怀。

结交金庸这位侠客,心灵侠意相通,对人品修养和生活层次意境当获益匪浅也!让我隔着大洋对金庸说:“你好,大侠!”。

 注:为金庸武侠小说创作60 周年向金庸老师致敬,2016 年7月写于 澳洲阿德莱德。




评论专区

威民2018-11-05发表
此文帶給我很多美好的追看金庸小說的回憶 當時的熱潮是受此文作者感染的
李南方2018-11-01发表
惊悉金庸老师辞世,仰望他的风采,怀念这位大众心中的良师益友和他的侠骨柔肠! 李南方
  • 用户名: 电子邮件:
  • 评  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