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杂文评论

杂文评论

无巧和过巧
作者:林别卓  发布日期:2016-02-09 09:17:53  浏览次数:3186
分享到:

中国大陆新近拍摄的电视连续剧<伪装者>吸引了很多人的眼球,剧中扮演者三位帅哥和三位美女在观众的热捧中公开露面,使影迷们大饱眼福,可是他们哪里知道自己是演了一个假得不能再假的戏。

此剧故事情节引人入胜,然而,其中的一个关键情节过于凑巧,不合清理,具有明显的造假成分和胡编痕迹,结果是一粒老鼠屎坏了一锅汤,令人对其整剧的故事产生了不可信的感觉。

明家姐弟四人(大姐明镜、大哥明楼、二哥阿诚和三弟明台)是中共地下党安插在上海日伪机关的潜伏人员。明台原是国民党军统特工,后秘密转变为共产党特工,在斗争中他击毙了日本特高课女处长,却被日伪“新政府”76号处长汪曼春所俘获。

明台的大哥明楼是“新政府”特务委员会的副主任,二哥阿诚是大哥的助手。根据大哥的指示,阿诚要对明台进行假处决和真营救。在“处决”明台时,阿诚走到明台面前拥抱告别,并暗地里将一枚怀表安放在明台的胸部,然后从76号头目和死刑执行人粱仲春手中夺过枪支进行长距离瞄准,对着明台胸口上那块怀表开了一枪。由于阿诚枪法准,子弹被怀表挡住,明台自然还活着,同时被潜伏在日伪医院里的共产党员未婚妻锦云火速救走。

这类假枪毙之奇巧不是什么新的“创造”,而是早已有人“发明”之。2012年笔者就看过一部描写解放初期反特的电视连续剧(笔者忘记了剧名,请读者原谅),并以<一粒老鼠屎坏了一锅汤>为题评论之。故事说的是一位女公安侦察员为了骗取敌人对潜伏敌营的另一位男公安侦察员即自己丈夫的信任,就让他对自己进行“枪决”。他偷偷在她的胸部安放了一块钢片,然后准确无误地枪击之,终于取得了敌人的信任。

前后两个假枪毙的故事情节大同小异,只是钢片和怀表之别罢了。

我们的编剧和导演们为什么总是对这类假枪毙情节情有独钟呢?中国有个习惯语叫做“无巧不成书”,受其影响,许多写书人都热衷于在“巧”字上下功夫,这本没有错。是的,写小说写戏剧如若没有奇巧的故事情节,则难以引人入胜,人家读来看去就会觉得乏味,就不愿意再读再看,那么这样的书也就没有什么价值和生命力了。

无巧既然不可成书,难道过巧就可以成书吗?

从科学上说,与目标拉开距离的射击由于受到持枪人心理和情绪波动的影响,即便射击者是神枪手加上有精密的瞄准器帮忙,每次命中目标的靶点还是不一样的,没有一个“准儿”的,这就是说,不准是绝对的,而准只是相对的。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曾经有过这样一个奇巧之事:一个甲方兵和一个乙方兵在百米之外相对射击,竟然准得出奇,甲的子弹打进了乙的枪口而乙的子弹也打进了甲的枪口。这纯属偶然,而非必然。假枪毙是假杀人真救人,而这种救人方式却是建立在偶然成功的愿望之上,其结果必然变成了真杀人,这不是愚蠢之极吗?

这种假枪毙情节也不符合当时历史背景下的情理。革命战争时期在隐蔽战线工作的潜伏者,为了顾全大局有时要眼睁睁地看着战友被处决而自己束手无策,这是异常残酷的真实。但是他们是有良知的,当他们千方百计去营救自己的同胞和战友时,决不会拿其性命开玩笑和作赌注。编造这类假戏,实际上是对隐蔽战线上先烈和英雄们形像的歪曲和丑化。

同是在做戏,却有做真戏和做假戏之分。做真戏时,观众信以为真而感觉不出是在做戏;做假戏时,观众大呼上当而感觉到是在做戏。故事情节过巧就是造成做假戏的元凶,是现实主义文艺创作之大忌。所以,我们要在“无巧不成书”后面补充一句话:“过巧也成不了书”。




评论专区

  • 用户名: 电子邮件:
  • 评  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