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杂文评论

杂文评论

成也悟性,败也悟性
作者:林别卓  发布日期:2010-06-11 02:00:00  浏览次数:2363
分享到:
-------聊聊赵本山
 
悟性,是指人对事物的分析和理解的能力;而文艺悟性,则是对表演内容和观众喜好程度的分析和理解的能力。文艺悟性是通过文艺活动的学习和实践得到的。
 
赵本山小时父母双亡,孤苦伶仃,靠村里好心的人们拉扯大。他只读过小学,文化程度不高,但是他6岁就开始跟二叔(盲人)学艺,拉二胡、吹唢呐、抛手绢、唱小曲、二人转等样样精通。他17岁就进公社文艺宣传队演出,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已在东北演艺圈崭露头角、小有名气了。这种经历使他具备了良好的文艺悟性,他深知观众的口胃,总是能做到准确预测、准确投放,收获较好的演出效果。
 
国内中央电视台一年一度的春节联欢晚会创始于1983年,至今已经是27个年头了。春晚特别需要短小精悍、轻松逗乐的节目,喜剧小品便生逢其时了,在东北民间文艺的肥沃土壤中长期摸爬滚打的赵本山也因此而冉冉升起了。他于1990年首次参加春晚,自2000年起竟连续十年获得语言类(相声、小品)奖项的第一名。在今年的春晚中,大病初愈的他主演了小品<捐助>,虽然观众呼声不如往年高,但还是得了第一名。
 
这么大的一个国家在十年的时间里全由一个人独领同一个文艺奖项的首奖,这不能不说是个奇迹,然而这样的奇迹并不完全是一件好事,因为这奇迹的另一面说明了文艺界百花齐放不够,喜剧小品后备人才奇缺,无法做到“长江后浪推前浪”,只能由一个人“把别人推倒在沙滩上”。长期以来文艺主管部门和春晚的主办单位不敢放手培养新生力量,这一点应该视为教训。此外,赵本山年年获得一等奖是和那些年年与他同台竞技的其他小品演员相比较而产生的,是他和这些人之间存在着“悟性落差”的结果。
 
赵本山和他的团队创作的小品贴近现实生活真实,亿万观众喜闻乐见。他的某些小品如<卖拐>在艺术上达到了很高的水准,是中国喜剧小品历史上的标杆之作。一个从来没有受过专门艺术院校训练的人居然能够创作出这么好的剧目,这对于那些专门培养艺术人才的艺术院校来说是一种鞭策啊。
 
人的知识总是不全面的,人的悟性也总是不完整的,任何一个文艺工作者都无法永远保持高人一筹的悟性,因此要经常警惕自己有掉进悟性低谷而不可自拔的可能性。赵先生似乎在这一点上有所忽略了。他毕竟没有经过系统的文艺理论熏陶,而局限于个人的狭隘经验,故对文艺的某些规律性认识尚缺乏基本的悟性。
 
赵本山认为东北的“二人转”是最好的艺术,主张把东北“二人转”艺术推向全中国和全世界,并且已经开始有所行动了,这显然是不切实际的。赵本山的艺术生涯与“二人转”结下了不解之缘,“二人转”对他的表演艺术,尤其对他的语言艺术影响很大,他对“二人转”的深情厚义是可以理解的。然而任何一个地方艺术种类都是土生土长的,都有某些宜内不宜外的保守性,在它流传外地时会受到当时当地语言和生活环境诸多方面的限制和干涉。一般性而言,本地可以吸收外地剧种的某些优势因素,但是这是一个自然而缓慢融合的过程,而不是一个粗暴的“推广”和“入侵”的过程。南方可以学习东北“二人转”的某些语言艺术,但是对其俗(粗俗)、色(色情)、酸(寒酸)的情调应予以扬弃和排斥,不可足取也。要把“二人转”推向全中国和全世界的说法使人回想起文化大革命年代在全国推广的“忠字舞”而心有余悸,已经在很大的范围内引起了质疑和批评,而赵本山的信誉也大打折扣,麻烦多多。
 
这些年来赵本山由于经受不住媒体和社会舆论的追捧,也经不住文化名人和权威机构的“加封”,开始自我膨胀,穿起了本不是给他量身定做的“皇帝的新衣”,又是“大学教授”,又是“电影导演”什么的。许多人只知道这是赵本山的天才和魅力的表现,而不知道这是赵本山所走的一条危险的不归路。盛名之下,其实难副。好比陈永贵,他在大寨村做党支部书记,做得好,成为全中国乃至全世界的楷模,可是后来他被拔到国务院副总理的位子上去,他就无所作为了,还险些身败名裂。赵本山要向世人证明不经过专业训练的他也能做起专业来,结果虽有所获,但毕竟力不从心,心力交瘁至差点丢了性命。更重要的是,赵本山离自己的本色和角色越来越远了。
 
赵本山已经创作出一些好的喜剧小品,但是数量还不够多,而属于低俗搞笑的东西却不少。他应当继续努力,不断完善自己才对,然而他不甘于只当喜剧小丑,他要做正人君子,要塑造高大的人物形像,他那可爱的“中国草民”形像逐渐远去了。有人捧扬他是“中国的卓别林”,且慢!还远着呢。
 
 
2010525

上一篇:人类标准随议


评论专区

  • 用户名: 电子邮件:
  • 评  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