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杂文评论

杂文评论

芒高湖边的中国城墙
作者:海曙红  发布日期:2017-09-03 15:30:09  浏览次数:2823
分享到:

hai.jpg  罗素·贾斯代尔(1912-1981)是澳洲画史上颇享盛名的画家之一,1944年他创作了一幅极具震撼力的画《芒高湖边的中国城墙》。那年,新南威尔士州经历了史上最严酷的干旱,贾斯代尔受《悉尼晨锋报》的资助,前往荒凉的内陆地区芒高湖实地考查。据当时的随行记者和摄影师后来回忆,那是一段如恶梦般的漫长旅程,天空好象灌了铅一般地沉重,让他们联想起北半球地区下雪之前阴霾密布的天空,沿途所见不是沙堆就是枯树或是动物遗骸,它们形同悲剧人物,以各种绝望怪异的姿态倒在大地上,满目荒凉。

贾斯代尔一行终于在天黑之前到达芒高湖边,这个史前就已干涸的湖床边堆着排列成行的沙丘土丘,人称“中国城墙”。他们在中国城墙边上扎营一个晚上,坐在月光下的营火旁,如同身处另个星球,时间好象凝固,透过闪烁的月光和火光,贾斯代尔环顾四周,恍若发现这是世界上最不同寻常的地方。那个难忘的夜晚过去多年后,贾斯代尔得知就在中国城墙下边,考古学家出土了四万多年前的人类遗骨,定名为“芒高人”,亦称“澳洲第一人”。

不管是从自然环境还是从考古出土来看,新南威尔士州西部的芒高湖都是个极富神奇色彩的地方,现在它已成为国家公园,位于世界遗产保护地维兰达湖区。维兰达湖区曾有十七个湖泊,芒高湖是第二大湖,于一万四千多年前干涸,曾经在淡水湖栖息的动物、鱼类、鸟类早已绝迹,只留下干涸的湖床。如果时光可以倒转到四万多年前,当时芒高湖一带气候十分寒冷,冰雪覆盖,分水岭上的冰雪为芒高湖提供了丰沛的水量,湖边有人类群居的遗迹,当时生活在湖边的芒高人是典型的渔猎民族,他们季节性地来到湖边扎营。从考古发掘的动物遗骸看,芒高人猎取袋鼠、袋獾、袋熊,也在湖里打鱼,湖里甚至还有重达14公斤的鲈鱼,芒高人还喜食淡水水生贝壳类动物,湖边出土了堆积如山的贝塚便是最好的证据。

沿着芒高湖床的东岸,绵延有三十公里的弦月形沙丘土丘,这就是赫赫有名的“中国城墙”,不知第一个为它命名的人是怎么想的。这些沙丘土丘年复一年不断地遭受风沙雨水的侵蚀,在地表形成了曲曲弯弯饰有长条形凹槽的流沙地貌,显示出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之力。这些如同城墙般的沙丘土丘,从早到晚,随着时光与日光的变化而变幻着自身的色彩,从清晨的黄色变为正午的桔色,到日落西沉时又变为酒红色。在这荒凉的地方,大地一片沙漠的颜色,即使天空也为沙尘所蔽,发出沉重的赭红色,而这赭红色正是此画浓烈的背景色彩。

芒高湖确实是个不同寻常的地方,时间和风沙可以把生机盎然的湖泊变成不毛之地,湖边的沙丘就象被遗弃的城墙抵挡着自然力的侵蚀。其实,画面最突出的是中国城墙前那个性格乖张的老树根,贾斯代尔在用大手笔刻画这个老树根。树根是一棵树最坚强的部位,老树根这样一个顽强的角色让人想起中国戈壁沙漠里的胡杨,哪怕没有水的滋润,也可以三千年不死,就算死了,也可以三千年不倒,就算倒下了,也可以三千年不朽,惟有这样不倒不朽的树根才可以和风沙雕塑成的城墙为伴,一起去抗争风沙的侵蚀。这老树根用它所有的力量站成它应有的姿势,守卫着它身后起伏的沙丘城墙。当人们慨叹自然环境之恶劣时,既表现出对大自然的敬畏,也崇敬那挺立在天地间的顽强的生命。

《芒高湖边的中国城墙》显示出贾斯代尔非凡的才艺,他深谙澳洲大地风景所特有的色彩,所画内陆地区的风景无比孤寂,给人以不可接近之感。此外,他把自然风景中的物体转化成了形象的符号,因此画面中似透出一种神秘气氛,好象他在创造某种神话。作为一个画家,他不仅见证记录了那场干旱灾难,更是把澳洲内陆的荒凉孤寂表现得一览无遗,把时间与空间的永恒表现得惊天动地。芒高湖边的中国城墙给了他异常难忘的经历,也激发了他后来一系列作品的创作。 


上一篇:沟通


评论专区

  • 用户名: 电子邮件:
  • 评  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