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杂文评论

杂文评论

尤瑞卡起义
作者:海曙红  发布日期:2017-03-18 21:57:13  浏览次数:3434
分享到:

尤瑞卡(Eureka)一词与淘金有关。一说到澳洲的淘金史,大概无人不晓,自欧洲白人登陆后,澳洲各地于不同年代均有金矿发现,但维多利亚的淘金史最为精彩。今天,凡去维州旅游的人,都有机会被拉到当年的淘金区实地体验一下淘金生活。金子可以左右人的情绪与生活质量,而淘金史上发生的一些事情对澳洲这个民族和国家的影响也意义深远。维多利亚淘金区的故事特别多,加上印刷品中的海报、招贴画、书报插图等都对当时的淘金热有不同程度的描绘与渲染,这为后世研究这段历史的人埋下了许多黄金般的伏笔。

1850年代,从新南威尔士到维多利亚,好几个地方先后发现了金矿,随着到处有消息传播发现金矿,加上人言相传和报纸广告,一时间,成千上万的淘金者从世界各地蜂拥而至。黄金热时期,大量移民从世界各地涌入澳洲,英国人和爱尔兰人成为移民主流,他们在澳洲遍地流金的广告宣传下,离乡背井,乘船在海上颠簸一百多天,船到墨尔本码头后,这些人要再接着走上几百里路才能到达金矿区。移民中不乏投机者、商人、官吏,也有冒险者、乞丐和平民百姓,但万众一心目标一致:到澳洲淘金发财!而当时金矿区的环境是缺水少吃,尘土满天,苍蝇乱舞,到了这样的异国他乡,人的本能是要生存,且不管它人分三教九流,且不管它从前富贵贫贱,现在都要变得平等、自由、互助。因此,淘金时期的人同甘共苦,遂出现了民主自由的色彩,进而打破了英国社会固有的贵族平民等级界限,也萌发了澳洲独特的崇尚伙伴精神。

有金子的地方就有人,有人的地方就有利益之争。殖民当局既怕黄金落入淘金者私囊,又怕淘金业冲击畜牧业,便出台了一项新政策:凡淘金者必须领取采金许可证,无论是否淘到金子,每人每月均须交30宪令,违者当场处以罚款或禁闭。如此严格法规很快激起所有淘金者的强烈反抗,不愿缴费的矿区工人组织起来抗议政府的政策以及腐败的执法官员,最终导致淘金者发起“维护工人权利”及“捍卫自由”的尤瑞卡起义。这场起义完全是淘金者自发组织的抗争,1854年11月,金矿工人与尤瑞卡饭店店主发生冲突并火烧了尤瑞卡饭店,这一把火等于是烧了维多利亚殖民政府。有一幅《尤瑞卡起义》的画抓住了工警双方对峙冲突的瞬间,身穿红色警服的武装警察代表英国国家机器,平民穿着的金矿工人修筑了栅栏和工事,他们手持刀枪, 对武装警察的进攻毫不示弱。这些工人曾在南十字星旗下宣誓要用战斗来保卫自身权利和自由,殖民当局出动了大批武装警察,金矿工人手中虽有武器,但倒下的人数必定超过武装警察,最后这场武装起义以殖民当局大规模的武装镇压而告终。

尤瑞卡起义是澳洲近代史上第一次平民武装暴动,它正是由那些要求自由主权独立的爱尔兰人自发组织的,并为此成立了巴拉瑞特同盟,提出废除采金许可证,工人享有公民选举权等政治要求。尤瑞卡起义后来推动了澳洲全国工会组织的发展,加快了澳洲联邦统一的步伐,可见它对社会产生的影响足够深远,这场起义的历史意义还在于它揭开了澳洲的民主进程,使未来的联邦政府得以建立在自由民主的基础上,这场代表民众抗议的斗争使金矿之都巴拉瑞特获得澳洲“民主诞生地”之殊荣。

值得多写几句的是,当年的淘金热吸引了大批华人劳工的涌入,也引发产生了歧视华人的各种政策,先是在人口数量上限制华人劳工,规定入境上岸的每个人要交10英镑的人头税;后来更进一步,要求所有在维多利亚居住的华人每年要上交4英镑的人头税。此政策后来为其它各殖民地效仿,他们目标一致把华人移民当作假定的入侵者。至1901年澳洲联邦政府成立,其所制定的第一号文件就是限制华人入境的“白澳政策”,这个政策在相当长的时间里为澳洲的种族歧视奠定了基础和依据。

当时与金矿有关的印刷作品中也见有描绘华人淘金者的,奇怪的是那些留着长辫子的华人不是在淘金,而是在金矿区开餐馆或做小生意为其他淘金者提供服务。这是因为1850年代中期,华人屡受暴力袭击不得不改行。事实上,华人淘金者一直受到欧洲人的排挤,因为他们实在是既肯吃苦又太精明了,他们结伙群居、吃苦耐劳、人弃我取,硬是在前人已经废弃的矿区找到金子,惹起他人羡慕和妒忌。而欧洲人在地表面无法再找到金子后重返原来遗弃之地,却发现华人安营扎寨,金子反倒越挖越多,实在是心有不甘,几起重大排华暴力事件皆由此产生,其结果是迫使华人淘金者转行做其它对欧洲人不太有威胁的生意,或是遁入丛林荒凉之地与土著人为伍。

今天,我们从大量描绘当年淘金场面的印刷品包括海报、招贴画、书报插图中,看到了普通工人的艰辛与血泪,看到了社会和城市的发展,看到了一个民族的奋斗与成长。尤瑞卡(Eureka)一词本身意为“我找到了!”这是淘金者在发现金子时必高声呼喊的一个词,这个词本身是有含金量的,当它与工人的武装起义连在一起时,也就饱含了社会进步和民主自由的意义。




评论专区

  • 用户名: 电子邮件:
  • 评  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