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学术研讨

学术研讨

卑力添:演绎百态人生,探寻爱情真谛--熊哲宏小说集《空空舞台上的爱情彩排》赏析
作者:熊哲宏  发布日期:2016-11-09 21:57:44  浏览次数:3117
分享到:

爱情是什么?

在这个日益浮躁的时代,回答这个问题显得越发困难。

物质繁荣,科技便捷的现代生活,也带来了高压力生活下对人性的迷惘:伴随文化产品奔涌而入的西方爱情观、根植国人内心的传统婚恋意识与市场经济下严峻的婚姻形式无不冲击着人们对爱情的固有观念:

爱情是什么?

是性,是美貌,是车与房,是连绵不断的微信记录,还是电影中某个精心雕琢的浪漫桥段?

 

爱情是否值得追寻?如果答案为是,人们该在哪里等候她的光临?

如果答案为否,为何仍有如此多的人对其恋恋不忘?

或许阅读这本书能让你大有收获。

 

在其新作小说集《空空舞台上的爱情彩排》中,通过展现一段段迥异个体的人生碎片,作者以锐利的笔触揭露了真实世界中爱情的千姿百态,及其背后潜藏的自然之理。

 

爱情缘起何处?

 

人类为何而爱?自古以来,爱情的起源便成了世人孜孜探求的话题。从先秦的诗歌民谣到理学中天理与人欲的对立,从柏拉图的灵肉两分到西方性解放的磅礴大潮,灵与肉,理与情,感受与认知,道德与天性,成为了爱情起源的两大对立主题。

 

然而现实中,比起先哲们崇尚的理性思辨,爱情更多地体现为情感的力量。正如《我从未拥抱过的美人》中,身为资深心理学家的男主人公或许是对爱情心理最有体悟的人,但也无法自制地爱上自己的学生,成为了“爱欲”这一研究对象的俘虏。无数心理学学者对这一话题做出了卷帙浩繁的解释,其核心则是爱情是人类生而拥有的天赋能力,是从慢慢演化长途中获取的适应本能。作品中的主人公都用自身的行动践行了这一理念,在爱情的坎途上勇往直前。

 

这些爱情追随者的动机各异,但最初激情的萌发却不乏共同之处:美丽的容颜,聪慧的头脑,共同的思想言语,以及对自身理念的向往与肯定,都构成了主人公对女性爱情迸发的导火索,引燃了他们一发不可收的满腔爱欲。以雄浑磅礴的笔力,作者告诉我们爱情是情感碰撞的火花,而非理性认知的结果。从心所欲,纵情释放自己的爱情能力才能收获健康幸福的人生。与此相对,爱情能力的丧失则是生命之花凋零的开始。在寒山寺的夜雨中,见证了昔日的活力少女变为心如古井的中年妇人,沈思时的内心应该也是同样的感慨吧。失去了“一见钟情”的能力,意味着错过生命中的太多精彩。

 

爱情归宿何在?

 

婚姻是爱情的坟墓,这句市井箴言的出处已难以考据,但确确实实反应了当代人的世俗哲学:爱情短暂,浪漫与新奇终会为日常生活中的油盐酱醋所稀释,曾经的耳畔厮磨与浓情蜜意也将被老夫老妻间的亲情所取代。如果说时间能摧毁一切,那在许多人看来,婚姻正是爱情中的时间使者,其破坏力是如此之大,让人无力抗拒。

 

而作者笔下的主人公们以自身的行动告诉读者:婚姻同样可以是爱情之始,爱情也不只有一种形式。在作者眼中,爱情不仅仅是婚姻与家庭的催化剂,更是滋养个体生命与灵魂的终身追求;并非成家立业前匆匆而过的序曲,而是贯彻人生始末的宏大乐章。无论是正统的未婚男女之恋,还是为社会道德所排斥的婚外恋,都是爱情之“形而下”的表达,也是人类创造天赋的不竭之源。爱情理应历久弥新,不止于婚姻,更不需止于某一人。正如自我燃烧的爱情中艾艺所说,年轻人的爱情是择偶成婚,中年人的爱情才是更为单纯的爱。

 

然而面对爱情,男女间天生性别角色与心理机制的差异造成了彼此的隔阂与冲突,这不仅是这部小说集的主要矛盾,更是千百年来两性间博弈的永恒主题。通过笔下人物之口,作者深入浅出地讲述男女在择偶上的种种性别差异:男性偏好多样化的性伴侣,这驱使杨昕、沈思时等人在为夫为父时仍会对妻子以外的女性一见倾心;而与此相比,女性对多样化伴侣的偏好程度更低,抉择更谨慎,这也解释了方妍、王凌等诸多女性角色在面对男主角凶猛攻势下的低调持重。

 

只要人生存续,爱情就会继续,无论是何种形式。活到老,爱到老,对爱情永怀赤子之心,或许这才是作者眼中的爱情的归宿所在吧。

 

爱情意义为何?

 

换言之,除了配偶与婚姻,家庭与后代,言情小说与肥皂剧之外,爱情还能为我们带来什么呢?

 

正如自我燃烧的爱情中艾艺所言,在中国语境中,爱情与婚姻往往被混为一谈。在多数情况下,人们将爱情看作关系开始的前奏,紧随其后的就是结婚生子,养家育儿等一系列无穷无尽的人生任务。被物质生活带上了沉重的镣铐,爱情似乎也失去了本应具有的轻灵,为成家立业、养儿防老而爱,或许就是许多人心目中爱情的作用了。

 

但爱情的意义仅限于此么?

 

小说中的人物们给出了不同的答案。

 

在身为艺术家的艾艺看来,爱情是个体创造力的不竭源泉。没有爱的经历,爱的欲望与爱的冲动,就没法创造出伟大的作品。正是爱情的激荡,使人类历史上流传下了无数艺术瑰宝。老当益壮的他能够坦然面对自己的爱情需求,使人想起了年逾七旬的歌德依然能爱上十九岁的少女,并从这炽烈的爱情中受益,在晚年迎来了创作的新高峰。

 

在心理学家沈思时看来,爱情是实现幸福人生必不可缺的养料。没有了爱情滋养的人生必然是昏暗的、病态的,而失去爱情的人也会同时失去幸福,甚至成为心理疾病的易感人群,错失了本应享有的诸多美好。

 

而同为心理学教授的尚若为则更将爱情视为一种能力,一种人类在进化中获得的宝贵天赋。恋人间的察言观色,眉目传情,乃至对彼此身体之美的欣赏,都是人类生存延续必不可缺的天赋技能。然而在信息技术日益发展的当下,聊天工具正挤占人类面对面交流的有限机会。这种真实互动的缺失是否会造成人类爱情能力的衰退,则成了另一个引人深思的话题。

 

人类为何而爱?相信看完本书的读者,将或多或少找到自己的答案。通过阅读一个个风格迥异的爱情故事,读者将能进一步领悟作者对爱情的深刻哲思,享受字里行间的言语之美。相信这部作品的出版,将能消除诸多读者对爱情的迷惘,让他们在陶醉于文学之美的同时,更深刻地领悟到爱情的真谛。





评论专区

  • 用户名: 电子邮件:
  • 评  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