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杂文评论

杂文评论

浅析元好问《家山归梦图三首》中的历史信息
作者:杨洛  发布日期:2014-01-25 15:38:57  浏览次数:3323
分享到:
      公元1221年,也即金宣宗兴定五年,金帝国汴京城内(今河南省开封市),金代文学巨擎元好问已登进士第,他正与京中文艺界人士交游酬唱。
元好问,字裕之,号遗山,太原秀容(今山西忻州)人。其家乡有一处千古名胜,名曰系舟山。画家李平甫乘兴为遗山挥毫泼墨,点染一幅系舟山图。彼时的金王朝文坛盟主赵秉文、遗山好友刘昂霄各题诗于图上。元好问亦作《家山归梦图三首》题于画作之上。
 
        别却并州已六年,眼中归路直于弦。春晴门巷桑榆绿,犹记骑驴掠社钱。
 
        系舟南北暮云平,落日滹河一线明。万里秋风吹布袖,清晖亭上倚新晴。
 
        游骑北来尘满城,月明空照汉家营。卷中正有家山在,一片伤心画不成。
 
这三首诗中,蕴含了非常丰富的历史信息,本文择其要者一一剖析。
 
        游骑北来尘满城,月明空照汉家营。
        游骑乃指来自北方大漠的蒙元骑兵,他们于金王朝末季之时,寇犯雁门之南,攻陷秀容城。蒙元骑兵铁蹄所到之处,对手无寸铁的平民百姓,实施大肆屠戮劫掠之兽行。元好问的胞兄元好古亦于其时遇难,因而这“游骑”是愚昧与野蛮的象征。
        最值得人玩味的是这里的“汉家营”。翻阅中国历史著作,就会发现,从西晋末年起,中国历史就是一部北方游牧民族不断南侵、又不断被汉化的历史。其中,我们可以看到,中原地区贫苦百姓被胡人铁骑蹂躏时,满脸淌着血泪,在痛不欲生地呻吟。但我们也会发现,那些野蛮的民族,更多是带着对中原文化无限憧憬、甚至是膜拜的心情而来的。
        唐末时,契丹崛起,经过数代征战,他们建立了强大的辽帝国,但辽王朝的统治者却显然醉心于汉文化。辽太祖于上京建国子监,并设府、州、县学,以传授儒家学说;辽圣宗喜读《贞观政要》;辽道宗爱看《论语》,且自谓“吾修文物,彬彬不异中华”,其统治期间,契丹以“诸夏”自称。
        与辽王朝相比,紧随其后的金王朝在汉化的路上走得更是决然。金代中期以降,女真贵族热衷于改汉姓、著汉服,就连朝廷也对女真汉化的趋势无能为力。元好问的家族则源于北魏鲜卑拓跋氏,其汉化之路走得更早(490年,魏孝文帝迁都,并开始实行汉化政策)。因而,到金末之时,金国臣民以汉人自居也就不足为怪了。
对此现象可征为旁证的就是元代的民族等级制度。元代统治者在全国实行臭名昭著的民族等级制度,也即将治下的人民划分为蒙古、色目、汉人、南人四等。其中汉人主要指原金朝境内的汉族和契丹﹑女真等族,而原南宋境内的汉人则被称为南人。
        值得一提的是,有的学者在解释此中“汉家营”一词时,总是旁顾而言他。大局意识有了,史家言实的姿态没了,留给青年人的是无头绪的错愕。
 
        系舟南北暮云平,落日滹河一线明。
        今忻州市东南,有一座系舟山,山上有禹王洞。山之所以得名“系舟”,是因为传说大禹治水时,曾在此山之巅放缆系舟。曾经山上有崖若环轴,名系舟嵬。后来,心理阴暗、狭隘的宋太宗赵光义,派遣军士将系舟山山头削平,为的是拔去龙角。
        系舟山的传说,有力地证明了夏王朝发源于今山西中部地区。《吕氏春秋》中《慎大览》篇记载,夏桀与商汤交锋失利,被逐至“大沙”。研究夏王朝遗民去向的历史学者们,对“大沙”所指争议颇多。不过,今隶属忻州市的繁峙县境内有沙河镇,这或许可以提供一条不错的线索。
        值得一提的是,这系舟山又名读书山。此名得源于元好问的父亲元德明,他曾经隐读于山之西麓薛云谷,至今遗址犹存。赵秉文在本文提到的系舟山图上所题之诗即为:“山头佛屋五三间,山势相连石岭关。名字不经从我改,便称元子读书山。”
 
        春晴门巷桑榆绿,犹记骑驴掠社钱。
        古代的中国人就有很强烈的环保意识,他们在自己的庭院中,在村寨周围种植树木,美化家园。而且中国人的这种优良传统,一直保持到了近代。记得幼时,家乡虽然位于塞外苦寒之地,但每到夏天犹有“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的旖旎景观。
        由山西大学文学院李正民教授等学者解评的《元好问集》(三晋出版社出版)一书中,对此句元诗有如下解释:“古人常将桑树和榆树植于院中,因此桑榆便成了故国家园的象征。”读来不禁让人发出感同身受的慨叹。
        而且该书进一步提到“掠社钱”的来历。原来,古人要在立春时举办祭祀土地神的仪式。“当祭司在密集的鼓点声中将铜钱洒落的时候,孩子们便争先恐后地抢拾”。
       如前所述,元好问的家族是已经深度汉化了的鲜卑人,他们在社会风俗上,在文化心理上都已经自认是不折不扣地汉人了。当然鲜卑文化的残留还是有   的。元好问的墓葬采取圆庐穹顶样式,远望形同游牧民族的毡房。而且这种墓葬风格在今天的忻州地区仍然较普遍,非常迥异于其他地方。
 
元好问(1190-1257),字裕之,曾在遗山(今山西定襄县城东北)读过书,因此自号遗山,金朝太原秀容(今山西忻州)人,出身于一个官宦家庭,祖系出自北魏拓跋氏。他自幼聪明过人,四岁读书,八岁就能作诗,十四岁拜陵川名儒郝天挺为师。潜心学习六年,研究古代典籍,数年间精通百家,并具备了较高的文学修养。元好问一生写了5000多首诗,今存1388首,词今存384首。作有《遗山集》又名《遗山先生文集》,编有《中州集》。



评论专区

进生2014-11-20发表
拜读了。我想,汉族以外的统治者用武力征服了汉族王朝之后,便聪敏地选择了一条阻力最小的路线以实施它的统治,后代汉人喜欢用的一个词“汉化”,某种意义上也反映了新的统治集团突破了它的民族狭隘性以及相对的落后性,带点与时俱进的开放心态。但诚如上文也明确地指出的,同时也一定存在着严酷的民族等级制度。
进生2014-11-20发表
婴儿诞生的时辰,正是两个男人较量的时刻。那结果,使她一诞生就成了一位囚徒的宝贝女儿,她也成了很长时间不能看到自己父亲的一朵“祖国的花朵”。可她还有一个有着自己对坚持理解的勇敢的母亲,那个男人还没有软禁或也把她推进牢房,所以,这一刻,婴儿安详地躺在两个男人之间脚下的草丛里,享受着新世界该有的宁静,有一束阳光,来自该来处,落在婴儿轮廓清晰的五官上,虽然此刻看来,她是如此脆弱,但世界的希望正是在这个婴儿的身上。
进生2014-11-20发表
2014年,在中国梦幻的大地上,突厄地出现了两个大男人:一个显然有着显赫的权势,一举一动无处不透出武装的气息,一个却单薄无惧,双瞳里显示出他深信自己来自良知的坚持。在两个男人的脚下,草丛里, 躺着一个安静的婴儿,襁褓中刚诞生的新生命。
进生2014-11-20发表
只有愚昧而无知的统治者,才会用与一个被统治者格格不入的文化与意识形态强行统治一个国家。那时,除了一切皇朝都有的惯常的血腥之外,将营造出更多的黑暗。这种形态,也未必一定要假手它人。自身的文化,在统治者手里,一如面团,变异是轻而易举,研究自家几千年历史的人们,手头并不缺已经发黄了的史实。
进生2014-11-20发表
我想,对文化感兴趣的朋友,不妨想想这个画面,这是那块土地上正在演绎的“中国文化”。
进生2014-11-20发表
所以,那种“汉化”终究是聪明的异族统治者营造的它的等级制度阶梯上的镶边,否则,“卷中自有家山在”就该堂皇地成了喜庆而可以自慰的胜利的历史。其实,那是新的统治集团的新的规范化,因才施教,到哪山唱哪山歌,唱久了连嗓音也变了。问问音乐学院的学子们,他们会有很贴切的感悟。
  • 用户名: 电子邮件:
  • 评  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