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散文随笔

散文随笔

老人村里的异族情谊
作者:马赛蘅 谭子艺  发布日期:2013-01-29 02:00:00  浏览次数:2430
分享到:

旅澳随笔

 

不久前,在一次朋友茶聚中,我们认识了一对来自上海的老人新朋友,男的姓汪,女的姓陈,都是年已古稀的老人了,但很壮健,思维活跃。他们原在上海一个设计院工作,退休后被早已移民澳洲的女儿接到墨尔本定居和安度晚年。来澳后,一家人生活得很好,女儿女婿和外孙对他们都很尊敬。但由于几代人同住一个地方,总有一些不方便,虽然彼此之间都很客气,但太客气了反而有些拘谨。因此,他们希望能有一个自己的生活空间,过一些比较宽松舒缓的日子。女儿女婿尊重他们的愿望,就在当卡斯特社区附近一个老人村里给他们买了一套住宅,至今他们已在那里居住多年,生活得十分愉快:女儿女婿和外孙常来探望他们;他们也不时回女儿家欢聚。而在老人村里,他们又结识了一批年龄相仿的新朋友,大家经常见面聊天,在生活中又互相关心和帮助,还可以一起玩耍,很有人情味,加上那里环境优雅宁静,空气清新,活动自由,无拘无束,因而十分开心。

听他们把老人村说得那么好,我们颇感兴趣。很想去参观一下,他们热情地表示欢迎我们到那里作客。

于是有一天,我们与汪先生约定到老人村参观访问。在他的引领下,我们乘车来到了老人村,只见在当卡斯特一条马路旁,在浓密的树荫掩映中,出现了一个整齐的小型住宅区,老人村入口处竖立着一个绿底白字标有老人村名字的牌子,我们踏入村口时,不觉眼前一亮,只见前面有一个洁净开阔的停车坪,左右两旁栽满灌木和花草,间中还设有一些供人们休憩的露天桌椅,院子周边分布着一间接一间的整齐有序的住宅,呈长方形向左右两边伸展,至远处再向前拐弯排列,然后向反方向延伸至停车场两边的位置,这就使整个老人村围成一个长方形的住宅群。被这些房子包围起来的刚好是一个公众共赏的大花园。使各户人家的门前都显得相当高雅清幽。我们首先走进汪先生的住宅,那里面积虽然不很宽敞,但建筑设置合理,有卧室、客厅、厨房、盥洗室、洗衣间,房后还有一片小花圃和草地、晒衣架。周围整齐清洁,两个老人居住,很是宽松舒适。汪先生说,整个老人村有20多户结构大致相同的住宅,各家门前还有一条连接在一起的风雨廊,刮风下雨都可以行走和推车,安全而方便。而且,这风雨廊还成为村民们联系交往的好地方,任何一户都可以彼此沟通,经常互相见面,打招呼,聊天,或做一些轻微的体操活动,彼此都感到很亲切、很温馨。

据汪先生介绍,这二十几户人家有些是两老夫妻同住,有的是单人独居,居民包括各族裔,有澳大利亚、新西兰、英国、希腊、奥地利、塞浦路斯人,华人也有好几户,人们都笑言,这是一个地球村。村民们都能热情有礼地和谐共处,彼此尊重,生活得安详、快乐。居民当中许多人都能生活自理,根据各民族的特点和爱好,自己买菜做饭,洗衣服、搞卫生都能自己干,有些年纪较大或体力较差的,可以请护工帮忙做事,请职业护工的只需付少量报酬,也有免费义工专门帮助一些有困难的老人的。总的来说,人们自由自在,各适其式。

接着,汪先生夫妇又带我们到设在老人村中心的一个大厅堂参观,这个大厅面积约有一百多平方米,周围摆着椅子、沙发,还有一部钢琴,一部风琴,以及煮咖啡、茶水的设备和杯盘餐具等,中间置一张长方形的大桌子和一些座椅。这大厅是供村民集会议事的地方。如果住户有较多的亲友来访,在自己家里坐不下,也可以借此作为临时接待厅,很是方便。

汪先生又说,在老人村生活,人们不会感到寂寞,可以读书、看报、看电视、听音乐、玩游戏、做健身运动,还可以交朋友、聊天。如有一位澳洲老太太,已70多岁,她喜欢中国的武术,曾到中国的武当山学功夫,又学会王氏太极拳,在村里常常表演给大家看,还教人学习。又有一位新西兰的B女士,喜欢音乐,收藏了许多唱片,她知道汪先生会拉小提琴,就约他到自己家中参观,还借DVD光碟给他欣赏。另一位希腊裔男士,喜欢与汪先生聊天,有事又能互助,如布置居室怎样才好看,也找汪先生商量。有位塞浦路斯的I女士,擅长种花,常常帮助邻居杀虫、下肥,有时还赠送花苗给别人,与邻居们相处得很好。这时,汪先生夫妇特别讲述了他们与邻居一对老人交往的情景和结下的情谊:这对老人,男的叫富兰德,是奥地利人,汪先生入住时,他已经86岁,女的叫温蒂,英国人,82岁,他俩也是知识分子,退休前在一所老人大学当教师,住进老人村后,经常读书看报,图书馆不时给他们送书上门,他们也喜欢玩一些纸牌益智游戏,为人热情,善交朋友,汪先生4年前刚到老人村时,他们很快就主动前来串门,自我介绍,相约今后多来往,常聊天。汪先生夫妇英语底子不错,但口语交谈不畅,富兰德立即答应教他们会话,把一些日常会话写在纸片上,夫妻俩示范对讲,汪先生夫妇跟着学,俨然两位老师教两位学生,大家都觉得很有趣,学得快,记得牢,越学越有劲,越学两对老人的关系越密切。按照西方人的习惯,一般不随便到别人家串门,富兰德却对汪先生说:“不一定学英语才到我家,有空可以随时来,来聊天,喝咖啡。”因此,汪先生夫妇也常到富兰德家聚会,有时还带去一些中国食品给他们品尝,如扬州炒饭、饺子、年糕等。富兰德夫妇也礼尚往来,不时邀请汪先生夫妇到他家里饮茶、喝咖啡、吃小食,还把彼此不同的民族风俗习惯进行交流,增广见闻。

富兰德年纪较大,行动不大方便,较少去市场买东西,汪先生夫妇虽然也达古稀之年,但身体壮健,常到超市购物,故乐意代富兰德购买一些他们需要的食品、用品,富兰德还有买彩票的习惯,又常常托汪先生代他买回来,还说:“如果中了奖,我们就一起去旅游,要坐头等舱!”说得大家都开心地笑了。

去年,富兰德发病住进医院,这时他已经90岁了,他预感到已时日无多,这次可能不会再回家了。他知道汪先生会绘图,就请老汪把他家的房子结构画出来给他看。汪先生遵嘱把图画好,送到医院给他看,他看着看着,不觉流下了动情的眼泪,也许,这是他对生活和家庭的依恋吧!不久,老先生就与世长辞了,去世之前,他还在医院打电话与汪先生告别,对他们的友谊表示无限珍惜,对汪先生给他的帮助表示“非常、非常、非常感谢!”汪先生则因失去这位好朋友而十分悲痛难过。

富兰德去世后,他的老伴温蒂生活上变得寂寞多了,汪先生夫妇深切地体会她的心情,除了真诚地安慰她、开解她之外,比过去更加频密地到她家里看望,与她谈心,生活上也更多地去帮助她,如倒垃圾、整理花圃、洗衣机洗好衣服后帮她晒晾。每逢外出购物,都问她需要什么,然后代她买回来,有时电灯泡坏了,或要往高处拿东西,她自己做不方便,打一个电话,汪先生就过去帮忙……使温蒂感到很温暖,重新恢复对生活的兴趣和信心;加上老人村里也有义工可以关照她,使她的生活逐步恢复正常。

两个不同民族的老人家庭,经过多年的了解、相处、互助,不仅成为好邻居,有时简直就像一家人一样;他们的友谊,不但在老人村里受到人们的称赞,在他们各自的亲友中也传扬开来了……




评论专区

  • 用户名: 电子邮件:
  • 评  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