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杂文评论

杂文评论

并非意外的成就--莫言荣获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
作者:何与怀  发布日期:2012-10-13 02:00:00  浏览次数:2949
分享到:
 莫言获奖,翻译功不可没 
 
       北京时间101119点,瑞典文学院诺贝尔奖评审委员会宣布,中国作家莫言获得2012诺贝尔文学奖。瑞典皇家科学院的评语是: 莫言用魔幻现实主义融合了民间故事、历史和现实。他创作中的世界令人联想起福克纳和马尔克斯作品的融合,同时又在中国传统文学和口头文学中寻找到一个出发点。

       对熟知当代中国文学及其外文翻译情况的人来说,莫言获奖,绝非意外之事。
       就像荣获2000年诺贝尔文学奖的高行健作品的英文翻译者、悉尼大学陈顺妍(Mabel Lee)教授在英语世界推介高行健功不可没,美国聖母大學講座教授葛浩文(Howard Goldblat)是莫言获奖后绝不能忘记的一个人。从1988年翻译《红高粱》起,二十多年来,这位目前可以说是英语世界地位最高的中国文学翻译家,已将莫言的十多部作品介绍给英语读者。莫言所有的小说他都非常喜欢,对其如数家珍,翻译起来简直是乐在其中。他认为,比起同时代的作家,莫言更有历史感。他更把莫言与英国大文豪狄更斯相提并论,说他们的作品都是围绕着一个鲜明道义核心的鸿篇巨制,风格华丽,大胆神奇,浓烈有力,而且传递了道德信息。而葛浩文的翻译,严谨而讲究,让中国文学披上了当代英美文学的色彩莫言还要感谢瑞典的翻译家陈安娜。他在瑞典迄今出版了《红高粱家族》《天堂蒜苔之歌》和《生死疲劳》,三本书的译者均为陈安娜。除葛浩文、陈安娜之外,莫言的作品在世界各国,特别是在日本、法国、意大利和德国,都有很多才华出众的翻译,译者们为树立他的国际声誉做出了杰出贡献。事实上,西方不少学者对莫言并不生疏,对他的文学成就,一直给于很高的评价。
 
累获大奖的莫言被认为代表中国当代文学的高度
 
       莫言,原名管谟业,1955217日生于山东高密县。1981年开始小说创作,处女作为《春夜雨霏霏》。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他以一系列乡土作品崛起,其寻根文学满着怀乡以及怨乡的复杂情感。自1985年起,莫言作品引人注目地出现魔幻现实主义的风格。正如他自己承认,他深受福克纳和马尔科斯的影响。他喜欢以小镇为叙述背景,天马行空,想象丰富,大胆新奇,以陌生化的处理手法塑造独特的神秘超验的对象世界,带有明显的先锋色彩,被公认为中国当代一流的小说家。事实上,这些年来,莫言已获得很多重要的褒奖,包括:大家文学奖(《丰乳肥臀》1997年)、台湾联合文学奖(《白狗秋千架》,1988年)、《亚洲周刊》20世纪中文小说100强第十八名(《红高粱家族》,2000年)、第二届冯牧文学奖(《红高粱系列》2001年)、台湾联合报十大好书奖(《檀香刑》,2001)、法国儒尔·巴泰庸外国文学奖(《酒国》法文版,2001年)、首届鼎钧双年文学奖(《檀香刑》,2003年)、法兰西文学与艺术骑士勋章(2004年)、第二届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年度杰出成就奖(《四十一炮》,2005年)、意大利第三十届诺尼诺国际文学奖(《檀香刑》,2005年)、日本福冈亚洲文化奖(《生死疲劳》,2006年)、香港第二届世界华文长篇小说奖红楼梦奖(《生死疲勞》,2008年)、美国纽曼华语文学奖(《生死疲劳》,2009),及第八届茅盾文学奖(《蛙》,2011年)等等国内外奖项。
       莫言这个获奖大户的成就的确有目共睹。论者说,他的小说独步当代,两个特点尤其令人刮目相看,一是他的文学反思能力,对中国文化和历史的深刻洞察与批判;二是他的文学审美能力,每一部长篇都有新奇的结构与瑰奇的想象。他是中国文坛超重量级的作家,他的文学才华、创造力、艺术能量在中国文坛上应该说是举足轻重、首屈一指的。论者甚至认为,莫言的高度就是中国当代文学的高度。
 
《生死疲劳》:莫言自己推荐的作品
 
       《红高粱》《檀香刑》《丰乳肥臀》《酒国》《生死疲劳》《蛙》这些作品,都被认为是莫言的代表作。而莫言自己,则最喜欢《生死疲劳》。他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在接受诺贝尔奖组委会电话采访时,在自己众多的作品中推荐的是这部长篇小说。他认为这部书比较全面地代表了他的写作风格,可以说是“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对文学探索文学创作的一种比较完美、统一的结合”。
《生死疲劳》于2006年出版,是莫言首次以章回小说的形式写成的作品。小说的背景几乎涵盖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整个历程。从中国内战结束后的土改,到20世纪50年代初、中期建立互助组与初级合作社,到50年代末60年代初的大跃进与饥荒等极端岁月,一直到集体经济不断削弱,进入2000年基本不受管制的社会主义特色的资本主义新时代。莫言这部力作中有许多生动的片段。如,故事说到1976年夏天。在这个不平常的夏天,毛泽东在北京躺在病床上的时候,山东省高密县西门屯大队杏园养猪场的猪也奄奄一息。由于无法掩埋死猪,无计可施的人们,在兽医们走后,便趁着夜色,用平板车,将那些死猪,拉到河堤,倾倒到滚滚的河水中。死猪们顺流而下,不知所终猪场一片废墟,足证猪场辉煌的日子”“如今已成往事猪舍的地基倒塌,肆虐的洪水冲断了电线杆子,切断了公社与外界的联系。因此,毛泽东去世的消息是从村里唯一的一部收音机里听到的。毛主席怎么会死呢?大家不是说他至少可以活到158岁吗?
    正如论者指出,从历史上看,《生死疲劳》这部莫言叙述的政治剧可以说忠实于现有已知的记载,但它依然是一部幻想大胆、极富创造力的小说。以也特别喜欢这部作品的葛浩文教授的话来说,这是一部“堪称才华横溢的长篇寓言”。它将政治作为病理学来阐述,不断地自嘲、重编,并通过文中的评论给读者以震动。而且,从一开始,读者想必就乐于欣赏莫言这部小说的别出心裁之处:五位主要的叙述者不是人而是动物——驴、牛、猪、狗和猴,它们是一位名叫西门闹的男子逐次转世的化身。《生死疲劳》处处可见苦心谋划的巧合,又实实在在是一部纪实作品,映照中国现实,体现作家反思体制的激情和对表达自由的渴望。
     莫言特别喜爱他的《生死疲劳》,恰恰暗合了诺贝尔奖委员会对他的颁奖评语。
  
 
照片说明:
1.本文作者与莫言作品英文翻译者葛浩文(Howard Goldblat)教授和高行健作品英文翻译者陈顺妍(Mabel Lee)教授的合照。
2.莫言2001年在悉尼。 




评论专区

山林2014-11-20发表
终于读到博士的一篇短文,好轻松!请教一下,那照片是咋放上的呢?
瑞门2014-11-20发表
《生死疲劳》,可算对中华农耕文明的超常评价。西方的诺奖评议,回观东方的进程,对莫言小说特意肯定,是推动人类文明进化的大好事。
  • 用户名: 电子邮件:
  • 评  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