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散文随笔

散文随笔

研修 參訪 考察
作者:黄惠元  发布日期:2012-08-03 02:00:00  浏览次数:2143
分享到:

----記一次收穫豐碩的訪華之旅

                                                                    
     研修交流進益多


        由中國國務院僑辦宣傳司主辦,華僑大學承辦的第7期海外華文傳媒高級研修班,於6月初,在廈門舉行。來自全球25個國家,39 名媒體代表應邀參加。研修畢,赴吉林,遼寧參訪考察。我有幸應邀,代表我們報,參加了這次研修 ,參訪  , 考察的全程活動,收穫豐碩,值得記述。
       研修班的地點是在廈門華僑大學校內。6月8日 及10 日兩天,校方請了五位專家學者,作了五場內容不同的專題演講。依序是:
       一,    張銘清教授:講題:“台灣傳媒生態新觀察”;
       二,    黃鳴奮教授:“新媒體語境下的中國傳媒現狀與走向”;
       三,    劉文輝博士:“新聞採寫的‘道’與‘術’”;
       四,    嚴純鈞教授:“新形勢下兩岸傳播的現實與構思”;
       五,    楊春時教授:“中華傳統文化的現代價值”。
        聆聽了他們幾位的演講後我總的感覺是,他們的理論思想是實事求是,開明,開放,務實,明智的,而不是偏執於某種僵化了的思想主義,這很可貴,讓我敬佩。我任我們報主筆20 多年,1997年出版了中英對照社論集第一集,明年或者後年,計劃出第2集。我的時評政論內容主要涉及澳洲,國際,及兩岸等三方面的政局,其中談兩岸問題的分量不少。上述專家的講題,有三個是論述兩岸傳媒的現狀及影響,一題是談中華傳統文化的繼承和發揚問題,這些恰恰也是我所關注的。他們所談論點,有些和我不謀而合,這很令我高興,認為有了同道知音。 有的是我所未知的,聽後吸取,增廣知識,很有進益。同時,我也在課堂上,作兩次發言,以海外華人報人的立場觀點,對他們的論點,予以補充和商榷,讓與會者都聽到我的聲音和想法,也向他們請教,起著交流互動的作用,這些就是我這次參加研修班最大的收穫。此外,這同班39位來自25個不同國家的學友,遍布全球五大洲:亞洲,歐洲,北美,大洋洲,和非洲,每人所處國情不同,生活環境不同,閒談交流中,了解了不少各地的風土人情,社會風貌,增加見聞,擴大視野,交了好幾位知心朋友,也是一項收穫。
       以下,要談我聽完五位專家學者演講後的一些理解和感受,算是心得吧。


                        傳媒應促進兩岸和好

        第一位主講者是海峡两岸关系协会副会长兼厦门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院长张铭清教授。他说,包括海外华文媒体在內的世界各方对两岸关系問題的發展,非常关注,他这次的讲话只能作为媒体老兵在同行中提供一些 "两岸关系"交流的资料。
        他的讲话大約分4个部分:首先,他回顧了從1987年9月,台灣記者李永得赴大陸採訪的破冰之旅开始,到近年來两岸媒体交流為止的概況,中間民進黨陳水扁執政,兩岸媒體交流倒退之外,其它時期進展基本良好,交流日趨頻密。他指出:兩岸關係今天正處於和平發展時期,因素是多方面的,-----如蔣經國開放黨禁,報禁,老兵赴陸探親等等,但媒體交流互動,起著推動和促進作用,貢獻巨大,功不可沒;其次,他承認,两岸媒体交流仍存某些问题;他認為台湾问题应以和为贵,须以和平方式实现两岸的统一;。他說,一般而言,解决彼此双方的敌对关系,只有三项可能,首先是一方消灭了对方,其次是对方投降,第三是双方签署永久和平协议。但這三項有的不可行,有的時機未成熟,因此,两岸关系的问题至今还是不能解决。在條件未成熟時,不能強行統一。目前,无论是大陆方面,或者是台湾方面,皆希望能以和平的方式解决问题,兩岸交流是先經後政,先易後難,從經濟合作往來到政治協商中間,有個文化教育交流領域,有助於克服歷史存在的糾結。就是在这种情况之下,双方都希望传媒能协助推动两岸关系变得更加和好。
       在说到华文媒体的力量时,张铭清教授说,华文媒体至今仍陷于弱势,并不能与英文媒体或西方媒体分庭抗礼。然而,随着中国国力日渐强大,华文媒体愈加团结和发展,是否在不久的将来是否能与英文媒体平起平坐呢?这是一个令人深思的问题。
       張教授在講話過程中,承認台灣的民主文明和文化程度,總的水平均高於大陸。至於媒體報導壞事多於好事,引起一些官員不滿,他認為,所謂壞事,要看是否事實,如果是事實,不是造謠,那麼相關部門就應反省檢討。
       眾所周知,大陸的海協會雖說是民間組織,實際上具半官方性質。他的言論很有分量和權威性,在今天的大陸,說這些實事求是的話,是很開明開放而睿智的。這很令我敬佩。(按:上面所引他的講話,是參考大陸傳媒曾報導,及我的記錄和回憶整理的,如與張教授的原文原意有出入,由我負責)。
       更令我高興的是,他的兩岸關係的論述,很多觀點和我不謀而合。所以他的演講一結束,我就舉手發言,談我的看法。1999年,莫納什大學亞研所,曾邀請我就海峽兩岸關係問題作專題演講,我提出“四和兩反一目標”的主張。四和是:雙方應和平共處,和平競賽,和解合作,至將來時機條件成熟,才共同協商和平統一。兩反是反對台獨,和反對急統,尤其是武力急統。和平統一的目標是兩岸均能實現並完善民主憲政,振興中華。我提這些有三個用意:一是對局勢可能演變的估計與判斷;二是向兩岸執政當局提出建議;三是表達我們海外華人的期望。也就是說,我是以海外炎黃子孫關注母國前途的意念出發,為中華民族的振興,出謀獻策,盡一點心力。我很欣慰,因為兩岸關係演變的總趨勢,基本上符合我的願望,也說明我的判斷正確,目前兩岸離民主和統雖很遙遠,但已進入和解合作,和平發展時期,雙方已簽訂了16項協議,正朝著兩利雙贏方向發展。
       然而,誠如張教授所言, 双方仍未签署永久和平协议,從法理言,敵對狀態仍未真正結束。依我觀察,兩岸各存有一股勢力,會阻撓破壞兩岸和解合作,和平發展,以及民主和統:在台灣,是台獨分離主義者,在大陸是反對深化改革的回頭保守派。
       台獨分離主義,不承認一中,不承認“9.2共識”,內挑撥族群矛盾,撕裂台灣社會,外,挑釁大陸,製造麻煩,破壞海峽及地區和平,是一股非常危險勢力,應堅決反對;大陸這邊,有回頭派和停滯派合成的保守派,反對深化改革,反對民主憲政,如果這派得勢,大陸會開歷史倒車,32年的改革開放成果,會毀於一旦。到那時,兩岸意識形態和社會制度南轅北轍,雙方嚴重對立,永無統合之日,民族振興,成為泡影。所以在台灣,我們堅決支持以泛藍為主的民主派,反對台獨,在大陸,我們堅決支持改革派,反對保守倒退。這樣,我所主張的“四和”,才能實現,民族振興才有可能。上引張教授說:“
双方都希望传媒能协助推动两岸关系变得更加和好。”很好,我們樂意,事實上,我過去在我的工作崗位上已經這樣做,現在這樣做,將來還會這樣做。但也希望兩岸當局,了解我們的心意,認真傾聽我們的呼聲!
   
                                     新科技應用普及民生改善

        厦门大学人文学院 黃鳴奮教授所講“新媒體語境下的中國傳媒現狀與走向”,其內容對於我是全新的,首次聽聞,是新知識。通過他的演講,我對電腦新科技在大陸的應用對大陸社會的影響和人民生活的改善提高,有所了解。為了不失真,請允許我當文抄公,轉錄他最要緊的幾段資料,加以評析。
        他的演講一開始就從宏觀角度,概括地勾勒出一個概貌,說:“20世纪中叶爆发的以计算机为龙头的新媒体革命席卷全球,对中国传媒产业产生了巨大影响。------经过大约60年的发展,中国已经基本完成由贫媒体向富媒体的转变,迈入了信息时代。网民数量、手机用户数量已经达到世界第一。”
        他指出,中国传媒数字化大致经歷三发展阶段:(一)酝酿阶段,是由50年代中到70年代末;(二)起步阶段是由70年代末,到90年代末。 (三)繁荣阶段,是进入新世纪以来至今。
        讀者讀到這段時,敬請留意,黃教授所說的第一階段,正是毛澤東掌政時期,大陸人民正受反右,大躍進帶來的大飢荒,及文革三大災難的折磨,溫飽尚且成問題,還談什麼電腦新科技的應用?兼之,毛澤東採取閉關鎖國政策,無意也不可能從外國引進最新科技成果。所以,電腦新科技,儘管外國已起步,大陸仍在醞釀階段,落後了很遠。
        隨著改革開放的開始和發展,新科技的應用,才進入起步和繁榮階段,目前的情況如何呢?請看黃教授提供的幾個數字:“根据《第2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 2011年12月底,中国网民规模达到5.13亿,互联网普及率达到38.3%,手机网民规模达到3.56亿。国内微博用户数达到2.5亿,网民使用率为 48.7%。另据工信部统计,手机用户到2012年初已经超过10亿。.”
        看來這些統計數字不可能造假,我在大陸訪遊,所經城市大街小巷,常看到路人拿着手機通話,可見其普及程度。這些事象,說明大陸經濟發展,人民生活的改善和提高,是很顯著的,這是改革開放的政績之一。
        電腦新科技的應用,對中國大陸社會產生怎樣的影響呢?
        他說:“总的来看,新媒体有利于增进中国社会各阶层之间的沟通,促进政府决策的透明化、民主化,保障公民的知情权。”
        更妙的是,他指出:“尽管中 国仍然被许多西方人士视为集权国家,但是,公民在法制范围内发表意见(包括对政府进行批评)的自由度比以前大了许多,这和新媒体所起的作用是分不开的。”
        就是說,大陸人民言論自由度比前高,電腦新科技的恩賜,是因素之一。因這些東西,不易監控。
        然而,也有負面影響,就是中国大陆曾出现所谓“十大谣言”。这些谣言之所以迅速传播,作为渠道的网络、手机起了重要作用。
        他指出:“面對這情況,政府主管部门將加强传媒管理,整顿不良之风。”
        我很擔心,如果政府以“整顿不良之风”為名,加強對新傳媒管理,好壞一起管控下來,那麼,上述那點“包括对政府进行批评”的自由度,也被管控壓制下去,那就糟了。其實,那些壞人,利用新科技,新傳媒散佈謊言,造謠生事,在西方民主國家,也常發生,但西方法治完善,依法追究,予以制裁。同樣,中國也可訂立法規,專懲處那些壞分子,才能產生去惡揚善的作用。

                                             新聞統一口徑弊端多

         顏純鈞教授講“新形勢下兩岸傳播的現實與構思”.分形勢的變化,兩岸傳播的現狀,及兩岸傳播的構想三大部分.
        在談两岸的媒介生态現狀時,有兩段批評兩岸各存弊端的話很精彩。他說:“大陆方面传播受到严格控制,“统一口径”是基本策略和新闻纪律。”緊接著,他指出這樣做就產生五項弊端:(A)制造冗餘;(B)过度政治化;(C)可信度下降;(D)反应迟鈍;(E)不利回旋  。
        台湾方面也有兩大弊端:“(A)新闻戏剧化。“每天的屏幕很热闹,象个大舞台。”(吕新雨) ;(B )滥用新闻自由 。“在自由主义的口号下,台湾并没有发展出优良的电视文化。”
        他所說的大陸方面嚴格控制傳媒,是眾所周知的事實。因為沒有開放報禁,所有報刊均為官辦,不止“口徑一致”,而且輿論一律,報喜不報憂,打開大陸報紙一看,到處鶯歌燕舞,欣欣向榮。很多社會問題,社會矛盾,和黑暗面,都被掩蓋掉了,到了飽和度,就發生暴亂或群體事件。反之,看西方先進國家和我們澳洲,報刊均為民辦,打開一看,多為報憂,少數報喜。外間不知,以為我們澳洲社會一片漆黑,人民生活痛苦。聽說北朝鮮的學生課本,形容“南部同胞,生活於水深火熱之中”,不久前,據報載,北朝鮮把全世界國家作幸福排名,中國大陸排第一,北朝鮮自己“謙虛”地排名第二,美國包尾。北朝鮮會不會是根據各國內部報刊的社會新聞去作統計呢?我不知道。如果是,它是有根據的,但憑這種“根據”而得出的結論,是何等荒謬絕倫,荒唐可笑。實際上,像我們澳洲傳媒報刊報憂多於報喜,是把社會問題,社會矛盾,及不公,不義等等不合理事象揭露出來,擺上桌面,引起朝野雙方,上下各界的全社會關注,使問題能及時解決,矛盾能及時化解,不合理事象能及時改善,一句話,把壞事消弭於萌芽狀態,所以從整體看,我們澳洲社會,是在安和樂利中,平穩地向前發展的。我所居住的墨爾本,數度被國際學術機構評為世界最宜居城市,可謂實至名歸。話說回來,我們澳洲能達致今天的文明先進程度,當然是取決於多種因素,而言論自由,傳媒能發揮它的功能,促進社會進步,是因素之一,也不可否認。這些,都可以給中國大陸作參考借鑒。當然,要求發展中的中國,言論開放到像澳洲這種程度,是不切實際的苛求,但隨著經濟的發展,人民生活的改善,逐步開放言論和報禁,是有可能和有必要的。
         
                                              民主法制高 新聞真實多

        劉文輝博士的“新聞采寫的‘道’與‘術’”主要有兩“道”十“術”。兩道是:一,“新聞真實的霧靄”;二,“新聞真實的本相”。說的是新聞的主觀性和客觀性之間的關係問題。
        在闡釋第一道時,他有一段結論:“新闻真实具有主观性,但是新闻真实的主观性只能是锁在铁笼中的野兽,不能打开铁笼子,放出这只野兽。也就是说主观性的存在,只能是在“理解的历史性”前提下的存在。”
        這段話初看有些玄虛難解,但如認真揣摩,會發現非常正確,精彩。請問,“铁笼中的野兽”指的是誰?在什麼特定的歷史條件和社會環境下,這野獸會出籠傷人?
         要回答這問題,請回顧一下現代世界史。薩達姆在統治伊拉克時期,連任多屆總統,每次任期屆滿,都搞選舉把戲,每次選舉,他的得票率都是百分之百。你說,這消息是真是假?它有多少客觀真實?有多少主觀成分?像薩達姆這樣對外侵略,對內曾用毒氣毒殺自己統治下人民的屠夫,果真能獲得百分之百選民的支持?所有這些疑問,形成了劉博士所說的“新聞真實的霧靄.”但要想到,選舉連任是薩達姆的主觀願望和要求,選民不投他的票,會惹禍上身,媒體不報導這“喜”訊,後果是輕則丟掉飯碗,重則身陷囹圄.明乎此,上述幾個問題就會有答案了。
        劉博士在闡釋第二個“道”時,有一段話,也很明確精彩。他說:
        “新闻真实既有客观性的维度,又有主观性的维度,是由主观性与客观性互动建构的超真实。一個.社会的文明、自由、民主和法制化程度越高,新闻真实与客观真实的通约性就越多。”
        這段話的後一句,更為真確,精彩,可以反過來這麼說:“一個.社会的文明、自由、民主和法制化程度越低,新闻真实与客观真实的通约性就越少”。
         就以上世紀中國大陸“大躍進”時期的新聞報導為例。那時期,毛澤東大權獨攬,,“社会的文明、自由、民主和法制化程度”幾乎是零。他老人家大手一揮,全國緊跟著他,高舉“三面紅旗”高歌猛進,意氣風發地“大躍進”。之後,所有傳媒報刊,均用大標題,大篇幅,刊登“大躍進”的大成就,農業方面,出現了高產田的大喜訊,以此來證明偉大領袖決策的 英明,偉大,光榮,正確。糧食單位畝產量,由千斤,數千斤,萬斤,兩萬斤,三萬斤------最高曾達到畝產十萬斤,這種新聞的“新闻真实与客观真实的通约性”有多少?是眾所周知的,結果是製造出三年人為自然大災害,大飢饉,餓死三千多        近四千萬人。這只是其中一例而已,大躍進尤其是文革期間,類似這類假大空的新聞,多如牛毛,不勝枚舉。
        可以斷言,這種新聞,在“社会的文明、自由、民主和法制化程度”高的國度,只能是天方夜譚。
        從這段論述,可看出劉博士對社会的文明、自由、民主和法制等這些具有普世價值的人類思想結晶,是持認同和肯定態度的,很可貴。此外,他在論述過程中,也批評政府大肆宣傳雷鋒精神,是失敗的,認為是不切實際,根本行不通的。這點見仁見智,我認為無關宏旨,但他敢於批評政府的行政措施,其勇氣值得嘉許。也說明大陸言論的自由度比前高,是一個進步。

                                  報人應有的原則立場

       至於劉博士所說新聞采寫的“十術”是:“1,立體準備;2,願者上鉤;3,切入點;4,引爆點;5,深度追問;6挖掘對立;7,關注細節;8,標新立異;9,尋找鏡子;10,抓住特點。”
       他這十術剛說完,來自荷蘭的盧雅娟學友,馬上舉手發言,她說,她聽了演講,受到很多啟發,但也感到尷尬,她表示,她不同意劉博士所講的所謂願者上鉤---等等。
        因為劉博士談“願者上鉤”這點時說,幾乎所有男人都好色,高層領導人亦不例外,所以建議那些美女 記者,應懂得利用這優勢,吸引高官注意,就有機會採訪到別人採訪不到的新聞。談這點時,全場哄然大笑,氣氛活躍。
        盧雅娟學友講完,緊接著,我舉手發言,大意是說:我同意盧雅娟的意見。劉博士這十術有的很有價值,值得參考,有的我有所保留,不敢苟同,應予商榷。總的說,我覺得劉博士過於重視采寫的技術和方法。相反,我認為技術和方法是次要的,最重要是要有歷史使命感和社會責任感,當然,一般來說,所有知識分子都應具有這兩感,但對於新聞從業員來說,更為重要。因為傳媒是社會公器,民眾喉舌,傳播溝通訊息 ,弘揚文化,我們全部工作和別的行業比較,最能直接,迅速,廣泛地影響於社會,作用於社會,引起社會效應。有了這兩感,我們就會意識到自己的責任重大,就會主動關懷社會人生,為社會興利除弊,促進社會進步。有了這個正確目標和立場,我們就會積極主動地根據具體實際情況,去尋找有效的采寫方法,技術會不斷提高,劉博士剛才說的其中有幾點,就可以選取參考。此其一。
其次,我認為如果新聞從業員為了個人著名,而獵奇尋怪,標新立奇,譁眾取寵,很不足取。我從來不這樣幹。
       令我欣慰的是,我發言畢,會場響起不少掌聲,散會後,很多人跑來和我交談,表示贊同我的意見,讚揚我講得好,我也因此交了好幾位知心新朋友。但其中有一位很有才華,又熟悉大陸情況的學友,讚揚我的同時,也私下告訴我,中國大陸情況和海外不同,我所說的在海外正確,行得通,但在大陸不一定行得通。大陸最重要的是新聞和評論,都要和上面保持同一口徑,觀點一致,否則會丟掉飯碗。在這種環境下,劉博士說的那一套,有他的道理。
建設新意識形態
        杨春时教授講的“中华传统文化的现代意义”引起我很大的興趣與關注。中國大陸改革開放以來,經濟領域成就輝煌,但政改相對滯後,有識之士正大力呼籲政改。但政改和嗜權如命的既得利益者保守派抵觸大,阻力大,難度高。如果主張繼承和弘揚中華優秀文化,較易獲得各方認同,阻力較少,這樣,可使優秀的傳統中華文化,融入當代文明主流,以建立有中國特色的新文化,有助於意識形態的轉型和促進政改的推行,在這方面,中國那些關心國家前途和民族命運的專家學者,可作出很多貢獻,我是帶著這樣殷切期待的心情,來聽楊教授的演講。果真,他令我喜出望外。

       楊教授的演講分五大部分:
       一,中华文化的基本内涵;
       二.中华文化的特性;
       三.中华文化的历史优势和面临的现代挑战;四.文化转型中的文化冲突和文化传承; 五.中华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每個部分都有列出很多條綱要和小題。因時間限制,他只是把綱要宣讀一遍,並對關鍵要點作闡釋.這綱要對中華文化繼承弘揚的方方面面問題,均有涉及,相當系統全面。我想,有心研究這問題的可參考他這綱要,作深入探討。而我特別讚賞,認同,和敬佩他說的第五部分,即“中华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為此,我不厭其煩地把這部分的綱要引述於下,和讀者共享。

        “(一).利用传统文化的思想资源,建设新的现代意识形态,构造现代化的原动力。
       1.发扬忠义气节、民族意识,爱国爱乡,凝聚中华民族的向心力。中国改革开放的助力。
       2.发扬实事求是精神,克服意识形态的偏执,探索中国特色的发展道路。邓小平的三论。
       3.发扬艰苦奋斗传统,完成原始积累,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建设现代强国。
       4.把民本主义转化为民主主义。新三民主义。

      “(二)发扬中华传统文化,批判和匡正现代文明的弊病。中华传统文化成为现代文明的补充性成分。
       1.发扬人文精神,以人为本,克服工具理性的片面性。“儒家资本主义”的实践。生态伦理。
       2.发扬仁爱亲情,厚德载物,克服现代社会的疏远化。个体向群体的回归。
       3.发扬和谐理念,仁民爱物,缓解人与自然、人与人的矛盾。现代交往理性和生态哲学。
       4.发扬崇德传统,重义轻利,抵制市场经济的消极影响。
       5.发扬敬道意识,天人合一,为现代人提供精神信仰。(张栽:“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事开太平。”)解决在缺乏宗教传统的民族如何建立信仰的问题。”
       聽完他的演講,我得到很多啟發。有較深的感觸。
       首先,我認為毛澤東在《新民主主義論》裡,主張對中華傳統文化,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是正確的,明智的。------後來到文革,他忽地來個180度轉彎,搞批林批孔,踐踏和破毀傳統優秀文化,那是另一回事,這裡不談。----問題是以什麼作為標準,去辨別精華和糟粕呢?我認為凡是那些能歷久彌新,與時俱進,又適用於當前社會環境的,就是優秀精華,反之,就是腐舊糟粕。楊教授所舉的,很多是可以繼承和弘揚 的精華部分;
       其次,他主張“-----建设新的现代意识形态,”---“发扬实事求是精神,克服意识形态的偏执,探索中国特色的发展道路。”是很有創意,很有建設性的,我百分百的高舉雙手贊成。尤其是他提到新三民主义,我不知道是不是指胡錦濤的新三民主義,如果是,和我的意見,不謀而合。去年,我曾為我們報寫一篇專論,題為:“以新三民主义,建新理論體系,走中國民主路”。榮獲台灣中華僑聯總會評選為2011年,新聞評論獎第一名。整篇意涵和楊教授上述主張,很多相通之處,這令我非常興奮。

                                             何亞非親臨結業禮

       為了表示對這次研修班的重視,国务院侨办副主任何亚非特於6月10日那天下午,千里迢迢從北京趕來廈門,參加結業禮,並發表講話。談及兩岸關係,何亚非说,“海峡衣带水,闽台五缘深”,五緣指的就是闽台之间地缘近、血缘亲、文缘深、商缘广、法缘久。如今两岸关系步入和平发展轨道。福建海上 和空中直航台湾的航线已达12条,每周赴台湾航班多达377个。两岸着力打造的“厦(门)金(门)生活圈”已具雏形,金门人在厦门置业越来越多。”
      他表示,中国改革开放以來,经济建设取得巨大成就,中国已成为世界媒体关注的焦点,西方媒体不但加大对中国的报道力度,而且正面、 客观、友好的声音在上升;同时,由于对中国国情和中华文化仍然缺乏深入的了解,偏见和误读依然存在,希望海外华文媒体以积极的姿态,全面、客观、公正地报 道中国,展示中国文明、民主、开放、进步的国家形象。
                  
                               汽車自主創制與中外合作


       研修班結束後,我們全體學友,轉赴東北吉林和遼寧參訪考察,於6月11日,乘班機抵吉林省會長春,在吉林省四天,於6月15日晨,乘專用巴士赴遼寧省會瀋陽,參訪兩整天後,於17日上午散團,圓滿地結束了這次參訪活動。
       抗日戰爭的的後期,是我童稚之年,就已經學會唱“松花江上”這首家喻戶曉的名曲,知道東北是物產富饒的寶地。這幾十年來,在不少聚會聯歡場合,也常有人唱這首懷舊歌曲,那當兒,會撩起我對東北的嚮往之情,但總是沒機會到此一遊,這次有機會來,令我非常興奮
       我們抵達長春,已是中午,午餐後,馬不停蹄地前赴參觀了長春一汽轎車股份有限公司。
       由該公司高級職員引領參觀,逐一講解介紹。
       一汽轿车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一汽轿车.”,是中国第一汽车集团的控股子公司,是一汽集团发展自主品牌乘用车的主要企业之一。公司的主营业务为开发、制造和销售乘用车及其配件。
        一汽轿车于1997年6月10日在长春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成立,同年6月18日在深交所上市,是中国轿车制造业第一家股份制上市公司。
       目前全廠有员工七千多人;年生产能力:轿车整车20万辆。现有红旗、奔腾、Mazda等轿车产品系列。據稱:該公司品牌和产品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不断提高。 “红旗”和“奔腾”新产品的推出,体现了一汽集团“规模自主、体系自主、高端自主、持续自主”的造车理念,开启了一汽轿车自主发展的崭新篇章。
       至於 Mazda6轿车,是公司与日本马自达汽车公司开展技术合作引进的世界级品牌全新产品,2003年在公司投产并投放中国市场,经系列化发展过程,到今為止,已出產了多代車型。
       目前,我在墨爾本用的,就是馬自達第三,相當好,我很滿意。
       在全国及地區范围内,一汽轿车先后被评为多種榮譽稱號。
       在系统,多次被评为“中国上市公司100强企业”
       參觀了該公司後,我想,汽車工業,在中國大陸是年輕的新興工業。該公司能自主開發,創新製造,而且搞出了兩款名牌,實在不易,而且不固步自封,在平等互利的原則下,搞中外合作,引進先進技術,使之多元化,是很明智的,這正是改革開放政策的落實,值得讚揚。

                                     非公經濟    半壁江山


       當晚,吉林省僑辦設宴招待我們。
       翌日(6月12日)上午,省委書記孫政才會見我們。
       在當今中國政壇上,孫政才的聲譽頗佳,外間一些傳媒根據小道消息,傳說他是18大入常的人選之一,是耶非耶?有待觀察。他中等身材,舉止溫文,聲調柔和。禮節上向大家問好之後,侃侃而談,主要是介紹吉林省情。
        會見將近結束時,還剩一點時間,沒有人發言,我抓緊機會,向他提三個問題,最主要一個是,迄今為止,吉林省的非公制經濟佔全部經濟成分百分之幾?
        我知道我這樣問有些唐突,因為這場合是禮節上的會見,和由他介紹省情,不是新聞發布會或記者招待會。但考慮到機會難逢,還是提出了.令我高興的是,他很樂意回答,還是侃侃而談。總結答案時,他說,非公制的民營經濟,已佔經濟總量百分之50 以上。這很不簡單。如果拿它和廣東或我的故鄉福建等南方改革開放排頭兵相比,這成分似乎很低,廣東已佔百分之80以上,我的故鄉福建泉州更高,百分之90 以上。這難怪,冷戰時期,兩岸劍拔弩張,嚴重對立,福建是在最前線,因怕受戰爭破壞,國家不敢投資發展經濟,國營大型企業,幾乎接近零。改革開放後,允許民營經濟發展,當然就獨領風騷了。
       東北則不同,它是新中國重工業基地,所有大中小企業,全是國營,改革開放後,要實行市場經濟,容許多種經濟同時發展,尤其是民營經濟,也得到鼓勵,但有公有制這大包袱的拖累,對東北的經濟挑戰之大,可想而知。吉林的民營非公經濟能佔半壁江山,說明其改革開放很有成績。怎不令人高興!


                                                發展碳纖維   開發竹纖維
      
        孫書記會見結束,我們去參觀長春市東北核心區建設規劃展覽館。午餐後,我們離開長春市,乘專用大型巴士向東行,先後到訪多個城市,最先到達的是吉林省第二大城市,與省同名的吉林市。當天下午,我們參觀有"中国碳谷"美稱的 吉林市碳纖維化纤集团. 这是一项科技含量极高、发展前景极为诱人的战略性新兴产业, 投资总额达27.8亿元。是目前中國規模最大的碳纤维原丝生产企业,年产5000吨碳纤维原丝.據介紹,該集團雄心勃勃,預計到2015年,力爭碳纤维原丝年產3萬噸,碳纤维1.2萬噸,碳纤维製品5萬噸。我們樂觀其成。
       給我們印象較深的是該集團還開發出竹材纖維。是一种全新的天然纤维,是采用物理、化学相结合的方法制取的天然竹纤维。竹原纤维的研制成功标志着又一天然纤维的诞生,它符合国家产业发展政策。天然竹原纤维製品有巾被,襪子,內衣,床單---等多種,比棉製品更柔軟,具有吸湿、透气、抗菌抑菌、除臭、防紫外线等良好的性能。
       當我們告別時,每人獲該公司贈送一份禮物,就是這種天然竹材纖維製品,一雙襪子,一塊手巾。一回到墨爾本,襪子轉贈給太太,手巾我留著自用,別說物輕情意重,也可試試這產品的良好性能,確實不錯。
       這種利用新科技,採天然竹材,開發新產品,是最富國利民的了,應予讚許鼓勵。

                                             參觀博物館  遊覽松花湖

        在吉林市,我們還參觀了吉林市博物館和松花湖風景區,都是很值得參觀遊覽的地方。
        博物館收藏的展品包羅宏富,最大特色是:收藏有世界闻名的陨石之最——吉林一号陨石,为世界级的资源实体。我們到臨時,館方特地播映《吉林陨石雨展览》的影片,給我們觀看。它高度地运用了高科技的展 示手段,全面立体地展示宇宙小天体的概貌,使我們有如親歷其境地领略天外来客---陨石雨-----的风采,既滿足了好奇心,也增加了天文知識。该展览获得2003年“全国十大精品陈列”奖。
        松花湖 在吉林市郊,是著名的丰满水电站蓄水而成的一个巨大的人工湖。
        松花湖的形状狭长,據資料介紹,它长达200多公里,最宽处约10公里,最深处约70 多米,蓄水量约100亿立米,窄处青山对峙,宽处万顷一碧. 是中國数一数二的大人工湖,东北地区的一处游览胜地。
       我們到遊的那天,天陰無雨,又無驕陽,氣候涼爽。我們乘坐的汽輪,緩緩地泛遊湖上。我走到甲板陽台上,憑欄觀賞湖景,清風徐來,微波蕩漾,兩岸峰巒疊翠,風景秀麗。我忽地想起杭州西湖。我幾次到過西湖,如果把它和松花湖比較,西湖有如一個濃裝艷抹的貴族少婦,松花湖就是一個沒有任何雕飾,卻眉清目秀,曲線玲瓏的農村姑娘,自有其自然純樸的迷人豐姿。我的思緒正如脫韁的野馬,到處馳騁的當兒,甲板上,已聚集了不少人,其中有好幾個歌手,我們就來個隨機即興微型小聯歡,要這幾位歌手,每人唱一首歌助興,他們也不負眾望地臨風引吭高歌,我們助打拍子,小小場面,居然搞得很歡樂。歌手輪唱完了,不是歌手也被人強拉 ,要他們唱,大家你推我讓,各出奇招,想法推讓,妙語如珠,幽默風趣,歡聲笑語,瀰漫全場,大大地促進彼此友好情誼。
遊罷松花湖,當天下午,我們趲程前赴延邊朝鮮自治州,車行幾小時,於5時許,到達首府延吉市。

                                            頗具雄心的國際合作計劃       

        翌日上午,我們離開延吉市,前赴琿春市,考察琿春國際合作示範區。這示範區是今年4月,剛獲國務院辦公室正式批复成立。所謂“國際合作”是什麼回事?這引起我的關注。收集研讀一些資料後,我才發現,有一個頗具雄心的國際合作計劃,已在這裡進行,這對包括中國在內的東北亞地區幾個國家都有利,值得概要介紹。
        20世纪80年代中國改革開放初期,吉林省一些专家学者最早提出了开发图们江、寻找出海口、进入日本海的研究构想。随着国内研究的不断深化,图们江地区开发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1991年10月,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发布报告提出:从全球贸易结构来看,图们江三角地区由于其重要的战略地位而有巨大潜力。中国的吉林和黑龙江两省,市场广阔;原苏联、朝鲜和蒙古有丰富的劳动力和自然资源;日本和韩国有资金、技术优势,同时又提供一条通往欧洲的道路。在东北亚5国政府的积极参与下,图们江地区开放开发项目被列为了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重点支持的多国合作开发项目。此后,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先后召开了多次图们江地区开发项目管理委员会(PMC)会议和政府间与专家会议,使图们江地区开发项目一步一步的向实质阶段迈进。
        總的看,這計劃的落實,經歷了下面幾個階段:1,起步阶段(1991年——1995年);2,展开实质性开发阶段(1995年-2005年);3,向大图们江地区开发开放拓展阶段(2005年-2007年);4,突破性进展阶段(2007年以来)。
        到目前為止,這計劃的實施,已取得下列7項成就:
        一是构建了比较完整的组织支撑体系;
        二是战略规划和工作思路不断得到完善;
        三是形成了有力的政策支撑体系;
        四是中国图们江区域合作开发机制不断得到完善;
        五是中国图们江区域合作开发环境不断优化;
        六是交通设施和通道建设初见成效;
        七是重大项目建设扎实推进。
        從上面介紹可看出,聯合國報告書所說,“ 图们江三角地区由于其重要的战略地位而有巨大潜力”的潛力,已開始被開發出來,這為琿春,吉林,以至整個東北地區,開闢了廣闊的發展前景。



 遊中朝俄三國交界



       離開琿春後,我們又匆匆前赴參觀中俄和中朝口岸通關現場,和防川中朝俄三國交界景區。
       如果你打開吉林省的地圖一看,在省的東南邊陲,圖們江的出海口近處,伸出一處尖尖的,那就是防川风景区。它位于珲春市南部75公里處,是中朝俄三国交界的地带,面积为20平方公里,涉江临海,依山傍水,自古就有 "鸡鸣闻三国,犬吠惊三疆"之称。该区以其独特的"一眼望三国"以及区内的自然湖泊、森林、珍稀植物、鸟类等闻名于世。防川风景区是国家级森林公园、远东 豹保护区的核心地带。
        中朝俄三國國情不同,民族文化迥異,這地帶是三種文化交匯處,情況非常特殊,這很引起我的好奇和興趣。我在中俄和中朝的界碑旁,攝影留念。中俄和中朝雖說都是友好國家,但彼此入境還做不到免簽。俄國自蘇聯解體以後,社會制度早已改變,人民出入較為開放自由。剛才在通關口岸現場,就有一群俄羅斯旅客過來旅遊,其中有一位老年婦女,帶著兩位小姑娘,---可能是祖孫關係----在那邊等車,兩位小姑娘可愛極了,我和他們互相微笑點頭招呼,並走近他們,用國語問她們懂中國話嗎?導遊翻譯過去,兩位小姑娘用華語對我說:“你好!”旁邊幾位團友聽到,拍掌叫好,我更是樂不可支,和他倆合影留念。
       至於北朝鮮,它是馬列孤兒,我想,它可能是當今世界上最孤立,最閉關自守的國家了。在大國中,中國是它唯一的靠山,雙方訂有友好互助條約,但聽說從這裡過往的旅客極為稀少。果然,和中俄通關口岸相反,中朝通關口岸,門可羅雀。我站在中朝國界線旁中國這一邊,眺望朝鮮,尺呎天涯,看來,作為澳洲公民的我,到朝鮮旅遊觀光的機會,微乎其微,想到這裡,我忽地心血來潮,站在這中朝國界線上,兩腳踏兩邊,攝影留念,象徵性地表示我也曾涉足朝鮮,到過朝鮮,並可如此這般地,阿Q式地向親朋好友吹噓一番,當為茶餘飯後的笑談。
       遊罷防川景區中朝俄三國交界處之後,在吉林的參訪考察項目基本結束。當天下午,趕回長春市。

 

遼寧應對挑戰   迎接機遇


       翌日(6月15日)上午,我們依舊乘專用巴士,續程赴遼寧。8時許出發,中午12時許到達遼寧省會瀋陽。當天下午4時,遼寧省政府舉辦省情介紹會,由副省長邴志剛會見我們,並作省情介紹。看來,這場介紹會是有做充分準備的。事前,國僑辦幹部雷偉軍逐一徵求我們意見,要提什麼問題,先書面寫交給他,由他綜合整理,臨場分工提問,陪同邴志剛 的,有省政府幾個部門的主管,所以我們一提問,邴志剛立即指定專人回答,資料詳細,具體,完整,過程井然有序。
       介紹會一開始,邴志剛最先發言,他代表省政府和人民,對我們的到訪,表示熱烈歡迎,客套話之後,就入正題。他備有講稿,但沒有照本宣讀,常離開講稿,臨時發揮。他中高身材,滿面紅光,圓面龐,濃眉大眼,聲音洪亮,離稿發揮的部分,講得虎虎生風,風趣生動,常引起全場莞爾,很吸引人。
他介紹了遼寧的地理環境,歷史文化,及科技、教育、体育、旅遊   ---等方方面面的實況 。
        他說:“中国的经济发展历经了三次高潮:第一次以深圳特区建立为起点,珠三角崛起;第二次以浦东开发为标志,长三角起飞;我们认为,第三次高潮是以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为契机,环渤海地区的复兴。近年来,外商投资额的迅速增长证明,辽宁已经成为环渤海地区最具活力、最富商机的省份。”       他引用陈政高省长的话来说,“中国投资的峰值已经到了辽宁”。
       他指出:“遼寧省地区生产总值已连续八年保持12%以上的增长速度。2011年辽宁经济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增长,GDP突破2万亿元,达到22025.9亿元,比上年增长12.1%,增幅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9个百分点,经济总量稳居全国第7位。人均生产总值接近8000美元。”
        上文提及,東北在改革開放前,所有大中小企業,全為國營,是在指令性計劃經濟管控下。改革開放後,經濟體制改革轉型,發展市場經濟,容許多種經濟同時發展,這對東北來說,是重大挑戰,也是機遇,他們是怎樣應對挑戰,迎接機遇呢?他的一段話,頗有代表性,間接回到了我這問題。他說:“辽宁曾是新中国工业的搖籃,为建成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为国家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做出了历史性的重大贡献。但一段时期里,辽宁的经济总量在全国的排名曾经一降再降,一度退至第8名的位置。究其原因,同珠三角、长三角地区相比,辽宁拥有众多的大型国有企业,面临着难以克服的两个困难:一是企业设备、技术老化,缺乏改造资金;二是企业要负担大量离退休人员开支。党和中央政府审时度势,于2003年提出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采取措施,剥离企业债务和退休人员,给予各种政策和资金的支持,帮助企业卸下包袱,深化改革,辽宁国有企业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近年来,辽宁财政收入增长幅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也高于东部沿海省份,进入快速发展期。在世界金融危机的冲击下,全国经济下降趋势明显,辽宁虽受到影响,但经济增长速度都好于全国,特别是东部各省的平均水平。”
        但不可否認,目前遼寧總體發展水平,仍落後於東部發達省份,怎麼辦?他說:“辽宁要抓住契机,化危机为机遇,奋发努力,奋起直追,实现“弯路超车”。通过深入实施三大区域发展战略,加快推进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让辽宁的总体发展水平进入东部发达省份行列。”
       接著,他談三大戰略:一,沿海经济带开发开放战略;二, 沈阳经济区一体化发展战略;三, 突破辽西北战略。
最後,他說:“通过三大战略的实施,我们希望能够在“十二五”末期,辽宁给国家做的贡献再大一些,经济总量在全国的位次再靠前一些。至“十三五”末期,利用十年的时间,辽宁将再塑往日的辉煌。”我預祝他們實現這理想。


  考察新區  引發隱憂


        我們到達瀋陽的第二天(6月16日)上午,去考察沈北新區。考察時,該區有關負責部門還舉行了一個介紹會。
        這新區成立於2006年3月,是沈阳市委、市政府决定,将沈阳市北郊兩個区合并组建而成。面积1098平方公里,人口40萬。
       據資料介紹,這裡土地肥沃,有70萬畝 良田,是著名的魚米之鄉,尤其大量出產玉米。市委和市府的戰略部署是要在這裡“再造一座生態瀋陽城.”要按照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要求, 根据创新、生态、文化和宜居这4个定位, 逐步建设成为经济发达、环境优美、文化繁荣、社会和谐的创新型城市.
        沈北新区将着力培育發展四大创新产业,即:1,农产品深加工产业;2,电子信息产业;3,物流商贸产业;4,现代房地产产业。總之,要將之建设成為中国北方最具魅力的生态宜居城市。
        據說: 海内外投资者纷纷看好新区,美国通用电气、德国西门子、韩国三星、荷兰TNT、法国达能、中粮集团等10余家世界500强企业,以及沈阳乳业、南京雨润、华美畜禽、金石豆业、禾丰牧业、东亚种业、通威饲料等近20家国家级农产品深加工龙头企业相继落户新区。
        之前看了一些資料,現在臨場觀察,又聽完這負責人的介紹後,我的思緒很複雜。一方面,他們要搞城鎮化,謀求經濟發展,社會進步,是好事。但是,我有兩點憂慮,在介紹會上,我當場發問:1,建這新城市,勢必佔用農田,這樣耕地越來越少,會不會影響糧食生產和阻礙農業發展?會不會得不償失?2,對那些原居民農戶需要搬遷的,怎樣安置,有沒有存在迫遷問題?
        他的答复是,1,會設法提高單位畝產量,所以不影響;2,這些須遷居的農戶,會得到妥善安置,一般新居的條件都會比原居的好,所以他們都很樂意,不存在迫遷問題.
        很好,我寧願相信他這解釋,希望沈北新區能平穩安順發展。
       但另一方面,從全國範圍看,從我在網絡上得到的其它地方搞城鎮化引起的問題看,我這兩點憂慮還是有的。回顧新中國成立以來的歷史,尤其是改革開放前那時期,有一個怪現象,最高領袖提出一個什麼號召,全國一窩蜂蜂擁而上,急功近利,只求目的,不擇手段,只求討好領袖上級歡心,不顧民眾死活,前舉大躍進一例之外,再舉一例。毛澤東曾制訂一個戰略方針,就是農業以糧為綱,工業以鋼為綱。於是很多地方的民眾,把那些不適合於種糧食,或只適合於種果樹牧草的地方,通改種糧食,結果是各樣都缺。而全民煉鋼,土洋並舉的結果,鋼鐵總產量是飆升了,但大部分是廢鐵。而且砍掉很多樹木去燒鐵煉鋼,毀掉很多森林,後患無窮。就算毛澤東的出發點和願望是好的,但如此不擇手段的結果,事與願違。這慘痛教訓,中國應吸取。
       近一兩年來,胡溫在一些場合,一再提到民主的重要性。我認為民主政治的核心是,掌政者採取制訂一切大政方針,行政措施,戰略部署,都應以福國利民,為全體人民謀福祉為出發點和依歸。如近幾年來,中央提出“農村市鎮化 ”,目的可能是要發展經濟,繁榮社會,改善民生,趕上現代文明社會,用意是好的。但要注意到西方文明先進國家的城鎮化,最少也要經歷百多兩百年的漫長發展演變過程,才達致的。中國剛於改革開放後,才從公有制及指令性計劃經濟的枷鎖中掙脫出來,市場經濟雖基本建立,但有待完善,非公經濟雖發展迅速,但各地不平衡,一句話,中國仍是發展中國家。在這情況下,“農村市鎮化”絕不可能一蹴而就,切勿急功近利,急於求成,這會帶來很多後患。此其一。其次,我認為發展經濟,促進經濟轉型,及搞市鎮化的同時,要堅持科學發展觀和可持續發展原則。如有些地方搞市鎮化,目的不是為民謀利,而是謀私利己。按中國法制,全部農田所有權仍屬公有,耕營權可歸耕者所有。這“公”是誰?是當地掌實權的官員。他們就利用手中權力,以搞市鎮化為名,招商引資,官商勾結,低價賠償農戶, 強迫他們遷居,將收歸“公”有的良田,高價賣給商人企業主,蓋樓房工廠,這樣,表面上看來,搞市鎮化很有成績,經濟也發展了,社會也較前繁榮了,但隱患也來了,首先,中國一向來埋怨人口多,耕地少,現在這樣做,耕地就更少了,子孫後代少地或無地可耕,不可能持續發展了,怎麼辦?其次,那些官僚賣地謀取的暴利,有些撥充政府財政收入,但有些中飽私囊,民眾看在眼裡,恨在心裡,官民矛盾,會越來越深。再次,更嚴重的是,遭迫遷的民眾,如處理不妥,勢必引起抗爭,這就不是隱患,而是禍患立見。從網上傳來消息,近幾年,中國各地每年都發生很多群體性事件和上訪事件,其中不少是類似這種迫遷引起的。所以我認為從中央到地方,對這政策的總設計到具體落實,都應認真檢討,興利除弊,使能真正做到福國利民,造福人民。這是我的期望。
            

參觀帥府惹遐思

       當天下午,我們參觀瀋陽故宮和張氏帥府。這兩處景點有很高的歷史價值和藝術價值。我在柬埔寨任教職時,曾教中學部的歷史課,所以參觀這兩處,興致很濃。
       到場一看,見人來人往,熱鬧非凡。
       沈阳故宫的講解員是一位滿族小姐,口齒伶俐,語音標準。
       這故宫是 清初皇宮,在辽宁省沈阳市旧城中心。占地面积6万平方米,有建筑90余所,300余间。始建于后金天命十年(明天启五年,1625),建成于清崇德元年(明崇祯九年,1637)。是中国现存仅次于北京故宫的最完整的皇宫建筑。在建筑艺术上承袭了中国古代建筑的传统,集汉、满、蒙族建筑艺术於一体,風格特殊。。
       清顺治元年(1644),清政权移都北京后,成为“陪都宫殿。从康熙十年(1671)到道光九年(1829)间,清朝皇帝11次东巡祭祖谒陵曾驻跸于此。
        196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张氏帅府位于沈阳故宮附近,始建于1914年,总占地3.6万平方米,是张作霖及其长子张学良的官邸和私宅。2002年更名为张氏帅府博物馆暨辽宁近现代史博物馆,主要有大、小青楼、西院红楼群及赵四小姐楼等。
        赵四小姐楼内设会客厅、舞厅、餐厅、琴房、起居室、书房、办公室等多个房间,是复原陈列,真实再现了赵四小姐与张学良将军共同生活的真实场景。
        參觀張氏帥府引發我聯想起兩桩歷史事件:一是1936年的西安事變;一是張學良與趙四小姐(名一荻)感人肺腑的愛情故事。1936年12月12日,張學良將軍乘蔣介石視察西安之便,搞兵諫,扣押蔣介石,逼蔣接受抗日,放棄“攘外必先安內”的剿共政策.這爆炸性新聞 曾轟動全球,也促成了國共第二次合作,共同抗日,扭轉了歷史走向,開啟了中國 現代史新的一頁。回想當年在課堂上講這段歷史時,年青氣盛的我,心情非常興奮激動,講得眉飛色舞,學生們聽得津津有味。幾十年過去了,彈指一瞬間,現在來到這帥府,看到張學良的塑像,回憶當年講課情景,迄今仍歷歷在目。不禁感慨系之!
       張學良對國家的貢獻,不止西安事變搞兵諫,早在他以少帥身份,接掌東北政權, 當起“東北王”時,就決定歸順中央國民政府,促成中國和平統一,兩事相加,稱他為民族英雄,非常恰當.把他的故居,闢為景點,供後人瞻仰遊覽,作歷史見證,也可教育後人,很有意義.
        西安事變以好事收場後,張學良以對國家民族,對領袖個人忠心耿耿,胸懷坦蕩盪的心態,釋放蔣介石,並親自護送蔣介石回都,萬想不到蔣翻臉無情,將張扣押監禁.而且幽禁了幾十年。蔣的歷史評價,有功有過,見仁見智,但幽禁張學良是一件劣政,無可爭議,為史家所詬病。然而,由這件大壞事 ,卻牽扯出一件可流傳千古的,激動人心的大美事,那就是張學良和趙四小姐長達72年的愛情婚姻故事。當他倆年輕相戀時,男的是“東北王”張作霖的長公子 張少帥,身份顯赫,立志要為國家幹一番事業,女的出身香港官宦世家,名門閨秀,從這帥府展出的照片看,她年輕時,非常美麗,風姿綽約,楚楚動人。兩人門當戶對,男才女貌,是很好的一對,問題是男的已是使君有婦,於是兩人相約私奔,震撼了雙方家庭,轟動了社會,卒之以張的髮妻寬宏大量,允他倆同居,可登堂入室,形成兩女共事一夫局面,兩女則以姐妹相稱,以喜劇收場。這趙四小姐樓所展出的文物,就是那時兩人生活的情景。
        更動人的是張學良被蔣介石軟禁後,趙四小姐依然對他一往情深,寧願放棄在港優裕舒適的生活,忍心離開十歲稚齡的愛子,自願投身囹圄,喪失自由,和張學良在一起,同心同德,同甘共苦,互愛互勉,相濡以沫,度過了後半生長達幾十年與世隔絕的孤寂歲月, 直至去世,無怨無悔。這種愛情純真,堅貞如一的品德,何等高貴,譜寫了一闕扣人心弦,撼人肺腑的愛情永固之歌,可傳頌千古。
        綜觀這次我們團在華大研修和吉遼之旅圓滿成功,主因是相關單位的接待工作,做得非常周到妥善。研修課程安排合理,已如上述,參訪考察對象,也安排得很好。事先印有“接待手冊”,每人一本,不止詳列活動日程,還概括介紹參訪考察對象的情況,使我們先從書面上有所了解,再親臨實地考察,印象就會深刻,效果很好。國務院僑辦派來的幹部雷偉軍,實際上是我們的領隊,全程陪同我們,他年青有為,工作認真細緻,待人接物,溫和親切,毫無官架子,給大家印象很好,幾乎都把他當知心朋友。其他省市級負責接待我們的僑辦幹部,很多都具有雷偉軍這樣的優點,使我們的研修起居和參訪生活非常愉快。
        我們這團甚受政府當局及相關部門單位重視。不論省,市或地方事業單位,所到之處,均受熱烈歡迎和盛情接待,榮獲各級領導人親切會見,介紹情況,加深我們對該地的了解,很有助益,衷心感激不已。限於篇幅,這些接待細節就不一一列述。




评论专区

  • 用户名: 电子邮件:
  • 评  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