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散文随笔

散文随笔

英伦遗梦
作者:安妮  发布日期:2012-06-23 02:00:00  浏览次数:2189
分享到:
       风和日丽,我参观了早就心怡的刘公岛。知道刘公岛上有甲午海战的风云,没有想到的是岛上还有一个失落的英伦梦。
  进入刘公岛博物馆,意外地发现那里有一个英国馆,馆里陈列了1898年-1940年整整42年的殖民史。印有鸳鸯戏水的米字旗,英式的法庭、英式商业街、王子饭店、教堂、酒吧。一系列维多利亚时代的盘子、碟子、酒具。这些似曾相识的东西好生面熟。哦,想起来了,5月初,离开新西兰之前,我去了新西兰的交通博物馆。那里成列着新西兰19世纪-20世纪,早期殖民时代的街景、商店、用品。从时间上来说,同相隔了100多年,从距离来说,两地相隔一个太平洋,在地球两极。这相距遥远的两个博物馆的陈列物,不但没有陌生感,还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仅因为同属一个维多利亚时代,刘公岛上竟然有一个被世界遗忘了多时的维多利亚时代。  
  既然知道了这一段历史,我决心要细细地考证刘公岛一番,去找寻遗落在岛上的英伦痕迹。导游粗略地指点后,我沿着海边的大路,向三幢英式特征的建筑物走去。那是三幢独立的二层小楼,沿着海岸一字排开。小楼用石头砌成,人字型的屋顶上矗立着数个烟囱。三幢房子中的两幢被围了起来,正在维修。露在外面的一幢已是人去楼空,但墙上嵌着的塑料钢窗表示着被弃的时间并不远久。三幢小楼的前方紧靠海岸的地方,有一幢特别高大的英式建筑。我走进一看,门上写着“书法馆”几个大字。信步度入,大厅里除了陈列书法的挂屏外空空如也。大厅的高度足有三层楼之高,接近屋顶的高处是一排彩色的雕花玻璃窗。这些彩色的雕花玻璃孤独地述说着被人遗忘了的英伦风采。转到另一个厅,厅的高度更加地高和空,足有五层楼。如果它是教堂,则没有空灵的穹顶。如果说它是议政大厅,则太空、太高,而彩色玻璃窗为何高安放得如此之高?我一时猜不出这所房子原来的用处。困惑之际,我看到旁边的一扇小门开着,一位女子在那里低头办公。听了我的疑问后,她嫣然一笑“这座房子是蒸馏室,是用来海水淡化处置的装置。”听了那女子的介绍,我吃了一惊。19世纪就有了海水淡化处理这么先进的设施!这个蒸馏设施应该是个大型的蒸汽锅炉。联想到刚在奥克兰博物馆里看到的19世纪的巨大的锅炉装置,我马上理解到的这所房子的高和空的用处了。安置庞然大物似的蒸汽锅炉,要的就是建筑的高、空和宽敞,而操纵几层楼高的机器的人的活动空间是地上和顶上,窗户开在高处就十分合情合理了。“那座锅炉呢?有没有保存下来?”我急切地问道。“能留下这座房子就不错了。”那个女子谈谈地说到,并作出了送客的姿势。  
  从蒸馏所出来后,我继续地寻找着英伦的遗迹,独自在没有旅行指南的大街小巷里穿行。突然一块“英国太平洋舰队指挥中心”的石碑出现在我的面前。赶快循迹向前。眼前是一幢被废弃了多年的二层小楼,门楣上“XXXX共产党万岁”“XXXX毛主席万岁”两行标语,墙上“时刻准备痛歼入侵之敌”还依稀可辨。依此我可以猜度的是,在这一百多年时间里,这座小楼虽数异其主,但入住的都是军事机构。我无法猜度的是,在这一百多年的时间里,有多少战争风云是出自于这座小楼。我踏着荒芜的草地,看着屋前屋后的垃圾,想着昔日繁忙出入的各国将军。刹那间,时空错乱,百感交集。  
  离开废弃的指挥所信步前行。脚下是宽阔整齐的石板大路,路边是两行法国梧桐树,梧桐的后面是爬满了藤蔓的石墙,路边有讲究的排水沟。这一切,都让我感受到昔日主人生活的严谨和讲究。前面不远处又是一座二层小楼。红砖、红瓦,门廊、烟囱,是典型的维多利亚时代的建筑。屋前整齐的草坪,屋后的天井,以及天井后的一座一字排开的红砖建筑。一打听,这两座建筑,前面一座是英国士兵的兵营,后面一座是军官宿舍。这个区域应该属于“英国太平洋舰队指挥所”的活动范围。 
  再看周围,城堡式的围墙,路旁的绿化和纵横的排水沟,都带有强烈的维多利亚时代的范儿。这样的建筑是我在新西兰常见的,英伦后裔走到哪里就将渗透到骨子里的维多利亚风格带到那里。 
  下得山来,我想继续寻找博物馆里的英伦一条街。那些商店、酒吧、饭店早已被百多年来的风霜洗白,全部被当代农民的海鲜、理发等小店取而代之,昔日的辉煌和文明不复存在。  
  天晚了,我只得匆匆告别这些遗迹,登船离开了刘公岛。 
  回到住处,我马上开始搜寻刘公岛的历史和威海的殖民历史:1898年5月7日,中国政府向日本付清最后一笔赔款。5月23日,日军撤离。5月24日,正巧是英国维多利亚女王生日,中午时分,英国接管威海卫的仪式在刘公岛上开始。英国皇家海军舰队向女王致意的礼炮声和奏乐声在岛上回响,全副武装的英国水兵在司令官耐皮尔指挥下登陆,“水仙花”号舰长金霍尔上校宣读占领宣言。于是,288平方英里的威海卫变成女王帝国的一部分。3月28日,英国驻华公使窦纳乐正式向清政府提出租借威海卫的要求。从1898年后的32年时间里威海成了英国的殖民地,直到1930年中华民国国民政府与英国签订《中英收交威海卫专约》为止。此后的10年英国继续租借刘公岛。

  有意思的是时间进入了20世纪的80年代,威海市开始修编地方志。有关人员面对当年英租地,特别是刘公岛上留下的大量英式建筑及设施时,却只有民间传闻,而没有任何的史料记载。威海曾被英国殖民的这段历史成了一个不解之谜。90年代编史人员抓住了一个偶然机会,与英国国家档案局的官员赛洛太(SarahTyacke)女士取得了直接的联系。在赛洛太(Sarah Tyacke)女士的大力协助下,威海文史人员从英国的档案馆里查到了:殖民部的大英威海卫行政公署行政管理档案。编号为C0521;外交部的威海卫对外交涉档案。编号为C0837;海军部军事档案。编号为MD125;殖民部对威海卫的管理档案,威海卫原始通信、威海卫法令、威海卫政府公报。他们将这些材料整理为1万2千多页的复印档案,248米的缩微胶卷,并翻拍了一批历史照片。这些资料带回威海后才填补了那段空白。 
  参观甲午海战的基地刘公岛的我却意外接触到这个跌落了的,来自于英伦三岛的遗梦。原本这个梦的里的内容是什么?美丽、丑恶、战争、和平,我不知道。我知道的是无论是曾经的日不落帝国还是威海刘公岛,似乎都已经忘记了这个曾经的梦。现在这个梦只沉睡在博物馆里,掩埋在旧建筑中,没有什么人对此有兴趣。而我不看到了这个梦,还亲自步量、亲手触摸了被遗落的点点滴滴。此时此刻的我不知是该惊、该喜,还是该愤、该怒。

上一篇:忙碌的母亲


评论专区

南太2014-11-20发表
后人面對前人歷史未必都要成敗論英雄,以得失論功過。發生在過生的時空里,自有那一時空的背景、緣由,觀史之時亦要品史,不帶偏激情感,不以今度古,只看留下的真實,以作亘古的借、鑒与教訓。
南太2014-11-20发表
后人面對前人歷史未必都要成敗論英雄,以得失論功過。發生在過生的時空里,自有那一時空的背景、緣由,觀史之時亦要品史,不帶偏激情感,不以今度古,只看留下的真實,以作亘古的借、鑒与教訓。
瑞门2014-11-20发表
对历史认真,就能对现实认真,也能对将来认真。尤其是多元的历史。但未必限于一家的历史。现在,有文化的人,都能写史,不等官方落笔。
瑞门2014-11-20发表
对历史认真,就能对现实认真,也能对将来认真。尤其是多元的历史。但未必限于一家的历史。现在,有文化的人,都能写史,不等官方落笔。
进生2014-11-20发表
如果我面对的历史是她真实确凿的面貌,我会选择肃穆地面对,默然思考她怎样影响了当时及以后的人类生活,若不可避免地要点评逝去的人和事,也只是为了使自己更透彻地理解今天,推动今天;也就是会着意把可能的惊喜与愤怒倒向历史该当归于的平淡--逝者已矣,不可追。最近上网,也常接触到一些话题,戟指当今中国往何处去?人说,“妥协与和解是民主的基石“,谈的也是关于不久前的历史。这话当然有理,而且在许多国家都已经是成功实践了的历史与现实。退一步海阔天空。但这里也明白地不包括谎言与规避的罪行,不包括对谎言的容忍与更拒绝对罪行的坚持---这些不是”妥协与和解“的内涵。因为这样会伪造历史,损害一个民族的历史认知能力,摧折一个民族该有的伟岸的精神脊梁,更遑论历史本该往下传承的真实面貌。而任何对真实历史的细节发现的补充与丰富,都是”燕翼子孙“造福万代的努力。 90年代威海市的编史人员的努力,是可敬的。也谢安妮文友该文中介绍的点点滴滴。
进生2014-11-20发表
如果我面对的历史是她真实确凿的面貌,我会选择肃穆地面对,默然思考她怎样影响了当时及以后的人类生活,若不可避免地要点评逝去的人和事,也只是为了使自己更透彻地理解今天,推动今天;也就是会着意把可能的惊喜与愤怒倒向历史该当归于的平淡--逝者已矣,不可追。最近上网,也常接触到一些话题,戟指当今中国往何处去?人说,“妥协与和解是民主的基石“,谈的也是关于不久前的历史。这话当然有理,而且在许多国家都已经是成功实践了的历史与现实。退一步海阔天空。但这里也明白地不包括谎言与规避的罪行,不包括对谎言的容忍与更拒绝对罪行的坚持---这些不是”妥协与和解“的内涵。因为这样会伪造历史,损害一个民族的历史认知能力,摧折一个民族该有的伟岸的精神脊梁,更遑论历史本该往下传承的真实面貌。而任何对真实历史的细节发现的补充与丰富,都是”燕翼子孙“造福万代的努力。 90年代威海市的编史人员的努力,是可敬的。也谢安妮文友该文中介绍的点点滴滴。
  • 用户名: 电子邮件:
  • 评  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