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新闻视点

新闻视点

新西兰“以文会友”周刊99、100
作者:紐西蘭作協  发布日期:2012-04-12 02:00:00  浏览次数:2348
分享到:
 以文会友    纽西兰华文作家协会   文艺沙龙   主办                 
 
九十九
 電話﹕09-6317488   E—MAILccsalon8@gmail.com
============================================= 
 
l  來自黃果樹大瀑布的震撼                   宋林玫
l  詩舞情懷貴州風                             珂珂
l  長白雲裡染丹青                             穆迅
l  -------------------------------------------------------
l  舊事                                       劉興
l  假如雷鋒沒有死                             傅金枝
l  黃金時代最後的華爾滋                       薇薇
l  -------------------------------------------------------
l  七律二首                                   虎山龍
l  -------------------------------------------------------
l  <>第二十五章  哀思無盡                   何學威
 
 
=====================================
報導專欄
============================================================= 
 來自黃果樹大瀑布的震撼 宋林玫
 
    小時候聽老人一提起貴州,總是那裏“天無三日晴、地無三尺平、人無三分情”,一直以來,腦子裏對貴州稀裏糊塗的概念也就因此形成:這地方氣候陰雨連綿、霧霾常罩、潮濕悶熱;地型崎嶇不平、山巒阻隔、交通不便;民風未開、土匪如麻、遍地打家劫舍、簡直是一般人難以生存的神秘之地。請賢明的讀者不要恥笑筆者見識的滯後,要知久居海外的華人這種概念並非少數呢,
    敝人從未去過貴州,然而僅以常識推知,深知上述說法僅是幾十年前老掉牙的傳聞。不過先入為主的概念往往會佔據一個人下意識的思維。因而在腦海中似乎總沒有那光鮮、靚麗。但看了這次演出陳舊概念為之一掃,深信今日之貴州高原早已發生巨大變化,與以往有天淵之別了。
    本月二十九日晚,與太太一同前去Bruce Mason Centre,欣賞了由中國對外演出公司,新西蘭亞太文化交流中心承辦,來自中國貴州省一個歌舞團的表演。表演十分成功、精彩,故不能不有所感想。
    從遙遠的貴州高原,帶著哪裡十七個少數民族獨特的風情以及濃鬱的鄉土氣息,《多彩貴州風》生氣勃勃的年輕小夥以及美麗的姑娘們,給我們奧克蘭華人以及眾多洋人朋友送來的可堪稱為“黃果樹大瀑布的震撼”。一個接一個全是歌唱和舞蹈,精彩緊湊,高潮迭起。款式奇特色彩絢麗的雲貴少數民族服飾令人目不暇給,唧唧稱奇。那顫動著的銀光閃閃的頭飾、項鏈,發出了沙沙作響的拍子聲。歡快清脆又充滿特色的原生態曲調,悠揚動聽的雲貴少數民族旋律令人新鮮而親切。最大的特色,在整個演出中聲樂的設計,大多以敲擊樂來主導,來表達主題。襯托出貴州高原群山環繞,河流湍急,民風淳樸、粗礦而勇猛的雄偉氣概。整個演出展現了西南邊陲翠綠山巒、生機鬱鬱、淳樸熱情的景象,貴州竟是如此壯闊美麗、浪漫多姿,令人嚮往!
    筆者與太太最為欣賞的莫過於苗族舞蹈《水姑娘》了,十四個水靈靈的少女阿娜多姿,一身深淺不一的天藍輕紗,在燈光特技襯映下,竟然可以變幻出無窮的色彩效果。伴著柔和的苗家旋律,時而如小溪潺潺流水,時而像瀑布絲絲細雨,時而又似步履輕盈、匆匆前行的晶瑩玉液。舞者與音樂,舞者與佈景或三者之間渾然一體,襯托出苗家少女水樣的清純與柔情。雖沒有大海洶湧的波濤,也使你激情滿懷。
    令人高興的是,觀眾中洋人朋友比例不低,這無疑是主辦者努力的結果,實屬好事。記憶中來自國內的表演團體,洋人觀眾一般比較少。組織一個文藝團體到天涯海角的新西蘭演出不是一件易事,以饗思鄉的華人朋友當然應該。然而這種文化活動,更重要在於與所在國主流族群的文化交流,是讓所在國主流族群更瞭解、欣賞中華文化的一個管道。那一天我們本來就多姿多彩的歌舞在所在國主流社會中有口皆碑、反應熱烈、好評如潮、爭相購票之時,培軍先生你就不枉勞累與辛苦了!
=====================================================================
 
 
詩舞情懷貴州風        珂珂
 
 
    對《多彩貴州風》在全世界各地的巡迴演出的消息早有所聞,得知在各國都反響強烈,一直希望有幸能目睹其風彩。
    這次,由文化部、中國對外文化集團公司主辦的中華風韻之大型民族歌舞《多彩貴州風》訪問澳大利亞、新西蘭的巡演,於229日,在新西蘭奧克蘭的劇院BRUCE  MASON  CENTRE中心絢麗登場,我終於得賞所願,能夠近距離感受多彩神秘的貴州民間文化。
    優美壯觀的黃果樹大瀑布,翩翩起舞的水中仙子,獨特悠揚的民族音樂,拉開了演出的帷幕。
    曾獲中國第6屆荷花獎的苗族舞蹈<水姑娘>,將演出帶入佳境:盛裝的姑娘們嬉戲在花溪水邊,溪水清澈,煙波縹緲,時而碧波起伏,時而水波連連;蘆笙飄搖,時而激揚,時而憂傷;水一樣的苗家姑娘,頭頂苗家銀妝,肩披黛蘭粉綠,旋轉著曼妙身姿,變幻著芊芊舞步,融化在那青山綠水間……,眷眷的深情,幽幽的愛念,化作一道美麗的風景線,傳神地訴說著苗家女兒的多情。
    看著舞臺上那些正在歡樂起舞的少女們,百鳥衣百褶裙,繡花鞋織花帶,精緻的刺繡,色彩斑斕的民族服…….,好像將我帶回到了少女的時光,隨著音樂的起伏,似乎我也成了舞臺上的一員,置身於風景秀麗的貴州自然風光之中。吉祥的錦雞,美麗的舞蹈,隆重的儀式,當年的圖騰,演化為今天的歡樂慶典,我和應著這眼前原生態的文化,與苗家姑娘一起唱著一首純原生態的歌曲,純樸古風的曲子,柔美的民族風韻,緊緊扣住了我的心弦。
    多麼的色彩斑斕啊……曾經,我們是多麼羨慕能夠如此色彩斑斕。記得小時候,我們自小學起就停了課,無事可做的一幫孩子們就常常圍聚在樓下的大操場上看著<東方歌舞團>的舞蹈演員練功,同時也有模有樣的跟在後面,照葫蘆畫瓢。久而久之也能跳上一兩段舞了,到了軍宣隊進駐學校,我也被選上了校宣傳隊。當全國上下一片灰藍色的服裝時,唯獨在宣傳隊跳舞時可以穿上一些漂亮的色彩鮮豔的舞蹈裝,那個自豪呀,那個威風呀,這一切都好像是才發生沒多久的事。
    “敲起銅鼓,吹起蘆笙,端起米酒,捧上鮮花……”甜美的歌聲將我的思緒再次帶回了現場。《反排木鼓舞》象徵著吉祥豐收;山谷中的岜沙漢子,彪悍詼諧的舞姿,粗鄺奔放的鼓點,張揚驕傲的步伐,發式獨特奇異,獵槍配鋒利的鐮刀,一幅幅畫面,一個個面孔,蘊含著苗家古今傳奇。
    當侗家姑娘一路走來,古老的質樸原始的侗族大歌徐徐唱出,有如天籟之音的《禪之歌》,優美的音樂蕩漾在整個音樂廳。柔美的侗寨《多耶》舞,與假聲演唱洪州琵琶歌相合,展現的是侗族文化的別樣風情。
    瑤族歌舞《飛溜飛》,表現出了在風光迤邐的,森林茂密的瑤麓山,那些瑤家年輕的的姑娘小夥們,在大自然的懷抱中溫馨纏綿,享受著浪漫的春天氣息。
當報幕員說出仡佬族民歌《情姐下河洗衣裳》時,還以為是我們小時跳過的《洗衣舞》呢,可是此洗衣舞非彼洗衣舞,這幕洗衣舞是仡佬族的洗衣舞,那多情的少女、那眷慕的情意都在表現在男女演員的舞姿上。
    一出出,一幕幕,精彩絕倫的詩舞表演,色彩斑斕的服裝燈光,把少數民族文化表現得淋漓盡致,將演出推向一個又一個高潮,貴州,這個美麗的多民族的省份,在一陣陣歡樂的詩舞聲中,得到了完美的展現。
    今日的貴州不再是小學課本中所認識的“黔之驢"中的那個“黔"了,不再是我們以前所說的那個窮山僻壤了,現在的貴州是一個天然大公園,有著無可匹敵山、水、洞、林、石,中國共56個民族而貴州就有49個,獨特的山水風光,濃鬱的民族文化,純樸的古風,豐富的資源,正是我們眼前絕美的聲、光、畫、色、舞所詮釋的貴州。  
   以前很感懷楊麗萍的《雲南印象》,將雲南的民族風情演繹得入木三分,現在的《多彩貴州風》,可以說是西南表演的另一奇皅,遺憾的是貴洲風中沒有一位靈魂式的人物,可以讓世界的媒體有聚焦點。
  我們喜聞樂見中國有更多更好的作品可以面世,讓世界瞭解中國,讓中國走向世界。
=====================================================================
 
 
長白雲裡染丹青        穆迅
 
 
    蒼穹下,草坡上,樹蔭裡,畫筆在紙面上飛舞,山水逶迤鋪陳於寸尺世界。一群華人寫生者正散佈在高坡上,面對大海、青山、藍天、綠草,或支架或盤腿席坐揮毫作畫。引來路過的旅遊者們不禁駐足觀賞。他們是誰?原來是新西蘭中國美術家協會的畫友們采風寫生之旅在風景如畫的北島北部展開。
    你看,畫壇高手、譽名海內外的著名畫家曹俊風衣獵帽,對開畫本攤於草坪。時而抬頭凝看,時而低眉索思,修長畫筆或側或拖或點或撚,黑白水墨淡濃相依,一抹清香山水躍然紙上。
    那邊,濃蔭樹下,色彩斑駁的畫箱支立,畫布頂風豎架。一碩壯大漢布衣獵獵而站,手中飛舞畫筆,輕塗漫抹,美色如真的海景油畫,魔術般地幻化出布面。他不是別人,正是畫壇老將,仍葆青春,耕耘不輟名譽中洋的畫家鄧邦鎮。
    席地而坐的盧波老師、畫具拖車隨身的瞿兆年、借木樁為凳,假膝作圖的朱淑清等等眾人各顯身手,彩色塗描,炭黑抹手,一一勾畫出幅幅妙幻各異的精彩圖畫來。
    景,觸動著畫家們的靈感。心,演化著物景的靈魂。心、景的交融,中西繪畫的碰撞,更勾起思鄉的情切與眷戀長白雲之鄉(注一)的不舍。但願我們能用畫筆構架出一座貫通中新的彩橋,橫跨重洋任朋友們自由來往。而此次的畫友采風正是為了這架美麗的彩橋添磚加瓦。
    話說回,此次采風之旅始於二月二十五日,那天晴空如洗,陽光明媚。新西蘭中國美術家協會畫友們一行十幾人,乘坐巴士離開奧克蘭一路北行。第一站便是著名的Whangarei藝術村-----Quarry Arts Centre。對於鄧邦鎮、盧波老師二人來說,此地是故地重遊。他們曾在這裡度過了兩年的藝術生涯。藝術村類似于北京的宋莊,是畫家積聚的地方。不過這裡的藝術村更加小巧、原始與人文。所有的建築全是藝術家自己利用廢舊物品搭建而成。經他們精心設計、藝術加工,卻是別有一番風味與養眼。鄧、盧二老師與當地藝術家生活在一起,藝術創作在一起,那點點滴滴的陳聞舊事,就像那村中大樹上吊掛的星星點點藝術品,永遠存寄在人們的記憶中,成為永不磨蝕的紀念品。離開藝術村的時間到了,我們卻遍尋不到盧波老師。原來她正與工作人員打聽過去的舊友。她的心仍牽掛著他們,仍深情探問XX還在執拗地追求嗎?
    傍晚,畫友們下榻在Paihia的旅館裡。寬闊的草坪,高大的棕櫚樹群,波水粼粼的海灣,星星燈火映照著深藍絲絨般的晚暮。夏夜涼如水。眾人圍坐一起,品茶賞景。青年畫家徐捷展示出近期新作,供畫友們賞評切磋。一張張飛馬奔騰圖印證著他對藝術的熱愛與不舍。從畫馬之道的話題不覺轉到人生、繪畫與境界。感歎人生處境宛如萬花筒,紛彩雜眩,但對藝術的摯愛卻是永生不棄。這樣的理念是眾藝術家的共識,也是藝術家一生的追求。
    第二天,依舊陽光燦爛。眾畫友們來到緊鄰市區的“懷當儀簽約”的歷史重地。此地是兩百多年前,歐洲移民與當地毛利族群和平簽約的見證地。協約的簽訂奠定了新西蘭國家的組成。可是由於協約中語言的差異與理解的不同,雙方積怨至今,以致每到這一慶典的日子,會場上總有毛利人抗議示威。
    紀念主場位於高地的頂坡上,三面環海。坡面綠草如茵,中央矗立著高聳入雲的巨型旗杆,一面新西蘭國旗映著藍天迎風飄揚。草地的另一頭,叢樹連蔭,毛利會堂隱秘于密林中,那紅色的門雕與綠葉蔥蔥相得益彰。從林蔭道邊向外望去,海碧如蘭,雲翔晴空,綠島棋布,一派和平景象。協約簽訂於此,應彰顯和諧安詳。生活在這塊清玲淨土的人們,不令你是原居還是後移,世襲還是五湖四海,更要相濡以沫,攜手共進,同建美好家園。
    巴士蜿蜒行走在鄉間公路上,車的兩旁景象萬千,忽而小鎮靜謐,忽而磅礴大灣,忽而極目千里,忽而深林障目。大綠波濤,飛雲盡天。不知不覺竟已斜陽,路上車也漸多,屋舍連綿,奧克蘭到了。
    來到集聚地曹俊的家裡,似乎大家意猶未盡,又在他的畫室裡觀賞起他收藏的畫冊。畫冊畫幅多與原作同大,製作精細幾可亂真。
    曹俊先出示小幅山水長卷,略加簡評。繼而拖出稍大尺寸山水圖,再作解構。爾後相繼展出更大更精更震撼人心的古宋山水,懸掛於牆。幾番展示,猶如精彩情節劇,一層層鋪墊,一節節推高,曹俊站在巨幅古宋山水前,指點江山,激揚文字。中華瑰寶在這浩瀚大洋中的一角閃耀著璀璨的光輝,令室內全體畫友們折腰。
    窗外夜幕降臨,畫友們卻仍留連忘返。是啊,在中華文化瑰寶面前,一群久居長白雲間的華夏遊子,應該做些什麼呢?
                                                  2012/2/29 於奧克蘭
注一:“長白雲之鄉”毛利人對新西蘭的稱呼。
=====================================================================
 
 
               劉興
 
 
    人老了,瞌睡少了,不是睡下好長時間睡不著,就是早早地醒了。睡不著,醒了,就想東想西,想前想後,想新想舊。想著想著,就更睡不著了。有時候想著想著自己就笑了。因為有些事情太有意思,太好笑了。 從今天開始,我把夜晚睡不著想起的一些有意思的事情記敘如下,和大家分享樂趣。                                 
 
                                  乖狗
 
    國民黨時期,有一所赫赫有名的軍官學校叫“陸軍黃埔軍官學校”。據說黃埔軍校是上世紀廿年代由前蘇聯史達林幫助孫中山創辦的,地點就在廣州黃埔。國民黨軍隊的許多著名將領都來自“黃埔”。建校後蔣介石一直擔任校長,所以“黃埔”出身的將領所帶領的部隊,都是蔣介石的嫡系部隊。
    八年抗日戰爭階段是黃埔軍校的鼎盛時期,全國各地有九所分校,其中以設在西安城南五十裡長安王曲鎮的七分校最為有名,規模也最大,最多時有八千學員。校長是黃埔一期的畢業生,蔣介石的愛將胡宗南將軍。
    黃埔七分校在王曲鎮的時候,尤其是抗日戰爭八年中,王曲鎮是西安郊區最繁華的鎮子,除七分校外,還有西安市裡一些富戶為避日本飛機轟炸,也把家從市里遷到距秦嶺不遠的王曲。鎮上雖然只有一條百多米的街道,但街道兩旁店鋪林立,家家生意興隆。其中一家肉鋪生意非常紅火,顧客除七分校的將官灶,教官灶,學員灶,飯店及四鄉農民和居民外,還有一條狗,這條狗不僅是肉店的一位常客,也是王曲鎮一道亮麗的風景線。這條狗每週最少三次光顧這家肉店,這條狗是一條純種狼狗,全身主色橙紅,背部偏黑,通身皮毛閃閃發亮,身高二尺,身長三尺有餘,兩耳尖豎,實在精神。最奇特的是它的脖頸下面掛著一個鐵絲筐,筐上部有卡蓋,狗一路小跑來到肉店,吐著舌頭,站在肉架子旁,肉店的夥計笑著給牠打招呼道:“老買主來了”。接著打開狗脖子下鐵絲筐的卡蓋,取出錢,割五斤肋條五花肉裝進筐內,蓋好蓋,再給狗嘴裡塞上一小塊帶不少瘦肉的骨頭,狗就轉身出門了。狗銜著骨頭出門後,穿過密密麻麻的行人,向南直向七分校大門走去,邊走邊嚼骨頭。街上的人也都習以為常,不搭理牠。只有頭次看到牠的人,才驚奇的叫道:“這狗真乖!”更奇特的是,這條出來買肉的狗一本正經,專心致志,心無旁鶩。看到別的狗和貓,它也從不搭理,更不追逐,像沒看見一樣。別的狗和它親熱前後的跟著牠,它也視而不見,照直走它的路,以最短的時間,最快的行速,回家向主人交差。主人取出肉,照例要獎勵牠一番,恕不細表。噢!我還忘了,這條狗的名字叫“黑虎”,它的主人是七分校的教官,大名姚春華。姚教官是山西臨猗人,當時不到卅歲,正是年輕有為時,他中等個子,體魄健壯,一身筆挺的軍裝,武裝帶黑紅鋥亮,黑馬靴擦的一塵不染,烏黑發光,四方臉,高鼻樑,兩眼炯炯有神,非常英俊。姚教官不僅軍事教學能力強,還養了貓,鵝,雞,鴿。他把這些動物都調教的十分聽話,很有規矩。由這些事情看,姚教官是一個很有能力的人。但這樣一個能人,在四九年以後生活無著,一度靠賣醋為生,後來在一個小工廠燒鍋爐。姚教官于上世紀八十年代去世。
=====================================================================
 
 
  假如雷鋒沒有死        傅金枝
      
 
        唐朝白居易有一首詩,其最後幾句為:
                     周公恐懼流言日,   王莽謙恭下士時。
                     假使當年身便死   一生真偽有誰知!
        這首詩是說,人生很長,是真是假,是忠是奸,短時間難以辨別。像周公如此忠貞,當初卻遭到流言誹謗;王莽謙恭下士,日後卻是一個大奸!
        拿著上述這首詩套到雷鋒身上,我以為並不妥當。周公是一個有大智慧的人,王莽是一個有大心計的人。而放牛娃出身的雷鋒,只是一個是一個普普通通的人,雷鋒在部隊上儘管只有短短兩年多的時間,但其所作所為,完全可以看出他的本質,他的為人。他是一個純樸、正直、心地善良的人。
        問題是在那個政治詭秘的年代,在那個將人也要塑造成鬼的年代,他雷鋒能獨善其身嗎?雷鋒還能做他的雷鋒嗎?
        那是一個突出政治的年代。那是一個階級鬥爭越來越嚴重,越來越複雜的年代。那時對一個人的評判,為人民服務了沒有,做了多少好事固然重要,但更為重要的是,在“越來越嚴重”,“越來越複雜”的“階級鬥爭”中,是否站對了立場,站穩了立場。當年所有的人都必須首先是一個政治人物,他雷鋒更是不能例外。
        假如當初雷鋒沒有死,他一定還要繼續做他的雷鋒。他一定會繼續“忠於革命忠於黨”,繼續“愛恨分明不忘本”,繼續“立場堅定鬥志昂揚”;繼續“讀毛主席的書,聽毛主席的話,照毛主席的指示辦事,做毛主席的好戰士”;他一定會繼續“對待同志向春天一樣的溫暖,對待工作像夏天一樣的火熱,對待錯誤像秋風掃落葉一樣,對待敵人像冬天一樣地殘酷無情”;他一定會繼續“毫不利己,專門利人”,到處做好事;還有,一件很重要的事情是,他一定會繼續寫他的“雷鋒日記”…….
        雷鋒當然明白,政治才是最最重要的事情,如果他沒有死,這件事他不能出錯。他必須跟著形勢批楊憲珍的“合二而一”;批馮定的“共產主義人生觀”;砸爛“中宣部閻王殿”;以及緊隨其後的批鄧拓、吳晗、廖沫沙;批判彭、羅、陸、楊;直至後來批劉少奇,批鄧小平,批陶鑄;批楊、余、傅;批王、關、戚;批陳伯達;批林、批孔;批鄧反擊右傾翻案風;批水滸批周公……更為要命的是,他必須時刻“擦亮眼睛”,以極其敏銳的嗅覺在他的同事中,師長中,親友中尋找被批判的物件,以顯示他政治的正確,階級鬥爭的弦繃得有多緊,立場多麼堅定。
         這一切雷鋒如果做得很好 ,讓某人覺得他在“階級鬥爭”中是一個可造之才  ,則他可能成為一個不大不小的官員。就像山西的陳永貴,西安的吳桂賢,遼寧的李素文,河北的呂玉蘭,珍寶島上的孫玉國……我相信這些人都是一些善良的人,一心想做好事的人,可他們後來的結局是什麼呢?他們後來的所作所為,甚至是一些惡行,難道不都是被時代逼迫的結果。 假如雷鋒也走上了這條道路,那麼雷鋒能夠逃脫和他們一樣的命運嗎?
        當然雷鋒更可能走上另一條道路。他一定看透了政治的黑暗、汙濁和殘酷,看清了“階級鬥爭”學說的荒誕。他也許會大徹大悟,放下了一切的虛榮,回家抱孩子去了。他也就銷聲匿跡,淹沒在芸芸眾生的汪洋大海中了。
        在那個年代,和雷鋒一樣的千千萬萬的勞動模範,戰鬥英雄,各行各業中的先進工作者,先進分子,活學活用毛澤東思想的積極分子,他們不都是在默默無聞中或是已經死去,或是已經進入他們的暮年?多年來,他們被政治的風浪吹來打去,被政治的畫筆在他們的臉上塗來抹去,被政治的黑手把他們當成橡皮泥捏來捏去,用得著時就把他們塑造成政治玩偶、政治妓女,用不著了就將他們當作棄履一樣扔掉。幾乎所有的人最後不都是這麼一個下場嗎?
        但他們中的大多數是一個好人,一個善良的人,一個有道德的人,更是一個個普普通通的人。是時代一會兒將他們不適當地拔高,又是時代將他們拋棄。他們的命運也折射出我們整個民族在那個時代所遭受的苦難。
       如今社會道德的水準確實糟糕。可 要想提高社會的道德水準,何必捨近求遠,何必舍今求古?何必非要請出雷鋒的在天之靈呢?只須各級官員都能以身作則,少利己,多利人,公佈自己的財產,讓社會監督,做一個一心為人民服務的廉潔的官員。果能如此,對於帶動、提高社會的道德水準,效果會好得多。並且這樣一來,人民也會心安心順,也不至於產生這麼多的積怨和不滿,這樣才能達到上下和諧,社會安定,政府也就不必費那麽大的勁去搞什麼“維穩”了。又可把大把“維穩”的錢,用來提高人民的福祉,人民就愈高興,這社會就越穩定,你看這事兒有多好!
                                              201234日於奧克蘭
=====================================================================
 
 
黃金時代最後的華爾滋        薇薇
 
 
    1860年至1910年“環城大道時期”是維也納的黃金時代,維也納從幾個世紀以來的“音樂之都”一夜蛻變為“音樂、建築、繪畫、醫學、戲劇、文學、心理學、哲學”全方位文化藝術之城,唯至此時,維也納才有資格與巴黎比肩,才有資格向倫敦看齊。“環城大道時期”是維也納的太平盛世,是新舊交替、社會嬗變的時代,充盈著理性與感性的裂變,道德與本能的衝突,科學與精神的爭鋒,貴族等級向民主自由的妥協,傳統審美向現代功能的讓步,前衛“分離派”向古典巴羅克的挑戰。那是一個光怪陸離又真實無比的時代,一個井然有序又暗潮洶湧的時代。
    維也納的城市居民從1860年的47萬人激增至1910年的200萬。普通市民陶醉在歌舞昇平之中,他們辛勤勞作,安分守己;他們積攢財富,享受生活;他們醉心藝術並積極參與。他們在歌劇院練就了出色的鑒賞力,能欣賞音樂大師的交響樂和古典歌劇,任何一個錯誤的音符也難逃他們的耳朵;他們去城堡劇院觀看戲劇,學習文雅的談吐和高尚的情趣,他們能察覺演出時最輕微的瑕疵,並對首席演員們如醉如癡。他們喜歡逛公園,喜歡節日的慶祝活動,喜歡鮮花彩車遊行、露天音樂會、宗教節日、軍事檢閱、豪華的葬禮,總之一切都有無窮樂趣;他們去維也納森林葡萄莊園暢享美酒,在城市咖啡館裡品嘗美味蛋糕。
    維也納的新興資產階級火速崛起,猶太人是主角,猶太人從1860年的3千人增長為1910年的175千人。猶太自由主義者嚴守等級,效忠皇帝,他們宣導進步,熱愛法制。富有的猶太商人、銀行家、企業家已從皇帝和貴族手中接過重擔,成為維也納藝術保護人,大力資助畫家、雕刻師、詩人、音樂家維持生計,竭心盡力使維也納的文化藝術維持在很高的層次。猶太富商的下一代繼承了父輩對藝術的熱愛,在藝術環境中耳濡目染,他們比父輩走得更遠,他們不僅僅是藝術的贊助人和保護人,他們乾脆放棄繼承祖傳的商業,直接投身到藝術行列之中。
    黃金時代的維也納人才輩出、群星薈萃,在任何一個領域都達到了歐洲頂級水準。思想界巨擘有佛洛依德、維根斯坦、恩斯特·馬赫。佛洛依德的精神分析解構人類的夢境、欲望、潛意識和本能,維根斯坦是20世紀最偉大的哲學家之一,恩斯特·馬赫是哲學家也是物理學家,是“維也納學派”的領軍人物。維也納的文壇呈現出前所未有的輝煌局面,霍夫斯塔爾、施尼茨勒、羅伯特·穆齊爾、貝爾·霍夫曼、赫爾曼·巴爾、阿爾滕貝格、斯蒂芬·茨威格等都是熠熠閃光的名字。“新浪漫派”詩人霍夫斯塔爾十六歲就寫下不朽的詩篇,創造出無懈可擊的完美,他的詩劇《提香之死》,歌劇《玫瑰騎士》所達到了詩意語言高度,至今德語界無人可及。施尼茨勒因其著名戲劇《輪舞》的情色甚至被起訴,他的長篇小說《通向開放之路》描繪維也納猶太人的困境和彷徨,他是“青年維也納”的領袖,也是佛洛依德的好友。所有上面提及的這些非凡人物恰巧全部都是猶太人。
    維也納為他們的畫界巨匠克裡姆特、埃貢·席勒、柯柯什卡自豪,並在“分離派”運動的性愛、欲念、死亡之人生真相中沉淪,在象徵主義的自我世界和內心之旅中眩暈。維也納為他們的音樂大師卡爾·戈德馬克、古斯卡夫·馬勒、阿諾爾德·勳伯格歡呼,勳伯格首創“十二音無調體系”,是對傳統古典音樂和浪漫音樂的徹底顛覆。三位母音樂大師碰巧都是猶太人。奧斯卡·斯特勞斯、弗朗茲·哈賴爾、萊奧·法爾、埃梅裡希·卡爾曼使維也納的圓舞曲和輕歌劇再創高峰,《風流寡婦》、《吉普賽公主》風靡一時,獲得世界性的勝利。
    環城大道工程的規模曾使整個歐洲相形見絀,是一批著名建築師的傑作,只是他們設計風格一味復古,他們的才華被掩蓋在傳統桎梏下,直到名馳遐邇的奧托·瓦格納,以及他的高足霍夫曼、莫塞規劃設計第二浪潮的諸多工程項目,成為維也納建築史上的里程碑,引領維也納走入現代化的二十世紀。
    維也納經濟學成就享譽全球,卡爾·門格爾是維也納經濟學派的奠基人,擔任過維也納政治經濟學主席,他的《經濟學原理》和邊際理論掀起了“新古典經濟革命”,也稱“邊際革命”。他的忠實門徒,後來奧地利的財長博姆巴維克,對卡爾·馬克思的理論作了學術上的強烈批駁,發展了老師的供給需求決定價格的理論,邊際效益遞減理論,成為當代經濟學最堅實的基石。第三代維也納經濟學派路德維希·馮·米塞斯研究通貨膨脹,研究政府控制的經濟與自由經濟的差異,堅決排斥唯物主義,早早預測到蘇聯那種社會主義必然失敗,因為完全不符合經濟規律。
=============================================================
 
 
七律二首                虎山龍
 
 
新西蘭毛利木雕藝術           
 
(下平二蕭)
粗獷誇張世獨雕,刀功技法向天驕。
 
傳奇重繪成圖案,故事輕描敘史謠。
 
構想自然神味遠,造型純樸美姿遙。
 
魅風時有軒昂勁,古拙香葩惹客潮。
 
 
紐秋感言
 
(上平十一真)
紐季逢秋卻像春,草芳樹綠茂如茵。
 
暖風吹過柔絲柳,喜鵲飛鳴妙意珍。
 
碧水煮霞舟客戀,彩雲戲月夢娥氤。
 
怡然景色花酣豔,迷幻舒心醉比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注:當我生活在奧克蘭的時候,是很少看見柳樹的,但來到懷卡托地區,卻看到不少垂柳,這讓我感到非常親切。
 
 
 ==========================================================================================
 
                   一百
 
 電話﹕09-6317488   E—MAILccsalon8@gmail.com
                 
 慶祝“以文會友”專欄出版第一百期!
 
 
l  海港灣瑣記                                 橋人
l  薛乃印出書                                 大衛王
l  -------------------------------------------------------
l  維也納的猶太人                             薇薇
l  -------------------------------------------------------
l  助養與被助養                               珂珂
l  笑談“報應”                               宋林玫
l  我的“演員”生涯 (一)                    穆迅
l  -------------------------------------------------------
l  七律四首  春夏秋冬                         虎山龍
l  -------------------------------------------------------
l  <> 第二十五章  哀思無盡                  何學威
 
=====================================
編者語
   “以文會友”專刊出了一百期了,真不容易。沒有錢的誘惑,沒有刀架在脖子上,每個星期你必須自願地坐在電腦前,像虔誠的教徒定期禱告那樣,恭恭敬敬送上一份心靈的告白。有多少人能這樣做?有多少人能做到一百期?只有我們的文友,一群只知付出,不圖回酬的多情文癡。
    感謝你們,新西蘭華文文壇的驕子們。有了你們,華文文壇的這片天才更加透明湛藍,更加陽光明媚。你們的勞作給讀者們營造了一方美好健康的樂園。讀者們也不會忘記你們的。
    一百期過去了,她應該還有下一個一百期。
    珍惜她吧!讓我們共同努力!
 
 
=====================================================================
 
 
海港灣瑣記        橋人
 
 
    BalmoralDominion路交界處的大衛王攝影店去,那時大衛先生仍在忙著招待顧客。週末似乎顧客更多。牆上掛著各類人物照片。還有幾幅大油畫,碧藍的海,細軟的沙灘。
    來店裡的毛利太太特別喜歡那副裱裝的戲虎孩兒的照相,孩兒多可愛啊。那是大衛先生的兒子Jonathan。毛利太太說家裡掛滿了中國藝術品,就差這類風格的照相了。七八歲的Jonathan聽出太太在表揚他,高興地滑著自己的手扶單板滑車在店裡穿來穿去。
    前幾天拜讀了大衛先生的新作《魚牙兒》,其中的史蒂文和中田雅子讓人印象深刻。這六七萬字的劇本居然是他天中抽時間寫完的。跟大衛先生類似,以文會友裡面的眾文友們大都各有自己的主業,經營文字只是副業而已。
    我好奇的是他們從哪裡擠出這麼多時間來寫作。
 
    我們四點出發,在Potters Park附近接上了康妮,然後轉上一號高速往北馳去。
    康妮是中文先驅報的記者。算算也是同行。但我是枉修了數年新聞專業,到現在仍未正經做過記者。估計以後也不會從事一線的報導工作吧。
    我是挺佩服女性媒體從業者的。大學的許多同學都已經就職於各類媒體,和男同胞一樣,女同胞也要做夜班編輯,要加班,還要奔跑在新聞一線。想想都是累人的。紐西蘭的華文媒體比想像中的要繁榮,但似乎從業環境也並不是那麼理想。說話自然是自由的,人際卻紛繁複雜。
    車經過北岸大橋,潮水似乎已落,遠遠地露出了褐色的沙岸。天氣轉好了許多。高速路兩旁的草地有了些秋天的意思,綠色中透著鵝黃。緩坡舒展著,延伸著。夕陽遍灑四野。多麼平凡而悠閒的下午哦。
    在銀穀往右一拐,順著Whangaparaoa一直往東開。我們已經在狹長的半島上了。
    紅頂房子,是Gulf Harbour Lodge。施先生迎出來,他是旅館的主人。
    旅館引來一灣海水,蔚藍而清幽。水邊有亭閣,還有個鐘樓,然後是林蔭草地和散步的小道。若不是西洋元素仍在,那活脫是江南園林的佈景。我與傅先生房間的陽臺便朝向這灣海水。那兒停靠著許多高大的帆船。
    陸續地來了潘先生、安妮、蘇先生、Gillian一家、王先生、RonPortia辛苦地張羅著。大家聚在飯廳聊天。見到了穆先生及太太,林先生及太太,Coco。四五個小孩子跑來跑去地玩耍。潘先生傅先生在聊《紅樓夢》,我問蘇先生穆先生早年紐西蘭華文報紙的故事。
    女士們各自回房換上了旗袍。真如安妮說的,“個個頭鬢插花、釵環叮噹、手執羽扇、輕移蓮步,有點三十年代的淑女模樣”。我們頓時覺得穿越到了懷舊的老上海。Portia本來要求所有男士也要穿唐裝的,結果只有大衛先生及Gillian的先生符合要求。我們其他人等著席上罰酒。
    華燈初上的時候,豐盛的晚餐已經好了。酸辣魚、爆炒蝦仁、醬牛肉、海鮮炒飯、京味包子、涼粉、紅燒肉、牛肉炒芹菜、耗油青菜、青豆肉末、涼拌菜等等,讓人應接不暇。施先生拿出了白酒款待客人。在海外喝中國白酒,多少都是件奢侈的事情。一時間,觥籌交錯,起座而喧嘩者,眾賓歡也。
    同人網主Portia精心準備了一台同人網奧斯卡頒獎晚會。幽默而親切的獲獎名目,富有特色的獎品以及大夥兒各具想法的獲獎感言,洋溢著許多歡樂。
    適逢穆太太的生日,大家一起唱生日快樂歌,吃蛋糕。我讀過穆先生回憶早年在紐西蘭的散文,裏面打電話給穆太太的一節,真摯而感人。那都是二十年前的事情啦。
    然後便是旗袍秀、成語猜謎,至深夜方散。
    傅先生和潘先生一樣是理科背景,但卻對人文知識相當瞭解。他聊教育,聊各國人的性格,也聊了很多往事。對我而言,實在算是“聽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
    知青文學、傷痕文學以及《陽光燦爛的日子》的電影,都是我愛讀愛看的。但那蘊含其間的痛或者恨或者無法言表的感情,唯有親身經歷者才能真正理解。
    我和傅先生聊天到淩晨四點才睡。那時海潮的聲音若有若無。
    翌日早上先生女士們隨口即唱的革命歌曲,都離我們這一代人很遙遠了。窗外的雨飄在水面上,那是南太平洋的水呵。
    再東邊便是莎士比亞公園,又稱孔雀島。我們去園子裏逛了一圈。坡上成群的綿羊,在安詳地吃草。豪拉基灣上,遠處的是點點白帆。
    大概因爲細雨的緣故,孔雀都藏了起來。聽說晴天時,它們都在草地上走來走去,偶爾會張開華麗的大尾屏。
    沙灘上有海鳥在單腿佇立著休憩。園子裏的聖誕樹仍開著紅花。
 
 
=====================================================================
 
 
薛乃印出書        大衛王
 
 
    現在,什麽人都敢著書立說,連殺妻坐監的薛氏乃印也不閑著。
    應該說薛氏當年在華界還真算個人物。
    能文能武更能殺妻棄女,潛逃後被引渡,強制伏法也不認罪。
    監獄裏別人待著就待著,他待裏邊除耗用納稅人銀兩不說,還不思改悔。動不動造出勢來,著書出書,鐵案也要用筆捅個窟窿,撩撥的華界大衆眼球老往他身上瞅,攪得華社經常微瀾掀動,讓你不嘆他是個人物都由不得你。
    能文是許多人的長項,可能武卻是許多文人的短項。
    能武還能被一幫人尊為“宗師”的徒有何人?華界扒拉來扒拉去,除了嚴欣,張洪寳,也就數薛乃印這寶貝疙瘩啦。
    要說也不知咱紐西蘭華界幸也不幸,還真讓咱生生攤上了一個。
    薛乃印和這些大師都是老鄉,年齡相仿經歷相仿學歷相仿,要命的是連能寫會說雲山霧罩神龍不見尾的吹噓手法也一模一樣,
    也許華界常年風生水起,各類大師太多太濫,薛乃印被尊爲大師竟覺得掉份兒,終於自詡為“內勁道宗師”——宗師比大師整整高一個級別不是?
    當然,薛氏雷聲大雨點小,動靜造得遠沒有那麽大規模。即使鼎盛時期,所謂的內勁道宗師下麵跟著嘈嘈的,也就十幾個人七八條槍。
    可是,沒有人馬的薛乃印可以造出無數人馬以壯聲威,這些人馬全都活在他的文字中。這一點讓你不服都不行!
    薛乃印最爲過人的本領,就是著書立説,用文字忽悠你。能把無變成有那是手上技法,可把無硬吹成有,那不僅是筆頭子厲害,其用心之無恥,其面皮之鈍厚,其內心之險惡,一般人孰能匹敵?
    當年的薛氏乃印,在華界生凴一張忽悠大嘴和一支禿筆,無中生有地打造出一片天花亂墜虛無縹緲的功夫世界。
    相信,許多讀者都從當年的本埠華文報紙上或多或少看過好幾本自傳體的薛氏傳奇,這些傳奇將所有地攤文學中橫空出世的功夫包裹薛氏一身。於是這樣經過無恥包裝的薛乃印在華界粉墨登場,最終讓整個華界蒙羞,上演了一出轟動世界的醜惡劇。
    薛乃印是炒作高手,曾出版刊印過十幾本書,薛氏文體從來都是雲山霧罩首尾不見,情色暴力無所不包。許多情節他可以隨意從任何一本地攤書刊、任何一部電視劇情節中摘錄。他知道只要給主角加上“薛乃印”仨字,那既有的功績偉業就一併是自己了。
    對他而言,謊言重復十遍,別人沒咋地,他那裏已經是真理了。 這是他成功的秘訣,也是他一再故技重施屢施屢中的地方。
    當然,這也是他過人的地方。薛乃印拔著頭髮上天的本領令人嘆爲觀止,當初不光華界大多數人爲其蒙蔽,喜愛文學有相當文學功底的劉安安也為其蒙蔽,想不到最後竟命喪其手!
    稍有良知的人即使做了壞事,恐怕也會在監獄裏頭洗心革面,懺悔自己一輩子。但薛乃印不會!儘管鐵證如山,儘管當年在墨爾本拋下只有六嵗的小南瓜隻身逃往美國半年的罪惡十惡不赦,可他不會認罪,因爲那樣就不是薛乃印了。他以爲鉄嘴鋼牙死不認罪就可以推翻法庭裁定的罪名,就可為自己開脫罪責,就可以借助部分媒體喪失公義的推波助瀾,從而僞造出一個無罪的虛無世界。
因此他借助媒體一遍又一遍向華界呐喊:我不是兇手!因爲他相信,只有堅持不懈地鼓吹和抵賴,他就一定會獲得成功。
    應該說薛乃印又一次成功了。在監獄修煉中,薛大師的“內勁道功夫”修煉到宗師的第幾層界尚不清楚,但拿捏華眾心態的把握性,拿捏媒體的獵奇嗜好的把握性顯見又精准了許多。
    他深愔大衆對其所処之地的不知和好奇,深知媒體對他所做過的醜惡事情的關注度始終不曾消減,他的任何一個動作都會引起華界關注。
    而這些恰是他人格一直膨脹虛妄的墊腳石,他比任何人都明白:媒體是他成功的另一隻翅膀,只要他塑造完成了寫作這只翅膀,另一隻現成的翅膀會隨時和他一起煽動,那在華界的造勢洗罪,在華眾的風生水起一定在他的操控之中。
今天薛氏出書發售,必然引發出華界一片喧鬧。但這樣的醜劇一遍遍在華界重演,這樣的謊言能在華界裏獨享一片天空,不能不説這和我們華人文化中自淨糟粕的能力太弱正氣太弱息息相關。
    人們對這樣沒有道德底綫的商業炒作行爲除鄙夷和困惑外,還有理由質問:
這樣不顧公義和正義,為博大衆眼球為薛乃印脫罪呐喊營造聲勢的炒作行爲,傷害的究竟是誰?!
=============================================================
 
 
維也納的猶太人(一)        薇薇
 
 
    嫉妒是人類最普遍、最持久、最強烈的情感,是匿藏於人類內心的原罪,它與生俱來並終身相隨。嫉妒之心人皆有之,如果一個人宣稱他一生從未體會過嫉妒的滋味,那他不是撒謊,就是非人類。極少一部分人可以把嫉妒的烈焰幻化為上進的動力,更多的人只能在妒恨的心魔中自我折磨。“木秀于林,風必摧之”,樸素古言實在是千真萬確的至理。如果野心家、政治家、統治者們巧妙利用甚至大力煽動公眾的嫉妒心,製造出摧毀性的能量,那真可以掀起驚濤駭浪,比原子彈更具威力,比魔鬼還要邪惡。
    兩千年前羅馬帝國在征服歐洲中對猶太人進行了瘋狂屠殺,猶太人失去了他們的國家古以色列,被迫離開了現今名叫耶路撒冷的家園,開始了漫長而悲慘的流亡生涯。沒有祖國沒有家園沒有土地的流浪民族猶太人在歐洲各國棲息,千百年來歷經驅逐排斥流放和殺戮,他們的命運時好時壞。當他們在一地安居樂業,經過幾代人的辛勤勞作開始發財致富,商業做得風生水起,口袋裡的錢幣叮噹響的時候,就是他們快要大禍臨頭的時候。中古時期,法國路易九世因與英國交戰,為擴充國庫籌備軍餉,1253年開始大舉迫害猶太人,猶太人的財產全部充公,猶太人一部分被殺死,一部分流亡。英國愛德華一世1290年大肆驅逐猶太人,猶太人突然被罄身逐出英國,除少量隨身財物外,家產一律沒收,國民所欠猶太人的債務全部免除。十字軍東征的兩百年間,猶太人成了替罪羔羊,是被殺戮的對象。
    猶太人的命運也不總是如此糟糕,也有相對寬鬆的時期,甚至有被各國君主請回來的時候,那是當君主貴族們感覺需要利用猶太人的商業才能來振興經濟,需要對猶太人課以重稅以充實國庫,需要猶太人的錢財來使他們自己的錢包鼓脹的時候。
    奧地利猶太人的命運與歐洲其他國家如出一轍,呈現出週期性反復,這是因為無論在哪兒人性總是一樣的,人性的弱點也別無二致。猶太人經歷過哈布斯堡王朝阿爾伯特五世的殺戮,1420240名猶太人被當眾活活燒死,其餘被沒收財產,驅逐出境。到1469年猶太人又被腓特烈三世允許返回定居,隨後基本是相安無事的和平時期,儘管猶太人被課以重稅。至1670年猶太人再次被逐出維也納,利奧波德一世對猶太人全無好感,但他沒忘記利用猶太人的商業智慧,他的經濟顧問就是猶太人。其後猶太人很快又返回了維也納,接下來的兩百年風平浪靜。
    居住在維也納的猶太人數量從1857年的26百躍升為1910年的175千,維也納遂成為歐洲第三大猶太聚居城市。日益發達的猶太人不僅躋身上流中產階級,而且晉升為知識界、文化界、藝術界精英,集財富和智慧於一身。安居樂業的猶太人,經濟上富足,宗教上開明,政治上自由,文化上先進,他們鍾情維也納,熱愛仁慈的皇帝弗朗茲·約瑟夫,他們視奧地利為自己的祖國,視維也納為精神的樂土。美麗的維也納,快樂的維也納,寬容的維也納,自由的維也納,他們在那裡輕歌曼舞,安享和平,他們積累財富,代代相傳,他們相信地久天長,以為可以直到永遠,他們陶醉在夢幻的宮殿,他們沉湎在樂觀的烏托邦,他們看不到天邊的烏雲滾動聚集,不知道命運的魔手已撒下天羅地網,沒預見達摩克利斯之劍已高懸頭上。戰爭、殺戮、動亂、饑饉、流離失所、命喪黃泉、經濟崩潰、貨幣貶值即將接踵而來,他們就要跌進恐怖的深淵,被命運之手捏成齏粉。
=====================================================================
 
 
助養與被助養       珂珂
 
 
    去年,我小姨助養的一位貧困學生從北京的醫科大學畢業了。
  本來小姨只打算通過“希望工程” 助養這位同學至初中畢業,但這位同學很努力的考上了省重點高中,小姨義無反顧的答應了繼續助養。幾年後他又考上北京的醫科大學,對於助養大學生這樣一個變化,小姨自己覺得吃力了, 於是我們的家人都加入了支援,真心的想幫助這位有為的年輕人順利完成學業。
       在我們得知這位努力讀書的同學醫科大學畢業時,都非常地高興,曾經翹首企盼其將來的早日成材成為國家棟樑,也為其能很好地完成學業而自豪。
       不可思議的是:這位優秀的同學畢業很久都找不到工作,不要說在北京找不到,就是他回到了他的省城也無法找到工作!
    正當我們十分費解的時候,小姨告訴了我們她的“重大發現":原來我們這些助養者並不知道,這位同學除了接受助養之外,還在學校申請了大學的學生貸款,而大學有規定,在沒還清貸款之前畢業證會被學校扣留。沒有畢業證書的醫學生,那自然是找不到工作了。
    我們都很費解他為什麼會去申請貸款。
       在我們看來,助養的款項雖然不是可以讓這位學生豪華的使用,但學費、溫飽及適當的應酬娛樂,應該是沒有太大的問題。我們家中也有讀醫科的表妹,助養的一切花費都是這樣計算出來的。一開始我們還想是不是這位學生的家中發生了甚麼變故?但小姨說她每年都能收到那學生父母的信和捎來的土特產,他們應該與我們一樣對於其貸款的事毫不知情。
  這貧窮上進的孩子來到北京以後,怎麼會花這麼多的錢?這究竟是發生了甚麼事情?
    本來大家還想查出真像,但小姨這時被查出患了“肺癌",引起了家中的一片混亂,大家對於助養生這件事也就漸漸淡忘了。
    小姨的病情剛剛穩定,她就十分牽掛這位被她助養了近17年的學生:他還清了貸款沒有?現在他到底在幹些甚麼?是否找到了合適的工作?
       但是出乎意外的是,他像是人間蒸發了,離開了學校,手機也停用了,小姨在十分擔憂之際,幾經周折的聯繫到了那位同學的父母,才知道這位年輕人早已離開了治病救人的醫生生涯,轉而去藥廠作銷售人員。當然此舉也無可厚非,可以儘早脫貧致富,但他既沒有為父母打算過,對助養了其17年在重病中仍十分牽掛其的小姨,他一次也沒有聯絡過,完全將以前的歲月遺跡剝離得乾乾淨淨。
       小姨感到十分的無奈。  
  小姨當初助養他時並沒有想得到任何回報,只是覺得好像自己又多了個孩子在牽掛,多了份責任在擔憂,可面對年輕人的淡然冷漠,還是會有無限的傷感,17年的金錢付出是可數的,但並不短暫的17年的責任、17年的牽掛、17年的擔憂,真的如流水一樣了嗎?
       但是,現在的年輕人,連親生父母都被漠視,他怎會還記得他以前的助養者?
助養,在中國越來越普遍,助養人和被助養人僅僅是錢的關係嗎?沒有友情?親情?
    有誰在剛參加 “希望工程"的助養計劃時,想過會要回報?大家都是想為社會承擔一些義務才參與的。但將心比心,如果每個個案都如小姨這樣的結果,還能有更多的人繼續參與呢?
       不是所有有錢人的錢都是不勞而獲的,不是所有城裡人都很富裕,並不是所有人的付出都是理所應當的。如小姨一樣的捐助者,是在自己節衣縮食的情況下的愛心付出,而受惠者只懷著“不拿白不拿"的心態,沒有絲毫感恩,只能讓愛心捐助者們寒心。
       我們的社會教育是否教導;做一個有理想、有抱負的人的同時,也要有人情有親情?學會感恩?
古人有雲: 滴水之恩當湧泉相報,事實上不用湧泉相報,只要好比一個不會失掉聯繫朋友,就可以了。
=============================================================
 
 
笑談“報應”       宋林玫
 
 
    為什麼突然說起“報應“?請讀者朋友聽我慢慢道來:
    去年末回香港幾個月,特別去廣州參加了初、高中老同學的一次聚會。有幾位已經五十年沒見過面了,有些依稀還記得名字,想了很久才能把他們現在滿臉皺紋的樣子與過去青春亮麗的印象聯繫起來。但其中一位莫姓女同學卻一看就知道她是誰。因為她一直在同學記憶中印象突出。當年她在班上,尤其女同學中學習成績出類拔萃,樣子長得端莊可人,人緣又好,特別能聯繫人。小巧玲瓏的身子體育也好,大個子女生百米跑不過她。高考時都以為她一定行,誰知就她落榜了,後來人們都把她落榜的原因歸咎於她父親是資本家,反右時從自己在“解放前”購置的那棟洋樓頂上跳下自殺死亡這個原因。莫同學後來再考了一次,依然不行,只有去下鄉,在海南保亭呆了幾年,最後與一位廣州某工廠的工人結為夫妻,才慢慢“搞”回廣州。幾十年的滄桑,相談之下真的不勝噓唏!
    高中時與莫同學就比較“傾得埋”(談得來),這種感覺居然延續到五十年後的這次聚會。莫同學現在篤信佛教,她與我饒有興趣地談到佛教的輪迴報應,可以看得出她對此似乎特別想聽聽我的看法,我覺察到她似乎心事重重。
    她說剛才開車送她來的是她“老公個侄女”,不是她親生女兒,聽來她對兩個女兒有較大失落感。她說大女兒小時特別聰明,唸書“好似我”,是他們夫妻心中的寶貝和希望。可後來十四、五歲時,變得非常反叛,並絕然出走,她想方設法意圖挽回都無濟於事。一下子她無法適應女兒的變化,極為失望,之後母女逐漸疏離,感情變得極不融洽。甚至到了見面如同坡路,一談就吵的地步,激烈時曾出現女兒動手的場面。大女兒雖然出走,然而有善於唸書的本事,最後成了持證會計師。可是,莫同學說:大女兒對父母家庭的薄情自私依然如故,怨恨之情經常在親戚朋友中溢於言表。莫同學又說:小女兒本來比較純真、與父母感情較好,因為大女兒的情況,小女兒也就變成他們夫妻家庭感情的唯一依託與希望。可是也不知何故,小女兒逐漸長大後視姐姐為偶像。後來莫同學發現,小女兒聽姐姐的多於聽父母的,果不其然不久小女兒也搬到姐姐那裡去住了。有時聽小女兒打電話回來,說姐姐怎麼罵他,她要給姐姐交房租,搞清潔,可是小女兒卻對姐姐一往情深,絕無因此返回家中的意思。與姐姐不同的是,有時還記得打個電話回家,與老媽子交談幾句。
    莫同學說,不知是否由於年紀大了,夜深人靜會思量一下一生的得失。想起當年父母對自己特別疼愛,可是當父親從樓上跳下,躺在血泊之上,形體恐怖,奄奄一息。自己不但沒有哀痛之情,反而在即晚就應一群同學之邀出去與之會面耍樂。而母親在癌症末期,極為痛苦臨要離世之前,自己也沒有守於床前,直到母親在醫院離世,前去瞻仰遺容,依然沒有母女永別的痛苦、更無痛哭流涕,置孝義於無物。莫同學說:中國有百善孝為先之說,而回想自己年輕時就是一個如此不孝不義、冷漠不仁的人,真覺得後悔。現在兩個女兒如此對待自己也許就是順理成章的“報應”吧!?
    聽了同學誠懇的反思,默然片刻之後我與莫同學說:我相信出於各種原因,很多人對你的問題都會有興趣或同感,因而去思考這種問題,尤其年齡較大的人。究其原因,一種情況可能是做了自以為缺德不妥的行為,良心有所發現,內心因擔心、懼怕而考慮這個問題。另一種情況可能是一個弱者在遭受欺負後,又無法對強者施以相應行動,他或許會有這種“報應”的訴求。但是,這世界究竟有沒有“報應”?我們好像並沒有明確發現或證明過,做“好事”或“壞事”之後與報應的直接關係。雖然在生活中,我們經常可以找到似乎存在這種關係的感覺。不過相信世界上不會有這種一目了然的邏輯關係展現在我們眼前,讓你明確感到“報應”與“好、壞”事之間存在或不存在直接關係。
    我跟莫同學說,這是一種帶“玄妙”性質的問題,我們可以“唯心”地去認可,也可以假“樸素唯物主義”的經驗去相信。以你的同學我來說就是屬於那種不敢冒然認定這種關係的確存在或不存在,但又總覺得相信它的存在比較“好”的人。因為回憶自己一生的歷程,似乎也有類似的經歷呢!
    我對莫同學說:我不確定,如果年紀大了,發現心靈上有一塊因以往這樣的或那樣的原因造成的“痛楚疑惑”,宗教是否可以開解我們的心扉?不過一個相信報應存在的人,也許會注意眼前的一切都必須儘量做得合理些,因此說不定會對一個人的行為有所自我規範?是耶非耶,那就各有所見啦。莫同學以他五十年前那種眼神瞟了我一眼,說道:“都講得幾有道理!”我們於是為之一笑。
                                                   04/03/2012完稿)
=============================================================
 
 
我的“演員”生涯 (一)        穆迅
 
 
    記得是上小學三年級時候。冬天,上午課間操,同學們早已蹦蹦跳跳奔向操場去了。我一個人捧著本什麼民間故事書,磨磨蹭蹭地拖在後面,鼻子尖都快碰到頁面上,還在忘我地埋頭讀著。
    “小朋友,你叫什麼名字?”一個柔聲的問話從我腦上方傳來。我抬頭看,原來是個年輕阿姨正笑咪咪地俯身看著我。
    “穆小木。”我老實回答。
    年輕阿姨笑出聲來:“哦,穆小木,快上操去吧,不要遲到了。”
我乖乖地聽她的話,合上書急忙向操場跑去。
    操後,教導主任訓話,結尾時說了個通知:“以下幾個同學解散後請到教導處去,XXXXXX,穆小木,XXX。”
    我心裡一驚,糟糕,點名去教導處,絕沒好事。莫非那次偷出校門買山楂糕被人告發了?
    繞了一大圈,從另個方向慢慢靠近教導處,三個學生早已報到,卻沒見教導主任。坐在主任位子上的是個管勤務的老師。她看見我從窗探出頭,便急忙招手關切地叫我趕快進來。
    “有件事要徵求你們的意見。”老師和藹地開口說道:“北京電影製片廠要個小演員,他們看中了你們,誰願意去啊?”
    咳,原來是這件事,害得我白緊張了半天。去拍電影,那可是件風光事。去年,北影就借我們學校拍過“羅小林的決心”。那是電影“祖國的花朵”原班人馬拍的新片。張筠英(後是中央戲劇學院表演系青年教師、鞏俐的老師)她們穿著雪白的襯衫,花裙子,鮮豔的紅領巾,粉紅的臉蛋,在巨大銀亮的反光板前,神氣活現地走來走去。著實讓我們這些凡人小朋友們羡慕不已。
    這會兒,我也被遴選為張筠英們的小演員,真似喜從天降,哪有拒絕之理?
    事情就像老天爺早已安排好的那樣,四個同學,兩個是六年級學生,要考中學,無暇顧及這種“浪費”時光的“閒事”,另一個年紀太小不符要求。剩下只有我具備“大演員”的條件。美麗的光環自然降到我的身上!
    “穆小木要當演員了!”消息不脛而走,我在學校裡成了矚目人物。走在路上總覺得同學們用異樣的眼光在看我,時而隱約聽到竊竊私語:“他就是穆小木喔……”凡逢那一時刻,我的心“忽”下飛了起來,全身癢癢地連腳下也找不到地面了。什麼叫“飄飄然”我體驗到了。
    星期六,從住校的小學回家。爸媽一見我臉上的表情就斷定有什麼得意之事要告訴他們。他們故意不理我,憋得我渾身難熬,終於忍耐不住搶先開了口。即便是這樣,爸媽聽說我要榮膺小演員,還是大感意外。他們喜不自勝地打量著我說:“喲呵,我們家出名人啦!”
    沒多久,那個詢問我名字的年輕阿姨帶我跨進了北京電影製片廠——這個人人好奇卻又無緣透窺的銀幕背後神秘世界。
    在我幼小年齡的印記中,那裡的攝影棚是個黑不溜秋的空曠大房子,幾個穿著和我們平時不一樣的叔叔阿姨,在昏黃的聚光燈下,走來走去。一個顯得容貌出眾的阿姨,似乎是這些人們的中心人物。因為,看得出大家都在圍著她轉。她總是處在聚光燈較亮的地方,不斷有人湊到她的跟前,小聲說著什麼。有時她也好像在做指揮,調令人們顛來倒去。我那時還不知道為什麼她會像傳說裡的女皇一樣受人擁戴,只認為大概她長得漂亮吧。事後我才知道他們在拍攝根據魯迅小說改編的電影“祝福”,而那個漂亮阿姨就是劇中的主要演員,當時紅透中國的影后白楊。
    年輕阿姨一定曉得頭一次進攝影棚的小朋友,會有一顆強烈的好奇心。她開始並沒有告訴我進攝影棚幹什麼,而是帶領我到處轉。哄著我說,你看多好玩呀!我也真的被這從來沒見過的新奇世界所吸引,瞪大了眼睛東張西望。
    果然,在另一個攝影棚裡,我被領進了一座如天上仙境般的庭院。亭臺樓閣,花叢樹影,雲流水瀉。霧氣中一美麗仙女,飄裙舞袖,移步生蓮。黛眉粉面,顧盼生姿。當她的腰肢輕擺之時,滿身珠寶,細搖微顫,熠熠生輝。太好看了!仙女還沒開口,我已驚豔得目瞪口呆。可惜那時我還沒學到白居易的“長恨歌”,否則“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宮粉黛無顏色”會脫口而出。
    不得已離開那個攝影棚,是年輕阿姨拖著我走出來的。在外面轉了一圈,趁阿姨不注意,我又跑了回來。此時美麗仙女正坐在化粧室修妝。我站在她身後從鏡子裡呆看。近距離,仙女稍顯肥胖了些,但仍然靚如美女。忽然,她說話了。“天呐!”我驚呆了!要是有人還在場,一定看得到我那副張大嘴的傻樣!“是她說話嗎?”我不敢相信。可那粗低的男聲嗓音確確實實地從“她”那豔紅美唇裡竄出。沒錯!是男人的聲音!那“她”是誰?阿姨還是叔叔?我糊塗了。那時我紅領巾還沒帶哩,大人們只認得叔叔阿姨,還從沒見過叔叔“變”阿姨的怪誕事。說實話,當時的這種男女異性置換的衝擊猶如晴天霹靂,一點不為過,以至如今那個粗低的嗓音仍記憶猶新。
    直到我成年後,依然耿耿于懷,特意查了一下。電影“梅蘭芳的舞臺藝術”正是在那個時間由“北影”拍攝的。而我見到的那個“仙女”十有八九就是梅蘭芳。
    新奇的“北影廠,該看的看完了。該玩的也玩過了。言歸正傳,年輕阿姨帶我回到了我要加入的攝製組,也就是白楊主演的“祝福”劇組。
    年輕阿姨告訴我,你將在這個電影裡扮演一個地主(祥林嫂東家)的小兒子。說著她帶我走進了一間屋子,屋子的四壁貼滿了紙張,上面塗塗畫畫,有景,也有人物,有彩色的,也有黑白的,還有一些我不認識的字。以小孩的眼光,最引起我注意的是那些彩色的人物圖。還沒等我細看,年輕阿姨指著一幅圖說:“你拍電影時就是這個樣子。”我沿著她的手指看過去,一個孩子模樣的畫圖進入我的視線。他渾身上下黑棕色,瓜皮帽、馬褂,長衫。怎麼?腦後面還拖著條長辮子!這是將來的我嗎?一股無名的噁心湧上心頭,怎麼又是男的變女的!鮮豔的紅領巾呢?雪白的襯衫呢?還有筆挺的短褲。為什麼不讓我穿這些?以後讓我怎麼向人家吹牛呢?穿長袍,梳辮子,多丟人啊!進攝影棚時的興奮熱情此刻早已泄散的無影無蹤。我就像是個曬乾了的茄子,蔫兒蔫兒的,幹什麼都打不起精神來。
    後來無論是年輕阿姨教我背祥林嫂的那段名言:“我真傻,真的,我單知道下雪的時候……”還是一群阿姨們審視我表演“小品”。儘管她們表現出滿意和高興的樣子,可我內心卻已意興闌珊,企盼著早一點回家。
    回校後,我忙著和小朋友們玩騎馬打仗、跳房、鬥畫片。當小演員事漸漸忘得一乾二淨。只有一次管勤務的老師看見我,摸著我的頭說:“你知道嗎?他們還是覺得你太小,所以選了別的同學。”我聽了毫無感覺,似乎認為這件事早已和我沒關係。
    電影“祝福”上演了。爸媽特意帶我去看。銀幕裡果然有那個我曾要扮演的地主兒子,他確實比我年長。
                                     2012/3/12 於奧克蘭
=====================================================================
 
 
七律四首·   春夏秋冬          虎山龍
 
  
 其一、春
 
 萬物吐新遐美駐,桑田阡陌喝耕牛。 
 
 芬芳滿野尋春逸,綠意盈園賞景悠。 
 
 鳥語花香傾閣倚,柳絲彩幻醉人遊。 
 
 生機季節晨曦妙,奼紫嫣紅悟夢收。 
 
 其二、夏 
 
 續春嫵媚裙衣艷,陶醉繁華夢影常。 
 
 仲夏日長枝競茂,暑時夜短熱思涼。 
 
 蛙鳴田野螢光爍,綠遍庭園花草香。 
 
 誰覺清風情意淺,冰啤對飲有文章。 
 
 其三、秋 
 
 紐秋臨近話圓愁,異域逍遙亦患憂。 
 
 似幻牽情嘗餅夢,如真賞月望鄉樓。 
 
 身邊滿綠江湖客,葉上無黃草木牛。 
 
 影倚悠閒尋節趣,願將惋惜記心頭。 
 
 其四、冬 
 
 華夏春歸吾韻冬,只因瑞雪趣餘豐。 
 
 中原腹地冰姿艷,邊隘疆陲凍景濃。 
 
 塞上銀裝寒戀酒,江南素裹暖驚松。 
 
 紅梅怒放香魂在,願醉飛花舞玉龍。   



评论专区

  • 用户名: 电子邮件:
  • 评  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