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散文随笔

散文随笔

福州掠影之二
作者:吕顺  发布日期:2012-02-28 02:00:00  浏览次数:2696
分享到:
---观摩林则徐诗词书法
    
      在福建出席2011年第四届国际新移民作家(闽都)笔会、及同时举办的2011年第05届文心作家(闽都)笔会瞻仰林则徐纪念馆,聆听林公被誉为中国近代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林公销烟的正义行动,取得了广大人民的支持,虎门海滩每天都有上万人观看,人们都拍手称快。举世闻名的虎门销烟在林则徐的指挥下,向全世界宣告了中华民族不屈服于侵略的决心。
       林则徐不畏强权,尽自己所能救国救民,体现了中华民族坚强不屈的爱国气节。但是另一收获是欣赏陈列的林公诗词书法作品,这丝毫无损于林公的民族英雄形象。
        福州文友程先生是位书法爱好者,不仅颇具功力且对林公作品深有研究,听他介绍让我耳目一新:林公雅擅书法,向为友人所重。他在致友人函这样写道:“弟日来颇添酬应,委书之挂屏、绫幅,再容旬日奉缴”,“拟为写数章于属书挂屏之上,而日来纸帧便面堆积几案,腕下尚未能稍稍清整,日内容当为之也”。“虎门销烟”后,林公名震四海,远近求书者接踵而至。郭松苍《竹间十日话》记载林公由西安赴戎时,所携除图书外,尚有“公卿求书绫绢宣纸”,在途中及待居戎所时书事颇多,几乎无日不为人书字,其手迹“远近宝之”。戌伊犁后,林公始得肆意于书法,“求题咏者虽踵接,不暇应也”,“伊犁为塞外大都会,不数月缣楮一空,公手迹遍冰天雪海中矣。”一时传为佳话,其影响所及,于此可见一斑。
       林公书法功底深厚,他27岁入翰林即以书名。他的同年(同科进士)程恩泽曾称赞他:“君昔解褐衣,书名倾一时,书自柳颜入,自将堂堂旗。”金安清在《林文忠公传》说:“公在翰林以书名,出入欧董,尤长小楷,为世所重。”评其书有唐代书法名家风范。林公书法由唐楷入,他遍临唐代诸碑,尤以方正见称的欧阳询《九成宫醴泉铭》为临池规范,颇具欧书遗风,兼取颜柳之法,并追魏晋风韵。其取法既正,加之翰事精勤,兼收博采,遂自成面目。综观林公传世墨迹,其书结构精巧,章法疏朗,用笔谨严,气势贯连,一如其人。所作楷书端庄大气,朴茂彰显,既有伟岸之气,又有正大之象。他的行书以《集王圣教序》为宗,旁及赵孟頫、董其昌,在其书作中,行书占有极大比重,取得成就也最高,尤以劲挺秀雅的小字行书最为精致美伦。
       林公还是位勤于思考的学者型书家,其书法见解散见于书信题跋之间,虽吉光片羽,犹可珍重。林公在1827年(道光七年)《跋沈毅斋墨迹》中说:"初学临摹辄舍唐人矩范而躐等于钟张羲献,是犹未能立而使之疾行,僵卧必矣。"(《云左山房文钞》卷四),可以看出,他重视学书须"取法乎上",认为出唐入晋方为学书正途,即学书应先从唐楷人手,然后力追晋魏笔墨,以臻佳境。他的书法走的也正是出唐入晋的路子,其书法虽自唐碑出,却不拘泥于某家法式,也并非纯然唐人规矩,还在点划使转之间透露出晋人风度,愈是晚期之作愈如此。
       其书笔法劲健挺拔,结体修美匀称,用笔流畅而富于节奏变化,提按转折得心应手,随心挥洒,浑然成篇,点画纤浓相间,起收映带,顾盼生情,时有奇趣。整幅作品从容不迫,一丝不苟,柔中含刚,笔墨轻重随意,错落有致,显现高古秀逸之美和灵妙自然之韵致。读罢此作,令人气定神安,陶然心醉,顿觉一股沉秀清灵之气流溢而出,宛若山谷之青松,郁郁勃发,饱含朝气和生机。
        这次因时间仓促离开时倍感遗憾,如果有机会再去福州,我还会拜访林则徐纪念馆,还要聆听林公的丰功伟绩,更会仔细揣摩林公的诗词书法作品,我期待这一天。



评论专区

  • 用户名: 电子邮件:
  • 评  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