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杂文评论

杂文评论

人有人道
作者:林别卓  发布日期:2011-10-27 02:00:00  浏览次数:2325
分享到:
       201110月的一天,广东佛山市两岁女童小悦悦被一辆货车撞倒后又遭另一辆货车碾压,十八个路人近距离经过却视若无睹、见死不救、扬长而去,只有一位好心的老阿婆前去救援将她抱起,但小悦悦在医院终因伤势过重抢救无效而死亡,令人悲伤哀痛。可叹崛起的中国道德衰败,与民族传统美德反差强烈,国人为之震惊,恨不得将那逃逸司机和十八个见死不救者揪出来游街示众、批倒斗臭。
        然而,有一个声音问道:“假如是你,你会去救小悦悦吗?”这倒触及了国人的灵魂深处。肯定会有一小部分人如此说:“救人一命我义不容辞!”或者说:“救死扶伤我责无旁贷!”而多数人可能就各有各的顾虑了:
       “一旦我抱起她,她父母反咬一口说我是撞人者而要我赔偿,怎么办?”这是顾虑救人好心不得好报;
        “如果我送她去医院,谁来交医疗费?”这是怕救了别人亏了自己;
       “我想救她,但我不懂急救办法,万一办法不当帮了倒忙,怎么办?”这是对救人患得患失;
      “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我还是让别人去救吧。”这是不敢挺身而出和首当其冲。
       如此这般的顾虑,一言以蔽之就是:救人不值得。其实,救人之先盘算救人值不值得,这已经是大错了。救人者,舍己也,哪有救人不舍己的?救人和为己势不两立,救人不可为己,为己不能救人。
       人命关天,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梵文“佛塔”的音译),世上还有什么比救人更伟大、更英雄的呢?救人最要紧,因救人而引起的误解和冤屈都是不要紧的,一切牺牲和损失都是值得的。中国大陆有位退休老工人,叫做“田继跃”,他为了救一个落水的小孩,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临终时留有一言:“我一个老头子能救活一个孩子,死了也值得。”在他看来,生命的价值在于延续,牺牲个人的生命去延续众多人的生命就有价值,牺牲自己年老的生命去延续一个年幼的生命就更有价值,所以他才那样舍己救人。
救人好心不得好报吗?恶有恶报,善有善报,这是佛教的因果报应理论,也是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性现像。因为自古以来所有人类的文明都是从善拒恶的,所以世上还是好人多,好心总是会得到好报,救命之恩更会得到涌泉相报,因救人而引起的误解和冤屈总是会烟消云散的。
        救人可以不吃亏吗?世界上哪有不吃亏的救人者?既要救人又怕吃亏,其结果必然是因怕吃亏而不救人。只有不怕吃亏的人才能成为救人的英雄。
救人尽可能考虑办法得当而避免帮倒忙是应该的,但患得患失,举棋不定,贻误了救人的最佳时机,将使生命无法挽回,那是最不得当的。救死扶伤的瞬间时效性不允许有丝毫的患得患失,先去救人再想好办法,而不是先想好办法再去救人。
       敢于挺身而出和首当其冲是救人的动力所在。挺身而出就是敢为众人先,唯恐落人后;首当其冲就是甘为被冲击的对象,不怕任何打击和中伤,愿意承担所有责任。只有这种大无畏的精神才能救人于危急之中。不敢挺身而出就不会有救人行为,不愿首当其冲就不会有救人胆量。
       天有天道,地有地道,人有人道。人道是爱护人的生命,尊重人的人格和权利的道德;也是提倡关怀人、尊重人、以人为本的世界观。见死不救的行为就是对人生命的冷漠。
       人道主义产生于几百年前西方人民对封建制度的斗争。中国封建制度存在的历史很长,人道主义思想较为滞后和淡薄,人道主义事业更是不发达。从上世纪初国人喜欢围观外国人屠杀自己的同胞,到今日那十八个佛山人见死不救小悦悦,中国人对人生命的冷漠由来已久,我们每一个人身上都可能或多或少地暗藏着冷漠的细胞。人人战胜冷漠,树立人道主义精神,养成主动自觉地救死扶伤的好习惯,任重而道远啊。
 

20111024




评论专区

12342014-11-20发表
我認為,林伯伯林同志當時若在塲,會是一樣的視若無賭
12342014-11-20发表
广东佛山女童小悦悦被碾轧身亡事件引起全民关于道德问题的大讨论。共青团机关报《中国青年报》10月27日刊登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中国伦理学会秘书长孙春晨专访文章指出,官德败坏是中国社会道德环境恶化的重要原因。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对道德问题的讨论从未停息。早在20世纪80年代,随着市场经济机制的引入,社会上就有关于市场经济导致道德“滑坡”还是“爬坡”的论争。2007年“彭宇案”的判决,把能否见义勇为这一问题摆在人们面前。10月13日,佛山两岁女童王悦相继被两车碾压,7分钟内,18人路过无人援手,最后被拾荒阿姨救起。医院抢救9天后,王悦最终没能创造生命奇迹。这次“小悦悦事件”则将这一讨论推向了新的高潮。 孙春晨对《中国青年报》表示,面对极端的反道德事件,公众有权对此表达道德义愤,检讨中国当下的社会环境。 首先,普通老百姓怨气比较大。分配不公、贫富差距大都是造成怨气的原因。弱势群体的生存和发展权利尚未得到全面、有效的维护,各种社会保障制度还没覆盖到所有人。面对生活的不易和不可预知的未来,一些老百姓选择了为自己争取更大利益,不太顾及他人。 其次,整个社会弥漫着互不信任的社会心理。在经济领域,消费者对商品和服务不信任;在政治领域,公众对官员和政策效力不信任;在法律领域,公众对司法不信任。最后这些不信任扩展为社会成员之间的相互不信任。因此,一些基于信任的道德行为,在有些人那里就成了不太可能的事——小悦悦很可能就是这样被漠视的。 另外,一些老百姓对政府和官员的行为不满意。以权谋私、侵害百姓权益的官员大家也屡见不鲜。人们对政府官员产生了怀疑,总觉得他们做什么事都对自己不公平,担心自己利益受损。有这种想法的人自然不会积极参与政府倡导的社会道德建设。 “小悦悦事件”发生后,尽管中国乃至全球媒体的报道铺天盖地。但中共喉舌人民日报—人民网和中央电视台却只字不提,引起网民不满。小悦悦离世当天,央视报道一则江西南昌女孩遇车祸被压轮底,数十农民工抬车救人的新闻。一个悲剧一个喜剧,央视选择后者。一篇题为“小悦悦事件,央视(CCTV)!你为何和它们一样如此的冷漠?”的文章说,在这个稳定大于一切的和谐社会,人民只能活在幸福和欢乐中。所有的痛苦和眼泪都将变成一个传说。
读者**2014-11-20发表
十八人之一,一位带着同龄女儿路过小悦悦身边的母亲说,她当时就是特别害怕,所以才没救。我想她的这个心理是正常的,见到血淋淋的小孩躺在那里,我想我一时也不敢伸手碰她,至于会被诬陷会颠覆医药费的担心,在那样紧张状态下不会浮现在头脑中。我想我可能会采取一点措施以免她再次被撞,然后马上打电话报警,紧急救援应该比我亲自送她去医院来的更加及时。细想想情形应该如此,这件事不应该单一地指责路人的良心缺失,社会救援不够或人们没有紧急救援常识也是问题,政府在这方面还有很多工作要做。不过“各家自扫门前雪,不管他人瓦上霜”的观念也深入国人骨髓,时时在紧要关头红灯亮起,敲击着人的良心。
12342014-11-20发表
我認為,林伯伯林同志當時若在塲,會是一樣的視若無賭
  • 用户名: 电子邮件:
  • 评  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