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杂文评论

杂文评论

中国人的幽默(上)
作者:刘放  发布日期:2011-09-23 02:00:00  浏览次数:2197
分享到:
       幽默一词,是林语堂先生从英语“HUMOUR”直接音译过来的,而这个英文词又是从古拉丁文借过来的,据说原意为动物的体液。不管此词的来历如何,幽默也就是含有智慧的诙谐、搞笑,饶有趣味的言行举止。
       中国人其实是很富幽默感的民族。曾经有个时期,外国人都以为中国人没有幽默感,那真是天大的误会。中国人的幽默,从远古时就有了。老子、庄子就是幽默大师(庄子丧妻鼓盆而歌,够幽默吧),孔子的言论也极具幽默感,只是均被后人忽略了。就是最早的歌谣《诗经》中,也是充满着幽默感的。
       汉代刘向《新序》记载一个有名的谏讽故事。晋国大夫赵襄子豪饮五天五夜不醉,艺人优莫(音“幽默”,比林语堂翻译的英语早了两千多年呢)讽劝他:你还比不上商纣王。纣王豪饮七天七夜,你还差两天两夜呢!赵襄子于是醒悟,停止饮乐,专心治国。另外,齐国的晏子,汉代的东方朔,也都是幽默大家。“晏子使楚”的那些典故,是典型的外交幽默。
        中国的古典小说中,也是充满幽默感的。《三国演义》、《西游记》、《水浒传》、《红楼梦》、《金瓶梅》等,文中处处都充满幽默。以《红楼梦》为例,贾母、刘姥姥的语言,王熙凤的语言,都极具幽默感。连宝、黛的对话,丫鬟小子们的语言都不乏幽默色彩。就是比较严肃的中国古典诗词,里面也不乏幽默感。还有中国的成语、歇后语、顺口溜等,就是幽默的语言精华。
       民国时,林语堂与鲁迅好象还就“幽默”有过论争。林语堂提倡幽默,认为“中国人人都有自己的幽默”。鲁迅则认为国难当头,要紧的是战斗,不应幽默:“皇帝不肯笑,奴隶不敢笑,在中国幽默是不会有的。”
       其实他们真不应该吵。若论幽默,鲁迅和林语堂两人就是幽默大师。林语堂自不必说。鲁迅的杂文,就充满着智慧和幽默。像“红肿之处艳若桃李,溃烂之时美如乳酪”这样的语言,堪称幽默的经典。幽默同样可以是锋利的匕首与投枪。幽默用于讽刺,正是中国式幽默的传统!
       幽默又可分为生活幽默与讽喻幽默。生活幽默也就是引人一笑,为人们茶余饭后的消遣,多为巧笑话、荤段子。讽喻幽默则是对社会生活中不正常事物的嘲讽,有时就难免涉及政治。所以   鲁迅的有些观点还是很有道理的:在思想禁锢、言论不自由的环境下,实在也是不适宜幽默。幽默也就死亡了。
       中国前几十年对思想的钳制,对知识分子的打压,幽默成为沉默。在反右、文化大革命中,许多人就因为一句幽默语言吃罪,戴上帽子,受累几十年,有些人因此而家破人亡。这样的事例不胜枚举。主要用以表现幽默的艺术如相声、小品、漫画、喜剧等在一段时期也几将绝迹。中国人连笑声也陌生了。六十年间,再没有出现鲁迅、林语堂那样的幽默大家。
        然而幽默是人与生俱来的天性。就是奴隶,在如牛马一样劳作之余也会苦中作乐来点幽默,以减轻精神思想痛苦和肉体疲累。农民虽文化不高或没有文化,但也有不少幽默高手,尤其田头地尾的集体劳作,人们都喜欢以幽默排解寂寞与劳累。当然这些幽默多为荤段子、黄笑话,还有讽刺官员们的民谣等。同样的情况也出现在产业工人中,例如井下工作的矿工等,幽默也成为繁重劳动的减压剂。哪怕在政治高压的年代,也很难完全根绝这种幽默。
       这些幽默都没有文字记载,说过就如风吹云散,更没有上升到艺术的层面。
       中国人幽默的复苏,是文革结束后的新时期。如浑沌初开,大梦方醒,中国人的幽默如春潮涌动,全面复苏(也是对过去的一种补偿)。相对宽松的政治环境,起码的物质生活条件,是幽默产生的基础。媒体的开放,尤其网络、手机的普及,为幽默提供了平台和载体,至今日,幽默已成为中国人精神生活的重要一部分。相声、小品,报纸杂志的花边,网络微博,手机短信,乃至餐桌筵宴,到处都充满幽默段子。



评论专区

  • 用户名: 电子邮件:
  • 评  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