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杂文评论

杂文评论

你不下來就開槍啦!--對要跳樓的人喊道
作者:林别卓  发布日期:2010-01-08 02:00:00  浏览次数:2158
分享到:
  據報道﹕中國大陸有一位名叫“陳琳”的女歌手於今年1031日在北京朝陽區東壩鄉奧林匹克花園內跳樓身亡﹐轟動一時﹐並引起了一些人們的追思悼念。陳琳曾以一曲<你的柔情我永遠不懂>出了點名兒﹐但總的來說業績平平﹐生前的名氣不如死後的大。有知情者透露她個性張揚﹐其裝扮和表演都過於出格﹐與圈子裡的人格格不入﹐曾因此而離開過歌壇﹐活得挺累。她離了婚又結二婚﹐反而覺得後夫還不如前夫﹐悔不欲生﹐便擇前夫之生日的那一天尋短見去了。她死後其母懷疑是他殺而要求公安追查﹐輿論上對其前夫和後夫也有所責怪和猜測。其實﹐事情明擺著﹐怨不了別人﹐是她自己的問題。
            全世界每年自殺身亡者成千上萬﹐自殺未遂者更是數不勝數。十年前中國每年的人口自殺率已是10萬分之17.50左右﹐現在恐怕更高了。在自殺現像中﹐名人效應不可忽視﹐比如大陸的名作家徐遲和香港的名藝人張國榮都是跳樓自殺的﹐他們知名度高﹑社會影響大﹑有榜樣的力量﹐使人誤認為像他們那樣自殺是一種正確的處理困難的方法﹐甚至誤認為自殺可以出名﹑出大名﹐可以彌補已有的損失﹐因此容易引發一些人的模仿性自殺﹐陳琳之自殺很可能就屬於此類。
            研究表明﹐自殺有傳染性。198648日﹐日本20歲的著名女歌星岡田有希子突然跳樓自殺﹐消息傳開的頭10天內﹐有20多人學著她跳樓﹐兩個月內共有114名青年男女模仿其自殺行為﹔又有美國的一份報告顯示﹐電視報道自殺事件能導致青少年自殺率上昇﹐報道內容越詳盡﹐自殺率上昇幅度越大。可見﹐自殺的傳染性是由於對自殺的模仿和媒體的過份渲染引起的。
            反對自殺﹐杜絕自殺﹐減低和消滅自殺的傳染﹐這應當是我們每一個人的責任。然而﹐多年來將自殺作為一種可以理解的選擇來看待的社會風氣很濃厚﹐在客觀上起了鼓勵自殺的壞作用。在中國大陸﹐人們懷念和憑吊那些在文化大革命中因受到政治迫害而含冤自盡的人﹐不忘他們對國家對人民曾經作出的貢獻﹐教育年輕一代傚法他們的聰明才智﹐這是對的﹔但是﹐在這裡面無形中也默認了他們的被迫害和自殺之間的“因果關係”﹐褒揚了他們的自殺行為﹐甚至當作一種犧牲精神而塗沫上了悲壯的色彩﹐造成了誤導﹐這就不對了。
            被迫害可能是自殺的誘因﹐但還不是導致自殺的必然性原因﹐尚不能成為因果關係。同樣遭受迫害的人們﹐心理素質並不一樣﹐素質好的能忍辱負重﹑奉陪到底﹐素質不好的惶惶不可終日﹐就是挺不過那個坎兒。自殺輕生是一種道德病態和精神疾患﹐可以因被迫害而加重病情﹐但也可以經過病根治理而反抗迫害。自殺者是迫害者的手下敗將和刀下鬼﹐是不光彩的﹐對自殺者的讚美就是對生命的褻瀆﹑對健康的諷刺和活著的人們的羞辱。
            歷史上悲壯的自殺確實不乏其人﹐如兩千多年前楚國偉大的政治家和詩人屈原﹐是因愛國而投江自溺的﹐他要用自己的死來激起人民愛國救國的熱忱和對賣國賊的憤怒。他的自殺不是尋個人之“短見”﹐而是尋國家之“遠見”﹐所以人民便將他悲哀的自殺美化了起來﹐變成了悲壯的愛國情懷﹐年年紀念他﹐千百年來成為了中華民族的傳統的文化精神。從屈原開始﹐自殺行為文化起來了﹐後來許多中國文人便不斷模仿起來了。不過﹐有的人學的是屈原那永遠活著的愛國精神﹐而有的人模仿的卻是屈原本不情願的自殺決擇﹐前者融會貫通﹑可敬可愛﹐後者東施效顰﹑可笑可悲。所以我們特別要小心謹慎﹐切不可那麼輕易地就把“悲壯”的溢美之詞送給那些自殺的人。
            加拿大溫哥華的獅子門的橋頂上是自殺者的風水寶地﹐在此觀看自殺的人很多﹐容易出名﹐而且此處常有員警守護和救援﹐縱身一跳還不一定真死。但是員警們也有對策和絕招﹐一看見有人站在橋頂上要自殺﹐就高聲喊道﹕“你不下來就開槍啦﹗”這一招真妙﹐那些人乖乖的就下來了﹐原來他們或她們是企圖借跳水自殺以出名﹐並不願被人開槍打死。
        人命關天﹐救人要緊﹐只要能阻止自殺行為的發生﹐任何辦法都是可試行的。      

  20091121




评论专区

  • 用户名: 电子邮件:
  • 评  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