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散文随笔

散文随笔

晚年之路在何方
作者:林健  发布日期:2011-08-31 02:00:00  浏览次数:1872
分享到:
我們這一批老人絕大多數是在96年左右,在子女獲得永居權之後,來澳依親團聚的。總體來說,當時年齡一般在六十歲左右。當初移民的心態很簡單,也沒有長遠計劃,只是因為子女分離多年,期望家庭團聚的一種骨肉情而已。如果子女已婚并育有第三代的,那很直接的原因,就是應子女的要求,來澳照顧第三代。那時中國的改革開放剛開始,長期在封閉的社會環境中,也有懷著對澳洲社會的嚮往。我們就這樣帶著迷茫的心態,經歷八千里路雲和月離鄉別土,來到了澳洲。踏進澳洲領土,似乎就感到自己好像是一只飛出鳥籠的鳥,看到了澳洲社會的寬鬆與和諧,以及國內無法相比擬的湛藍的天空,廣袤的土地,浩瀚的大海,曾經有的種種有形和無形壓力,霎時煙消雲散,感到了極度的輕鬆與愉悅。
 
隨著時間的推移,不管主動的還是被動的,多數老人們都擔當起了照顧第三代的“國際保姆”的角色。毫不介意“像是主人不能做主;像是客人,什麽都做;像是僕人沒有報酬”的三不像尷尬處境,由於享受著充滿家庭天倫之樂的生活,心情還是較好的。因為年紀不算太老,對自己的晚年還是有著較樂觀的期待。因此還在可能的情況下,適當參加一些老年會等社會活動,或參加新移民享受的510小時的英語學習。藉此在人生地不熟的澳洲,多少也交結了一些朋友。
 
移民的頭二年,不能享受政府福利,而子女經濟也不寬裕,囊中羞澀之苦影響了老人們的情緒,記得當時有個老人曾與我談起,他在澳洲太窮了,身邊分文全無,有時想坐車外出也無法支付車費,又不好意思向子女開。這種窘境比比皆是,其苦澀味也只有老人自己品嚐。因此有的老人想選擇回國,但絕多數人爲了照顧第三代及與子女間的親情的融合,留下來了。有的老者在空餘之際,外出找些簡單的體力勞動活,以赚些零用錢備用。二年後,當我們享了澳洲政府的福利,想到了國內的生活條件(住房、醫療條件)等等的不理想,覺得留在澳洲是幸福的,也知足了。我們90年移民來澳的老人與以三、四萬錢來澳的老者處境完全不一樣。後者一般年紀都稍輕,他們幸運地遇上改革開放的大環境,而不像我們一直生活在國內困難時期幾十年,渡過幾十年的低工資制,子女出國的錢都是東湊西借的,出國後他們更是拼命賺錢才得以還債。
 
留下來后,一個很現實的問題出現了。兩代人長久的相處,矛盾日益顯示。這就是所謂的“代溝”。特別是生活在澳洲,兩代人處在東西方文化在相匯的風口上,“代溝”問題顯得尤為突出了。子女接受西方文化熏陶的時間占了他(她)們的大半生;老一代是在東方文化教育成長的,年紀老了,更易固執己見,不容易接受新的思維,新的觀念,特別在第三代的教育問題上,飲食文化的接受程度方面,難以調和與妥協。衝突顯然不可避免。當第三代已長大,基本能獨立, “國際保姆”的任務也自然而然該結束了。三代同堂的局面不能保持,這個混合體肯定要瓦解。直至此時,經歷了一階段的同居同住的尷尬處境,老者已開始尋找搬出去的機會。有的原本經濟條件較好的,早就搬出去另借私房;經濟條件較差的,就等待分配政府福利房,好在那時期,一般較易分配到政府公房。於是老者都陸陸續續搬了出去,都有了自己的獨立的家。按理應該輕鬆了。然而新的問題又接踵而至。
 
搬出去后的老人,又再次迎接另一種挑戰。這些人基本上都已屆耄耋之年,出國那麼多年,也操勞了那麼多年,按理搬出去后,應該有自己的生活,輕鬆地過日子。但老人們卻一時難以適應新的生活方式,普遍感到失落,認為被子女拋棄了。夜深人靜時,空堂堂的屋舍內,自我感覺到了無比的冷清、孤獨。似乎這個家少了些什麽,少了一些活力,講穿了就是少了些人氣,也可以說,是對第三代的依戀與思念。一種莫名其妙的空虛感總感到活得不踏實。特別是有幾個老友的丈夫相繼去世,獨居寡婦的各種問題凸顯出來了。有一個老友,年輕時在國內過著較富裕生活,夫妻雙雙搬出子女家后,生活尚能過得去,不久丈夫去世,雖已有好幾年了,但她至今仍然感到無法適應獨居生活,每日除了看中文電視,還是中文電視。爲了減少內心的恐懼,電視機整晚開著以壯膽;另一年齡稍輕的老友,丈夫去世的初期,同樣也感到孤獨失落,有時晚上回到家時,覺得到整幢房子都是陰沉沉的,恐懼與傷感交錯著,度日如年。好在她很快調整了自己的情緒,悟出了要自強,唯有這樣才能過好晚年的生活,她積極參加音樂學習班,豐富生活內涵,還以歌會友,不時邀請朋友來家高歌一番,有時則獨自在家自娛自唱,倒也算瀟灑;還有一位老友,乾脆找來一條狗作伴,每天遛狗與狗玩耍,倒也過得去。這些老人表面看來似乎過得還好,但心底裡都感到了一種無奈。相遇時,問起各自生活的狀況,一句話,就這麼過吧。反正等日子吧!眾人心中都暗藏著更多的苦悶與迷茫。
 
幾年下來,更老了。有的生活上已難以獨立應對,很多事情力不從心了。有事時,嘴上雖說不能整天叫子女來幫忙呀,但心裡多希望有子女在身邊。不能如愿時,自己安慰自己說:“他們有他們的事呀!他們也有個家呀!”做父母的總是體諒小輩。有人調侃說,子女找父母,父母似狂風卷落葉,猛著去幹;父母找子女,子女則如落在地上的殘葉,風吹一下動一下。老人們中有苦悶只能在友人中宣洩,又能如何呢?
 
好在澳洲社會對老人的照顧還是較好的。生活問題在澳洲是有保障的。如自理有困難,還可向華人服務的組織反映,老人確有困難,通過社區評估,自己付出少量的費用,根據個人需求,由社工來分擔一部份家務勞動,解決一部份生活上困難。我的幾個老友中已有人獲得了社工的照顧。即使不是生活上的要求完全能得到解決,但也可以解決部份。這就是澳洲社會對老人的關愛,這點在中國是萬萬做不到的。
 
但,一個老年人的需求,隨著年齡的疊增,新的問題不斷產生。老年人,特別是垂垂老者,即使是目前還是夫妻雙全,也難免遇到不少困難。老人相聚時常談到的問題是,某一天當老人失去行動能力時,如何辦?譬如老友中有個獨居老人,一天突然在家摔跌,臉紅腫,行走困難,日常生活還得進行,找誰呢?無人可代理,每天還得扶著拐杖去買菜;一對都是年已耄耋的老夫妻,突然雙雙有病躺在床上,此時只能相對苦笑,誰也幫不了誰,只能通知小輩帶去看病。但小輩又不能長久留在家中照顧,只能撐著吧,好在病情還不是什麽嚴重病,不然如何是好?類似這樣的狀況,據我所知還不少呢!我們也多次議論,總不想如昆州有個老人去世多年還未被發現的情況出現在自己身上。現在的老人已不再忌諱“死”的問題。問題是要有個好的安排,讓自己能夠安逸地離去。還是靠澳洲政府吧。最後不行時,就進養老院!大家就各方面打聽,甚至去養老院瞭解,似乎總不太理想。有人就想到回中國找個較理想的養老院,渡過最後歲月。可是具體問題也不少,有幾個老人的確每次回國都把找養老院的事放在最優先,走了幾家養老院,也曾去試住過,因為飲食、語言都容易溝通,環境十分理想,十分滿意,回到澳洲,與子女商量,因為長期離開澳洲,此地的福利勢必取消,單靠中國的養老金,因為退休早,少得可憐,向子女開口請求定期支援,卻難以得到滿意的回應。結果這條路又是行不通。
 
回去住養老院不行,在這裡住養老院又不行,幾個老人真的不知如何是好。每次碰頭都是不能解決的話題。這也成了我們這批老人的一個心病。
 
我們沒有苛求年輕人,因為當我們年輕時也理解不了老年問題。現在大家的想法就是:混吧!過得一天是一天,現在活著盡量活得好些!什麽都別想。這就是現狀。
 
我想借用徐志摩的幾句話來描敘我們的心情:“輕輕的我走了,正如我們輕輕的來;我輕輕地招手,作別西天的雲彩!”
 
我們輕輕地來到這個世界,誰知道為何而來?什麼時候作別西天的雲彩,天機又有誰會知道呢?



评论专区

安妮2014-11-20发表
老人养老的问题哪里都存在,为什么不考虑住老年公寓或养老院呢?新西兰的养老院条件都很好,澳洲也应该不错。新西兰的养老院是自己的钱花光后由政府出,如果澳洲也是如此应该花钱去住养老院,三餐有人管,生病有人管,死了也有人知道。钱该花就花,不要想留给谁。
读者2014-11-20发表
林先生,您这种境遇或想法,在大陆也是不少见的。我想,人来到世上一趟,不易。活到七十八十,也没理由轻看自己承载的那一条生命。想想自己的生命源头,应该有同自己那样呵护小辈的心情有相通之处。总是自己在想法上先得象如今的小年轻那样:“我活一天就得活得精彩。”凭什么把这权利完全让给了他们呢?虽然精彩的内涵不会一样。要自找乐趣。祝一切顺心。。
白王2014-11-20发表
這些現象是個現實問題。有幾個老人看了這篇文章,都有相同的感受。不是牢騷,但也不一定都很悲觀。 現在很多國家都已步入老年社會,老年問題自然而然地成為一個大家都都很關心的問題。這是很正常的。,
安妮2014-11-20发表
老人养老的问题哪里都存在,为什么不考虑住老年公寓或养老院呢?新西兰的养老院条件都很好,澳洲也应该不错。新西兰的养老院是自己的钱花光后由政府出,如果澳洲也是如此应该花钱去住养老院,三餐有人管,生病有人管,死了也有人知道。钱该花就花,不要想留给谁。
12342014-11-20发表
天下只有不是的兒女,天下沒有不是的父母 百以孝為先 這是我們最優秀的傳統 只可惜,犬陸從不講孝,只講愛黨愛國愛領袖,造成今日道徳斷層,今日的年輕人,只懂得接受父母愛.....
白王2014-11-20发表
這些現象是個現實問題。有幾個老人看了這篇文章,都有相同的感受。不是牢騷,但也不一定都很悲觀。 現在很多國家都已步入老年社會,老年問題自然而然地成為一個大家都都很關心的問題。這是很正常的。,
12342014-11-20发表
天下只有不是的兒女,天下沒有不是的父母 百以孝為先 這是我們最優秀的傳統 只可惜,犬陸從不講孝,只講愛黨愛國愛領袖,造成今日道徳斷層,今日的年輕人,只懂得接受父母愛.....
  • 用户名: 电子邮件:
  • 评  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