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杂文评论

杂文评论

读张劲帆,想陈思和
作者:安红  发布日期:2011-08-07 02:00:00  浏览次数:3041
分享到:
       如果你是被这个见异思迁的怪题目吸引眼球过来的,请受安红一礼!因为再一次验证了文章标题的重要。
       如果你不知道谁是张劲帆,请点击澳华文学网上“劲帆作品研讨会”。
       如果你不知道谁是陈思和,请自己先到网上去查询!
       哎,点击查询过后可别忘记了要回来啊,安红的这篇文章才刚刚开了个头儿,你还没有把她全部看完呢!
 
      安红暂时停写了自家后院里尴尬事之十六,发扬雷锋的钉子精神,又敲又挤抓紧一切可以抓紧的时间,囫囵吞枣也罢,一目十行也罢,总算是把劲帆的东西文字看了一个南北来回——多少对劲帆其人其文其友和其时的澳华文坛有了一些粗浅的了解。联想到主持人田地的第三个半个月小结,突发奇想地在这里斗胆问上几个问题。
什么是文学?
文学到底是代表谁的?
华文文学发展到现如今的地步,“她”的取材方向和社会作用是什么?(注:跟帖安红《独立宣言》——致文学的老夫说我把文学当作了情人,真是一语中的。所以这里我用了那个亲爱的“她”字)
安红硬着头皮自己先来回答——就好像医疗保险客户问我,什么是正脊椎疗法啊?我于是认真调查了一年之久,约好脊骨师,亲自趴在特制的仪器床上去做调整,溜溜调整了三年,才敢直着调好的脖子和腰在这里说:正脊椎疗法是学过西医神经学的医生结合针灸与推拿按摩所做的中医的正骨。
第一,我查来查去,文学的定义如下:
文学,是指以语言文字为工具借助各种修辞以及表现手法形象化地反映客观现实的艺术,包括戏剧、诗歌、小说、散文等,是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以不同的形式体裁表现内心情感和再现一定时期或者一定地域的社会生活。文学是一种将语言文字用于表达社会生活和心理活动的学科,属于社会意识形态之艺术的范畴。文学是由语言文字组构而成的,意在开拓无言之境,是语言文字的艺术,是社会文化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
        第二,文学到底是代表谁的?
      安红依稀仿佛从识字起就知道了文学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代表着统治阶级的利益和心声。后来有机会把能学到看到接触到的涵盖人类数千年的文学作品看下来之后才发现,有很多的颇有代表性的文学作品恰恰没能代表当时的统治阶级,而是只代表那一阶段独有的社会意识形态。
第三,这是我真正想说的话,其实不是我说的,是今年五月中旬,陈思和教授来悉尼发表的演讲。我认真地把当时的记录翻出来,总结了一下,必须声明,没有经过陈教授的批改,所以文责由安红自负。
陈思和教授说道:
文学不是律法——不可以用文学作为解决一切社会问题的准绳与标准。
文学不是时尚——可以描摹人性的各种心态,是某一种特定阶段的表达,当年作品的红火并不重要,流行的可以代表时尚,但并不一定可以代表那个时代,往往在若干年的沉淀之后才能发现真正的传世之作。
文学不是武器——不可以作为推动社会进步的动力,它是一种表述,挖掘出从未丧失的社会良知,或曰民族的生命力。
文学的表达——有表面与潜在的不同台词。正如奴隶的社会之下只能以奴隶的语言表达,而时代要是多了恶棍,就只能以流氓的语言表达了。八十年代是中国文学少年先锋的激进时期,而现如今才是中国文学的人到中年的沉静期。浮躁的社会,浮躁的心态,只能有浮躁的读者;沉静下来,找出自己的擅长,种好属于自己的那块地,把握为文学者的幸福,用多种手法去描述多彩复杂的时代,用中年的危机心态去关注,整合,把握融合,讲述少年的情怀,是为真正的文学。
 
陈教授一本又一本地读过了中国文学于近现代的作品,虔心向道于文学批评和研究数十年,可谓一语惊人!他没有避讳文学与政治的交往,冲突和砥砺,我想任何人也不太可能摆脱意识理念中那个客观存在的上层建筑。所以就有了他对现今中国文坛的创作大环境的感触。
其一,2001年发生的9.11事件,牵引美国的工作重心转而去反恐,直至二零一一年五月二日本.拉登被击毙。这十年,给了中国巨大的发展之机。华夏这条潜龙腾飞的时候,势必新旧交替,拖泥带水,泥沙俱下,由此引起了财富与罪恶并存的现状,因此文学家可写的题材将是令人眼花缭乱的。
其二,八十年代的文学崛起,更多的是相对较之于前的二十余年(1957-1979)之中根本就没有出过任何作品而言的崛起。在相对而言的非正常时期里,以文学为解决一切社会问题的准绳。因为当时社会学,法学,新闻学,伦理学都处于尚未构建之时,所以仅仅凭着一部小说一本书就能轰动全国的效应(例如:张洁的《沉重的翅膀》,蒋子龙的《乔厂长上任记》,遇罗锦的《离婚》等)在后十年(1980-1989)则随着法律的健全逐渐减弱。
其三,次十年里(1990-2000)尽管经历了六四,但是所庆幸的是中国的宏观政策并未因此改变,所以对众多的作家而言,创作环境还是相对宽松的。时至今日,三十年的稳定,让贾平凹由《废都》升华到了《秦腔》,让莫言从《红高粱》轮回到了《生死疲劳》,让余华,王安忆,严歌苓,方芳等人从跟潮,追风,批左,寻根演变到转为沉下心境心态,写自己真正想写的东西。例如作家张玮(《古船》),跑到山东龙口种葡萄园,十年磨一剑,即将推出450万字的著作。有没有人看,能否看的完,姑且不管,但是折射出这种心态背后的大环境——中国文学的现阶段是五四以来最好的阶段。
其四,当今的文学家从未丧失过心底里真正的社会良知,只是表述反映良知的手法有了新的巧妙的变化。表达怒吼,不一定用怒吼的办法!关注矛盾,可以用复杂的现实描写,更多的注意细节!社会的风气之先是为文学的反映,但是当时代表时代的却并不一定是那个时代最优秀的,因为文学与历史一样,是需要沉淀的。
 
安红此时想到的是——为什么澳洲的文学作品让人感觉不从容,除却因搏命生存而殚精竭虑之外,除却因抗争,不满,愤懑,压抑,被歧视等等因素之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没有沉淀——时间的沉淀,心灵的沉淀,历史的沉淀。
 
在忖度与构思这一篇字码的时候,冷不丁于澳华文学网瞥见了在《读者》上发文的签约作家蔡成,与劲帆一样,呼啦啦地贴出来了一大堆,害得安红又要熬夜少眠了。细思想,蔡成的文字有着另一份对人生的感喟和领悟,但是他采用的却全是身边的点点滴滴的小事,甚至有一点婆婆妈妈,舅妈,奶奶,妈妈……精心的架构,无痕的技巧,平实的语言,看似平淡却总有奇绝的出彩画面,字里行间闪动着氤氲气感……以小见大,用真挚的描摹去打动人,这是否是未来文学的另一主导方向呢? 
文学是语言文字的艺术,她并不仅仅是一个被利用被使用被表述的工具,甚至也并不总是被代表为作品。究其实,文学艺术在本质上是一种生存方式,生活态度,生活内涵,是人的生命赖以支撑的一种精神。
文学除了拥有外在的、实用的、功利的价值以外,更为重要的是它还拥有内在的、看似无用的、甚至是无言的超越功利的价值,即精神性价值,这也是千百年来无数人为之奋斗不已,为之摧眉折腰,为之沉醉,为之着迷的重要原因。
文学既然是艺术,在通过各种各样的叙述形式履行她的种种文学社会服务职责时,反而让人已经忘记了什么是她自己,这就使我们在拥有众多的艺术作品之后,却首先失落了文学艺术的内在精神。 
澳洲文坛需要的是恢复或者说是寻找回来文学的这种精神!
安红以为。

上一篇:开卷求益


评论专区

安红2014-11-20发表
第三说一声抱歉,因为已经进入PHYSICAL CULTURE DANCE比赛的赛季,如果安红回帖不及时,希望读者(们)原谅。这不,昨天整整在ST CLAIR高中的会场坐了一天。文友告知有篇田地引荐《大历史大文化》的探讨文章,可是回来之后上网,竟然没有找到。不甘心,结果从江心先生的留言处进去并看到了,安红还跟了贴——怎么找不到文章(指《大历史大文化》)所在的位置呀?真怪。难道是被“和谐”了?还是网络故障?读罢劲帆的旧文章,知道黄惟群和田地俩人是劲帆的好文友加好朋友,也经常能看见黄惟群在《大洋时报》上的评论和观感,挺有兴趣想看一下,可是谁知竟然无影无踪!
新读者2014-11-20发表
卓然用词虽然不文明,不雅观,但他直指当今文学如影视的陋习。
安红2014-11-20发表
“蔡成的文字有着另一份对人生的感喟和领悟,但是他采用的却全是身边的点点滴滴的小事,甚至有一点婆婆妈妈,舅妈,奶奶,妈妈……精心的架构,无痕的技巧,平实的语言,看似平淡却总有奇绝的出彩画面,字里行间闪动着氤氲气感……以小见大,用真挚的描摹去打动人,这是否是未来文学的另一主导方向呢?”——诚然,以读者的非常正确的理解,这“表现的原本就是文学的本质”,可是正如黄先生的文章里提到的,这种文学的本质,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一直都不是中国(大陆)现代文学的主宰!!!一个理应呈现表现体现的本质竟然被某些因素遮盖了,所以安红只能把“她”寄希望到未来。
新读者2014-11-20发表
卓然用词虽然不文明,不雅观,但他直指当今文学如影视的陋习。
主持人2014-11-20发表
严重推荐!
卓然2014-11-20发表
回卓别林(四) 从文学创作的角度而言,鲁迅的小说不仅仅是小说,也是诗,它以平凡的社会生活为题材,直接植一个整体框架和结构进入我们的感觉世界,反映当时底层劳动人民(非统治阶级)的生活,叙述平和,意喻幽深;静水深流,外冷内热,加上对汉语语言的炉火纯青的运用,把鲁迅最内在的情绪体验和最玄妙的哲理性感悟,通过小说这种奇特的艺术手段表达出来,因此其艺术的表现力和创造力是惊人的。
安红2014-11-20发表
既来之则安之。请怡红速速赶往田地那里,稍安勿躁,又一场好戏才刚刚拉开序幕。
菊花茶2014-11-20发表
安红,啊不,陈思和讲的有道理,很有道理!
主持人2014-11-20发表
欢迎蔡成常来
蔡成2014-11-20发表
安红提到了我,我就张嘴。先谢谢“夸奖”。 关于文学走向,有无数种可能,真的很难在今天预测明天…… 我只说自己和国内不少同为70年代写者的“集体讨论”,再加上这些年来偷偷学习以及独个儿琢磨得出的结论:初学者往往会写自己成长过程中熟悉的难忘的或者痛苦的或者得意的经历(大多是童年,童年生活的地方往往是一个写作者的精神根据地,那个地方往往会决定你的精神气质),这类关于往事与旧人的文字无需技巧去写(初学写作者也不懂得什么技巧),只需用心用真去写就是了(我的那些婆婆妈妈的就是最初的创作文稿)。接下来写多了,也罢成长中的记忆写完了,就该写脚下的路了,行走是最好的创作,写民生,写民间,写疾苦……不再把笔落在自己身上而是落在他人身上(我一连写的四本“风土中国”系列书稿就是这类内容),此时的写作会有意无意地追求所谓的“个人风格”和“选题策划痕迹”。随着年龄增长,脚下的山和水越走越多,脑子里沉淀越来越厚越来越重,写作中的技巧会慢慢淡化,而不知不觉会重新走向出发的地方——就像初学写作者那样,没有技巧地用心用真去写(坦白说,我们,我自己也是,到那个年头还早者呢,因为我们都还年轻)。一个人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老者到了七老八十,坐在院子里和人边喝茶边扯蛋都是最好的文字了。 我是澳华文学网的初来者,是诚心来学习的人。很多时候会默默地看,不会说话,今天多说了几句,是拜安红之赐,谢谢安红。
安红2014-11-20发表
第三说一声抱歉,因为已经进入PHYSICAL CULTURE DANCE比赛的赛季,如果安红回帖不及时,希望读者(们)原谅。这不,昨天整整在ST CLAIR高中的会场坐了一天。文友告知有篇田地引荐《大历史大文化》的探讨文章,可是回来之后上网,竟然没有找到。不甘心,结果从江心先生的留言处进去并看到了,安红还跟了贴——怎么找不到文章(指《大历史大文化》)所在的位置呀?真怪。难道是被“和谐”了?还是网络故障?读罢劲帆的旧文章,知道黄惟群和田地俩人是劲帆的好文友加好朋友,也经常能看见黄惟群在《大洋时报》上的评论和观感,挺有兴趣想看一下,可是谁知竟然无影无踪!
白丁2014-11-20发表
过来支持下,这篇说的更清楚。
安红2014-11-20发表
贺张炜的450万字的巨作《你在高原》获奖!——历时20多年创作完成的450万字的长篇小说,共39卷,被称为“已知中外小说史上篇幅最长的一部纯文学著作”。
安红2014-11-20发表
好,言归正题。 一开篇安红就已经说明,这是个“见异思迁的怪题目”,纯粹是为了吸引眼球。读者理解为哗众取宠,也未尝不可。至于驴唇不对马嘴,也应该说是读者心明眼亮——因为驴唇要是对上了马嘴,没有繁衍能力的小骡子就要出世了。安红希望的是用这篇文章繁衍出对澳华文学的提问·思考与反思·前瞻。
卓别林2014-11-20发表
卓然的态度很不友好,连“裆”下都扯出来了,真为卓家出了你这么个败类而感到羞耻。有本事你就讲道理啊。只有没本事的才靠骂人为生呢。
卓然2014-11-20发表
回卓别林(四) 从文学创作的角度而言,鲁迅的小说不仅仅是小说,也是诗,它以平凡的社会生活为题材,直接植一个整体框架和结构进入我们的感觉世界,反映当时底层劳动人民(非统治阶级)的生活,叙述平和,意喻幽深;静水深流,外冷内热,加上对汉语语言的炉火纯青的运用,把鲁迅最内在的情绪体验和最玄妙的哲理性感悟,通过小说这种奇特的艺术手段表达出来,因此其艺术的表现力和创造力是惊人的。
安红2014-11-20发表
既来之则安之。请怡红速速赶往田地那里,稍安勿躁,又一场好戏才刚刚拉开序幕。
卓然2014-11-20发表
明朝大学士外加奸相严嵩题字的“六必居”酱菜时至今日都是知名品牌;在西湖畔长跪不起上身赤裸让人唾骂数百年的秦桧想必没有料到他的书法衍变成为随处可见的宋体字;卓然很有自知之明,觉得与“败类”这样的两个字还差之千里。正纳闷卓老衲前辈放着卓然之前回复的五个帖子不闻不问,却抓住一字调侃不依不饶,实在是大脑被钳制的够呛,绞杀殆尽了幽默的细胞,承受不起一句犀利的玩笑。忽忆及鲁迅的一奶同胞之弟周作人曾于一九三九年成为了汉奸,才恍悟人生有时候就是如假包换的五迷三道。
安红2014-11-20发表
心理学家讲述人生的最初八年的经历将会影响人的一生;蔡成则直指“童年生活的地方往往是一个写作者的精神根据地,那个地方往往会决定你的精神气质。” 安红回转过身来看看自己曾经走过的路,要说:极是。我的第一篇小说刚刚开了个头,写的正是童年的往事。谢谢蔡成前来与我,及众文友们分享写作的心得体会,正所谓:闻道先后,术业专攻。安红受益匪浅,这厢有礼。昨夜不知何故,一直不能上网,只好耐心等待并盼望着黎明的到来。
yinyihong2014-11-20发表
错过如此精彩一幕。为我红族自豪。
田地2014-11-20发表
作为主持人,我得先谢谢安红!安红和进生绝对是我们讨论区的最佳女一号和最佳男一号。原以为劲帆会是最佳男一号呢。没想到劲帆会这么矜持(或者是这么忙)。难得蔡成过来发言。卓然也很活跃,对了,还有卓别林。两人好像一直在死掐。小沈阳说的好:既然都姓卓,就应该是一家人,为什么还要吵呢?嘴上一松,就扯上“裆”了。要结束了,谢谢你们!
安红2014-11-20发表
安红回2011-8-7 13:41:26发表言论的读者: 首先说一声谢谢!因为这位认真的读者把本人的借题发挥看完了。 其次再说一声谢谢!因为这位读者不仅看完了,而且还提出了问题。
读者2014-11-20发表
安红的题目就是哗众取宠。看了全文让读者感到就是驴唇不对马嘴,搭不到一起!你说的未来文学 恰恰说反了。那表现的原本是文学的本质,并不是安红讲的“未来的主导方向”,请你再思!!
梦侨2014-11-20发表
莫言和张玮(炜)马上就要到悉尼来了,安红是否准备去参加座谈会呀?
卓然2014-11-20发表
《红楼梦》里的改革派贾探春冷眼瞅着大观园的变故有句经典的话是怎么说的来着,“倒是这一大家子人自内里面掐起来,乌眼子鸡似的……百足之虫,死而不僵。” 卓然从小就念“与天斗,与地斗,与人斗,其乐无穷……”移民之后开了心眼,尚且需要艰难时日,才能改过处处与人斗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卓老衲前辈年岁应当在卓然之上吧,对了,是七十有三,所以根深蒂固的与人斗之情结想必是比卓然还要了得。卓老前辈言道:“文学必须以律法为准绳,也必须讴歌律法”的这一句,让卓然突然想起那一年得了大赛头奖的李金斗和陈涌泉合说的相声《武松打虎》中,李金斗手持长飘飘的如厕手纸上堂喊冤的情形。至于卓老前辈的这一句“文学虽然不是时尚,但必须紧贴当下生活,成为时代的号角。”卓然实在忍不住要幽默上一把,卓老前辈保不定是输错了一个字,是“裆”下而不是“当”下,看看那些雨后春笋般层出不穷的中国政府官员的“艳照门”,瞧瞧那些此起彼伏满目即是的豆腐渣工程,腌臜泼皮之至!好了,就听小沈阳的,饭是要吃的,要不饿得慌,卓然也要去吃早饭了,暂时停掐。至于吃饱了是两头跑还是继续掐,再说!
蔡成2014-11-20发表
安红提到了我,我就张嘴。先谢谢“夸奖”。 关于文学走向,有无数种可能,真的很难在今天预测明天…… 我只说自己和国内不少同为70年代写者的“集体讨论”,再加上这些年来偷偷学习以及独个儿琢磨得出的结论:初学者往往会写自己成长过程中熟悉的难忘的或者痛苦的或者得意的经历(大多是童年,童年生活的地方往往是一个写作者的精神根据地,那个地方往往会决定你的精神气质),这类关于往事与旧人的文字无需技巧去写(初学写作者也不懂得什么技巧),只需用心用真去写就是了(我的那些婆婆妈妈的就是最初的创作文稿)。接下来写多了,也罢成长中的记忆写完了,就该写脚下的路了,行走是最好的创作,写民生,写民间,写疾苦……不再把笔落在自己身上而是落在他人身上(我一连写的四本“风土中国”系列书稿就是这类内容),此时的写作会有意无意地追求所谓的“个人风格”和“选题策划痕迹”。随着年龄增长,脚下的山和水越走越多,脑子里沉淀越来越厚越来越重,写作中的技巧会慢慢淡化,而不知不觉会重新走向出发的地方——就像初学写作者那样,没有技巧地用心用真去写(坦白说,我们,我自己也是,到那个年头还早者呢,因为我们都还年轻)。一个人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老者到了七老八十,坐在院子里和人边喝茶边扯蛋都是最好的文字了。 我是澳华文学网的初来者,是诚心来学习的人。很多时候会默默地看,不会说话,今天多说了几句,是拜安红之赐,谢谢安红。
主持人2014-11-20发表
对不起,差点忘了,也欢迎卓别林,,,大师
田地2014-11-20发表
作为主持人,我得先谢谢安红!安红和进生绝对是我们讨论区的最佳女一号和最佳男一号。原以为劲帆会是最佳男一号呢。没想到劲帆会这么矜持(或者是这么忙)。难得蔡成过来发言。卓然也很活跃,对了,还有卓别林。两人好像一直在死掐。小沈阳说的好:既然都姓卓,就应该是一家人,为什么还要吵呢?嘴上一松,就扯上“裆”了。要结束了,谢谢你们!
卓别林2014-11-20发表
陈思和教授说:“文学不是律法——不可以用文学作为解决一切社会问题的准绳与标准。文学不是时尚——可以描摹人性的各种心态,是某一种特定阶段的表达,当年作品的红火并不重要,流行的可以代表时尚,但并不一定可以代表那个时代,往往在若干年的沉淀之后才能发现真正的传世之作。文学不是武器——不可以作为推动社会进步的动力,它是一种表述,挖掘出从未丧失的社会良知,或曰民族的生命力。”这都是错误的。文学虽然不是律法,但文学必须以律法为准绳,也必须讴歌律法。文学虽然不是时尚,但必须紧贴当下生活,成为时代的号角。最后,文学必须是武器,是投枪,是匕首,比如鲁迅先生,就是以文学为武器,抨击黑暗的旧中国,呼吁新中国。
卓然2014-11-20发表
回卓别林(一) 幸亏鲁迅先生一九三六年十月十九日就去世了,回到了那个没有工作,没有压力,没有求索,没有思想,没有战友,没有敌人,没有爱恨情仇的自哪里来往哪里去的黄土地下。倘若是活到一九五七,一九六六,看到新中国发疯,抽筋,打摆子,闹癔症,也未可知是匕首是投枪是武器的犀利杂文究竟会去抨击谁呢?
梦侨2014-11-20发表
哎呦喂!卓别林不是去写抗美援朝去了吗?换了身马甲又跑到这里来啦!陈思和有嘛子思想问题呀?请武功依旧(?)的卓别林明示!
小沈阳2014-11-20发表
这里很热闹啊!卓别林是谁?卓然又是谁?既然都姓卓,就应该是一家人,为什么还要吵呢?为什么呢?为什么呢?我觉得吧,人这一生啊,可短可短了呢,眼睛一闭,一睁,一天就过去了;眼睛一闭,不睁,一辈子就过去了。不和你们玩了,俺回家吃饭去了!啪啪,,,啪,,,啪,,,
yinyihong2014-11-20发表
错过如此精彩一幕。为我红族自豪。
主持人2014-11-20发表
欢迎蔡成常来
卓然2014-11-20发表
回卓别林(三) 鲁迅描摹的画面是再普通不过的普通的画面,描绘的人物是再普通不过的普通的人物,但在这些普通的画面和普通的人物身上,我们随时随地都能被唤醒——注意到平时注意不到的特征,察觉到平时察觉不到的人物的心理活动。为了揭示不同生活画面和不同人物命运的不同的意义,鲁迅的小说结构是多变的,几乎一篇有一篇的样式,一篇有一篇的写法。
安红2014-11-20发表
心理学家讲述人生的最初八年的经历将会影响人的一生;蔡成则直指“童年生活的地方往往是一个写作者的精神根据地,那个地方往往会决定你的精神气质。” 安红回转过身来看看自己曾经走过的路,要说:极是。我的第一篇小说刚刚开了个头,写的正是童年的往事。谢谢蔡成前来与我,及众文友们分享写作的心得体会,正所谓:闻道先后,术业专攻。安红受益匪浅,这厢有礼。昨夜不知何故,一直不能上网,只好耐心等待并盼望着黎明的到来。
卓别林2014-11-20发表
卓然的态度很不友好,连“裆”下都扯出来了,真为卓家出了你这么个败类而感到羞耻。有本事你就讲道理啊。只有没本事的才靠骂人为生呢。
梦侨2014-11-20发表
莫言和张玮(炜)马上就要到悉尼来了,安红是否准备去参加座谈会呀?
卓然2014-11-20发表
回卓别林(五) 鲁迅尊奉寡母之命(社会模式的不可违)于一九零六年六月与朱安女士成婚,同月,即奔赴日本,弃医从文,在东京研究文艺。直到一九二七年八月与许广平同居,二十多年的已婚但却鳏居的独夫生活,应该是对他的个人性情,写作风格与著作心理有着极其特殊的重大的影响!卓然忘记了悉尼八怪中的哪一怪(好像是五怪钓鳌客)曾经“闲”题专论地讨论过这一点。故而鲁迅的行文风范里自然是有了别具一格且与众不同的另类格调,这一层卓然暂时点到为止。回帖就此打住。
主持人2014-11-20发表
对不起,差点忘了,也欢迎卓别林,,,大师
安红2014-11-20发表
贺张炜的450万字的巨作《你在高原》获奖!——历时20多年创作完成的450万字的长篇小说,共39卷,被称为“已知中外小说史上篇幅最长的一部纯文学著作”。
卓然2014-11-20发表
《红楼梦》里的改革派贾探春冷眼瞅着大观园的变故有句经典的话是怎么说的来着,“倒是这一大家子人自内里面掐起来,乌眼子鸡似的……百足之虫,死而不僵。” 卓然从小就念“与天斗,与地斗,与人斗,其乐无穷……”移民之后开了心眼,尚且需要艰难时日,才能改过处处与人斗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卓老衲前辈年岁应当在卓然之上吧,对了,是七十有三,所以根深蒂固的与人斗之情结想必是比卓然还要了得。卓老前辈言道:“文学必须以律法为准绳,也必须讴歌律法”的这一句,让卓然突然想起那一年得了大赛头奖的李金斗和陈涌泉合说的相声《武松打虎》中,李金斗手持长飘飘的如厕手纸上堂喊冤的情形。至于卓老前辈的这一句“文学虽然不是时尚,但必须紧贴当下生活,成为时代的号角。”卓然实在忍不住要幽默上一把,卓老前辈保不定是输错了一个字,是“裆”下而不是“当”下,看看那些雨后春笋般层出不穷的中国政府官员的“艳照门”,瞧瞧那些此起彼伏满目即是的豆腐渣工程,腌臜泼皮之至!好了,就听小沈阳的,饭是要吃的,要不饿得慌,卓然也要去吃早饭了,暂时停掐。至于吃饱了是两头跑还是继续掐,再说!
卓然2014-11-20发表
回卓别林(一) 幸亏鲁迅先生一九三六年十月十九日就去世了,回到了那个没有工作,没有压力,没有求索,没有思想,没有战友,没有敌人,没有爱恨情仇的自哪里来往哪里去的黄土地下。倘若是活到一九五七,一九六六,看到新中国发疯,抽筋,打摆子,闹癔症,也未可知是匕首是投枪是武器的犀利杂文究竟会去抨击谁呢?
卓然2014-11-20发表
回卓别林(二) 鲁迅先生的小说写的尽是周遭平凡人的平凡生活,没有超凡离奇的故事,没有引人入胜的情节,却充满了无穷的艺术魅力。这种魅力自何而来?无一不是从他对人、对生活的细致入微的描写和内在微妙心理的入木三分的刻画带来的。正是由于这种细致入微的描写和入木三分的心理刻画,使其小说的艺术魅力如同窖藏老酒一般,愈久愈醇。所以在读鲁迅的小说时,常常有一种出乎意料的“发现的喜悦”。
小沈阳2014-11-20发表
这里很热闹啊!卓别林是谁?卓然又是谁?既然都姓卓,就应该是一家人,为什么还要吵呢?为什么呢?为什么呢?我觉得吧,人这一生啊,可短可短了呢,眼睛一闭,一睁,一天就过去了;眼睛一闭,不睁,一辈子就过去了。不和你们玩了,俺回家吃饭去了!啪啪,,,啪,,,啪,,,
读者20462014-11-20发表
蔡成一定是与子胡或者是与卓然一起多喝了几盅,眼睛有点迷离了,误选了两个字(也“罢”,疑为也“把”;早“者”呢,疑为早“着”呢),好在2046联系上下文尚能读懂。“既然是澳华文学网的初来者,是诚心来学习的人”,希望理解眼睛眨得雪亮的粉丝观众给你挑刺。想大声地吼一句,蔡成写得真棒!
读者2014-11-20发表
安红的题目就是哗众取宠。看了全文让读者感到就是驴唇不对马嘴,搭不到一起!你说的未来文学 恰恰说反了。那表现的原本是文学的本质,并不是安红讲的“未来的主导方向”,请你再思!!
安红2014-11-20发表
劲帆文学作品研讨会总算是要告一段落,心里还是挺留念的——因为这是了解澳华文学既往历史的一扇窗户。虽然自家院子的草都没时间割,哩哩啦啦已半人高;众文友问及尴尬事的续集,欠债似的只好低头不语。田地不必客气言谢,安红愿意为文学这个“情人”无怨无悔地付出。
卓然2014-11-20发表
明朝大学士外加奸相严嵩题字的“六必居”酱菜时至今日都是知名品牌;在西湖畔长跪不起上身赤裸让人唾骂数百年的秦桧想必没有料到他的书法衍变成为随处可见的宋体字;卓然很有自知之明,觉得与“败类”这样的两个字还差之千里。正纳闷卓老衲前辈放着卓然之前回复的五个帖子不闻不问,却抓住一字调侃不依不饶,实在是大脑被钳制的够呛,绞杀殆尽了幽默的细胞,承受不起一句犀利的玩笑。忽忆及鲁迅的一奶同胞之弟周作人曾于一九三九年成为了汉奸,才恍悟人生有时候就是如假包换的五迷三道。
卓别林2014-11-20发表
这个陈思和思想有问题
安红2014-11-20发表
劲帆文学作品研讨会总算是要告一段落,心里还是挺留念的——因为这是了解澳华文学既往历史的一扇窗户。虽然自家院子的草都没时间割,哩哩啦啦已半人高;众文友问及尴尬事的续集,欠债似的只好低头不语。田地不必客气言谢,安红愿意为文学这个“情人”无怨无悔地付出。
梦侨2014-11-20发表
哎呦喂!卓别林不是去写抗美援朝去了吗?换了身马甲又跑到这里来啦!陈思和有嘛子思想问题呀?请武功依旧(?)的卓别林明示!
安红2014-11-20发表
回梦侨——我尽力而为,尽其力者而不能为,无可懊悔。
安红2014-11-20发表
“蔡成的文字有着另一份对人生的感喟和领悟,但是他采用的却全是身边的点点滴滴的小事,甚至有一点婆婆妈妈,舅妈,奶奶,妈妈……精心的架构,无痕的技巧,平实的语言,看似平淡却总有奇绝的出彩画面,字里行间闪动着氤氲气感……以小见大,用真挚的描摹去打动人,这是否是未来文学的另一主导方向呢?”——诚然,以读者的非常正确的理解,这“表现的原本就是文学的本质”,可是正如黄先生的文章里提到的,这种文学的本质,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一直都不是中国(大陆)现代文学的主宰!!!一个理应呈现表现体现的本质竟然被某些因素遮盖了,所以安红只能把“她”寄希望到未来。
主持人2014-11-20发表
严重推荐!
白丁2014-11-20发表
过来支持下,这篇说的更清楚。
卓别林2014-11-20发表
这个陈思和思想有问题
安红2014-11-20发表
安红回2011-8-7 13:41:26发表言论的读者: 首先说一声谢谢!因为这位认真的读者把本人的借题发挥看完了。 其次再说一声谢谢!因为这位读者不仅看完了,而且还提出了问题。
安红2014-11-20发表
回梦侨——我尽力而为,尽其力者而不能为,无可懊悔。
卓然2014-11-20发表
回卓别林(三) 鲁迅描摹的画面是再普通不过的普通的画面,描绘的人物是再普通不过的普通的人物,但在这些普通的画面和普通的人物身上,我们随时随地都能被唤醒——注意到平时注意不到的特征,察觉到平时察觉不到的人物的心理活动。为了揭示不同生活画面和不同人物命运的不同的意义,鲁迅的小说结构是多变的,几乎一篇有一篇的样式,一篇有一篇的写法。
卓别林2014-11-20发表
陈思和教授说:“文学不是律法——不可以用文学作为解决一切社会问题的准绳与标准。文学不是时尚——可以描摹人性的各种心态,是某一种特定阶段的表达,当年作品的红火并不重要,流行的可以代表时尚,但并不一定可以代表那个时代,往往在若干年的沉淀之后才能发现真正的传世之作。文学不是武器——不可以作为推动社会进步的动力,它是一种表述,挖掘出从未丧失的社会良知,或曰民族的生命力。”这都是错误的。文学虽然不是律法,但文学必须以律法为准绳,也必须讴歌律法。文学虽然不是时尚,但必须紧贴当下生活,成为时代的号角。最后,文学必须是武器,是投枪,是匕首,比如鲁迅先生,就是以文学为武器,抨击黑暗的旧中国,呼吁新中国。
菊花茶2014-11-20发表
安红,啊不,陈思和讲的有道理,很有道理!
卓然2014-11-20发表
回卓别林(二) 鲁迅先生的小说写的尽是周遭平凡人的平凡生活,没有超凡离奇的故事,没有引人入胜的情节,却充满了无穷的艺术魅力。这种魅力自何而来?无一不是从他对人、对生活的细致入微的描写和内在微妙心理的入木三分的刻画带来的。正是由于这种细致入微的描写和入木三分的心理刻画,使其小说的艺术魅力如同窖藏老酒一般,愈久愈醇。所以在读鲁迅的小说时,常常有一种出乎意料的“发现的喜悦”。
  • 用户名: 电子邮件:
  • 评  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