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杂文评论

杂文评论

开卷求益
作者:沈子胡  发布日期:2011-08-06 02:00:00  浏览次数:2318
分享到:
    本来谭姐开张之时,就应前来捧场效力。只因此地门槛过高,加上舍不得自家山寨几坛好酒和窗外风景,同时又得掩着器量有限,最多也就是个热闹场合起起哄,冷清时节读读书的实情,故而也就没敢往这里来。好在计划这东西是靠不住的,自定自改,谅他人也无话可讲,当然,最近又识得几个字,人格自然庞大,因此也就老脸挤了过来。本拟好山呼称颂一篇准备献给谭女士的。不想进生先生前夜问话,涉及人物来头又极大:至圣先师又一代伟人。且问话时间又在寅时,大有风萧水寒,去了难还的气势。顿觉压力,只好将谭姐放在一边,不,是将呈谭主的文章暂放一边。赶忙在此回进生先生问话。
       大致凡人窥物,只求一斑。因此一言一语,也就成了误会偏见的依据。好比子胡提到的韩寒。除了艾斯先生引的一句,他的其它文字,子胡一概不知。知有其人名,不知其有文。幸进生先生介绍,得知他是个给共党上课的教书匠,除了达官显贵之外,是条汉子的都喜欢。心中不由一惊,叹先生眼力,一眼便看出子胡算不得汉子,真可称是火眼金睛,一目便也了然。因有网友说韩寒只是个贩卖《管锥篇》里的睿智之人。如是,子胡也就明白了其能唬住汉子的原由了。好在子胡虽品贱,但也算能读些文言,外加自己喜欢,所以也就不劳韩氏前来为子胡下断语定是非了。当然,从先生替韩寒开出的履历来看,他倒也符合孔老夫子的: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上不上大学跟有无学问至少没有必然的联系。博士未必能作成家,能开党课未必就有真知,全是见也很有可​​能。由此,知道孔子的必定就是学出身也不成理了。所以如此的思维定式害人,区区俗名你我何必当真。不过,连先生都目诵韩文三篇,子胡虽时常被这些世俗思维方式左右,但今日蒙先生教导,痛定思痛,看在韩氏未学的份上,待日后冷清时节前去读他四段,得些观瞻也是美事。
       本来进生先生垂青,称兄道弟,子胡感激涕零,况先生年长,叫一声子胡弟,子胡则尊一声进生兄,才合戏文道理。就因先生直呼为子胡所敬仰的至圣先师之名讳排行,所以吓得子胡不敢改口称兄,担心乱了辈份。只好继续先生
       和子胡未把韩寒放进自己法眼一样,先生瞧不起至圣先师,可能也不是因为读过孔子的著述而觉其不过如此,而是因为其不肖子孙的一句话,才直呼简慢。这里唬住子胡不敢称进生为兄一事不论,但这逆向牵连,似曾相识,大有可观。巧了!因有网友弄来孔庆东的一篇文言,当时真的不知他就是子胡世兄,不知深浅,跟帖指出其用词不当。当知道这内中还有隐情时已晚,怪该友多事,好端端害子胡做出不敬之事,懊恼至今。
       先生逆向株连,但不知诸葛不生诸葛子或是帝王将相安有种乎这几句是否有所耳闻?现代人自大的可以,过分地以为长江后浪推前浪真的能用在世代交替的人群身上。达尔文的进化论也在一边推波助澜。使得我们忘乎所以地以为无论哪个方面,今人都比古人强,新人定比旧人娇艶。 (不合仄韵,此处留待先生指点) 从古至今,巅峰就那么几座,哪怕有人呼唤老二老​​三地表示不敬呢。
       至圣先师的思想,在其时并没受到为政者的待见。钱钟书先生在《管锥篇》里曾说能概括孔子一生的对子,就是有道无凤,非时有麟。董仲舒添创后儒学,程朱理学的再注释,虽然使其蒙上厚厚的灰尘,但使老店新张,影响了中国千多年。其子孙弟子不肖,害得一出事情,老二便被人呼来唤去。于戏悲哉。当然,至于庆东世兄,毕竟是有血缘关系,其都在下降论,倒是非常有理的。子胡由衷地佩服!谢先生费心去孔世兄那里摘录此句,要不又被埋汰了。
      一代英豪毛润之,说他批孔应该,实在是应该;说他不应该也确实不应该。说不应该,既然是为人民服务,就没必要去把孔老夫子打倒,因为整部《论语》外加儒家经典《大学》《中庸》几乎都在教育为君的为臣的应当如何如何,不能如何如何。如果为政的能够如何如何,那么国治民安,大家都幸福地如何如何。 (莫怪子胡用如何二字敷衍,此处都是高手,容略去不再细细道来)如此,上行下效,天下可治可安。所以子胡觉得毛的批孔不应该。也由此子胡同意吾家世兄观点:官员道德如此,你还能要求百姓什么?至于吾家世兄提到的智商好像也是新名词。智字商字连在一起,好比官字加上商字,让子胡看了心酸。子曰古之学者为己,子胡曰:今之学者为商。智商实乃智伤也。所以其第二句,子胡也就不去讨论了。
       孔子像请出又被移走,就是因为现在的儒学倡导者(不管有无政府背景)一味对着百姓宣读讲解《论语》,对官员反而放松教育,或根本就灌输不进去。原本以为宣教儒家思想能更好地激发的上下和谐的热情,但却忘了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的驭民至理。所以为百姓只专注于对​​比起古今官员操守而不及其它而发愁,而头痛。外加那些对孔子的了解只是从周润发处得来,所以觉得镜头里得孔子虽近实远,又没怎么谈到--批孔的稿费和赞孔的稿费一样,批孔至少还能抬高自己几下不等--所以自然不买帐。也就跟着那些儒家文言读不来,倒是每晚必背西洋经典的华语精英续着五四,批孔时的成见喊打喊杀,形成所谓民意。于是,官家一看既有这等弃孔民意,不用实在可惜。稍带顺手孔子像就被移回老家。好在他老人家周游列国,此等挫折早不算啥,更不会世人对他直呼其名了。
       再说应该。我党一直把五四运动的破旧立新之举挂在嘴上,奉若神明,年年祭祀。但因前有刘少奇要谈修养,后有林彪的克己复礼,主席他就知道,把儒家修养改成共产党修养的换汤不换药就是一种对新文化运动的​​否定。就想到一时的思想变革,终究不能彻底,还得再提一次孔老二,将革命进行到底。此处为子胡杜撰,只求自己受用。有志者大可起而攻之。好在网络发言,虚实形同开关。子胡心态止水一般,是奈何不来我的。先生大概是那个时候开始叫老二的吧?
       “治大国若烹小鲜,国也罢,饭馆也罢,厨师的手艺都要讲个正宗,地道。好比本来说鲁菜馆子太宰人(吃人)换成湘菜馆子,可突然有人又要改回鲁菜,对那些已经习惯了辛辣口味的食客来说,会觉物非所值,淡而无味。便会在小道上流传厨师团队怎么了?是否有人想另起炉灶等诸多疑问,这对继续经营是不利的。加上那些喜欢鲁菜的所谓美食家之余孽还等着在旁看笑话。因此这鲁菜是绝对不能再上台面的。从五四开始,这烹鲜的手艺一定要一脉相成。不像现在,招牌没变,花色全翻,也没人笑话,吃到嘴里却是有东有西。照样经营照样川菜。 (湖南厨子走后来了个川菜厨子)现在是淮阳菜,但加了个董事会,做什么菜都由董事会决定了。先生会写小说,此等题材不用可惜,写将出来肯定要比现在海外流行的小说好看!因为它超出了:出身富裕――被革命――希望不灭,呼唤人性――海外的天特别蓝之类的自传俗套。 (如果先生从此不见,子胡必认定此去必是专心甄士隐小说去了,当然开头最好写上说出来怕你不信​​字样,要不这虚实开关起来,子胡适应不来,还望先生体谅下情。)
       记得梁启超在评论李鸿章时,说英雄有造时的和时造的两种。李中堂是后一种,故​​而子胡觉得毛主席则是前一种。从先生引用的文字(此处暂认此文是真无赝)来看他把宪法说成摆设,正是他深刻理解了上德不德,下德执德,执着之德,不明道德。子胡很奇怪,很多自由(牢骚满腹)文人诟病于毛主席的视宪法为无物的作为。估计他们不是美国书读多了,就是《西游记》看多了,喜欢头上弄个紧箍——宪法――戴在头上,以为记住了咒语就能使猴头儿就范。弄巧了,抓几个贪官,弄拙了,自己被套了进去。无论哪家的宪法条款都有一条是诛杀叛国者。被抓之后顿失把牢底弄个窟窿自己越狱的勇气,称病然后请来洋人出面赎走,并红肿着脸到处说:抓我是违宪的。我就是要求宪法完善,免去叛国这一条,宪法有了它不行,太不自由。这次是兄弟我着了他们的道,以后他们有事我也是要请海内外人民来替我喊冤抱不平的。诸如此类,真不知其思维是进化了还是退化了。不过,好在先生的亲戚那位女孩到底是生活在自由社会,已然理解了毛主席的高瞻远瞩和理想,把它抄录在笔记上,以后如何发展现在难下定论,但有一点是肯定的:她相信性相近,习相远人性是善的。既然人性为善,应当自由自在的,那还要宪法这劳什子干啥?我要你管? !既然为人民服务已然成为宗旨,为何还要孔子抛投露面?所以从这点上看毛主席的批孔也就是因该的了。
       这些理解都是建立在真有此文此话的基础上的。此处容子胡冒充一下学史的。一般研究历史的都知道对于历史研究,在文献不全缺失的情况下最多只能假说;在所谓古物文献出现后,就得仔细论证,断其真假才能决定如何使用,是真的改写历史或留作凭证;是假的交小道流传海外,以至于澳洲女孩也认真抄录。 1954年,那是枪管微温的时节,百废待兴。连个刚到任的州官尚且知道要为放火立个口头规矩,海外会写的还都去争个什么华文写作唯我独尊的虚名。以毛的见识居然不知法的重要,自拆戏台。据官方文献,毛数次主持草拟宪法会议,对立法一事非常重视。 (当然因为是官方的就大可不信,因为铁道部也算官方的)但是结合当时的背景,此处子胡倒是要借用一下信不信由你,我是相信的这句。理由很简单,出身入死不就是要个法由己定,不被人欺的权力吗。除非那时的毛想出家,看破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所以便有了如是观。如果说此话讲在74年,经历各种风雨之后,或许在残烛之年,犯了糊涂,或有可能(大胆推测而已,也算杜撰,估计进先生会信)有文例举彭真回忆,宪法施行之后的三年中,毛周每遇重大决策之前都要询问是否符合宪法。反右之后,慢慢地也就不再询问了。这种说法于情于理较令子胡信服。从年份上子胡信其有伪不真。
       子胡是非常反对由我们这一代来完成对毛的盖棺论定的,理由很简单,资料不足!这不同于子胡评韩寒,进生论庆东,仅凭片言就能说尽自己观感的。对毛则不同,因为他是个造时之人。引梁启超《李鸿章传》中一段来做个小结,结束此文。
   
天下惟庸人无咎无誉。举天下人而恶之,斯可谓非常之奸雄矣乎。举天下人而誉之,斯可谓非常之豪杰矣乎。虽然,天下人云者,常人居其千百,而非常人不得其一,以常人而论非常人,乌见其可?故誉满天下,未必不为乡愿;谤满天下,未必不为伟人。语曰:盖棺论定。吾见有盖棺后数十年数百年,而论犹未定者矣。各是其所是,非其所非,论人者将乌从而鉴之。曰:有人于此,誉之者千万,而毁之者亦千万;誉之者达其极点,毁之者亦达其极点;今之所毁,适足与前之所誉相消,他之所誉,亦足与此之所毁相偿;若此者何如人乎?曰是可谓非常人矣。其为非常之奸雄与为非常之豪杰姑勿论,而要之其位置行事,必非可以寻常庸人之眼之舌所得烛照而雌黄之者也
后记一
本来此回话早就写好,因先生提醒,不应打扰主人。一想也对,自说自话,总得有个自家菜园。没想到谭姐盘查甚紧。查姓查名,还要画形图影。子胡的名姓事小,最多辱了门风;实在是从前的行当,最恨拍照留影。
 
后记二
因是躬身回复先生问话,难免紧张出错,腰酸得很。另外看到有作家拿着酒杯,喝着祭酒,挥洒文字诗情。羡慕顿生,自叹今生难趋此等阴阳妙境。既然写了就不怕人评,故而斗胆贴出。但还求先生恕我,学艺欠精。此处繁体简体掺杂,行文不文不白。但比起哪些东西思想杂烩的不是东西来,子胡还是可以有那么点不捞爱得(praid)的。
 
后记三
子胡学浅,基本弄不清那些新名词,这就必然瞧不起到处贴标签的。这个毛病一直想改。今天因看到进生先生指明子胡的毛病,才知道进先生原来和子胡是冤家--同行,皆为江湖郎中,拿着幌子替人诊病。突然觉得这世界少几个郎中该多好,至少能让无病之人活得自在,耳目清静。



评论专区

子胡2014-11-20发表
田地先生过奖了。子胡意气用事难免剑走偏锋,不当之处还求前辈指点才是。
田地2014-11-20发表
子胡先生文字极好。受教了。
卓然2014-11-20发表
一直以为子胡是笔名,没想到是真身。何时能让人一睹庐山面目啊!
子胡2014-11-20发表
与跟和,皆不出共同,一起之义。比如与读者讨论,跟读者见面,和(去声)读者诗文。不过,要是读者之后如果有了个“的”,那语义便会含糊不清,不完整,应有下文。比如和读者的讨论毫无新意。读起来看起来才不会让人摸不着头脑。估计是作者只知“调侃”是名词的缘故吧。也算是他少学又想卖弄的一个佐证。当然这是子胡瞎猜。因为不在一个水平。好比诸葛敢用计空城,因为对手是司马懿。如果对着进生用此一计,不被生擒才怪。所以“料事者先料人,若不知其人才智高下,只在事上去料,雖情勢極確,究竟不中。故能料愚者不能料智,料智者不能料愚”。(子胡可算是吃饱了无事,粘上如此湿面粉) 当然,如果在文章句中多个的字,少个的字都不是太大问题,可能是讹脱,读者大可根据上下文来判断。如果放在题目中,而且还是主题要明的杂文,那就要细细推敲了。 谢谢读者拨冗来此,而且得出妙哉的老生常谈。让子胡借机细加说明。不过小心,对方可是十年杂文的高手,劝读者别趟这浑水,免得被认为是子胡的同路人。受到牵连。莫谓子胡言之不预也。
田地2014-11-20发表
子胡先生文字极好。受教了。
子胡2014-11-20发表
田地先生过奖了。子胡意气用事难免剑走偏锋,不当之处还求前辈指点才是。
读者2014-11-20发表
中国文字妙哉!!同不只是相同的独意。同的意思还有,与、跟、和的意思.
读者2014-11-20发表
中国文字妙哉!!同不只是相同的独意。同的意思还有,与、跟、和的意思.
卓然2014-11-20发表
一直以为子胡是笔名,没想到是真身。何时能让人一睹庐山面目啊!
  • 用户名: 电子邮件:
  • 评  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