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杂文评论

杂文评论

閱作品話作者--感《西出澳洲有故人》
作者:黄潮平  发布日期:2011-07-28 02:00:00  浏览次数:3266
分享到:
     張齊清兄最近出版了一本散文集---《西出澳洲有故人》,收集了大約100篇他精選的散文。那天開作協會議,齊清兄特送我一本,這本267頁,超過15萬字,圖文並茂`包裝精美的散文集,包羅萬象。有國家大事`家庭小事`人物介紹`新聞視點`雜文評論`抒情散文等。齊清兄將其大作分為:(1)給我那己遠行25年的母親,(2)美食篇,(3)生活雜記篇,(4)澳洲篇。外表觀之,吃`喝`玩`樂甚為齊全,仔細“品嘗”,親情`鄉情`友情以及對人類`對大自然的博愛,盡在其中。真是琳琅滿目,美不勝收。細心的讀者閱讀完畢後,將會發現一個問題:這位當年畢業於台北名校---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系;被大馬華青及王潤華先生譽為“魔鬼詩人” 之稱的傑出詩人在此散文集中使用的語言非常簡潔樸實`淺出深入`沒有那種“語不驚人死不休” 的形容詞及誇張手法,使您讀後充滿親切感並愛不釋手,
齊清兄不僅是一位詩人`作家,也是一位資深報人。據悉1966年大學畢業後,他在電視台當了大約10年的節目主持人,以後的時間大都在報館渡過。他曾在馬來西亞的“建國日報” 當過總編輯,抵澳後曾在墨爾本第一份中文週報當過主編,稍後接任“澳洲新報” 維多利亞州總代理並兼任大馬“南洋商報” 商余版專欄作家。由于他的踏實`穩重`幽默與平易接人的性格,加之青壯年歌聲特棒,深獲文友們敬重。
筆者認識齊清兄已21載。1990年下半年,齊清兄與我們八`九位來自不同國家的華文文友在本埠(墨爾本)商榷籌組“澳洲華文作家協會” 。這些文友,有些事先根本不認識,或“只聞其名,不見其人” ,我也僅認識其中的一`兩位。初次見面,大家總會互贈各自出版過的書本,有個別文友送我很厚的單行本,估計有15萬字左右,而拙作連標點符號大約9萬字,字體小,裝潢也不高擋,心裡覺得有點過意不去,輪到齊清兄了,他送我的是一本較薄的詩集,裝潢很普通,我感到納悶,自忖張兄文學修養應在我之上,又比我早出社會,怎麼只出一小本詩集?會畢返家,打開一看,立刻被吸引了,首先是他字體美觀`老練,語言悠美`無瑕可擊,讀完一首詩,就像聽了一個動人的故事,作者喜怒衰樂之情,立刻感染讀者。“作協” 於1992年4月正式成立,(高峰時全澳三大城市均設有分會。)坦率地說張齊清兄`張至璋兄與當時的召集人黃惠元兄等文友為作協的成立作出諸多貢獻。齊清兄沉穩的個性給筆者留下深刻印象。自此以後,我們便從相識`相知,到今日成為好友。他長我五`六歲,我視他為兄長,有什麼問題(包括個人私事)均敢於大膽向他請益或探討,老張也從不吝嗇;經常提供個人的見解。
齊清兄之散文集為何以《西出澳洲有故人》命名?筆者想大慨是從唐朝詩人王維的“勸君更進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獲得靈感反其義而用之吧?!千年前的唐朝,旅客過了甘肅之“陽關”向西走,必然有“去國懷鄉” 之感。而現在,隨著科技的日新月異,地球好像一個“村” 。周遊列國早己司空見慣,移民成為一種國際趨勢,所以出了““陽關” 抵達澳洲,也不覺得孤單,因為會遇到舊雨新知。齊清兄也許是以這種心態給該散文集命題吧?誠然這並不表示來澳後的生活就一定一帆風順或平淡無奇,實際上創業時的誠惶誠恐,生活中也有漣漪,甚至有時也會波濤洶湧,由于視野的開拓,“眼界决定境界” ,所以齊清兄之大作不僅有琳琅滿目的“外表”,更有耐人尋味`拍案叫絕,甚至讀後沉思之內涵。
現在談談齊清兄散文集中的幾個分類,先談親情吧。親情又稱骨肉(手足)之情。張兄自幼喪父,他与母親的感情應比一般雙親健在之家庭更緊密吧!母親在他心中是崇高、伟大的。母亲的諄諄教導讓他牢記心中。如文中所說:“兩仟元對我們來說是大數目,但當時他說母親病重,我忽然想起我母親生前的教誨;‘救人要救急’ ,我便答應他了。” 文中還舉出一些實例,諸如“你爸爸生前常說,有錢借給別人,比要跟別人伸手借錢好得多。” “------是我母親的慷慨、顧念父親堂兄弟之情,讓他老年有片瓦遮蔭,還按月領退休薪奉,安享晚年。” ,齊清兄也感受到他的堂伯父為人敦厚,如文中所述“------那時我堂伯父每天還是設法去找一些米來煮粥,然後騎著腳踏車把粥送去10多公里外的醫院給病中的母親,說是有‘米氣’ 下肚,身體才能復元快一些。” 筆者認為齊請兄的母親,是傳統中國人母親之典範,由于張兄母親的言教和身教,讓齊清兄從小便具有惻穩之心,懂得施比受有福,知恩圖報、尊老愛老等人生哲理,進而奠定了齊清兄高尚的品質與人格。當他升格為父親後,很注重孩子們品德的教育。諸如“努力`勤奮一定有回報,誠實`不怕吃虧,一定會受賞識” 。據筆者知悉,今天他的三個孩子用事實証明了他說過的話,大家學有所成,張兄的兩個女兒均在大公司高層任職,小兒子畢業後經商,非常成功。
這篇“給我那已遠行25年的母親” 的結尾讓人讀之心中一酸:“母親以73歲之齡,在沒有任何跡象中,安然棄養,我們大家心中都有萬分不捨。記得在老家雪邦停靈治喪時間,看見眾多弔祭的親朋友好都痛哭悲泣,更叫我們兒女們傷痛不巳。” 。“際此母親節,將此文也送給全天下的媽媽,祝您們健康平安” 。
這是齊清兄對母親最真摯的愛;是親情淋漓盡致的流露,筆者深有同感。張兄之母親仙逝已30年(計至2011年),筆者家母也於32年前病卒於逃難途中(享年51歲),幸獲仁人君子埋於荒上曠野,一個月後筆者驚聞噩耗,無法自控,淚水奪眶而出,僅說了幾句話:“媽媽,我對不起您,媽媽,我來遲了一步” 。接著便嚎啕痛哭。留下“子欲養而親不在” 的永恆內疚。謝謝齊清兄這篇散文,讓我感同身受緬懷家母。
張齊清兄之母親留給他的是一本永遠讀不完的哲學巨著;也是一筆用之不竭、取之不盡的精神財富。
關於《美食篇》。中國民間有句俗語:“民以食為天” 。張兄深知華人之飲食文化,而且他本人也是喜愛品嘗美食的騷人墨客,在《美食篇》諸篇 “喝紅酒和吃黑巧克力會長壽”`“澳洲的迷人紅酒”`“海南雞飯”`“難忘大馬美食行”`“多姿多彩的韓國旅遊和飲食文化”`“非奇果和冰凍香蕉”`“涼瓜炒牛肉”`“大堡礁和蘇眉魚” 等齊清兄都有清晰的描述各種美食。不僅如此,他也愛護瀕危物種,如文中所述:“朋友來自香港,吃海鮮很講究。蘇眉是上等深海魚,肉質優美,價格不便宜。他告訴我,看到活生生的深海蘇眉,他決定以從不再忍心吃蘇眉魚” 。“回到澳洲後,我和一位餐飲業朋友談起此事,朋友告訴我,蘇眉魚是受保護的魚類。我聽了之後,便到網上查証,發覺確如其說” 。 “蘇眉已經出現滅絕危機,不但被《世界自然保育聯盟紅皮書》列為瀕危物種,也於2004年底列入《華盛頓公約》附錄二物種” 。由此可見齊清兄既愛美食,又有強烈的環保意識。
在《生活雜記篇》中齊清兄收集了16篇散文,計有“孤獨國的國王---寫詩人周夢蝶”` “是鵲巢鳩佔嗎?”` “跳飛機一族”`“吳文煥---澳洲另一傑出華裔科學家”` “英年早逝的澳洲華裔傑出科學家”` “難於如願”` “生孩子的希望”` “名醫的殞落”` “您太肥胖了嗎?”`“提款機的故事”  “墨爾本的春節”` “我心裡的幾句話---為卓德福醫生新書而寫並作為代序” 等篇。齊清兄的這些散文,深刻描述或記載生活中的人物與事件。雖然人類生活多樣化---酸甜苦辣,有的人孤獨過一生,有些人意氣風發;步步高昇,一些人終日在貧窮線上掙扎;自顧不暇,有些人卻能不斷地為民造福。還有些人是------   總之這就是人生,這就是生活。
     《澳洲篇》收集了20多篇齊清兄精選的散文。這是老張在澳生活20多年後向當地交出亮麗“成績單” 的一部份。其中的小事有總理弟弟在自家院子因砍了稀有樹木,可能要面對檢控上法院。大事如澳洲大選的策略等等。真是“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 。透過上述散文,齊清兄的幽默`風趣`親切`積極`樂觀及與時俱進的性格,展現無遺。所以“西出澳洲有故人”與“西出陽關無故人”有截然不同的畫面與境界。
    鮮為人知的是,齊清兄對待自身疾病有無與倫比的頑強鬥志與非常樂觀的態度,似有“兵來將擋`水來土掩”的氣慨。使我這個從青年時期在戰火紛飛中磨練以及被瘧疾病摧殘近10年的老“病友” ,也甘拜下風,深感敬佩。據張兄在2006年8月“我闖過第五關”一文所述,他那時已開了5次刀(即動了5次手術)了。若連去年(2010年)之手術在內,遠不止5次,真是“過五關斬六將” ,一路所向披靡。祝福齊清兄與張嫂百頭偕老。也祝願己經“西出陽關” 抵澳定居的華人同胞事業有成`家庭美滿`健康長壽!



评论专区

  • 用户名: 电子邮件:
  • 评  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