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杂文评论

杂文评论

林别卓:作家心中有一条底线
作者:林别卓  发布日期:2011-07-07 02:00:00  浏览次数:2767
分享到:
       眼下我所在的作协组织正在开展对张劲帆文学作品的讨论,我也有话要说。
       张劲帆先生1955年出生于江西,江西是红色革命摇篮井冈山的所在省,是伟大的方志敏烈士的故乡,是令人景仰的地方。张先生出身不好,在国内成长之道路多少免不了曲折和坎坷,但是靠着自己的勤奋和聪慧,年纪轻轻的他就已经供职于湖北省社会科学院,属于天之轿子一类,为一般人所可望而不可及也。然而,如他这个年龄段的人是作为文化大革命重灾区的中小学生,存在着教育上先天不足的问题,加上八十年代的十年改革中政府教育工作的失误,他们对新中国和共产党的认识可能是相当浅薄的。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的出国潮使这些人面临考验。出国可以经风雨,见世面,得到多方面的历炼,然而对那些意志薄弱的人来说,在海外铺天盖地的反面舆论中容易遭遇风险,不过还要看各人的具体情况,有的遇上了正派和正义的朋友情况就会好一些,而有的遇上了思想不好的朋友就会同病相怜、臭味相投,使自己身上潜伏多年的弱点一下子井喷了出来,而不可自拔。
       张先生不幸地和一些个别作家捆绑在一起,互相吹捧,互赠高帽子,别人说他“文章不可多得”、“具有世界性影响力”,他说别人是“德高望重的大好人”、“文笔了得”;有的人则是又拉又打,在吹捧他的同时,教训他要在文学作品中“肃清共产主义的影响”,结果他真的肃清得够彻底了。在这次对他的文学讨论中,他本应注意避免陷入政治化争论,而主要地将自己的文学作品展现在读者面前,可是他偏偏把那些连一般读者都为之厌恶的政论文章推了出来(在澳华文学网上),自己作贱自己。他有一篇文章叫做<香港和钓鱼岛>,居然是十四年前香港回归祖国的时候写的,亵渎和丑化中国人最光辉的盛事,文笔之卑劣,令人目不忍读。十四年间中国发生了巨变,全世界的人对中国的看法也变了,而他却没有变,不思修改其文。
       他还有一篇叫做<和解时代>的文章,更是对自己原先所学的社会科学彻底地背叛,比如他说什么蒋介石不但在北伐方面和抗日方面“强过毛泽东”,“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方面也强过毛泽东”。我批评说:照你如此之推论下去,毛泽东到底是靠什么打败蒋介石而建立新中国的,就成问题了?难道是不尊重知识不尊重人才的结果?岂不是蒋介石的旧中国也强过毛泽东的新中国了?蒋介石一生任人唯亲,而不是任人唯贤、任人唯才,是其失败的原因之一,这是两岸中国人妇孺皆知的事儿,作为新中国培养出来的一个知识分子居然在这样一个基本常识上闹笑话,多么悲哀啊。
       他对我进行了反批评,举例证明蒋介石如何善待知识分子,说:“民国时期的官员大多是知识分子,不是泥腿子,县长有很多是大学生。虽然有共产党知识分子遭到监禁杀戮,但知识阶层整体受歧视和迫害的情况是不存在的。知识分子的工资也高。抗战时期,大学依然再()办,没有把大学生都送去战场。蒋介石固然有任人唯亲的一面,但也有任人唯贤的一面-------。”他后面的话,可想而知是对新中国和毛泽东的贬词了,最后的一句是:“你简单化按教科书背诵灌输给你的历史观,这才是悲哀!”读了他的这番话,我感到一个读书人之惨就惨在不读书啊。
       民国时期中国仍处于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军阀割据混战不休,国无宁日,民不聊生,全国广大地区的社会状况与满清时相比没有根本性的改变。那个时候的官员不是自上而下的任命,也不是自下而上的选举,而是军阀委任制和贿赂购买制,也就是谁有权有势有钱谁就当官,读书人只能是为当官者所雇;再说,民国的教育虽然相对于清末时有了较大的发展,学校增加了不少,但是那时的全国人口已有四亿多,读书人的比例仍然很小,读过小学的是百里挑一或千里挑一,读过中学的是千里挑一或万里挑一,读过大学的是十万里挑一或百万里挑一,若真的如张先生所说的“官员大多是知识分子,县长很多是大学生”,则旧中国被推翻真是太冤枉了。
       说什么“共产党知识分子遭到监禁杀戮,但知识阶层整体受歧视和迫害的情况是不存在的”,这岂不是说杀掉共产党知识分子并不算是歧视和迫害知识阶层吗?国民党、蒋介石一向视进步知识分子为眼中钉、肉中刺,用封建主义、法西斯主义的手段成千上万地捕杀之,而共产党知识分子首当其冲,其中的死难者如北大教授李大钊是帮助孙中山先生制定“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的共产党员,又如文学评论家、翻译家瞿秋白是影响鲁迅先生后期思想的共产党员,等等,这些人的被害难道不是知识阶层的巨大损失吗?
        民国时期“知识分子工资也比较高”?这个说法也不是历史事实。就说教师的薪水吧,那时政府给学校的拨款很少或者没有,教师的薪水主要来源于学生缴交的学费,这就造成了学费奇高,众多穷人家的孩子因付不起学费而上不了学,上大学更是连梦都不曾梦过了。至于教书者们是否因学生的高学费就富了起来呢?绝不是。除了校方的各种克扣,老师们所剩无几,穷困潦倒者比比皆是,社会地位十分低下,故旧社会民间遍有“人不贱不做先生”之说。看来,张先生想要证明蒋介石“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证据不足。
       人是要有点觉悟的,而划清新中国和旧中国的界限是现代中国人应有的最起码的思想觉悟,这也可以称作心中的底线,在此底线之上是觉悟者,在此底线之下是非觉悟者。旧中国是已经被中国人民扬弃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而新中国是中国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社会。两个社会两重天,性质截然不同,两个新旧执政党所犯的错误也是根本不同的。旧社会国民党的错误是与人民利益根本对立的错误,是不可克服的、不可救药的;而新社会共产党的错误是在与人民的根本利益相一致的前提下的错误,是可以克服和纠正的。中国共产党在认识和对待知识分子的问题上是有一个曲折的过程的,通过不断总结经验和教训,最终得出了“在社会主义社会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的正确结论。在新中国的历史上出现过知识分子遭受歧视和打击的现像,教训极为深刻,但党和政府总是有错必纠,平反冤假错案,恢复其名誉,取得他们的谅解,使他们发挥出自己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而他们大多数人也总是相信共产党,许多人在自己处境非常艰难的情况下仍然坚持着与共产党同心同德,这是旧社会国民党与知识分子的水火不相容的关系所不可比拟的。
        澳华作家,何谓?不仅是指在澳洲用华文写作的作家,而且是指以华人移民作为文学描写和文艺服务对象的作家。华人移民多来自中国大陆,他们虽然生活在异国他乡,对于祖籍国身已是客,但是新中国依然深深地影响着他们,在思想精神上和文化习惯上都有新中国的印记,他们的多数人依然热爱着新中国,甚至还在为新中国出力。作家想要了解他们,就要了解新中国,不然就很难准确生动地描写他们的喜怒哀乐。当然,很多时候要全面准确地了解新中国并非易事,但是只要你心中有一条底线,即“新中国比旧中国好,共产党比国民党好,毛泽东比蒋介石好”,就八九不离十,不会犯太大的错误。而那些诋毁新中国、诽谤共产党、贬损毛泽东和为旧中国招魂、为国民党鸣冤、为蒋介石叫屈的文章只能遭到广大华人华侨的唾弃。

201174



评论专区

田地2014-11-20发表
我原以为,周末是要放假的,于是我就没来澳华文学网尽职。没想到,周一上来一看,好家伙!没一个休息的!一个周末这里就成了战场了。我本想说,文学是文学,政治是政治,咱不谈政治好不好?可转而又想,这文学和政治还真就是分不开!再说了,我劝得了嘛!那就,愿意说什么就说什么吧。说一下我个人的观点,我同意“南太井蛙”的说法——作家的底線端視他是否能站在人道主義的博愛高度去作文章。
进生2014-11-20发表
因了《劲帆作品讨论会》林布先生的“我也有话要说”的文章,燃起了去他的作品夹里看看,他都“选”了些什麽文章来澳华文学网抛头露脸的。为什么我会这样想呢,源于他在《底线》文中说:“在这次对他(张劲帆先生)的文学讨论中,他本应注意避免陷入政治化争论,而主要地将自己的文学作品展现在读者面前,可是他偏偏把那些连一般读者都为之厌恶的政论文章推了出来(在澳华文学网上),自己作贱自己。”我就想,他肯定把近二十年写作生涯里一不小心写下的“自己作贱自己”的文章收藏起来了,“一般读者都为之厌恶的政论文章”就更不用说了。进去逛了一圈,从“皮里到皮外”(不看表象之意),还真有些吃惊。太表里不一了,这倒同中国执政党如同一个娘胎里钻出来的(不包括那千百万为革命理想慷概捐躯的烈士,我一向崇敬他们,这也是我特别赞赏毛泽东的那句“好人都死光了,活着的都是行尸走肉“,这是理解60多年中国怪象的金钥匙)。原来他扔给张劲帆先生的话语实在是挂在他自己脖子上日夜厮磨的宝贝“charm”。 他的文件夹里,百多篇文章,读者去找找看,有没有一篇《理順愛國和出國的關係——答畢恭先生》,也没有畢恭不幸早逝时林布先生压抑不住内心喜悦写下还敢发表的悼念打油诗,记得当年西澳作者平民愤愤地评说“(林)这人是人还是鬼?!”。还有另外几篇,我读后当时都留下此人还是比较坦诚的,能真诚地流露自己真实的想法---就是这一点认识,才使我当年写下《速写林别卓(一)》,用祖国的文字对他表达了我最崇高的敬意。现在,这些能展现其人文品人品的好文章都被他阉割掉了。还真下得了手啊?不疼吗?亲自动手,真了得。张劲帆先生,一介文弱书生,有此心也无此胆,可贺可贺,那是自己的孩子啊! 考虑到林对自己前院的不发言的姿态,而我竟然种下了两棵常青树,想为他遮荫打伞,借用主持人田地先生的观点,林先生该出来说声“谢谢”了。要不,我就把那篇文章送上门来了。
进生2014-11-20发表
凡60年之后出生的孩子们,你们能长到如此长如此大,平平安安很幸运;若有心想知道文革初期及文革收尾时,那些工作组,那些“联动”分子,那些“红卫兵”,那些书记,积极分子们,那些“革命群众”是如何凶神恶煞地,指鹿为马地,落地有声地,立竿见影地(若读者有兴趣,我还能排比下去)污人清白,颠倒黑白,生杀予夺地“我手持钢刀"将“我们中国人民”怎么地。。。,请看当年的“影印件”,那题目是林先生后来找到的替代品,精髓尚在,毫不褪色。权当进一次“革命博物馆”与“历史博物馆”吧。不过,象我这样如林先生般,生在旧社会的人,很想拉拉家常,林先生在文革中总没有错过机会吧,谈谈吧,好汉怎能不提当年勇,唱唱您林老的“红歌”。这里是澳洲,仍然有娱乐价值,这边的人也无意建您的档案。
田地2014-11-20发表
我原以为,周末是要放假的,于是我就没来澳华文学网尽职。没想到,周一上来一看,好家伙!没一个休息的!一个周末这里就成了战场了。我本想说,文学是文学,政治是政治,咱不谈政治好不好?可转而又想,这文学和政治还真就是分不开!再说了,我劝得了嘛!那就,愿意说什么就说什么吧。说一下我个人的观点,我同意“南太井蛙”的说法——作家的底線端視他是否能站在人道主義的博愛高度去作文章。
主持人2014-11-20发表
卓然的跟帖太长,我们搬到外面去。公告一下。
卓然2014-11-20发表
摆事实 讲道理 林别卓先生的文章卓然以前是读过的,感觉有点像是在练无影脚,飘忽而杂乱,不按常理出招。近日讨论会上又得以重见,才发现林先生竟然改练起了飞毛腿,似乎是大有一脚就要将张劲帆踢下马来,置于死地而后快的感觉。 卓然一向好打抱不平,所以干脆就来一个太极推手以应对。 请让卓然依照林先生文章的七个自然段的文章段落编上号码,从头道来。需要郑重说明的是,所有下列文字所引用的数字和事实基本都来自国内各类党史党报和党刊公开发行的回忆录。 其一,林先生想说话,就可以写个帖子贴到网上,让大家都来观瞻,要知道就在四十多年前的文革时期,可不是想说话就能说话,想贴个帖子就能向贴满大字报的墙上胡贴的,尤其是像林先生这样的归侨,保不齐就是越南派回国内卧底的特务,早就被监视镇压严禁出声。 其二,如果我是语文或者历史老师,林先生的卷子早就被弃置一旁了,因为人家张劲帆明明出生在武汉,祖籍是江西万安县窑头乡中塘村。这可是专门为张劲帆开的文学研讨会,林先生出手即错,实在是让人贻笑大方。 林先生说到了江西,咱们就说江西,作为老区,老革命根据地,江西的发展远远好于同样是老区的贵州,安徽和陕西。贵州的老区穷也要生,于是有母亲超生十三个,儿媳超生十一个的活生生的现实照片。当年的安徽老区,穷得家徒四壁的一家之主在中央一级的领导来视察时都无法站起来和领导说句客套话,为什么,因为一站起来,蛋腚就露出来了,没有裤子穿。领导流着眼泪问着孩子们,孩子们都去哪里了?同样没有穿裤子的媳妇只好搬开了锅——露出躺在灶台里借着余温取暖的两个赤身裸体的孩子。至于陕西,最著名的要数革命的圣地延安了,九十年代初,朋友从延安采风回来,为卓然讲了这样一个真实:当地安排他们到老乡家吃派饭,派饭虽能填饱肚子,但是消化不好,整夜放屁。后来出行时与赶车的小伙子聊天,讨要治疗肚子胀气的偏方,才知道赶车小伙儿的父亲曾经是当年叱咤风云的造反上台的村支书。当然后来就下了台,因为文化水平低,没有知识,后代们只能做回世代沿袭的本行,赶大车。朋友就多问了一句,那么谁是现在的村支书啊?——就是当年被镇压的老地主的孙子! 出于对林先生的尊敬,卓然还是要认真地看下去。于是看到了“张劲帆出身不好”,简直就是哭笑不得!要知道“出身不可以选择,道路可以选择”一向就是新中国建国以来吸引人才,保留人才的政策。毛泽东本人的家庭成分原本就是地主,其父毛顺生就是曾经雇用过少则十几,多达二十多个贫农的雇主。考虑到是伟大的领袖,实在不能把地主的头衔与伟大领袖联系起来,于是连富农都想尽办法躲过了,评了一个中农。 张劲帆“在国内成长之道路多少免不了曲折和坎坷,靠着自己的勤奋和聪慧……”,卓然不能苟同林先生所说的,因为如果没有邓小平的拨乱反正,张劲帆本人还在农村的插秧挑担子浇地呢。那么我们来深思一下,为什么是由三起三落的邓大人来拨乱反正?除了他的履历资格之外,是他的大起大落的经历给了他对这个民族命运的沉重的思考。 至于“文化大革命重灾区的中小学生,存在着教育上的先天不足的问题”,卓然又要提问了,为什么?若不是当年伟大领袖心血来潮地大笔一挥:“广阔天地,大有作为”,哪里有事后林先生有关重灾区的说法。近来坊间披露出来的背景事实更让人吃惊:因为没有听从马寅初的建议,超生了众多的人口,城市里面根本就兼容不下这么多嘴同时要吃饭的压力,经济上宏观调控的手段解决不了上层建筑一拍大脑的失误,所以伟大领袖把城市部分的危机就直接转嫁给了有块地就能开花结果的农村。而农村的真实状况呢,我想,每一个曾经有下乡插队经历的人都会有刻骨铭心的体验吧。 其三,进生已经在跟帖里面论辩的很是详尽,劲帆也已经阐明了自己的观点,孰是孰非,留给大家自己去看。卓然只想多说一句,是有关“对自己原先所学的社会科学彻底地背叛”。生而有涯,识而无涯,学习是一件终生的事业,观念可以在对事物不断占有新的认知的前提下转变的,而不是一成不变的,尽管转变观念是心灵与肉体上双重的非常痛苦。 毛泽东所著的文章,特指未被编写入毛选的青年时代的旧作,尚且与其本人被编入毛选的文章有观念上的分歧,而这,也恰恰是迟迟未被收编的原因。 我们又怎么可能责令张劲帆的思想非一成不变呢?如果卓然告诉林先生,圣经是第一本明确阐明地球是个球体,周遭无一物地悬在空中;地球有南极和北极,外层包裹有大气层;水在地球上是三态一体,往复循环的;人的心脏在左侧,血液是周身循环的;神从空中俯看人,如同人俯看蚂蚁;人类大脑的超出适者生存之范围级别的高层次高容量高技能的被设计其实是为了适应永生的需要而存在;世界的末日不是用地球上的二十四小时来衡量的,等等,林先生是否有兴趣找一本圣经来研读研读,改变一下自己的观念呢? 其四,林先生一九八七年来澳洲,深山老林里面修炼了七八年,恐怕是不知山外的事情。想当年(一九九四,九五年)大陆地方小县小城的贿赂买官已经是公然的运作而非秘密,且明码标价,二十万的镇长,四十万的县长,比之历朝历代的贿选无不及。可惜卓然也离开了故土,否则大可以写一本《新二十年之目睹怪现状》。 其五,林先生提到了李大钊,李是卓然敬佩的学者和英雄。“铁肩担道义,辣手著文章”,年少的卓然曾经为其叫屈,发出过“何以未葬八宝山?”的责问,差一点就文命不保,呜呼哀哉。去年读书才知道,张作霖使用绞刑杀李时,竟然绞了三次!手段之惨,令人发指。再有就是,如果林先生看了下面卓然抄录的公葬李大钊的捐款名单,不知会有什么感想?汪精卫,1000元。陈公博,300元。戴季陶,100元。鲁迅,梁漱溟,各50元。胡适,沈尹默,周作人,傅斯年,刘半农,钱玄同,马玉藻,马叙伦各捐20元,李四光等人各捐10元。时任北大校长的蒋梦麟出面在北京的万安公墓购置了墓地,并为其夫人预购了穴地,墓碑由刘半农撰写。 其六,有关民国时期“知识分子工资也比较高”的说法,卓然还想用现成的例子来说一个事实。毛泽东出任北大图书管理员时,月薪大洋6元。四周之前文学城上有个帖子,详细列明了三块大洋是如何让一个单身青年在北京城绰绰有余地过日子的。除了日常的吃穿用度,此人还可以请客喝茶听戏看话剧,出入都叫骆驼祥子用洋车拉着。而同时在北大任教的李大钊,月薪则是大洋500元!如果不计较货币的时间价值,就是简单的换算一下,以月薪3元,乘以12为年薪36元等同于两周前公布的北京市平均人均年收入¥29,000元计,那么,毛泽东的年薪就成了¥54,000元,而李大钊则可以挣到¥4,482,000元。 再有卓然想问的就是,父亲是旧社会的国民党,母亲是新社会的共产党,作为孩子怎么来划分林先生所说的底线呢?还是干脆就自绝于人民算了;还没有完,如果父亲是新中国的国民党(林先生如此关心时政,不会不知道大陆也有国民党吧),而母亲是旧中国的共产党,这个底线又怎么分呢?更何况台湾永远都是祖国不可分割的领土的一部分,海峡那一边国民党依旧在领导着数千万的同胞,徘徊也好,前进也罢,都是炎黄子孙,华夏同胞啊。用卓然的拙眼来看,没有一个既往的现行的政党能解决人类最根本的问题,所以林先生何苦像小儿一般去划底线,还要比出孰高孰低呢? 其七,卓然承认,目前的澳华作家的小圈子是以新移民作为主要的描写对象和服务对象,但是华人的概念其实是包含了所有背井离乡的或孤独或沉寂或张扬或自由的个体灵魂,往上甚至可以追溯到两三百年前贩卖猪仔一般抵达澳洲的华人祖先,还有就是从世界各地蜂拥来澳的拥有华人血统的华人。林先生总不能一叶障目,不见森林吧。光盯着大陆新移民,还一定要人家划底线。卓然同意林先生的这一句话,“全面准确地了解新中国并非易事”,因为很多事情还没有像维基那样解密,作为最终写出历史的人民还十分地不了解真正的内情。再用放之四海而皆准的道理和规则来推断——全面准确地了解这个世界也并非易事。所以建议林先生,三缄其口,多看少说,要是实在忍不住,先自己检查一遍再交卷子。
长沙周国环2014-11-20发表
真是一篇好文章。的确如作者所言,我们这代人正当好学之时,却失去了求学的机会,极其珍贵的学习年华就这样随着岁月的河水远去了。虽然自己不甘心,苦干苦学,可也经常静夜扪心,当初为什么不让我们读书呀!我感谢林别卓,让我们既埋头拉车,也抬头看路。我感谢田地,胸怀宽广,海纳百川。我感谢劲帆,文笔清秀,保持着优秀的中华文明的写作思路。
梦侨2014-11-20发表
林先生三四岁离开越南,形容尚小,恐怕是记不得发生在越南的滴滴点点,祈望他的大脑里哪怕有丁点的灵光闪现,也好给大家讲述一下既往热土上发生的的故事。就算是彻底的痴呆或懵懂,什么都没有记住,林先生的奶奶难道从来都没有给他讲讲故事?与铁梅无亲无故的奶奶还会痛说家史呢。林先生回到大陆后,也该开蒙了吧,何以对后来发生的鬼推磨来磨推鬼的抽风岁月充耳不闻?从来都没有在他的帖子里出现过。是不是自己心里就有鬼啊。如今看了进生兄的帖子,才恍然大悟,原来林先生自己把自己给“阉割”了。方恍悟劲帆兄说的“林老师读别人文章似乎特别粗心”,因为《葵花宝典》的第一页上确实写着:“如欲练功,必先自宫!”林先生就自顾自血淋淋地下了狠手。可是别急,如果林先生翻开第二页,细心看一看就好了,那上面写着:“如不自宫,也能成功!”
张劲帆2014-11-20发表
欢迎林别卓老师贴出大块文章,给这次讨论增添热闹。我很庆幸我现在不是身处文革中的中国,要不然林老师这篇文章就能置我于死地。我与林老师在澳华文学网上已经过了几招了,谁的观点站得住脚,请大家去判断。我就不纠缠了,因为我觉得与林老师讨论问题就像鸡同鸭讲,白费口舌。林老师的许多观点都经不起一驳,但我已懒得费那个劲了。但我希望鸡和鸭尽管语言不通,但视觉应该一致,都能认得出哪些是食物,哪些是粪便。不能把没的说成有的,把臭的说成香的。林老师的许多观点都经不起一驳,但我已懒得费那个劲了。观点之争他不会肯认输,但是指出硬伤,应该是赖不掉吧。林老师读别人文章似乎特别粗心,别人没说的话,他能编出来,比如我在《和解时代》一文中是说过蒋介石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方面比毛泽东强,但我没有说过蒋介石在北伐和抗日两方面比毛泽东强,林老师却一口咬定我说了,我在回他的短帖中指出我没有说,他在上面的这篇文章中却再一次肯定我说了这话。到底我说了没有,大家可以去查我的文章《和解时代》,看看到底是我说瞎话,还是林老师杜撰。林老师会凭他的想象引申出话来,把想象当成了事实,然后对影击拳,顾盼自雄。再如,我的简历中说我的祖籍地是江西,但我出生成长于武汉市,他却编撰成我1955年出生在江西。再如,他说有人吹捧我“有世界影响力”,我还从来没有看到过这样的文字,真要有,我可要受宠若惊了,希望林老师举出来是谁在什么地方说的,我也好谢谢人家。 林老师很同情我从小遭遇文革,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新中国存在着先天教育不足的问题,所以思想浅薄。林老师比我年长些,文革之前已经完成了良好的基础教育,所以学识广博思想深刻。但我想请教林老师一句:李大钊真是如你所说,被国民党、蒋介石杀了吗?地球人都知道,李是被奉系军阀张作霖所杀,而张当时正是蒋介石领导的北伐军要打倒的对象,李大钊被捕时和蒋介石还是国共合作的同一战壕中的战友。看来林老师送给我的话应该送还回去:“我感到一个读书人之惨就惨在不读书啊!”
马路边2014-11-20发表
文章写的挺逗的,好几处都让我笑出声来。真的。林老师的文章我一向是当做幽默文章来读的,而且每一次读都会笑出声来。十几年前,在《东华时报》上很多人围攻林老师,说他媚共,他好像也不恼,一个接一个地回应着,一字挨一字地争辩者。林老师我是见过的,他一脸憨态,却又特别认真。我就想象着,憨厚的林老师,认真地诉说着——很多时候要全面准确地了解新中国并非易事,但是只要你心中有一条底线,即“新中国比旧中国好,共产党比国民党好,毛泽东比蒋介石好”,就八九不离十,不会犯太大的错误。而那些诋毁新中国、诽谤共产党、贬损毛泽东和为旧中国招魂、为国民党鸣冤、为蒋介石叫屈的文章只能遭到广大华人华侨的唾弃——我就,对不起,又笑了。
进生2014-11-20发表
因了《劲帆作品讨论会》林布先生的“我也有话要说”的文章,燃起了去他的作品夹里看看,他都“选”了些什麽文章来澳华文学网抛头露脸的。为什么我会这样想呢,源于他在《底线》文中说:“在这次对他(张劲帆先生)的文学讨论中,他本应注意避免陷入政治化争论,而主要地将自己的文学作品展现在读者面前,可是他偏偏把那些连一般读者都为之厌恶的政论文章推了出来(在澳华文学网上),自己作贱自己。”我就想,他肯定把近二十年写作生涯里一不小心写下的“自己作贱自己”的文章收藏起来了,“一般读者都为之厌恶的政论文章”就更不用说了。进去逛了一圈,从“皮里到皮外”(不看表象之意),还真有些吃惊。太表里不一了,这倒同中国执政党如同一个娘胎里钻出来的(不包括那千百万为革命理想慷概捐躯的烈士,我一向崇敬他们,这也是我特别赞赏毛泽东的那句“好人都死光了,活着的都是行尸走肉“,这是理解60多年中国怪象的金钥匙)。原来他扔给张劲帆先生的话语实在是挂在他自己脖子上日夜厮磨的宝贝“charm”。 他的文件夹里,百多篇文章,读者去找找看,有没有一篇《理順愛國和出國的關係——答畢恭先生》,也没有畢恭不幸早逝时林布先生压抑不住内心喜悦写下还敢发表的悼念打油诗,记得当年西澳作者平民愤愤地评说“(林)这人是人还是鬼?!”。还有另外几篇,我读后当时都留下此人还是比较坦诚的,能真诚地流露自己真实的想法---就是这一点认识,才使我当年写下《速写林别卓(一)》,用祖国的文字对他表达了我最崇高的敬意。现在,这些能展现其人文品人品的好文章都被他阉割掉了。还真下得了手啊?不疼吗?亲自动手,真了得。张劲帆先生,一介文弱书生,有此心也无此胆,可贺可贺,那是自己的孩子啊! 考虑到林对自己前院的不发言的姿态,而我竟然种下了两棵常青树,想为他遮荫打伞,借用主持人田地先生的观点,林先生该出来说声“谢谢”了。要不,我就把那篇文章送上门来了。
1232014-11-20发表
还是...应该耐心倾听林别卓。虽然他谈得笼统了一点。他把张先生的档案记得很清楚。用语也旧了一点,如“出身不好”。其实,我们广大读者很想听听他评论“热土”中篇的,他生在越南吧,小归小,那是他的诞生地,中间又到了中国,现在还是我们的澳洲同胞,他谈,肯定比较分能打得高许多的。
袁腾飞2014-11-20发表
毛泽东当年在北大一个月挣几块,那些教授都好几百,他眼气,对知识分子刻骨仇恨,所以知识分子也该刻骨仇恨他。哪个读过书的人如果认为他伟大的话,那你这书都读到狗肚子里去了。
1232014-11-20发表
还是...应该耐心倾听林别卓。虽然他谈得笼统了一点。他把张先生的档案记得很清楚。用语也旧了一点,如“出身不好”。其实,我们广大读者很想听听他评论“热土”中篇的,他生在越南吧,小归小,那是他的诞生地,中间又到了中国,现在还是我们的澳洲同胞,他谈,肯定比较分能打得高许多的。
南太井蛙2014-11-20发表
雖然我并不完全贊同張勁帆的觀點,甚至批駁過他,但覺得他是一個喜歡思考而有文采的作家,假以時日&#8231;必有更大長進。 一個作家的底線端視他是否能站在人道主義的博愛高度去作文章。而非比較哪個党好,當年的伏爾泰就沒有比較哪個皇帝好,而是哪個皇上坏他就罵哪個。 林先生的思維和文風很有代表性,都是似曾相識一個調。很想就教您一個常識問題,抗日中毛比蔣哪里強得多了,中日兩軍的多次大會戰,是誰指揮的?對不起,別給我侃平型關。
主持人2014-11-20发表
劲帆和进生的跟帖也搬出去晒晒吧。
马路边2014-11-20发表
文章写的挺逗的,好几处都让我笑出声来。真的。林老师的文章我一向是当做幽默文章来读的,而且每一次读都会笑出声来。十几年前,在《东华时报》上很多人围攻林老师,说他媚共,他好像也不恼,一个接一个地回应着,一字挨一字地争辩者。林老师我是见过的,他一脸憨态,却又特别认真。我就想象着,憨厚的林老师,认真地诉说着——很多时候要全面准确地了解新中国并非易事,但是只要你心中有一条底线,即“新中国比旧中国好,共产党比国民党好,毛泽东比蒋介石好”,就八九不离十,不会犯太大的错误。而那些诋毁新中国、诽谤共产党、贬损毛泽东和为旧中国招魂、为国民党鸣冤、为蒋介石叫屈的文章只能遭到广大华人华侨的唾弃——我就,对不起,又笑了。
梦侨2014-11-20发表
林先生三四岁离开越南,形容尚小,恐怕是记不得发生在越南的滴滴点点,祈望他的大脑里哪怕有丁点的灵光闪现,也好给大家讲述一下既往热土上发生的的故事。就算是彻底的痴呆或懵懂,什么都没有记住,林先生的奶奶难道从来都没有给他讲讲故事?与铁梅无亲无故的奶奶还会痛说家史呢。林先生回到大陆后,也该开蒙了吧,何以对后来发生的鬼推磨来磨推鬼的抽风岁月充耳不闻?从来都没有在他的帖子里出现过。是不是自己心里就有鬼啊。如今看了进生兄的帖子,才恍然大悟,原来林先生自己把自己给“阉割”了。方恍悟劲帆兄说的“林老师读别人文章似乎特别粗心”,因为《葵花宝典》的第一页上确实写着:“如欲练功,必先自宫!”林先生就自顾自血淋淋地下了狠手。可是别急,如果林先生翻开第二页,细心看一看就好了,那上面写着:“如不自宫,也能成功!”
黄潮平2014-11-20发表
首先感谢林别卓文友的真情流露。对于林文友提到张劲帆文友“出身不好”,我个人认为,抬出所谓“出身”,根本无益於问题的研讨与解决。中国民间有句老话“出污泥而不染”, 况且出身於所谓地主`富农`资产阶级------的人,就一定要标上“出身不好” 的签吗?我的青少年是在柬埔寨度过的,正是这些所谓“出身不好” 的华侨青少年,听了毛泽东先生的“五。二0” 声明(1970年5月20日发表)后,不顾个人安危`毅然决然离开父母,离开温暖的家,跑到战火纷飞`坚苦卓绝的越南`柬埔寨森林或“解放区” 去支援当地的正义事业`去解救所谓世界上三分之二的受苦受难的人民。一干便是5年`10年---结果其中的一部分死在战场上`病床上,也有死於屠杀或死在监狱中,一部分侥幸活到今天。所以请别再提“出身不好”; 请别动不动便高唱“爱国主义”歌, 还是拿出点实际行动吧! 其次,党与国是不同慨念的.长期生活在西方(包括澳大利亚)的人,会理解的。 最后我想说:我认同何与怀博士的“世界主义、普世价值理念是我们移民文学华文文学的立足点”。 也赞成田地与南太井蛙文友的------作家的底线端视他是否能站在人道主义的博爱高度去作文章。谢谢!
进生2014-11-20发表
凡60年之后出生的孩子们,你们能长到如此长如此大,平平安安很幸运;若有心想知道文革初期及文革收尾时,那些工作组,那些“联动”分子,那些“红卫兵”,那些书记,积极分子们,那些“革命群众”是如何凶神恶煞地,指鹿为马地,落地有声地,立竿见影地(若读者有兴趣,我还能排比下去)污人清白,颠倒黑白,生杀予夺地“我手持钢刀"将“我们中国人民”怎么地。。。,请看当年的“影印件”,那题目是林先生后来找到的替代品,精髓尚在,毫不褪色。权当进一次“革命博物馆”与“历史博物馆”吧。不过,象我这样如林先生般,生在旧社会的人,很想拉拉家常,林先生在文革中总没有错过机会吧,谈谈吧,好汉怎能不提当年勇,唱唱您林老的“红歌”。这里是澳洲,仍然有娱乐价值,这边的人也无意建您的档案。
长沙周国环2014-11-20发表
真是一篇好文章。的确如作者所言,我们这代人正当好学之时,却失去了求学的机会,极其珍贵的学习年华就这样随着岁月的河水远去了。虽然自己不甘心,苦干苦学,可也经常静夜扪心,当初为什么不让我们读书呀!我感谢林别卓,让我们既埋头拉车,也抬头看路。我感谢田地,胸怀宽广,海纳百川。我感谢劲帆,文笔清秀,保持着优秀的中华文明的写作思路。
主持人2014-11-20发表
劲帆和进生的跟帖也搬出去晒晒吧。
南太井蛙2014-11-20发表
雖然我并不完全贊同張勁帆的觀點,甚至批駁過他,但覺得他是一個喜歡思考而有文采的作家,假以時日&#8231;必有更大長進。 一個作家的底線端視他是否能站在人道主義的博愛高度去作文章。而非比較哪個党好,當年的伏爾泰就沒有比較哪個皇帝好,而是哪個皇上坏他就罵哪個。 林先生的思維和文風很有代表性,都是似曾相識一個調。很想就教您一個常識問題,抗日中毛比蔣哪里強得多了,中日兩軍的多次大會戰,是誰指揮的?對不起,別給我侃平型關。
卓然2014-11-20发表
摆事实 讲道理 林别卓先生的文章卓然以前是读过的,感觉有点像是在练无影脚,飘忽而杂乱,不按常理出招。近日讨论会上又得以重见,才发现林先生竟然改练起了飞毛腿,似乎是大有一脚就要将张劲帆踢下马来,置于死地而后快的感觉。 卓然一向好打抱不平,所以干脆就来一个太极推手以应对。 请让卓然依照林先生文章的七个自然段的文章段落编上号码,从头道来。需要郑重说明的是,所有下列文字所引用的数字和事实基本都来自国内各类党史党报和党刊公开发行的回忆录。 其一,林先生想说话,就可以写个帖子贴到网上,让大家都来观瞻,要知道就在四十多年前的文革时期,可不是想说话就能说话,想贴个帖子就能向贴满大字报的墙上胡贴的,尤其是像林先生这样的归侨,保不齐就是越南派回国内卧底的特务,早就被监视镇压严禁出声。 其二,如果我是语文或者历史老师,林先生的卷子早就被弃置一旁了,因为人家张劲帆明明出生在武汉,祖籍是江西万安县窑头乡中塘村。这可是专门为张劲帆开的文学研讨会,林先生出手即错,实在是让人贻笑大方。 林先生说到了江西,咱们就说江西,作为老区,老革命根据地,江西的发展远远好于同样是老区的贵州,安徽和陕西。贵州的老区穷也要生,于是有母亲超生十三个,儿媳超生十一个的活生生的现实照片。当年的安徽老区,穷得家徒四壁的一家之主在中央一级的领导来视察时都无法站起来和领导说句客套话,为什么,因为一站起来,蛋腚就露出来了,没有裤子穿。领导流着眼泪问着孩子们,孩子们都去哪里了?同样没有穿裤子的媳妇只好搬开了锅——露出躺在灶台里借着余温取暖的两个赤身裸体的孩子。至于陕西,最著名的要数革命的圣地延安了,九十年代初,朋友从延安采风回来,为卓然讲了这样一个真实:当地安排他们到老乡家吃派饭,派饭虽能填饱肚子,但是消化不好,整夜放屁。后来出行时与赶车的小伙子聊天,讨要治疗肚子胀气的偏方,才知道赶车小伙儿的父亲曾经是当年叱咤风云的造反上台的村支书。当然后来就下了台,因为文化水平低,没有知识,后代们只能做回世代沿袭的本行,赶大车。朋友就多问了一句,那么谁是现在的村支书啊?——就是当年被镇压的老地主的孙子! 出于对林先生的尊敬,卓然还是要认真地看下去。于是看到了“张劲帆出身不好”,简直就是哭笑不得!要知道“出身不可以选择,道路可以选择”一向就是新中国建国以来吸引人才,保留人才的政策。毛泽东本人的家庭成分原本就是地主,其父毛顺生就是曾经雇用过少则十几,多达二十多个贫农的雇主。考虑到是伟大的领袖,实在不能把地主的头衔与伟大领袖联系起来,于是连富农都想尽办法躲过了,评了一个中农。 张劲帆“在国内成长之道路多少免不了曲折和坎坷,靠着自己的勤奋和聪慧……”,卓然不能苟同林先生所说的,因为如果没有邓小平的拨乱反正,张劲帆本人还在农村的插秧挑担子浇地呢。那么我们来深思一下,为什么是由三起三落的邓大人来拨乱反正?除了他的履历资格之外,是他的大起大落的经历给了他对这个民族命运的沉重的思考。 至于“文化大革命重灾区的中小学生,存在着教育上的先天不足的问题”,卓然又要提问了,为什么?若不是当年伟大领袖心血来潮地大笔一挥:“广阔天地,大有作为”,哪里有事后林先生有关重灾区的说法。近来坊间披露出来的背景事实更让人吃惊:因为没有听从马寅初的建议,超生了众多的人口,城市里面根本就兼容不下这么多嘴同时要吃饭的压力,经济上宏观调控的手段解决不了上层建筑一拍大脑的失误,所以伟大领袖把城市部分的危机就直接转嫁给了有块地就能开花结果的农村。而农村的真实状况呢,我想,每一个曾经有下乡插队经历的人都会有刻骨铭心的体验吧。 其三,进生已经在跟帖里面论辩的很是详尽,劲帆也已经阐明了自己的观点,孰是孰非,留给大家自己去看。卓然只想多说一句,是有关“对自己原先所学的社会科学彻底地背叛”。生而有涯,识而无涯,学习是一件终生的事业,观念可以在对事物不断占有新的认知的前提下转变的,而不是一成不变的,尽管转变观念是心灵与肉体上双重的非常痛苦。 毛泽东所著的文章,特指未被编写入毛选的青年时代的旧作,尚且与其本人被编入毛选的文章有观念上的分歧,而这,也恰恰是迟迟未被收编的原因。 我们又怎么可能责令张劲帆的思想非一成不变呢?如果卓然告诉林先生,圣经是第一本明确阐明地球是个球体,周遭无一物地悬在空中;地球有南极和北极,外层包裹有大气层;水在地球上是三态一体,往复循环的;人的心脏在左侧,血液是周身循环的;神从空中俯看人,如同人俯看蚂蚁;人类大脑的超出适者生存之范围级别的高层次高容量高技能的被设计其实是为了适应永生的需要而存在;世界的末日不是用地球上的二十四小时来衡量的,等等,林先生是否有兴趣找一本圣经来研读研读,改变一下自己的观念呢? 其四,林先生一九八七年来澳洲,深山老林里面修炼了七八年,恐怕是不知山外的事情。想当年(一九九四,九五年)大陆地方小县小城的贿赂买官已经是公然的运作而非秘密,且明码标价,二十万的镇长,四十万的县长,比之历朝历代的贿选无不及。可惜卓然也离开了故土,否则大可以写一本《新二十年之目睹怪现状》。 其五,林先生提到了李大钊,李是卓然敬佩的学者和英雄。“铁肩担道义,辣手著文章”,年少的卓然曾经为其叫屈,发出过“何以未葬八宝山?”的责问,差一点就文命不保,呜呼哀哉。去年读书才知道,张作霖使用绞刑杀李时,竟然绞了三次!手段之惨,令人发指。再有就是,如果林先生看了下面卓然抄录的公葬李大钊的捐款名单,不知会有什么感想?汪精卫,1000元。陈公博,300元。戴季陶,100元。鲁迅,梁漱溟,各50元。胡适,沈尹默,周作人,傅斯年,刘半农,钱玄同,马玉藻,马叙伦各捐20元,李四光等人各捐10元。时任北大校长的蒋梦麟出面在北京的万安公墓购置了墓地,并为其夫人预购了穴地,墓碑由刘半农撰写。 其六,有关民国时期“知识分子工资也比较高”的说法,卓然还想用现成的例子来说一个事实。毛泽东出任北大图书管理员时,月薪大洋6元。四周之前文学城上有个帖子,详细列明了三块大洋是如何让一个单身青年在北京城绰绰有余地过日子的。除了日常的吃穿用度,此人还可以请客喝茶听戏看话剧,出入都叫骆驼祥子用洋车拉着。而同时在北大任教的李大钊,月薪则是大洋500元!如果不计较货币的时间价值,就是简单的换算一下,以月薪3元,乘以12为年薪36元等同于两周前公布的北京市平均人均年收入¥29,000元计,那么,毛泽东的年薪就成了¥54,000元,而李大钊则可以挣到¥4,482,000元。 再有卓然想问的就是,父亲是旧社会的国民党,母亲是新社会的共产党,作为孩子怎么来划分林先生所说的底线呢?还是干脆就自绝于人民算了;还没有完,如果父亲是新中国的国民党(林先生如此关心时政,不会不知道大陆也有国民党吧),而母亲是旧中国的共产党,这个底线又怎么分呢?更何况台湾永远都是祖国不可分割的领土的一部分,海峡那一边国民党依旧在领导着数千万的同胞,徘徊也好,前进也罢,都是炎黄子孙,华夏同胞啊。用卓然的拙眼来看,没有一个既往的现行的政党能解决人类最根本的问题,所以林先生何苦像小儿一般去划底线,还要比出孰高孰低呢? 其七,卓然承认,目前的澳华作家的小圈子是以新移民作为主要的描写对象和服务对象,但是华人的概念其实是包含了所有背井离乡的或孤独或沉寂或张扬或自由的个体灵魂,往上甚至可以追溯到两三百年前贩卖猪仔一般抵达澳洲的华人祖先,还有就是从世界各地蜂拥来澳的拥有华人血统的华人。林先生总不能一叶障目,不见森林吧。光盯着大陆新移民,还一定要人家划底线。卓然同意林先生的这一句话,“全面准确地了解新中国并非易事”,因为很多事情还没有像维基那样解密,作为最终写出历史的人民还十分地不了解真正的内情。再用放之四海而皆准的道理和规则来推断——全面准确地了解这个世界也并非易事。所以建议林先生,三缄其口,多看少说,要是实在忍不住,先自己检查一遍再交卷子。
黄潮平2014-11-20发表
首先感谢林别卓文友的真情流露。对于林文友提到张劲帆文友“出身不好”,我个人认为,抬出所谓“出身”,根本无益於问题的研讨与解决。中国民间有句老话“出污泥而不染”, 况且出身於所谓地主`富农`资产阶级------的人,就一定要标上“出身不好” 的签吗?我的青少年是在柬埔寨度过的,正是这些所谓“出身不好” 的华侨青少年,听了毛泽东先生的“五。二0” 声明(1970年5月20日发表)后,不顾个人安危`毅然决然离开父母,离开温暖的家,跑到战火纷飞`坚苦卓绝的越南`柬埔寨森林或“解放区” 去支援当地的正义事业`去解救所谓世界上三分之二的受苦受难的人民。一干便是5年`10年---结果其中的一部分死在战场上`病床上,也有死於屠杀或死在监狱中,一部分侥幸活到今天。所以请别再提“出身不好”; 请别动不动便高唱“爱国主义”歌, 还是拿出点实际行动吧! 其次,党与国是不同慨念的.长期生活在西方(包括澳大利亚)的人,会理解的。 最后我想说:我认同何与怀博士的“世界主义、普世价值理念是我们移民文学华文文学的立足点”。 也赞成田地与南太井蛙文友的------作家的底线端视他是否能站在人道主义的博爱高度去作文章。谢谢!
张劲帆2014-11-20发表
欢迎林别卓老师贴出大块文章,给这次讨论增添热闹。我很庆幸我现在不是身处文革中的中国,要不然林老师这篇文章就能置我于死地。我与林老师在澳华文学网上已经过了几招了,谁的观点站得住脚,请大家去判断。我就不纠缠了,因为我觉得与林老师讨论问题就像鸡同鸭讲,白费口舌。林老师的许多观点都经不起一驳,但我已懒得费那个劲了。但我希望鸡和鸭尽管语言不通,但视觉应该一致,都能认得出哪些是食物,哪些是粪便。不能把没的说成有的,把臭的说成香的。林老师的许多观点都经不起一驳,但我已懒得费那个劲了。观点之争他不会肯认输,但是指出硬伤,应该是赖不掉吧。林老师读别人文章似乎特别粗心,别人没说的话,他能编出来,比如我在《和解时代》一文中是说过蒋介石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方面比毛泽东强,但我没有说过蒋介石在北伐和抗日两方面比毛泽东强,林老师却一口咬定我说了,我在回他的短帖中指出我没有说,他在上面的这篇文章中却再一次肯定我说了这话。到底我说了没有,大家可以去查我的文章《和解时代》,看看到底是我说瞎话,还是林老师杜撰。林老师会凭他的想象引申出话来,把想象当成了事实,然后对影击拳,顾盼自雄。再如,我的简历中说我的祖籍地是江西,但我出生成长于武汉市,他却编撰成我1955年出生在江西。再如,他说有人吹捧我“有世界影响力”,我还从来没有看到过这样的文字,真要有,我可要受宠若惊了,希望林老师举出来是谁在什么地方说的,我也好谢谢人家。 林老师很同情我从小遭遇文革,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新中国存在着先天教育不足的问题,所以思想浅薄。林老师比我年长些,文革之前已经完成了良好的基础教育,所以学识广博思想深刻。但我想请教林老师一句:李大钊真是如你所说,被国民党、蒋介石杀了吗?地球人都知道,李是被奉系军阀张作霖所杀,而张当时正是蒋介石领导的北伐军要打倒的对象,李大钊被捕时和蒋介石还是国共合作的同一战壕中的战友。看来林老师送给我的话应该送还回去:“我感到一个读书人之惨就惨在不读书啊!”
主持人2014-11-20发表
卓然的跟帖太长,我们搬到外面去。公告一下。
  • 用户名: 电子邮件:
  • 评  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