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散文随笔

散文随笔

敬礼!品行高尚的人们--义工精神赞
作者:马赛蘅 谭子艺  发布日期:2011-05-28 02:00:00  浏览次数:2675
分享到:
上世纪60年代前期,中国掀起一个向青年战士雷锋(汽车兵)学习的热潮。孤儿出身的雷锋,1962年因公殉职时只有22岁,是一个很平凡的青年,但他的事迹和所写的日记传扬开来以后,却感动和教育了全国人民,各行各业和各种年龄段的人,都觉得可以从他身上学到许多宝贵的东西。而且,学雷锋的活动一直延续至今,虽已过去近半个世纪,并经历了许多政治风雨而历久不衰、常学常新。雷锋的主要事迹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随时随地为别人做好事。他做人的宗旨是:“我活着只有一个目的,就是做一个对人民有用的人”;“自己活着,就是为了使别人生活得更美好”;“多为人民做好事,就是我最大的快乐和幸福”;“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中去”!这些纯真、质朴的话语,就是雷锋人生的真谛。

近些年来,我们在澳洲的日常生活中,耳濡目染或亲身经历地发现,在澳洲大地上,也有不少像雷锋那样真心实意、不慕名利、不计报酬地为别人做好事,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好人。比如,我们有一位姓陈的朋友,他的太太患有心脏病,后来中风,走动不便,要坐轮椅,而她每周都要去医院治疗,由于老伴不会开车,儿子要天天上班,使她要到医院就诊十分困难,后来她向华人社区服务中心反映求助,结果社区为她物色了一位西人义工去帮助她,这义工不仅每周按时陪她到医院,还用自己的车子接送她。如此服务了好一段时间,没有收取任何报酬,全是义务劳动做好事,两人后来还成了朋友。
类似的事到处都有发生:有一位姓何的老先生,每周都去参加一次老年华人的聚会,但他年纪大,行动不便,也有像上述义工一样的人开车来接送他。
澳洲的义工遍及各个领域。有一段时间,我们参加英语学习班学习,看到有一个姓王的华裔大姐与大家坐在一起,他的英语水平比其他同学都好,我们不明白她为什么参加比较低级的班学习,后来看到那位教学的西人老师,讲到一些学员不大明白的课文时,就请王大姐用华语协助他向大家解释,使大家听得明白、学得快。原来王大姐是一个帮助学员学英语的义工,她这种“陪学”活动,纯粹是一种义务行为,没有任何报酬。
我们最近又认识了一位叫李志英的大姐,她过去有点残疾,行动不很利索,但思维敏捷、说话流畅,虽已60多岁,仍热心做公益事。她应邀到附近一间中学给学生当汉语教学义工,每周四次个别辅导华人后代或西人青少年对照课文学讲汉语,很受学生和家长欢迎。
在墨尔本市东南区,有一座新金山中文图书馆,是一个非营利、非政治、非宗教性的福利机构,馆址那栋两层楼的房子和许多设备以及数万册图书和大量报刊,都是该馆馆长孙浩良先生无偿地提供出来使用的,图书馆创办以来,活动内容丰富,联系读者广泛,越来越受到华人的欢迎和好评。我们也多次参加了在该馆举办的活动,得悉该馆之所以能办得好,也得力于有大批义工参与工作,我们每次来到图书馆,都看见不少年纪较大的人兴致勃勃地在那里工作,如整理图书报刊,夹报纸,看门口,听电话,乃至焼茶水、搞清洁卫生等等,原来他们都是轮流来这里当义工的,共有20多人,其中年过70的有12人,超过80的有5人。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该馆现任馆长徐少英先生,可以说是一个高级义工。他原是中国天津电视台的高级记者,又是该台主管新闻报道和国际事务的副台长,1999年因家庭团聚移民澳洲后,积极投身公益活动,曾参与组建墨尔本东南区华人联谊中心,又被聘为澳洲华厦传媒集团的特别顾问,在当地中文电台开办华语广播节目;近年来又热心于海外华文教育事业,当了新金山东南区中文学校的名誉校长、新金山中文图书馆荣誉馆长(现转任正式馆长),协助原创馆馆长孙浩良先生把图书馆办得有声有色,甚受华人欢迎。他发挥过去做传媒工作积累了许多经验的优势,除了办好图书馆的日常工作,接待大量华人读者借书、看书、读报刊的活动外,还经常从更高的层面上组织各种华文文化活动,如物色和邀请各方面在澳的退休华人专家、教授、学者和作家等义务举办各种演讲会、座谈会、研讨会,还有新书发布会、书画展览会、健康知识讲座、婚恋家庭问题大家谈等等,使图书馆的活动越来越丰富多彩,被读者誉为华人社区的“精神粮库”。而徐少英虽然拥有多种名衔,做了大量组织领导工作和具体工作,却从未领过报酬,全是义务劳动。他现年78岁,自称是一个热心社会活动的银发志愿者(即义工),他身体力行的口号是中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的名言:“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棵草去!”
位于墨尔本市东南部的史宾威社区,早于2004年就成立了一个叫史宾威华人互助会的福利性团体,会员多数是从中国大陆移民来澳与子女团聚的老年父母,以会长王佐新为首的一大批会员,都热情地参加了义工队伍,经常为有需要的老年华人进行各种无偿服务。为了更好地开展义工活动,他们还于不久前举办了一个有40人参加的义工培训班,帮助志愿者认识做义工的意义,学习怎样才能做好义工工作等知识,在社区中产生了良好的影响。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还看到有不少人虽然不一定是义工的身份,但却有着义工的行为,这也是很感人的。如在我们住家附近有一所小学,许多学生回校上课都要横过一条小马路,马路上车辆来往颇多。在学生回校或放学回家的时候,常常见到有一位穿着工服的西人老大娘,手持一个写有“stop”大字的红牌,走到马路中间举起来,通知来往车辆暂停,让孩子过马路。她每天都显得精神饱满,面带笑容,工作认真。有好几次,我们因事上街乘车,也要横过那条马路,她见我们年纪较大,也拿着那个“stop”牌子拦车保护我们过马路,当我们高兴地表示感谢时,她总是回上一句“Have a nice day!”她是个西人老太太,我们是华人,彼此并不相识,见她如此热情有礼,感到十分愉快,并从心底对她产生敬意。据说,做这种工作的人,有的是教育部门雇请的,有一定报酬,但也有的人不要报酬,是义务的,而那位西人老大娘即使不是义工身份,但我们并非小学生,她却连老人也“管”起来了,她对我们所做的额外工作,不也是一种义工精神吗?
又如有一次我们坐巴士,看到一个推着婴儿车的西人妇女,手上又拖着一个大行李袋,当她要下车时,只见坐在她后排的一个高大壮健的西人姑娘抢上前去帮她推婴儿车,那妇女只拖着行李袋跟上去,我们初时以为那姑娘是她的亲友,但她们下车后,那姑娘立即回到车上,若无其事地坐回原先的座位。原来,她并不是那妇女的亲友,只是自觉地帮别人把婴儿车推下车,临时做一次义工罢了。
看来,澳洲的义工随处可见,义工的精神到处弘扬,遍布各个社区和各行各业,他们都是品行高尚的人,有了他们,使澳洲的社会风气显得和谐、安详、温暖,他们都有着一颗善良的心,乐于不计报酬地为别人做好事。或许有些人不明白他们为什么要这样做,只讲耕耘,不问收获,只顾付出,没有收益。其实,他们也是有收获的,他们懂得:行善积德,为善最乐。每当他们给别人做了好事以后,内心就得到一次高洁、自豪和快乐的感受。记得徐少英先生也说过:“终身义工献爱心,利人利己利社会!”我们问他:你这里说的“利己”是什么意思呢?他说:“做了义工以后,自己心情好、身体好,朋友多,见识广,使自己不断提高品德修养和思想境界,这不是有利于自己吗?”原来,他的收获是这么崇高,这是比任何金钱物质上的收获更宝贵的,而这些,与前文提到的雷锋的幸福观也是一致的。




评论专区

  • 用户名: 电子邮件:
  • 评  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