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散文随笔

散文随笔

再访越南之八 看电影的记忆
作者:李南方  发布日期:2011-03-19 02:00:00  浏览次数:3774
分享到:
         笔者在上一篇随笔曾一笔带过提起,年轻的时候,在越南西贡堤岸唐人区看中文电影的往事。此次再访越南西贡,当年多家车水马龙的放映中文电影的电影院,醒目的电影广告海报皆已无处追寻了。面对越南政府的经济革新,其实也就是改革开放的大潮,原来的电影院不是已经改建成高高的商业大厦,就是豪华的宾馆酒店。问亲人朋友,过去的那些电影院在哪了?回答说没了,有两个原因,第一个是在唐人区里所有放映中文电影的电影院只经营到1975年越南南方变天,从此再没有私营入口中文电影那回事,结束了华侨社区从1945 年二战后一项很重要的文化精神生活;第二个原因是90 年代中国和越南关系恢复正常化之后,越南也大幅度改革开放,卫星电视中的中文影视节目和中文影片光碟都不难在市场找到,放映中文电影的电影院就更没有存在的土壤了。
 
        在西贡堤岸唐人区电影院看中文电影已经成为越南南方华人的一个记忆,曾是当年广大华侨的精神生活的组成部分。笔者就谈谈这个陈年的记忆,也算是此次再访越南旅途中的所思所想,记录下记忆中和中华文化有关的的一些痕迹,希望对研究越南南方华侨的历史提供一点小小的参考资料。
 
        上个世纪50 年代中期,笔者初上中学,开始懂事,几乎每一两个星期,老爸都会带我和大哥到堤岸,去书店给我们买文具、书籍,去电影院看电影,两件事都要看电影院换新片的周期;长大了,就自己或和同学朋友一起去看电影。对笔者这个戏迷来说,当年看中文电影就像吃三餐,在日常生活里从没缺过。
 
        50 年代初,新中国成立后,在越南南方,40年代时获得进口的中文电影还间中当旧片重新放映,几乎所有电影都是中国左翼电影工作者的现实主义的经典作品如“一江春水向东流”(蔡楚生执导,陶金、白杨)、“万家灯火”(蓝马、上官云珠)、“我这一辈子”(老舍作品,石挥)、 “三人行”(金炎)、“清宫秘史”(舒适)等;那个时期获进口的香港电影数量日增,值得一提的有 “国魂”(刘琼、陶金)、“火葬”(白杨、陶金)、“花街”(周旋)、“一代妖姬”(白光、严俊)、“花姑娘”(李丽华)、“虾球传---春风秋雨”(谷柳作品)、“诗礼传家”(李丽华、顾而已)、“翠翠”(沈从文的‘边城’,林黛、严俊)、“娘惹”(夏梦)、“一家春”(石慧)、“寸草心”(石慧)、“不要离开我”(夏梦、傅奇)、“儿女经”(黄永玉编剧,石慧)、“大女儿经”、“兰花花”(石慧、傅奇)、“七重天”(南红、谢贤)、“家、春、秋”(吴楚帆、张活游、张英)、“胭脂虎”(谢贤)等等,当时长城电影公司出版的“长城画报”曾经在华侨社区里风行一时,当年,年轻的版画家、画家黄永玉曾为该画报撰稿。
 
        可以说中国内地40 年代的和50 年代初香港的电影占据了整个堤岸唐人区的娱乐市场,尤以香港的龙马、永华、长城、凤凰的国语片和中联、新联、光艺的粤语片制作得以进口直到亲美的南越政府1955年取代退出越南的法国殖民者才完全被禁。当年南越政府的电影检查处由于语言的关系,就依赖驻在越南南方的蒋介石的台湾外交文化官员决定什么电影可以通过电检。
 
        60 年代越战高峰期,台湾的和香港邵氏、电懋的国、粤语电影,特别是黄梅调(梁山伯与祝英台、七仙女、山歌姻缘、红楼梦等)、言情文艺片(林黛、林翠、尤敏、甄珍、林青霞、秦汉、秦祥林等)和武侠片(李小龙、王羽、姜大卫、狄龙等)在南越占据了整个华侨的娱乐业市场,在中华文化另一个角度的传播也发挥了相当大的影响,这情况延续到75 年越战结束,南越变天才终止。可以说,当年的不管意识形态是左翼还是右翼的国、粤语(陈宝珠、萧芳芳、吴君丽、胡枫、谢贤等)电影都曾对华侨起着精神粮食的巨大作用。
 
        事隔50多年,笔者只能凭记忆提及印象较深刻的一些经典,遗漏是在所难免的,相信和笔者年龄相若的越南南方华人也会对提到的这些电影和演员留有印象。中肯地说,越南南方华侨的知识和中文水平的提高,对中华传统文化和民族意识的认识和执著都和这些电影的传播有着密切的关系。在法国殖民者和后来的亲美反共的南越政府的统治下,华侨还能接触到高水平的国语、粤语电影制作,可算是一个异数,一种缘分吧。中国左翼电影的文艺思潮在越南南方的影响就在那短短的1945—1955的10 年里面深入当地的华侨社区。还记得“一江春水向东流”在堤岸唐人区大光明戏院首映时连满两个月,掀起了一个看国语电影的热潮,甚至在南越边远农村城镇地区的华校老师们都轮番回堤岸看白杨和陶金,为当年电影中苦难的中国老百姓、苦难的中国感动掉泪。笔者在1955 年在此电影被禁之前,幸运地在堤岸的“娱乐戏院”第一次看了这部经典杰作,少年的我在观看中多次感动掉泪,现在仍记得电影中白杨弯身为抗儿补裤子和结局主角跳黄浦江的一幕。
 
        今天,越南老一辈的华人对当年堤岸唐人区车水马龙最兴旺的几家电影院“大光明戏院”、“娱乐戏院”、“丽都戏院”、“胜利戏院”、“都城戏院”等,都还记忆犹新。值得一提的当然还有“新同庆粤剧院”和“中国戏院”,50 年代以后,这两个剧院主要由来自香港的粤剧团长期在此轮季演出粤剧,著名粤剧演员马师曾、红线女,关海山、南红、何非凡、凤凰女、梁醒波、任剑辉、白雪仙、新马仔等都曾在此轮流驻演,好不热闹,大大满足当年广东老乡们的戏瘾,笔者的老爸和笔者本人则是闽南人中的粤剧迷。至于“三多戏院”、“平安戏院”和“太平戏院”则在50 年代之后从40 年代的辉煌进入暗淡,最终结束营业。
 
        笔者此次再访越南的行程中,想起在越南西贡堤岸唐人区看中文电影的往事,回到现实,所说的一切都已进入了历史的记忆中,但,笔者还是想藉此机会向所有当年曾在电影文化艺术的领域中做出过珍贵贡献的人士表示敬意,对经营电影娱乐业的业者表示谢意,他们曾把中华文化的种子撒在当年遥远而广阔的南洋群岛(今日的东南亚),其中有一个没有被遗忘的角落----越南西贡堤岸唐人区!
 
    2011年3月补写于阿德莱德  



评论专区

  • 用户名: 电子邮件:
  • 评  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