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杂文评论

杂文评论

再談異族通婚
作者:林爽  发布日期:2011-03-11 02:00:00  浏览次数:2008
分享到:
跟自己心爱的人结婚,不论他/她是哪個族裔,都是美好的事。理论上,這種异族個體的结合,是将两个不同的世界揉合在一起,使得兩族文化更融合﹐生活層面更丰富可事实上却不如想象中理想,异族伴侶往往不能同时生活于两个不同世界,而是其中一方放弃自己固有的傳統文化,去遷就﹑迎合對方。
 
 
这當然与他們身处的生活环境有密切关系。比如說﹐一個洋人娶了個中国妻子﹐要是他們住在外國﹐那妻子的日常生活肯定還得外國化,子女亦較少機會學習﹑認識中国文化﹔除非那中國母親堅持不懈。反之,要是他們都住在中国﹐那麼﹐洋人丈夫肯定会对中国文化﹑习俗适应多点,而子女操雙語及保持雙文化傳統的機會也較多。
 
一般人对异族通婚有两种极端看法﹕一種看法认为异族通婚是人类关系理想化和进步化的表现,不但是参与者有勇气和崇高理念的見證﹐也可打破種族隔阂與偏见。另一种看法則視异族通婚為不健康、不正常的關係,認為参与者為不明智﹑選擇错误的異類對于後者看法﹐個人并不赞同。實際上﹐在日趨地球村的二十一世紀﹐異族通婚是個趨勢。選擇異族伴侶也絕對是個人自由 ﹐不存在孰對﹑孰錯的問題﹔因此局外人毋需做出指手劃腳的評擊。倒是男女雙方家長可能會有異議或反對。
 
認識一位凡事挑剔的老太太﹐經常口出怨言﹐說留學外國的子﹑女都嫁鬼﹑娶鬼﹐使她無法與洋媳婦﹑洋女婿溝通﹔如今只能孤苦伶仃過日子。我倒認為那可能與她個人性格及保守思想有關係﹐如此心胸狹隘﹐即便子女同族通婚﹐也許她一樣無法與媳婦﹑女婿好好相處。因此她落得孤獨終老﹐似乎與異族通婚無關。其實﹐無論哪個族裔都有好人﹐只要子女的對象有上進心﹑雙方情投意合﹐做父母的也就不必阻撓。其實﹐反對不但無補於事﹐反造成親子感情破例﹐那才不智﹗
 
婚姻專家認為﹐异族通婚的动机多样化﹔除政治、经济、宗教等原因外,还有精神病变、求解放、自我实现、意识形态、罗曼蒂克等方面。此外,還有愿望与现实之间的差距,人们经常以自己眼光看待其他族裔,企圖以個人想法﹐影響异族婚偶的決定﹔那是不公平的。其次,男女双方也该预估异族通婚的困难,因为一旦過了蜜月期,在实际生活中就会出現婚前种种没法預想的问题。最后﹐男女雙方还应该認識相互适應性,為应付婚後日常生活的各种逆境和挑战,双方必须有一定的自持﹑自强和意志力,以達相互自觉适應與協調。例如﹕双方是否达成可接受的妥协?双方發生争吵的周期和密度﹑争吵過程中是否能對事不對人﹐争吵是否更理解和接受對方﹑或是處於冷戰階段而拒絕討論敏感話题﹑双方是否能尊重对方的伦理标准、日常习惯、业余爱好、生活目的、个人理想及价值判断等
其次﹐双方是否感觉到自己受对方支持、赞赏和感谢?是否将其相互关系推向最佳状态﹖是否能在相互的关系中感到幸福等等﹐也至關重要。
 
年前﹐我在翻譯葉宋曼瑛博士原著[毛利裔華人]成為中文版[雲鄉龍裔毛利情]期間﹐就常掩卷慨嘆。對于書中幾位嫁給中國丈夫的毛利妻子﹐選擇完全放棄自己文化﹑傳統﹑語言而學習講粵語的故事﹐感人至深。要是她們跟隨丈夫回中國居住﹐那還不怎麼樣﹔可是﹐她們都是一直生活在紐西蘭﹐但仍然如此堅持與執著﹐那就體現出她們對丈夫的遷就與愛慕。當然﹐這當中並不排除她們對本身文化感到失望而故意逃避的現實。這跟哪些崇洋的中国女子嫁了外國人後完全西化,连中文也不願讲,亦不教子女講中文的情況頗為相似。那不是地理因素,而是心理因素。因為那些中國女子一旦与外國人通婚後,便潛意識的想与传统的华人圈子徹底脱离。同樣道理﹐早期在毛利人地位低下的白色紐西蘭政策下﹐毛利母親拒絕教導混血子女毛利傳統文化是可以理解的﹐可那是她們出於無奈的選擇。
 
事實上﹐部份異族通婚的下一代﹐身份失落感還挺嚴重的﹔他/她們部份可能有邊緣人的感覺。在她/他們父母親兩族人的眼中,他们都是异族人。只有哪些自信心足﹐上進心強﹐能克服困難﹑有恆心的混血兒﹐才能抬起頭來好好做人﹔就像[雲鄉龍裔毛利情]各主角那樣﹐才有如此成就非凡的感人故事。



评论专区

  • 用户名: 电子邮件:
  • 评  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