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散文随笔

散文随笔

再访越南之三:南越变天华人出走
作者:李南方  发布日期:2011-02-03 02:00:00  浏览次数:3774
分享到:

        1975年越南戰爭結束,越南共產黨推翻了親美的南越政府並迅速取得了南北統一和國家民族的獨立,這其中華人的人力、財力貢獻是不可抹煞的。這裏說的是越戰時期一些華人對越戰和戰後對新政權的的政治態度.

        在越戰高峰時期,一些華人也和當地越南人一樣以金錢賄賂南越軍官為子弟購買了免上戰場的軍中職位或者各種免服兵役的證件,希望逃過當炮灰的命運。大多數普通華人家庭都不能免于兒子被抓兵役的恐懼(在越戰高峰期,十八嵗到四十嵗的男丁除了家庭獨子或病殘之外,一律要入伍),逃不掉的有的就當了炮灰。人民對越戰的極端厭倦和消極抗拒也是後來南越政府失去民心而最終崩潰的重要因素之一。越戰結束後,很多歷史資料逐漸披露,在越戰時期,一些華人企業家、商人曾對越共提供財政的捐獻,一部分華人青年則懷抱革命的理想,選擇了支持地下的越共組織,放棄了城市的生活,參與抗法與抗美活動,成爲較早期抗法的越盟武裝和後來越南南方民族解放陣線部隊裏的一支富生命力的力量,在戰場上犧牲的不在少數;在城市裏的地下工運和學運組織,華人也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引起了南越政府當局的注意,被逮捕坐牢的也不在少數。這個成分在19754月以後成為越南政府管理華人事務的部門,稱為“華運”。越南變天之後,華人在越戰時期對越南革命的貢獻才更廣為人知,少數為抗法、抗美犧牲的華人青年被機構命名加以紀念,如福德中學改為陳佩姬中學,英德中學改為陳開源中學等。

         取得政權后,越共政府向華人發出了令華人同胞安心的 “對華僑十大政策”,諸如,尊重華人自由選擇國籍的權利、華人生命財產獲得保障、華人可以繼續自由謀生、華人學校、醫院、宗教等社區團體機構得到尊重及繼續活動發展等等。許多華人相信戰後的越南南方將根據巴黎協定的決議,由當時南、北越政權和越南南方解放陣線三個政治成份組成政府,締造一個和諧的政治環境,人民在大變動中可以安居樂業,便選擇了繼續留在越南,不捨得離開這個第二故鄉,放棄奮鬥了幾個世代的家業。言猶在耳,越共政府中的親蘇聯反華集團背棄了對華人許下的十大諾言,開始鏟除華人在當地社會的經濟和文化實力,相信這是狹隘的種族主義在作祟,又或者是對中國所謂“遠交近攻”的應用吧,華人的生命財產因此失去了保障,華人的所有機構被政府接管,廣大華人被排斥,生計被扼殺、被迫到所謂“新經濟區”的荒野地帶自生自滅、繳得起黃金的放你一條“生路”出海,于是,整個南中國海漂流著數以萬計的聽天由命的越南難民。這就是當年越共政府“放人出海”的政策,誰要做“難民”就繳交黃金出海去吧。大量的黃金這不義之財最終也投擲在接著發生的1978年越南柬埔寨的戰爭和1979年初的中越戰爭中。廣大華人于是被夾在惡劣的政治夾縫裏生活,有能力的,就憤慨而無奈地離開了這個令他們衷心愛過但又徹底失望的第二故鄉。這是執政者失信于民,有負于華人族群,也有負于國家而造成百姓失去和諧溫馨家園的一個顯著例子!

         在惡劣的政治氣氛下,政府和華人社區的一些代理人開始以華人廟宇或私人住宅作為地點,安排華人登記繳納黃金離境,這就是所謂 “半公開偷渡 ”。還保持有經濟能力的華人就想盡一切辦法籌集黃金出走。不算數以千計的小型木製漁船從各地農村的小碼頭冒險出海偷渡或半公開偷渡,當年比較大規模的上了國際報紙頭條的運載難民的貨輪就有“海虹”,“東安”,“匯豐”,“天運”等,單單這四艘貨輪運載的難民就達成萬人,這些海上“人球 ”就引起了一個震動國際社會達數年之久的大規模的數達百萬的越南難民潮。當年冒生命危險上船出海的人一般只有一個心態,只要能出海,和命運作一次豪賭,到哪兒都行!梁園雖好,已非久居之家,能走就走吧,管它前途茫茫,管它九死一生,只望天無絕人之路!當年葬身大海到不了彼岸的越南難民數字至今無法確實統計。         

       在華人出走之前,有幾件事令華人中的有識之士見到前途渺茫,那就是所有華校被政府接管,教中文的鐘點被減到最少;所有中文報刊被關閉,只餘政府控制的一家;華人醫院、廟宇、義莊也都被接管;所有私營的商業活動都是不能准許的,擺地攤也只是一些小商販的流動權宜糊口之計;出國當然是不可能的,除非持有外國護照;中越關係冷淡敵對,曾經大力支援越南抗法、抗美的中國政府沒能在西貢開設領事館;當地一些華人企業家、教師被逮捕,政治氣氛令華人窒息。

        越共就這樣變相地驅逐和抛棄了大量的華人精英,當然這其中也有很多的越南人,排華政策的一個後果是耽誤了越南戰後發展的大好契機,使越南遠遠落後于其他東南亞國家。大多數越南華人熱愛中華文化,胸懷祖國,但同時也熱愛這個他們生于斯長于斯的越南,願像世界上其他地方的華人一樣為定居地作完全的奉獻。他們的自然歸化,成為定居國的一個重要成分,融入主流原本都應該不是一個問題,這可以從包括澳洲華人在内的世界各地華人很好地歸化定居國,成爲當地多元化社會的一個重要成分的事實中得到證明,可惜這只是筆者當年與許多華人天真的一廂情願而已。事隔多年,筆者以澳洲華人的身份再訪故地,感慨萬千,深感政客誤民誤國莫此爲甚!對過去發生的事,筆者除了感慨而無奈之外,心中不禁湧起一份對澳大利亞---這塊願意接納我的家庭的土地---的感激之情!同時對自己年輕時那分一廂情願的執著並不後悔,但願手握政權的一些政治領導人會珍惜我們華人的這份情!

20075月寫於南澳 

200810月補充




评论专区

  • 用户名: 电子邮件:
  • 评  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