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散文随笔

散文随笔

桃花坞记
作者:张帆  发布日期:2023-05-03 08:14:38  浏览次数:611
分享到:

    大暑之日,因台风刚过,天气略凉爽,一早,我独自带20个月大的外孙女,驱车出义乌城,前往30公里外的桃花坞。

    这个名字,自然联想到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

    曾经在40度高温的澳洲墨尔本山区,体验过类似的情景:烈日炎炎,崇山峻岭间,大树荫蔽下的小溪,桃子粉红欲滴,孩子们在溪水里嬉戏,这一幕与陶渊明的世外桃源何等相似。

    想到今日将在浙江义乌桃花坞再现,不免令人兴奋。

    出城的道路,简而言之:高大上,宽敞漂亮,但车流不多却开得慢,80公里的限速都开不到70。

    在澳洲,开车必须把限速用足,否则会堵车。而美国加利福尼亚州人更生猛,如果你不超出限速10%,警察也会来赶你开快点,我曾经被赶过。

    华人刚到国外都觉得车太快,悉尼北边都是海湾山路,高大上的路一条都没有,可那车开得都像赛车似的,在路边走会心慌,其实也没几个行人。

    现代化的公路一直通进义乌西面的山里,百度地图显示目的地已不远,却仍然不见那山区特有的婉蜒小道。一个右转弯后,忽见“桃花坞隧道”,心头惊喜:过了这山便别有洞天了。

    出隧道数百米,大道嘎然而止,前方铺路禁止通行,我不知所措。旁边毛石机耕路里,开来一辆农用车,我赶紧上前询问:桃花坞何往?铁甲隆隆擦肩过,司机遥指身后方。

    得,我硬着头皮开向那乱石简道,真担心我的轮胎。曾经在澳洲沙漠,正是这样的路面,把崭新的路虎给扎趴下了。

    很快进入了村坊水泥路,奔驰、宝马迎面扑来,我为刚才的担心觉得很可笑。在车、人和动物混用的进村小道上,我小心翼翼地施展着车技。

    在朦胧的大山衬托下,忽然看到一栋栋五彩缤纷的二、三层楼房。鲜艳多彩的墙面,犹如山间插满了彩旗,惊诧这山村好热闹。

    车子开进彩屋之间的弄堂式村道,吸引眼球的是两边的壁画和雕塑。有各种动物、外星人,还有“卖火柴的小女孩”、桃花坞名人蜡像馆等等,全是西方艺术。一些外窗也装扮成欧式风格,犹如进了欧洲小镇。

    然而,从散乱在路边的一些生活器具和农作工具,显示出这些房子里居住着地道的山民。看来这又是一个经过装扮的混搭欧洲特色小村,这类村镇在乡下时常可见,西洋风吹进了乡野田间。

    我想小女孩可能会喜欢这些缤纷的色彩,回头看后排座椅,她却趴在台板上睡得正香。我认定,这个被人为西化的小山村(上塘新村),不可能是诗情画意的桃花坞,便继续前行。

    出七彩山村,又是砂石路,可喜的是大山就在前面了。时近中午,炙热的阳光把空气熏蒸得滚烫,我心更烦,那桃花坞到底在哪里?

    正焦虑时,忽见前方岔路口站一老者,仙风道骨,在空旷无人的山间尤为唐突,我惊喜:莫非是桃花源派仙人来接我了!便把车直接停在他身边。

    我走上前去,寒暄后便问道:“哪里有桃子可摘?” 

    老汉手指山坳,不紧不慢操一口当地话:“这山里都是桃子,桃花盛开时非常漂亮,想摘桃子开车进村问村民吧”,随即指向一条村道。我谢过,便驱车而去。

    进得村里,仍然是一栋栋二、三层楼房,却是白墙青瓦,显出山村本色。只见一屋前路边立石上写着“桃花坞客栈”,旁边站一赤膊老汉和几农妇,好一派山民风情。

    我在他们面前停下车,小女孩也醒了,我说明来意:想自己摘桃子。

    一少妇旋即递给我一大桃,说:“先尝尝”。我迟疑片刻,想先洗洗,但看到他们期待的眼光,便一口咬了下去,这桃子略硬,却爽口,我买下一袋。

    少妇说等一会跟他们一起进山,不但有桃园还有西瓜地,我甚喜。

    他们家有一25个月大的男孩,还有两条小狗。我们小女孩看到狗欣喜若狂,前去逗它,我迅速拦住。这几天被狂犬病假疫苗吓唬着,就怕被咬上。

    在澳洲,政府宣布没有狂犬病,自然也没有疫苗可打,我们曾经养狗,也被咬过,只涂一点消毒药水就好了。

    小夫妻俩准备妥当,开一辆小面包车让我跟在后面,前往桃园。出村不远,车就停在路边,旁边即是桃园和瓜地。我说天太热,我们只想拍几张照吧,便抱起女孩跟他们去桃园。

    说实话,我从小在桃园、梨园边长大,对桃红梨白的花季熟视无睹,夏天放学后偷摘桃子是每天必搞的活动,可如今却千辛万苦地寻找着桃园。

    小女孩看到桃子兴奋起来,我匆匆按下快门。农妇让女孩把那个大桃子摘下来,小孩捧着好开心,农妇说这有八两重。

    回来时,她说要抱抱女孩,我问她的男孩多重,她说25斤,我内心一惊:太重了,便说我们只有11公斤,她没有发声。我回过神来,她说的是市斤而我说的是公斤,其实没差多少。

    我已经没有市斤的概念,也不记得市里了,到乡村经常出洋相。

    接下来,他丈夫捧来两西瓜,放在他们带来的电子秤上,说总共20斤,我差点脱口而出:有这么重吗?很快意识到我又当成公斤了。

    这对年轻夫妻真的很厚道,因为匆匆离去,我忘记付那个八两重的桃子钱,他们也一直没有说,我却有点耿耿于怀。

    回来时又穿过七彩小村,我很想下车给小女孩拍个照。可毒日当空,我驾车几个来回也找不到一处阴凉之地。无奈向那些来自异国他乡的塑像们挥手道别,再次穿越桃花坞隧道,来到现代公路。

    桃花坞里并没有感受到世外桃源的情愫,但守在桃园外的欧式风情小村却格外另类。估计村民们没有多少人知道卖火柴小女孩的凄惨故事,这些装扮只是为了吸引游客,这肯定也是城里人或者地方政府所为。

    忽然想到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最后的描述:当官府派人去寻找时,那桃花源已不复存在。也不知陶渊明在隐喻什么,尽管一千五百多年过去了,却如此相似。

    过度的商业化确实影响了安逸的乡村环境,但他们的生活又靠什么保障呢?

    桃花源的消失反映了陶渊明的失落之情,而现实桃花坞的商业化景象似乎也在情理之中。

    如何保护绿水青山的原生态,而又要靠它们生财赚钱,这取决人们价值观和生活观的平衡,或许那些来自欧洲的雕塑们能明白。

    村民的质朴本性不可能彻底改变,与所有发达国家一样,在经历高速发展时期后,人们必然回归对自然的崇敬,对恬淡生活的青睐,这需要几代人的努力。

    愿那25斤小男孩,能够看到真正的世外桃源。

       2018年7月24日于浙江义乌


下一篇:仰望向阳山


评论专区

  • 用户名: 电子邮件:
  • 评  论: